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王堅的眼淚

2021-02-13 王育琨頻道

王堅的眼淚

有沒有哪一瞬間

忽然覺得想落淚

不要慌張,流下來

把生命全部交給了代碼

所有理想主義 都是拿命來填

你的自性光明照亮了黑暗

也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讓您的淚痛快地流吧

那是孤獨男人被理解了的柔情

阿里王堅當選院士:所有的理想主義,都是拿命來填!

來源:技術領導力

作者: Mr.K 

2019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公布,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當選。

過去10年,王堅主持研發了中國唯一自研的雲作業系統——飛天,突破世界級技術難題,實現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王堅作為民營企業技術帶頭人的代表當選,這也意味著民營企業科研力量逐漸成為國家科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11月11日,一秒鐘54.4萬筆訂單同時進行——這是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峰值時段的數據。在普通人看來,最明顯的體驗就是剁手族們在「雙11」0點秒殺、1點付尾款時不再卡頓。而這背後,與王堅帶領的雲計算科研團隊的技術分不開。在平穩度過2019天貓「雙11」流量峰值後,阿里宣布其核心系統已100%跑在阿里雲公共雲上。中國唯一自研的飛天雲作業系統,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規模的流量洪峰。

01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城市大腦」布道者

現在的王堅,早已卸下了阿里雲CEO的重任,退出了細節化的管理。他更多的是去開拓各種邊界,開始了新的折騰。

在和政府的高層官員交流的時候,他不再是一個難懂的王堅。「這成了他情商爆表的時刻」,他對戰略的梳理,更容易被官員接受。

他希望官員能夠接納他關於未來城市的想像。為城市安裝一個智能中樞—城市大腦。

中國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城市數據的豐富性遠超西方國家,「中國老百姓拿手機買烤紅薯,美國老百姓還在用支票支付水電費」。所以,這又是一次沒什麼可借鑑,對成型方法挑戰的「創新」。

最簡單的,他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紅綠燈和交通監控攝像頭的距離。他們在一個杆子上,卻從未通過數據被連接過。他要連接,讓城市看到的都能被數據思考。數據是城市最重要資源,「比土地還要重要」。

去年4月,王堅牽頭十幾家企業跟杭州市政府聯合發起「城市大腦」項目,希望利用城市的數據資源,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最終把數據變成城市治理的最重要資源。

智能技術發展到今天,讓這個想法變得更加可能。

聽起來很遙遠,王堅卻相信這會在中國實現,「城市大腦就像電網一樣重要,中國有機會為城市貢獻一個新的基礎設施」。

今天,杭州已經有5萬個交通攝像頭充當「眼睛」來採集車流數據,通過人工智慧方法處理後,就可以智能調控紅綠燈,改善交通狀況。

看到未來的似乎不止他一個,人工智慧是一個熱鬧的場域,大家一擁而上。王堅有他慣有的執拗堅持,他看到了,還要自己做出來。

02

中國近10年來最成功的CTO

有位業內資深媒體人說過,王堅是中國近10年最成功的CTO,帶領一個全新的技術團隊做了一個全新的業務,現在到了千億的市值。

王堅最為知名的成就之一,是帶領阿里雲工程師,自主研發了中國的雲計算作業系統——飛天,實現了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推動中國IT產業從IOE(IBM小型機、Oracle資料庫和EMC存儲)向雲計算轉變。2017年,飛天獲得中國電子學會15年來首個科技進步特等獎,是雲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成功實踐。

王堅委婉地用了這樣的比喻,他說,一場戰爭最重要的戰役是改變戰爭格局。100次勝仗可以打得很妙,但是不代表能改變戰爭的走勢。

阿里雲,算是打了改變戰爭格局的一場勝仗。王堅帶領阿里雲在中國的跑道上早跑了5年。

寶貴的5年,一個預言家實現了自己的預言,這是王堅的運氣和傳奇。

03

博士、教授、學者,王堅

王堅生長在西子湖畔,卻南人北相,身材高大,總是頂著一頭亂髮,挎著黃色軍用挎包,衣服皺巴巴,走路一顛一顛,脖子前伸,全然不關心外界的書生派頭。

細數王堅的經歷,完全稱得上是一個「異類」。他生於1962年,被打上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痴迷大飛機,卻在1980年考入杭州大學工業心理專業,讀研期間常去浙江大學旁聽計算機課程,他的碩士論文《人機互動和多通道用戶界面》是中國第一部人機互動的論文,後來還影響了航天工程。

 

這多少算間接圓了他的「飛天」夢,也許是覺得不滿足,很多年後,他乾脆直接上陣,帶領一幫年輕人編造另一個版本的「飛天」夢,歷經挫折,每當下屬們洩氣時,他總會講,過去「那麼多優秀的工程師一輩子連造飛機的機會都沒有」,相較之下,現今一切堅持都是值得的。

 

1990年,王堅獲得心理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2年就晉升為教授,1993年又列為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心理系系主任。1998年8月,杭州大學與浙江大學合併,王堅新增了一連串耀眼的頭銜: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浙江大學工業心理學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

04

被李開復誠意打動,加入微軟

1999年1月10日,李開復見到了王堅。沒有寒暄,開門見山。談話只有半小時,但對聰明人來說已經足夠。

 

當王堅回到杭州時,一封電子郵件已在等著他,那是李開復發的。儘管李開復很希望王堅能夠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但抹不開情面直接挖人,畢竟浙江大學校長潘雲鶴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顧問。

 

李開復只是提出可以和王堅的實驗室合作,這讓王堅很開心,覺得大展宏圖的機會來了,但幾天後,他給李開復回信說,要到微軟中國研究院做訪問學者。

 

導致王堅改變主意的原因是作為系主任和副院長,需要參加無數的冗雜會議,這令他不勝其煩。

 

1999年的春天剛開始,王堅來到微軟中國研究院。接觸越深,李開復越希望王堅把「訪問」變成「加盟」。

最後,還是王堅自己捅破窗戶紙。到了夏天,他向李開復明確表示要到微軟來工作。

 

王堅被任命為多通道用戶界面組的主任研究員,組員有張高(中科院博士)和韓堅(清華大學博士)兩個年輕人。

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專家學者們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基礎研究,而不用操心經費及產出。

 

在王堅看來,研究院要做的就是提出新概念,「我們不是要改進現有的而是要提出新的,不是把人家已經做過的東西做得更好,而是要做人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即使是三流的開創也要比一流的跟隨更加艱難。所以,王堅一直給自己出難題。夏天開始的時候,他帶領張高和韓堅全力投入「人機界面」的研究,改進中文輸入法就是他加入微軟後的「首秀」,結果「驚豔」。

 

1999年10月18日,李開復帶領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個研究員(王堅、李勁、周明、高劍峰、沈向洋和張益肇),抵達微軟美國總部,親自向比爾·蓋茨匯報。

 

李開復著重介紹了中文輸入方面的研究,比爾·蓋茨非常感興趣。回京後,微軟中國研究院專門舉辦了一次新聞發布會。

 

王堅最後上臺,他說「做研究不一定隨大流。」

 

2001年,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4年,王堅出任常務副院長。他的主要成果包括:SQM大規模數據處理系統、數字墨水、支持亞洲語言的無模式切換用戶界面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推出手寫數學公式識別器,並在胡錦濤主席2006年訪問微軟時專門為主席和夫人作了演示。

 

王堅深受比爾·蓋茨信任。他帶的組是研究院裡當面和比爾·蓋茨討論問題最多的小組。

 

微軟正處巔峰期,微軟亞洲研究院兵強馬壯,王堅有足夠的空間去大展拳腳,直到一個叫劉振飛的人找上門來。

05

遇見馬雲:想在真實世界做更大的事情!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風險官劉振飛沒想到,8年前的一次牽針引線,會改變那麼多人的命運。

2008年,劉振飛因為數據上的技術難題,想挖王堅的手下,結果被跳票。他索性直接找到了王堅。

時機如此妥當,「在北京10年,正想回杭州」。那時微軟研究院如日中天,而中國網際網路正迎來一輪泡沫。對王堅來說,阿里找到他像是命運的眷顧。他希望能做更多的事情,從研究院到一個更真實的商業場景中去。他想在真實世界做更大的事情。他遇到了馬雲。

王博士剛加入阿里的時候,被看做是阿里的救星。阿里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急於擺脫「沒有技術」的土豪形象。

那時候網際網路上公認的是百度有技術,騰訊有產品,阿里呢?似乎就是搞商務和運營強一點,所以阿里很不甘心,阿里的「架構師」們也很不甘心,平時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外人眼裡還是覺得阿里沒技術。

再加上後來阿里高管們跑到寧波開了一個會,終於想明白了要把淘寶、支付寶、B2B 幾家子公司的底層數據打通,然後實現一個很理想化的用阿里的數據來評判所有商家信譽的「新商業文明」。高管們把這件事情命名為「登月計劃」,從名字裡也可以看出阿里當時的野心有多大。

06

成為阿里首席架構師

「他們的思維恰巧在一個頻道上。」劉振飛說。第一次和王堅見面的人,會困惑於他語言的天馬行空,充滿難解的形而上的意味。

馬雲、曾鳴和王堅這三個都當過老師的人,有一種奇怪的氣場契合。一直觀察中國雲計算發展,有業內資深人士稱,三個人在雲計算上達到了戰略上的一致。

也許用戰略這個詞,是為了避開戰術上的尷尬。

畢竟,這三個人一個是企業家,一個是管理學教授,一個是心理學博士。

在技術領域,有自己的政治正確。雲計算所做的是網際網路通用技術平臺,最底層的作業系統,是技術領域最難搭建的核心。

那年夏天,阿里巴巴CPO彭蕾,親自找到王堅,一見面就說:「我們現在很差,就希望你來拯救我們」。

 

她說的是阿里巴巴的「登月計劃」。

 

頭一年,馬雲召集阿里巴巴的高管們在寧波開了一次戰略會,決定要把淘寶、支付寶、B2B 等子公司的底層數據打通,實現「商業新文明」。為此,阿里巴巴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技術「救星」。

 

王堅就這樣進入了彭蕾的視野。

 

彭蕾說,阿里巴巴的數據就是一座金山,但不知道如何挖掘,現在是坐在金山上吃饅頭。

 

王堅心動了。

 

2008年11月18日,阿里巴巴宣布,王堅博士正式加盟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直接向馬雲匯報工作。

 

馬雲表示:「王堅博士將幫助阿里巴巴集團建立世界級的技術團隊,並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臺建設。」

07

在阿里的第一戰:去IOE

2008年,王堅從微軟亞洲技術研究院空降阿里,擔任首席架構師。這個在阿里內部尊稱為「博士」的首席架構師並非程式設計師出身,是一個不會寫代碼的架構師,卻甫一到任就提出了讓阿里一眾「技術男」震驚的「去IOE」,即在阿里的IT建設過程中,去除IBM小型機、Oracle資料庫及EMC存儲設備。

去IOE的替代方案浮出水面:以廉價的PC伺服器替代小型機,以基於開源的自研資料庫替代Oracle資料庫,不用高端存儲設備則成為了阿里雲的雛形。

基於開源協議和軟體構建IT基礎架構,這在國外網際網路公司裡並不鮮見,包括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都採用這一路線。但是,阿里當時IT基礎架構基於最普遍使用的IOE,技術人員多為學IOE架構出身,其中很多人本就是IOE跳槽而來的人員。

王堅的技術路線,首先就是要拿下這些來自IOE的技術大牛。他的幸運是碰上馬雲這樣一個不懂技術的老闆。馬雲力挺王堅,逼著技術人員從頭學起,給預算,招兵買馬,整合團隊。

王堅和團隊花了五年時間,終於在2013年5月從支付寶下線了最後一臺IBM的小型機,7月把Oracle的資料庫「趕出」了淘寶核心的廣告系統,並稱將在兩年內用自研資料庫完全取代目前存量的部分Oracle資料庫。在此期間,王堅利用一切機會為阿里雲傳道,公開疾呼去IOE。

08

阿里雲成了!所有的理想主義,都是拿命來填

任何一件事的開端都是艱難的,阿里雲也一樣。

王堅一直有著強烈的技術自主情結。他是一個航空航天迷,常常會給手下講,過去沒有辦法造自己的大飛機的日子。

2008年10月,王堅給雲計算平臺起名「飛天」,源自中國神話中的形象,同時也意味深長。

馬雲、王堅和工程師們的合影

簡單形容一下,阿里雲的飛天計劃,相當於做一個發動機,有了動力,其他的再慢慢做。

但當時時間緊迫,王堅帶著兄弟們同時做兩件事:一邊製造發動機,一邊為阿里的主營業務淘寶網順便造一個整車出來。

於是,2009年春節都沒放假,阿里雲的工程師們早早就開工了,在北京上地的匯眾大廈203,「取暖全靠抖,加熱全靠搓手」的辦公室裡,工程師們敲出了「飛天」的第一行代碼。

這是阿里雲最早的辦公室,但是門口也沒個牌子。直到半年後他們搬出大廈,保安都不知道這幫神神叨叨的人究竟是幹什麼的。

每天,工程師們除了噼裡啪啦寫代碼,還得順便「荒島求生」——自己訂水、買垃圾桶、修桌椅板凳、修無線網,連茶葉和咖啡都是從自己家帶來的。

當時公司環境有限,寫代碼的地方隔壁就是測試系統的伺服器,所以夏天時候就像一個大火爐,大廈的空調不行,還沒到七月份,程式設計師就熱得撐不住了。

為了降溫,每天上午他們都叫冰場送兩大塊冰來。

在2010年到2012年,阿里雲卻迎來最艱難的三年,從0到1的長徵路上,大家都遇到了瓶頸,但都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國外不告訴你,國內就只有阿里雲在堅持做「雲計算」,內外質疑聲音不斷。

一般來說,三年時間足夠判斷一件事情到底靠不靠譜。所以,2012年人們幾乎已經認定了阿里雲不可能做出一套雲計算系統了。

阿里雲的滿弓、李超、飛天總架構師唐洪、林晨曦等元老每天都是低著頭上班。

當時,阿里雲內外交困,組織了一場員工和客戶共同參與的「共創會」。

王堅把每年一度的阿里雲「飛天獎」頒給了全體員工,頒獎詞是一句略帶悲情的話——「堅持就是偉大」。

然後就出現了「王堅哭了」的那一幕。

在 2012 年的阿里雲年會上,王堅走上臺,他緊緊攥著話筒,幾次抬眼望向遠處,幾次欲言又止,最終泣不成聲。

這個曾經揚言要用一己之力把中國雲計算鐫刻在世界科技史上的「瘋子」,就那樣孤零零站在原地,面對臺下黑壓壓的一群錯愕的人。

這是阿里雲故事裡最為人所知的一個細節,也是不苟言笑的程式設計師王堅給大家最深的印象。

但很少有人記得,王堅一邊哭,一邊說了什麼。

他說:「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里雲,現在不在阿里雲了…」

眼看阿里雲成立就要滿五年了,集團裡卻風言風語地傳著「阿里雲要被撤掉」的消息。

某一天,馬雲突然召集阿里集團高管開會,所有業務部門的負責人都估計是馬雲要宣布關掉阿里雲的消息,於是紛紛帶上自己的技術負責人參會,準備一聲令下,就瓜分阿里雲的技術人才。

幸運的是,馬雲選擇相信了他。

馬雲說:「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不一樣。」並許諾:一年投10億,堅持10年也要做成這件事。

2013年是雲計算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雲計算熱潮剛剛興起。

也就是2013年,王堅和團隊一起,把5000臺機器,組成像一臺機器一樣來用,讓它們同時去完成一件事情。

那年阿里雲發布了飛天5K集群(你可以把它理解成5000臺機器合成一臺來用),這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家對外提供5K雲計算服務能力的公司。外界慢慢對阿里雲有一些認可,阿里雲慢慢的獲得了外界的一些支持和諒解。

一開始,阿里雲能夠提供穩定服務的證明,是2012年的雙11,阿里雲跌跌撞撞地扛住了百萬次的高並發;

2013年雙11,350億的成交數字,80%的交易都是通過雲端搭建的「聚石塔」完成。

09

功成身退,卸任阿里雲CEO

2013年,那場著名的爭吵之後,他堅持的飛天5K最終成功,關於王堅和阿里雲不靠譜的爭議就此告一段落。

王堅和阿里雲卻陷入了一場更大的危局—如何讓更多人信任雲計算,包括那些用慣了IOE的500強。

孫權用了這樣一個比喻:博士像是用100斤的力量,驅動10噸的龐然大物。

王堅需要一個把阿里雲帶上現實商業之路的人,他盯上了做金融的、對錢有著天賦般敏感的孫權。

除了商業能力,王堅更看重的是孫權從阿里小貸開始,跟阿里雲生死與共培養出來的使命感。就像孫權曾經說過的,「炒房炒成了房東」。

「他願意去探索雲計算和數據的邊界在哪裡。」王堅認為,孫權這種使命感能讓雲計算走得更遠。他強調了一個細節,孫權的名片背面印著飛天的一段代碼,王堅相信這種發自內心的熱愛。

阿里巴巴合伙人彭蕾曾經對王堅開玩笑說,你到阿里巴巴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堅持讓孫權做阿里雲的總裁。

王堅在合適的時間重新退回到雲計算布道者的角色。

他更多的是去夯實雲計算的認知基礎。他又有時間去摳字眼,反對業內趟混水的公有雲、私有雲的說法,擔心中國在這種「文字遊戲」中失去雲計算發展的歷史性機會。

「只有公共雲。」他希望雲計算變成像電一樣觸手可及的通用計算。


10

當之無愧,中國雲計算第一人

在阿里雲的人看來,王堅可以算作雲計算之父。「沒有他的定義、推廣和推動,大家的認知要晚好幾年。」行業媒體選擇了用「雲計算第一人」定義王堅,我覺得這更準確。

雲計算如今已經炙手可熱。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租用虛擬計算機的數據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

2016年,阿里云為37%的中國網站保障安全,為全球76.5萬用戶提供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服務,目前在國內第一,全球第三。

王堅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需要大聲疾呼,和所有質疑作戰的堂吉訶德式的布道者。

時間讓他有了成功者的從容。

英雄所見略同。李開復沒有看走眼,馬雲也沒有看走眼,他真是一個純粹的技術人。

2014年,吳翰清重回阿里雲,回首往事,他說時光本身無法倒流,如果能穿越到那個時間,他可能不會選擇離開,有可能選擇在這個公司把這個事情做成。「其實我從王博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堅持,其實他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個人的軌跡,有一點顛覆我的世界觀。」

被改變的不止吳翰清一人。

如今,阿里巴巴技術大牛雲集。許多人,無論是才智,還是年華,都不遜於10年前的王堅。當國家給予民營企業技術人至高榮譽時,對他們而言,風好正是揚帆時。

王堅的故事,重新定義了阿里巴巴工程師這個群體,他們腳踏實地,但高舉理想主義旗幟,不墜青雲之志。保不齊,若干年後,他們之中會湧出又一個院士。

 

十年一覺「飛天」夢,毀謗也好,讚嘆也罷,對王堅來說,皆為過眼煙雲。他撰有《在線》,結尾如此寫道:

什麼是對技術的熱愛?你真的相信技術會改變很多東西嗎?你有沒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愛去捂暖這條蛇,哪怕它甦醒以後可能會咬你一口?當你熱愛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很難預料最終的結果。

但是「如果困難出現,就要戰鬥到底。「 那是他最喜歡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中的一句話。

1.《追隨智慧——中國人在微軟》,凌志軍,中國友誼出版公司3. 《阿里雲第一任技術總監的故事》,林晨曦,阿里雲橙6.《王堅:一個預言家的命運》,張寒、周欣宇,人物

 -End- 

王育琨頻道 商務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953@qq.com

 延伸閱讀 

擁抱巨大無窮性|誠邀您加入偉事達039小組

王育琨:任正非給我開了天眼

王育琨:灰度哲學助任正非走出了抑鬱

王育琨:大成就者是如何煉成的

任正非:華為戰略定位和方向

任正非:華為走在健康發展的大道上

任正非:開放·合作·包容·求真

地頭力:頭拱地,出絕活

任正非之艱苦奮鬥意念

王育琨:華為的大美絕活·視頻

善於傾聽是一種智慧與自信

任正非:華為歷史上的五個機會窗與未來

楊謙:華為的公私觀

母親如何塑造了稻盛和夫(視頻)

稻盛和夫:張瑞敏的答案是錯的!

稻盛和夫極致的活法(視頻)

任正非:今天危機僅有千禧年危機1/10的壓力

米開朗基羅傳世經典(全集)

科特勒:營銷的未來?

任正非:封閉會付出代價的!

任正非《北國之春》的故事

任正非:學衡水中學 走自己的路

他的幻想翱越了整個人類

柯林斯:企業家是造鐘師

任正非:在自我批判中成長

劉鶴:我感到了真正危機

大國精神力:鄧公的遺產

世界首富的教子真經

亞馬遜轉動飛輪成數字巨人

彼得·彼得森:一生7堂課

與任正非咖啡:創新、規則與信任

河田信:地頭力是東方崛起、西方勢微的根本

任正非:華為的過去和未來

任正非:推倒數字柏林圍牆

柯林斯:6000年以來成功之謎

叔本華:痛苦,生命救贖之路

郝葉力:升級三視角理論,數字世界的新思維

向日本中小微企業學什麼?

造物者李書福的元動力

任正非:美國這回錯了!

課堂上的生命覺醒

華為全球化歷程還原

稻盛和夫極致的活法(視頻)

王育琨:中美博弈 任正非的大智慧(視頻)

稻盛和夫告別演講

任正非:我的故事、世界觀和情感

京瓷基因:創造真善美絕活

法國《觀點》:他就是新世界

稻盛和夫:轉變意念,改變命運

華為舵手任正非

華為經營之道:自修自得

任正非:我的優點與缺點

任玉嶺:大家都來學習任正非

任正非:華為不是G20中美元首談資

任正非:激勵什麼?誰來激勵?

任正非自畫像

三大思想家:尋求精神的終極實體

至暗時刻,任正非原力覺醒

華為啟示:凡牆皆是門!

任正非:美國為什麼這麼恐懼?

任正非:堅定的硬漢

任正非:一個為了觀念而戰的硬漢!《時代》訪談紀要

任正非:川普逼中國進步

任正非:向日本學習,讓大家不得不買

任正非:華為進入最佳創造狀態

任正非:與美國在山頂擁抱

任正非:至暗時刻,向世界第一前進!

任正非:向前進!

任正非:受的五重智慧

任正非:壓強!火中生蓮,苦難英雄!

任正非:造物—改命—無我


2019全新奉獻,線上線下全上市

地頭力=喜愛(目標)× 專注(死磕)× 做好(絕活)

喜馬拉雅有聲《地頭力》

潛能量表:自性爆發,拿出絕活。

相關焦點

  • 「民企院士」王堅:勇闖科技無人區的「瘋子」
    但在11月22日,2019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王堅成為中國首批從民營企業推選出的兩院院士之一。此次增選啟動之初,中國科協辦公廳發文著重強調民企科研力量的重要性,明確提出鼓勵從民營企業中推選院士。王堅的當選,便是這一歷史性變化的結果。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國企的科學家,一直是兩院院士的絕對主流。
  • 王堅院士談和馬雲關係:像海爾兄弟,兩個無知的少年搞在一起了
    IT之家5月25日消息 在5月23日播出的《開講啦》節目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談到和馬雲的關係時說:「如果在海爾兄弟、劉備和諸葛亮、孫悟空和如來佛祖之間選擇,我覺得是海爾兄弟,因為就像兩個無知的少年搞在一起了,所以才會發生很多事情。」
  • 這個落淚的男人叫王堅
    這個一直咬牙堅持的瘦弱大叔在阿里雲事業部年會上失聲痛哭,但即便眼淚止不住的流,他還手拿話筒,哽咽地給自己鼓氣:「這幾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得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所以一畢業,王堅就成為了教授。一年之後成為了博士生導師,又一年他直接當上了系主任!神速一般的晉升對很多人來說跟做夢似的,美的不要不要的了。但王堅很煩,並且不是一般的煩。他是技學術性人才,一心只想搞科研,做系主任他不順心。所以沒幹多久,王堅就遞交辭職走人了。可沒想到的是,這一走還讓他走對了。
  • 王堅:「城市大腦」開啟算力時代—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第四期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論壇 (FITEE Forum)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如是說。  未來的城市是什麼樣的?王堅表示,「城市大腦」或成為新的基礎設施。  回顧人類歷史上的城市發展,王堅認為總共歷經了三個階段:馬力時代、電力時代和算力時代。  「自羅馬起,有了建設城市要修道路這一概念,還率先把馬帶入城市。
  • 天貓雙十一:峰值58.3萬筆/秒背後是馬雲的另一個男人「王堅」
    網購和淘寶在人們生活中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這一年又一年的狂歡背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在阿里年會上哭的男人——王堅。每年的雙十一對於阿里雲伺服器都是一次考驗與挑戰,從第一年的支付失敗到去年11秒破億的支付速度,每秒4300萬次的數據訪問見證著阿里雲十年來的成長。
  • 王堅中午剛把面煮好 簫逸雯居然回來了
    王堅一下沒抗住。一口面沒咽下去,直接進了氣管,咳嗽得連眼淚都快出來了。好不容易等好了點,簫逸雯又不樂意了:「你搗什麼亂啊,聽我讀完。」  「胡燕,女。29歲,豐滿動人,丈夫是香港富商。  「算了……」王堅聳聳肩:「別離開我周圍五米啊,到時候跑丟了。」  「等等!」簫逸雯拽住王堅:「不許穿這個土土的衣服!」  王堅低頭看了看自己的襯衫:「這不是挺好麼?」  「不行!」簫逸雯連拖帶拽把王堅拉到了屋子裡:「這裡有t恤!我給小偉買的,順便也給你買了兩件,你的是黑色的,他的是白色的。」
  • 王堅堅守釣魚城改變世界歷史卻於史無載
    王堅 那麼釣魚城的主將王堅又是何許人也?在蒙軍順江東下,勢如破竹的情況下,王堅為何能有如此決心堅守釣魚城呢? 王堅的戰略眼光 王堅出生於慶元四年(1198年),在嘉定十二年(1219年)加入忠順軍,當時他21歲,到了嘉熙四年(1240年),王堅率兵秘密潛入蒙古軍中,焚燒了蒙軍建造的準備入侵江漢的戰船兩千餘艘,立下大功,當時他四十二歲,由此成為名將孟珙麾下得力部將。
  • 總工程師提名院士,還有什麼是茅臺做不到的?
    企業界人士進入院士的隊伍老早就有,2007年,華大基因聯合創人楊煥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民營企業科學家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就有三位:中星微集團董事長鄧中翰,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和以嶺藥業董事長吳以嶺。 2019年,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引起了熱議。
  •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CCF-GAIR 2020
    作為在智慧城市最前沿的一批研究學者,李德仁、王家耀、郭仁忠、周成虎、孟建民、鄔賀銓、高文、王堅、尹浩、吳志強,他們如何看待智慧城市的過往?他們眼裡,城市如何跨越過去幾百年的必然缺陷,構建一套更科學的範式?他們又是如何勾勒城市的「終極」圖景?
  • 安康摩託俱樂部宴請16次騎行西藏的江蘇南通公益大使王堅先生
    江蘇南通騎行勇士王堅第16次西行進藏做公益。6月15日下午18時許,經過提前聯繫安康摩友在安康境內接到了這位騎行勇士,他騎著摩託車,帶著南通愛心人士的資助和囑託,途徑陝西安康,安康多名騎行愛好者聞訊紛紛趕來為他壯行。
  • 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我們浪費了90%的城市資源,但並沒有換來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長期致力於城市大腦工作,對數位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在近期舉辦的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台州峰會上,王堅表示,如果不能真正改變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那所謂的數位化就是拿新的技術,把原來的東西再固化一點而已。以下內容整理自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台州峰會王堅演講內容。
  • TGO 鯤鵬會上海分會三周年:百名CTO齊聚,王堅博士現身會場
    會議中場,神秘嘉賓阿里巴巴王堅博士來到現場為 TGO 鯤鵬會上海分會慶生,王堅博士就城市發展問題進行了簡單的分享交流。王堅博士表示,「城市的發展,基礎設施非常重要,引進基礎設施會對城市造成巨大的變化,但是現在城市引進的新基礎設施還非常有限。現在湧現出了很多新技術,比如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但城市需要一個新的基礎設施才能夠承載這些不同的技術,基礎設施跟不上,新技術就引進不到城市裡面。
  • 為什麼阿里巴巴CTO王堅演講要比馬雲有意思?說人話
    毫無疑問,整個阿里巴巴集團,最會演講的一定是馬雲,但是當你每次聽他車軲轆話,在各種場合為振興阿里巴巴股價而不再那麼奔放、敢言的時候,我從阿里巴巴CTO(首席技術官)王堅身上找到了一種阿里巴巴技術派的幽默,以及阿里巴巴務實的一面。與昨天上午馬雲的演講相比,王堅的演講少了些雞血,也沒有雞湯,卻更接地氣。他說,雲棲大會是為創新、創業者舉辦的,所以如果你正好是這類人群,或許,這也是本文的價值。
  • 盤點南宋時期真正的6大名將,韓世忠能排第三,王堅位列第五
    TOP、5 王堅 王堅是南宋中後期的名將,他早年加入忠順軍,並秘密潛入蒙古軍造船之地,燒毀其船支二千餘,自此嶄露頭角,成為南宋名將孟珙部下得力將領;而且王堅在抗蒙總指揮餘玠的率領下,多次擊敗蒙古軍
  • 一家3位院士!李林:我爸爸是院士,我老公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在我們大眾看來,和諧美滿的家庭背後還能出現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失為一段傳奇佳話。就連李林自己驕傲的說:「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父女恩情李林是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唯一的女兒,從小就很受父母的寵愛,但小李林並沒有因此而嬌縱任性,而是虛心求學。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抗疫院士:我把膽留在了武漢,這下真的是和武漢肝膽相照了
    張伯禮是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國際工程院院士。年逾七旬的他,在疫情爆發後,臨危受命,大年初三便奔赴戰場,參與到「武漢保衛戰」工作中。兩個多月的抗戰,張伯禮不僅留下了「中藥治療新冠」的重大研究成果,還留下了自己的膽。
  • 森山健康小鎮院士之家院士館開館
    6月6日,森山健康小鎮院士之家院士館正式開館,中國科學院朱位秋、朱玉賢院士,中國工程院陳劍平院士,省智能製造專家委主任、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副省長毛光烈,省科協黨組書記鄭金平、副主席姜長才、辦公室主任郭寄良、省院士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旭,市科協主席汪希燕、副主席潘秀兒,義烏市委書記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