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省「重點工作攻堅年」。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山東省總工會開展「當好主力軍·建功新時代」五一國際勞動節特別策劃,講述各行各業勞動者們的奮鬥故事,奏響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強音,團結動員廣大職工當好主力軍、建功新時代、攜手奔小康,為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作出新的貢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小涵 通訊員 劉曉林
為國家做點事
能更好體現個人價值
「我們的工作就是讓一架架戰機配裝著研究所研發的雷達罩飛越祖國的大地海疆。」每當提到自己畢生奉獻的航空事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簡稱「航空工業特種所」)總工程師、副所長軒立新臉上都閃著自豪的光。據了解,雷達罩在學術上又稱「電磁窗」,相當於飛機的「眼鏡」,作為雷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好壞直接影響到雷達系統的功能。
1990年,時年21歲的軒立新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航空工業特種所擔任車間工藝技術員。那個年代,國防力量相對薄弱,國家首先大力發展經濟,對國防建設投入相對較少。軒立新的很多同學都下海創業了,他也免不了有些心動。「剛參加工作,我的工資是131元/月,收入水平遠不如創業的同學。但當時是國家公費讀的大學,我總覺得必須先為國家做點事,才能去謀求個人發展。」
軒立新對記者說:「慶幸當初沒下海。」當初大學同班30人,如今在國內從事武器裝備行業的僅有3人。「交流時,有同學表示,雖然掙了錢,但感覺心是虛的,受國家培養卻沒從事所學專業工作,在實現個人價值上抱有遺憾。」
常駐實驗室五年
為新機研發關鍵技術材料
在航空史上,對於飛機雷達罩的研製,要想取得一點小小的進步,都需要耗費數年時間。1995年,國際最先進的飛機雷達罩採用了氰酸酯樹脂作為原材料,能滿足高性能雷達系統技術要求,但在國內該研究尚屬空白。「我們向有關部委提出了新的武器裝備材料需求,但是當時還沒有人開展研究,因為該材料是由劇毒的氰化物合成。」軒立新回憶道:「最後特種所的領導拍板,別人不幹我們自己幹!」
作為氰酸酯樹脂重要的研究人員,1996年起,軒立新及團隊人員連續泡在試驗室5年。有一段時間每天早上穿著重達15公斤的防護服、背著過濾罐進入負壓試驗室,到晚上20點後才能出來,期間不能吃東西,為防汙染也無法外出。「氰酸酯樹脂合成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中間體,毒性比氰化鉀高一千倍。為了檢測氣體洩漏情況,我們就在實驗裝置旁邊掛了一些活體鸚鵡,試驗室外配備醫生值守,急救的針劑都要抽到注射器。」他說:「一旦毒氣洩漏,只有3秒的搶救時間,只能看醫生能不能把你搶救回來。」
經過努力,1997年,國內第一批氰酸酯樹脂成功合成,並於2000年實現批量合成;此後,試驗團隊對氰酸酯樹脂進行應用性研究,力求最大限度發揮其多種性能。2006年,氰酸酯樹脂首次應用於國內武器裝備。2011年,採用氰酸酯樹脂研製的雷達罩隨新機正式首飛,軒立新和他的團隊為之奮鬥了15年。目前,氰酸酯樹脂已全面應用於新機改進型的研製和生產。
從型號牽引技術
到技術牽引型號
「挺起民族電磁窗行業脊梁」是航空工業特種所「全家人」的使命,作為總工程師,軒立新與他的團隊助力全所實現了「型號牽引技術」到「技術牽引型號」的轉變。
他介紹,這是一種「箭在弦上 隨時待命」的狀態。「現在國家富強了,我們要瞄準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需求,提前將預先研究任務分解到相關的專業領域,做好技術儲備,等到國家再下新的戰機型號任務,我們就能及時匹配技術,迅速拿出產品。」
多年來,軒立新始終致力於雷達罩技術研究工作,主持並參與了軍民機科研等40多項預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他多次強調:一個人的作用放在單位來說微乎其微,每次技術革新,都是團隊的成果。「價值都是年輕人創造的。」對後輩,他總像良師般諄諄教導,為他們提供發展的平臺,提高獲得感和榮譽感,促進年輕人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融合。「目前我國的雷達罩技術水平正努力邁向國際領先,與發達國家的雷達罩相比,我們也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現在已經實現了專業技術的並駕齊驅、同臺競技、同代抗爭。」軒立新笑著說。
雷達罩是飛機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於飛機的「眼鏡」,對於我國國防力量的更新迭代至關重要。作為多項高端國防裝備雷達罩項目總工程師,從業30年來,軒立新在科研生產一線默默堅守,參與並見證了擁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飛機雷達罩的研製和生產,對比先進技術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實現並駕齊驅的坎坷和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