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工業特種所某項目雷達罩鑑定評審會剛剛落下帷幕,作為型號副總師的田俊霞已經馬不停蹄的投入到了新型號的研製工作中。
1990年,22歲的她,來到了中國航空工業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從事飛機雷達罩研製管理工作。二十多年來,田俊霞不畏困難,勇挑重擔,奮勇創新,為雷達天線罩研製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預研項目主管,針對新機雷達罩的技術特點,她積極組織課題研究,就新機雷達罩的關鍵技術進行集智攻關,使課題順利通過了評估、驗收和立項,為特種所後期承擔的新機型號研製奠定了基礎。
在新機型號立項階段,面對關鍵技術攻關任務重、時間緊、競爭環境惡劣等重重難關,田俊霞配合項目負責人梳理了關鍵技術、成立了項目團隊,將任務落實到個人,實行「611」工作制和例會制,編制了滾動計劃,每天檢查計劃完成情況並根據情況調整計劃,順利完成了當年的試驗測試雷達罩研製任務。
在新機型號研製最為關鍵的時刻,田俊霞與項目團隊成員奔赴各地開展了項目合作和試驗驗證工作,組織完成了大量的等效平板設計、製造和測試工作。田俊霞以新機雷達罩研製工作為科技創新突破點,按照職責要求,帶領團隊成員奮力攻堅,每天工作11小時,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十餘種狀態雷達罩及三十多塊等效平板的設計和測試工作,克服一切困難到北京、成都、西安、瀋陽、蘭州、武漢、上海等地進行外部協調。夜深人靜時有她的身影與電腦相伴,白天有她的身影奔波在生產、測試及試驗現場。她以大局為重,幾乎捨去了所有的節假日投身於新機雷達罩的研製中,確保了項目的重大節點,為特種所的專業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田俊霞和她的新機項目團隊經過數年的摸爬滾打,經受住了各種考驗,終於迎來新機項目雷達罩生產交付階段。然而,新機項目雷達罩製造工藝極其複雜、工序間高度交叉、檢測項目繁多,製造周期長,其它型號研製交付任務繁重,設備資源衝突、人員緊張、技術難度大、技術狀態複雜、外場試驗多、外協工作量大,這幾乎是田俊霞每天要面臨的問題,憑著「特別能鑽研,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凝聚,特別能奉獻」的這股勁,關鍵時刻她始終把型號任務放在首位,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田俊霞說:航空報國是時代賦予我們每一名航空人的使命,我們需要以務實的精神,不懈的奮鬥,腳踏實地、精益求精,肩負起這份歷史責任,只有以與時俱進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地學習、探索、創新,才能撐起航空報國的信仰,為提升我國的航空能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