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的手賤點開了一部各大平臺都在同步播的紀錄片《記憶的力量》,看大名不知所云,打開後才知道是關於韓戰的題材。開場標題下赫然打著一行頗有份量的小字: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扶持作品!但看了幾分鐘我就張大了嘴,看完一集下巴掉下來了,這也叫紀錄片?!我懷疑是自己打開的方式不對,繼續看了第二集,下巴還是沒能回去……
作為一個從事紀錄片行業10多年的民間磚家,我對紀錄片的概念只停留在BBC的大氣,NGO的嚴謹,discovery的娛樂,Netflix的爆款,還有國內電視臺的偉光正和網媒PGC的精打細算……雖然這些風格不一,技術有高低,但起碼都在投入資源做原創,而《記憶的力量》竟然完全是用已經播出的影視劇片段剪輯而成,只是中間加了幾句專家學者的講話來串場。這感覺就像我看到一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的研究成果論文,居然一眼發現它是用虎嗅和鈦媒體的幾篇文章拼起來的,一查重,重複率還高達99%!《記憶的力量》用大段的電視劇情節拼湊,連二次剪輯都懶得做了——完全刷新了我對紀錄片這個概念的認知。
我們通常認知的紀錄片應當具有「真實、客觀」的要素,雖然這個世界從沒有完全真實客觀的上帝視角,但起碼作為紀錄片創作者應當有這樣的理想和追求。即便是政治宣傳為目的紀錄片,帶有極強的主觀導向,起碼應當有最基本的素材和技巧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紀錄片作為一種類型的影像作品,它是需要講究視聽語言的。你總要說自己想說的,而不能全然模仿別人說的話。且紀錄片的這種內容類型決定了它需要建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虛構的情節上。
歷史紀錄片針對當時歷史場景的可視化還原是一個難題,畢竟人類發明攝影機也不過上百年,。用演員表演再現當時的場景也是經常被採用的方式,近的如芒果臺熱播的《中國》,遠的有B站口碑爆棚的《長平之戰》,雖然兩者投入資金天地之差,但都保持了用心的製作並在觀眾中取得了不錯的口碑,這背後能看出創作者探究事實和反思歷史的邏輯。
而《記憶的力量》將全片內容建立在幾部有關韓戰電視劇素材的堆砌之上,我不禁要懷疑創作者的態度和動機。本應該作為補充素材的角色,卻反客為主成為敘事的主要手段,毫無表達觀點的邏輯更別說對歷史的反思。這個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嚴肅而重大的歷史事件,你們編導們真的是很趕時間要糊弄個東西出來嗎?!國家補貼的錢都用在了哪裡?
聯想到最近播出的電視劇《大秦賦》被觀眾和網友狂噴,負面評價到渣渣。我比較贊同被封殺的袁老師之點評:這種打著歷史正劇而胡編亂造的電視劇,是最壞最噁心的東西。它輸出了嚴重變態的歷史觀和價值觀——自漢朝以來從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對暴秦殺伐有好評,現在卻有人歪曲史實,為之洗地!關鍵它還不同於《戲說乾隆》《甄嬛傳》這樣一看就是虛構的劇作,歷史正劇的外表讓廣大無知觀眾會誤以為這就是事實,因此更加的愚民誤國!
《記憶的力量》堪比《大秦賦》且更甚之,以史實的名義粗製濫造,「演義」歷史,所引用之劇已經夠虛,又加上了紀錄片的偽裝。我可能沒有更多的言論空間來詳述對這段歷史的見解,但這種偷梁換柱,愚民媚上的行徑實在是當今紀錄片行業的恥辱!
讀史使人明智。知恥而後勇。
歷史被有意歪曲,廉恥都不知,哪來的民族進步?又何談偉大復興?
這片子看了我一肚子氣
必須罵之而後快!
呸!呸!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