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軒立新:為飛機配「眼鏡...

2021-01-20 大眾網

編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省「重點工作攻堅年」。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山東省總工會開展「當好主力軍·建功新時代」五一國際勞動節特別策劃,講述各行各業勞動者們的奮鬥故事,奏響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強音,團結動員廣大職工當好主力軍、建功新時代、攜手奔小康,為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作出新的貢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小涵 通訊員 劉曉林

為國家做點事

能更好體現個人價值

「我們的工作就是讓一架架戰機配裝著研究所研發的雷達罩飛越祖國的大地海疆。」每當提到自己畢生奉獻的航空事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簡稱「航空工業特種所」)總工程師、副所長軒立新臉上都閃著自豪的光。據了解,雷達罩在學術上又稱「電磁窗」,相當於飛機的「眼鏡」,作為雷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好壞直接影響到雷達系統的功能。

1990年,時年21歲的軒立新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航空工業特種所擔任車間工藝技術員。那個年代,國防力量相對薄弱,國家首先大力發展經濟,對國防建設投入相對較少。軒立新的很多同學都下海創業了,他也免不了有些心動。「剛參加工作,我的工資是131元/月,收入水平遠不如創業的同學。但當時是國家公費讀的大學,我總覺得必須先為國家做點事,才能去謀求個人發展。」

軒立新對記者說:「慶幸當初沒下海。」當初大學同班30人,如今在國內從事武器裝備行業的僅有3人。「交流時,有同學表示,雖然掙了錢,但感覺心是虛的,受國家培養卻沒從事所學專業工作,在實現個人價值上抱有遺憾。」

常駐實驗室五年

為新機研發關鍵技術材料

在航空史上,對於飛機雷達罩的研製,要想取得一點小小的進步,都需要耗費數年時間。1995年,國際最先進的飛機雷達罩採用了氰酸酯樹脂作為原材料,能滿足高性能雷達系統技術要求,但在國內該研究尚屬空白。「我們向有關部委提出了新的武器裝備材料需求,但是當時還沒有人開展研究,因為該材料是由劇毒的氰化物合成。」軒立新回憶道:「最後特種所的領導拍板,別人不幹我們自己幹!」

作為氰酸酯樹脂重要的研究人員,1996年起,軒立新及團隊人員連續泡在試驗室5年。有一段時間每天早上穿著重達15公斤的防護服、背著過濾罐進入負壓試驗室,到晚上20點後才能出來,期間不能吃東西,為防汙染也無法外出。「氰酸酯樹脂合成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中間體,毒性比氰化鉀高一千倍。為了檢測氣體洩漏情況,我們就在實驗裝置旁邊掛了一些活體鸚鵡,試驗室外配備醫生值守,急救的針劑都要抽到注射器。」他說:「一旦毒氣洩漏,只有3秒的搶救時間,只能看醫生能不能把你搶救回來。」

經過努力,1997年,國內第一批氰酸酯樹脂成功合成,並於2000年實現批量合成;此後,試驗團隊對氰酸酯樹脂進行應用性研究,力求最大限度發揮其多種性能。2006年,氰酸酯樹脂首次應用於國內武器裝備。2011年,採用氰酸酯樹脂研製的雷達罩隨新機正式首飛,軒立新和他的團隊為之奮鬥了15年。目前,氰酸酯樹脂已全面應用於新機改進型的研製和生產。

從型號牽引技術

到技術牽引型號

「挺起民族電磁窗行業脊梁」是航空工業特種所「全家人」的使命,作為總工程師,軒立新與他的團隊助力全所實現了「型號牽引技術」到「技術牽引型號」的轉變。

他介紹,這是一種「箭在弦上 隨時待命」的狀態。「現在國家富強了,我們要瞄準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需求,提前將預先研究任務分解到相關的專業領域,做好技術儲備,等到國家再下新的戰機型號任務,我們就能及時匹配技術,迅速拿出產品。」

多年來,軒立新始終致力於雷達罩技術研究工作,主持並參與了軍民機科研等40多項預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他多次強調:一個人的作用放在單位來說微乎其微,每次技術革新,都是團隊的成果。「價值都是年輕人創造的。」對後輩,他總像良師般諄諄教導,為他們提供發展的平臺,提高獲得感和榮譽感,促進年輕人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融合。「目前我國的雷達罩技術水平正努力邁向國際領先,與發達國家的雷達罩相比,我們也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現在已經實現了專業技術的並駕齊驅、同臺競技、同代抗爭。」軒立新笑著說。

雷達罩是飛機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於飛機的「眼鏡」,對於我國國防力量的更新迭代至關重要。作為多項高端國防裝備雷達罩項目總工程師,從業30年來,軒立新在科研生產一線默默堅守,參與並見證了擁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飛機雷達罩的研製和生產,對比先進技術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實現並駕齊驅的坎坷和艱辛。

相關焦點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是中國飛機和各類飛行器雷達罩專業化科研機構,主要從事高性能雷達罩科學研究、設計研發、試驗測試、生產製造和維修服務。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進入防控疫情和復工復產...
    人民網濟南2月13日電 2月11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召開應對疫情專題會議,會議傳達學習了集團公司應對疫情專題視頻會議精神,對持續做好疫情防控、安全有序復工進行了重點部署。
  • 航空工業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疫情防控不掉線 科研生產不停歇
    人民網濟南3月4日電 近日,航空工業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以下簡稱「特種所」)制定了《保障航空裝備研製業務連續性工作預案》,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的前提下,確保航空裝備研製業務連續性進程
  • 航空院校、航空航天研究所匯總
    >航空工業603所 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 飛行器設計 飛豹航空工業604所 上海飛機研究所 從事民用飛機設計和研究航空工業605所 中國特種飛行器研究所(湖北荊門) 水上飛機 飛艇等特種飛行器航空工業606所 瀋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 航空發動機 「崑崙」發動機航空工業
  • 中國航空學會2021年會員工作站工作研討會在濟南召開
    1月8日,中國航空學會2021年會員工作站工作研討會在濟南成功召開,會議由學會副秘書長周競賽高工主持,學會辦事機構組織工作部、7個會員工作站負責同志參加會議,學會秘書長姚俊臣研究員,山東省航空航天學會理事長
  • 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迎來50周歲生日
    12月18日,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迎來了50周歲的生日。50年風雨兼程,50年砥礪前行。趙民和張劍龍為所文化建設成果《航空工業成都所先進文化力建設實施綱要》《建所50周年文集》揭幕。五十年如一日,成都所人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迎接研究所50歲生日的到來。系列論壇第一講之「責任·航空」在法治專題講座中拉開了帷幕。第二講之「創新·航空」聚焦技術,由總體部青年科研人員和大家分享交流「戰鬥機某技術的挑戰與實踐」。第三講之「報國·航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北京大學楊立華教授帶來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盛宴。
  • 孫立成到電子、航空、軸承企業調研,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孫立成察看了飛機雷達罩生產、測試車間,聽取了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介紹。該研究所建於1970年,是中國飛機和各類飛行器電磁窗專業化科研機構,主要從事高性能電磁功能結構科學研究、設計研發、試驗測試、生產製造和維修服務。孫立成強調,要多措並舉支持企業發展,真心實意幫助解決問題,推動企業加快發展。
  • 新中國特種飛機從這裡飛向世界!
    陝西航空工業公司自主研製的14型和18型飛機在一米內飛越天安門廣場,受到祖國和人民的檢查。其中13架,15架均為特種飛機五十年前,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黨中央位於陝西漢中三線熱土播種發展運輸者的種子11月4日這是陝西航空工業50周年50年來,最初的意圖保持不變50年的不斷奮鬥中國特種飛機的搖籃從灰燼中重生,飛得很高自1969年成立以來,航空工業陝西飛機總公司已先後開發了
  • 雄關漫道 紀念中國航空研究院創建60周年
    所)、航空特種設備設計研究所(六院三○所、618所)、大型飛機設計研究所(六院十所、603所)、五合工廠(573廠、633所)共11個研究所和1個試製工廠,自行研製飛機的技術隊伍基本形成。1982年8月,為承接六院機關部分人員和加強軟科學與系統工程的研究,在六院舊址成立了航空工業技術經濟研究所(620所)。1984年,為提高航空測試技術,航空工業部決定將原六院所屬上海、北京兩個測試儀器設備試製廠(573廠和574廠)改建為633所和634所。1992年1月,航空航天工業部決定將623所、629所合併,組建成中國飛機結構強度研究所(新的623所)。
  • ...照樣美講述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助理...
    原標題:離京「風景」照樣美講述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助理工程師 趙彥偉【一線講述】 我是一個95後,2020年初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碩士畢業。找工作時,我離開生活了7年的北京來到洛陽,開啟新的人生道路。
  • 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2012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航空研究院第625研究所)創建於1957年,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現有工程院院士、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科技人員800餘人。作為國內唯一專門從事航空製造技術和專用設備開發的綜合性工藝研究所,始終堅持以先進位造技術研究與創新為主業,緊跟世界先進技術,保持航空製造技術的發展勢頭,承擔著大量國家、國防重點科研項目和軍民兩用裝備、技術研發項目,為我國研製新型飛機、發動機提供了大量先進的製造技術和工藝設備。
  • 「桂林製造」再立新功!ARJ21飛機裝配國產航空輪胎首飛成功
    「桂林製造」再立新功! 日前,在山東東營勝利機場,伴隨著ARJ21-700飛機103架機有力的轟鳴聲由遠及近、平穩著陸,裝配著在桂林生產的中國化工集團曙光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曙光院」)「三環」牌航空輪胎的國產ARJ21
  • 特種所田俊霞:用責任和擔當託起航空報國的信仰
    中國航空工業特種所某項目雷達罩鑑定評審會剛剛落下帷幕,作為型號副總師的田俊霞已經馬不停蹄的投入到了新型號的研製工作中。1990年,22歲的她,來到了中國航空工業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從事飛機雷達罩研製管理工作。
  • 中航工業打造航空製造技術國家隊 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成立
    中航工業黨組副書記、總經理譚瑞松,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吳獻東、李本正,中國工程院院士關橋、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志強為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大會由中航工業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本正主持。譚瑞松在講話中指出,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加快孕育,《中國製造2025》提出製造強國戰略,中央深化軍事體制改革、全面實施強軍戰略,都對國防科技工業創新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中國航空工業第613研究所
    中國航空研究院第613研究所2010年攻讀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航空研究院第六一三研究所,地處九朝古都洛陽市中心,是我國唯一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統研究所。
  • 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雷華電子技術研究所
    文明院所 紮根強軍主業航空工業雷達所是我國唯一的機/彈載雷達專業研究所。肩負著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服務國防建設重任。雷達所以航空強軍為首責,緊扣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一、使命擔當,突出航空強軍首責。成功研製世界首款機載風冷有源相控陣雷達並開展國際市場推廣,全面參與C919、CR929、AG600等國家民機重大專項,確立了國內民機綜合監視領域的系統牽頭地位。
  • 濟南「最能」的青年名單出爐!萊蕪青年榜上有名
    在各級黨政領導及有關市直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濟南市青年崗位操作能手和青年技術創新能手活動領域不斷擴大、載體日益豐富、機制逐步完善,為廣大青年職工搭建了學技成才,爭創一流,全面發展的廣闊平臺,培養了一大批政治素質高、創新能力強、業務技能精、職業道德好的優秀青工,成為省會共青團凝聚青年力量、服務中心工作的響亮品牌。
  • 2017航空工業大事記: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航空工業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李玉海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牌匾揭牌,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吳獻東主持揭牌儀式,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本正,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張希及總部各部門領導見證揭牌儀式。3月11日中國航空工業以「中國航空工業服務獨立國協地區」為參展主題,圍繞軍機、民機、機載設備等3條主線,在展品方面共組織11大類20項重點產品參展,旨在擴大與世界航空業界的溝通與交流,提升中國航空工業整體品牌形象,展示集團公司基於服務中亞,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和實力。
  • 航空工業集團:學做鯤鵬飛萬裡
    圖為航空工業集團設計製造的機器人鑽鉚示意圖。資料圖片  20年前,中國解放軍殲—10戰機首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簡稱「航空工業製造院」)院長李志強表示,「我們用10年時間追趕上西方國家領先我們20年的技術,並在部分領域實現了超越」。  打破國外壟斷  航空工業製造院柔性裝配團隊技術人員肖慶東已經記不清自己去了多少次主機廠——中航工業陝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陝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