臺灣地區前副領導人呂秀蓮宣布和民進黨說再見,從此和民進黨沒任何關係了。
呂秀蓮之離開民進黨,如果只是因為臺北市長提名一事,那的確就如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所說,「太小看呂秀蓮」;關鍵還在於,一個創黨價值失落的政黨如何面對前輩、一個黨德黨魂淪喪的政黨如何面對同志、一個「執政」初衷無存的政黨如何面對人民的問題。
施明德
林義雄
當年「美麗島事件」被依叛亂罪判刑者共有八人,仍健在的六人中,已有三人先後退出民進黨。在呂秀蓮之前,施明德因為建議當時甫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陳水扁,在臺立法機構組多數聯盟未果退黨;林義雄則以藍綠政黨惡鬥不斷而退黨。觀諸三人退黨原因,都和民進黨的理想性逐漸喪失有關。
雖然施明德、林義雄乃至呂秀蓮,在政壇毀譽參半,但那被稱為「美麗島世代」的黨外人士投入政治運動,理想性確實是驅使他們對抗威權的最大武器。這樣的理想性,隨著民進黨政治版圖擴大而越來越顯得格格不入。如今的民進黨,所謂的理想,不過是拿來爭取選票的工具;所謂的政治受難者,更往往只是拿來訴諸悲情鞏固權力的武器。
在退黨之前,呂秀蓮關切的兩件事,很可以反映民進黨失去理想、只求權力的性格。
其一是臺北市長選舉。草創時期的民進黨,黨內要角徵戰南北,不計成敗勇赴各縣市「開疆闢土」。但2014年,民進黨竟決定在臺北選戰缺席,原因只為派不出勝算人選,這與過去的積極性與犧牲精神大相逕庭。
柯文哲順利擊敗國民黨後,民進黨明知柯文哲路線與己格格不入,仍對自行提名裹足不前。最後雖然提名了姚文智,但外界懷疑「打假球」的聲音不斷。對堅持民進黨理念者來說,當然難以忍受。
第二件事,是臺大校長遴選案,民進黨堅持「拔管」;呂秀蓮幾乎是民進黨內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跳出來反對者。她的論點其實與一般認知並無二致,就是「尊重法治」而已。過去的民進黨,是以反威權、反迫害起家,如今取得權力,竟然逾越法治,迫害異己,這當然又與民主理想背道而馳。
這些論調在民進黨內顯得格格不入。但無論基於政黨內部聲音的多元性,或者對於同黨前輩的尊重,面對呂秀蓮這樣的聲音,民進黨內至少可以做到「默不作聲」。但呂秀蓮迎來的,卻是黨內的冷嘲熱諷,例如民代段宜康就譏諷她「該重配老花眼鏡了」。
呂秀蓮離開民進黨,儘管包括蔡英文在內,「具名慰留」的聲音不小,但黨內卻也傳出「慢走不送」的聲音;即便慰留,也不過如同屬「美麗島世代」的陳菊所說,是「民進黨禁不起分裂」,而不是呂秀蓮說的有無道理。凡此種種,被羞辱的不是呂秀蓮,而是民進黨自己。
但民進黨內對呂秀蓮的諍言乃至分手視而不見,無情訕笑,根本原因並不是呂秀蓮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是認為呂秀蓮已經「沒有實質影響力」。過去陳水扁的貪瀆案,民進黨上下一心力挺,不挺的還被打成「十一寇」;而「新潮流」大佬吳乃仁涉入臺糖弊案,包括賴清德在內的派系成員亦全力挑戰司法。顯見民進黨眼中只有權力、沒有是非,只有派系、沒有同志了。
表面看,呂秀蓮告別民進黨,是她無法容忍民進黨失去黨魂黨德;實際上,卻是民進黨在派系化、一言堂化和權力導向化後,不容許黨內有「黑烏鴉」,更不容許沒有政治實力者說真話,完全「執政」後更背離了民主的道路。換言之,不是呂秀蓮容不下失去黨德黨魂的民進黨,而是失去黨德黨魂的民進黨早就容不下呂秀蓮。
「美麗島世代」逐漸淡出、離開民進黨,不只象徵一個世代的結束,更是民進黨理想性的結束。無論呂秀蓮最後是否真的退黨都已無關緊要,因為不擇手段鞏固權力而拋棄是非理想的民進黨,已經回不去了。
本文原載於臺灣《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