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徒關係歷來是一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關係。近日,一場拜師儀式在市區一家酒店舉行,儀式簡單不失隆重,師徒二人的身份也很是特殊,新聞女生雨薇現場見證了這個拜師儀式。
正在行禮的是49歲的盲人宦志田,在首座落座的是江蘇省非遺大師、揚州雀籠製作技藝第七代傳人——71歲的王玉生。在眾多嘉賓的見證下,王大師和宦志田交換了拜師帖和收徒帖,正式結成師徒關係。隨後,王大師拿出了信物遊標卡尺送給愛徒。王玉生說,使用遊標卡尺,雀籠可以做得更好。此外,他還做了一個模具,模具上的孔是等分的,只要把材料、配件朝裡面一放,就不會弄得過掉。
宦志田十分感動,他感謝師父對他的信任,宦志田說,作為盲人學習製作雀籠,沒有壓力是不現實的,他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一定會盡心體會,認真學習。
宦志田看上去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他身上有著怎樣的故事,會讓王大師收一位盲人為徒呢?
宦志田出生在市區的重寧北巷,10歲時因為腦腫瘤雙目失明,之後便不得不輟學在家。看不到光亮世界的他,無法像同齡孩子一樣玩耍,為了排解寂寞,他無師自通,摸索著學會了做手工。
宦志田說,像水龍頭壞了等一些簡單的小修理,他都可以摸著完成。再加上以前做過木工活,有一定的基礎。
22歲時,宦志田到南京盲校學推拿,畢業後先後在福州、廣州、上海等地打工。2014年,他回到揚州,開了一家按摩店。生活穩定下來之後,他喜歡上了養鳥。
宦志田說,一開始人家給了他一個鳥籠子,裡面裝著鳥,後來鳥籠子壞了,他又不想去買,覺得自己有能力做一個鳥籠出來。
雖然有一些木工基礎,但真正開始製作鳥籠,宦志田才發現其中的難度遠超他的想像。常人做鳥籠,需要先把圖紙畫出來再製作,而自己雙目失明,這該怎麼辦呢?試驗多次後,心靈手巧的宦志田自創了一套工序——先用手觸摸,熟悉鳥籠的每個部件,再用心「畫圖」。
宦志田說,他把圖「畫」到腦子裡,哪裡需要接頭,這樣行不行……他會根據自己的情況把竹子順絲,儘量不弄斷。
攻克了第一個「攔路虎」,接下來的製作過程依然困難重重。一隻最普通的鳥籠也有近百隻籠絲,工序繁多,需要用到的工具也很複雜。
宦志田分辨各類工具的方法依然是靠手摸,一開始不熟悉工具,他的手經常受傷。慢慢地,他可以熟練使用各類工具,也可以做出各個零部件並進行拼接。宦志田說著便拿出了工具箱裡的刨子、鋸子等展示給雨薇看,並介紹長短籠絲應該怎麼鋸,如何測量。
這時,最大的挑戰來了——控制誤差。宦志田說,別看有些零部件只缺一點點,但只要有一點誤差,這個零部件就廢掉了。
在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種種困難之後,2016年,宦志田獨立製作出了第一隻鳥籠。雖然處女作不太結實,也相對簡陋,但讓他的心裡充滿了成就感。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宦志田不斷努力、不斷創新,做到第四隻鳥籠時,已經讓別人驚嘆不已了。
宦志田介紹,除了獨立製作,他也會有自己的創新構思。他在鳥籠上做了小的祥雲,不僅有好的寓意,也避免了單調。
鳥籠嚴絲合縫,精緻漂亮,你難以想像它是出自一位盲人之手。2018年,揚州星火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們偶然得知了宦志田的這門手藝。
揚州星火志願者協會副會長龔吉林說,這些鳥籠不是單純為了養鳥,而是代表了對生命的嚮往,對春天的嚮往。盲人就像大石板下面壓著的一顆已經發芽的種子一樣,會在黑暗裡面蜿蜒生長,只要有一點點縫隙,就會開出美麗的花。
經過了解,志願者們得知,在鳥籠製作方面,王玉生是揚州數一數二的大師,一直致力於復原宮廷鳥籠,作品還被國家博物館收購珍藏。於是,志願者們為同樣醉心於製作鳥籠的兩個人,進行了牽線搭橋。
王玉生說,志願者們跟他談了之後,他信心不是很大。他覺得盲人怎麼把鳥籠做好呢?經過實地考察,王玉生發現宦志田手很巧,並稱讚道,宦志田的手代表他的心,代表他的眼睛,確實很棒!
然而,在肯定了宦志田的手藝之後,對於收徒一事,王玉生當時還是有些猶豫。王玉生收了十多個徒弟,因為做手工太辛苦,不少徒弟都半途而廢,目前堅持下來的也就只有三個。
王大師愛惜人才,他用了半年的時間對宦志田進行考察,最終被宦志田吃苦耐勞的精神深深打動。王玉生說,在製作的過程中,宦志田的手經常被劃破流血,但是他一下都不喊疼。王玉生覺得他確實能吃苦,所以決定收他為徒。宦志田說,準備摸摸師傅做的一些鳥籠,根據摸出來的鳥籠,再去去構思自己的作品。王玉生則表示,已經做了一些模具,一些適合盲人用的工具,能夠幫助宦志田把雀籠做得更好。
非遺大師收盲人為徒,
這必將成為揚州傳統技藝
傳承中的一段佳話。
祝福這對師徒,
相信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
揚州雀籠製作技藝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
更多內容請收看揚州電視臺1套每天17點30分播出的《新聞女生幫你忙》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