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成長工作室
一群有遠見,有能力,有情懷的家長聚集的溫暖社區
為什麼小毯子那麼舊了就是不讓仍? 洗都不讓洗?
2018年4月22日,晴
場景一
Emily是個活潑可愛的寶寶,唯一不好的就是每到睡覺時間,就要拿著小毯子,用手攪著,然後啃。小毯子已經被啃破了。
有一天,媽媽給她買了塊新的毯子,可是她根本不要,還是要那塊破破舊舊的小毯子。
場景二
Luke 平時都很好,就是一睡覺就要抱著小熊,小熊的耳朵都被咬禿了。大人擔心這樣會吃進很多細菌和毛在肚子裡,但是Luke就是不聽。
有一天,奶奶幫他把小熊洗了。Luke大哭大鬧,最後大人沒辦法,讓他抱著溼的小熊睡的。
場景三
Cindy去上幼兒園。小朋友們都睡午覺,她呆呆地坐著。老師問怎麼了。她說:「小枕頭不在,睡不著。」
第二天,老師同意她帶著小枕頭來,Cindy很高興。這一帶,就帶了三年。平時家長帶她出門旅行,也一定是要帶著小枕頭的。
現在Cindy已經上初中了,媽媽給她買股哦好多個新枕頭,她都不要。睡覺的時候她把小枕頭抱在懷裡。
媽媽很著急,擔心孩子有戀物癖。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家長覺得無法理解,又髒又破,不讓丟,不讓洗,這孩子到底在幹什麼?
大家先放心,喜樂小時候也是這樣的。
小時候都帶著她的熊貓睡覺,熊貓的鼻子已經被啃禿了。我們出門旅行,她都帶著。有時候,她自己沒想起來帶,我也會幫她收好,因為我知道,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她就會需要熊貓了。現在,熊貓依然在喜樂的房間裡,但是她已經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需要他了。熊貓就和其他毛絨玩具一樣。
當一個嬰兒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需要百分之百地依賴一個照顧者(大部分時候是母親)才可能真正地活下來。
所以,溫尼科特說,世界上沒有嬰兒,當我們談論一個嬰兒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嬰兒和他的母親(核心照顧者)。
所以,對於嬰兒來說,和媽媽在一起很重要,孩子渴望和母親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
所以,
孩子需要邊吃奶邊入睡,
孩子需要摸著媽媽的乳房入睡,
孩子需要媽媽拍著入睡,
孩子需要拉著媽媽的睡衣入睡,
孩子需要.
表面的行為不一定一樣,但是背後的心理需求都是一樣的:安全感。
當Emily啃著小毯子,當Luke抱著小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營造了一個他們感覺安全和舒適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孩子有自己最熟悉的味道(成長過程中的奶味、汗味、媽媽的味道),孩子有最親密的夥伴(小毯子,小熊)。在生命最初的幾年裡,小毯子、小熊陪伴孩子成長,給了孩子安全感。
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給這些物品去了個名字——過渡性客體。
孩子成功地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物品——過渡性客體,這個物品象徵著媽媽,象徵著媽媽的愛,也象徵著和媽媽的連接。
寶寶盡情地抱他,愛他,咬他,睡覺一定要他,因為他在就可以緩解睡前的焦慮。
寶寶不止會愛他,有時候寶寶也會恨他,使勁打他,扯他,摳他,咬他.
如果沒有大人去幹預,允許寶寶對他又愛又恨,一會兒親,一會兒砸,一會兒扔在地上,一會兒抱,寶寶最終會發現:
儘管我打他咬他,他還是我的,他存活下來了。於是,經歷了恨以後,愛終於紮根下來了。經過這個過程,孩子在他那裡獲得了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最終慢慢獲得穩定的自我,建立自己的獨立性。
如果過渡順利的話,隨著年齡的增長,過渡性客體會慢慢變得不那麼重要,不那麼特別,甚至最後被長大的孩子遺忘。因為孩子的自我力量增強了,真自我穩定了,就漸漸忘記曾經需要的過渡性客體了。
所以,小毯子、小熊、小枕頭不是核心,背後的安全感才是爸爸媽媽需要關注的。
安全感不是一天24小時都和孩子在一起就一定建立得好的,
安全感不是你為了孩子打拼,努力掙錢就一定建立得好的,
安全感不是你為了孩子犧牲自己,什麼都為了孩子就一定建立得好的,
安全感不是你每天接送輾轉各種興趣班,一周7天午休就建立得好的,
安全感來自於擁抱,
安全感來自於親吻,
安全感來自於窩在爸爸媽媽懷裡聽故事的體驗,
安全感來自於用沙子把爸爸埋起來的體驗,
安全感來自於鬧情緒的時候被擁抱的體驗,
安全感來自於一家人可以傻笑,可以傻乎乎地玩鬧的體驗,
安全感來自於把事情搞砸以後的擁抱和安慰,
安全感來自於我這個人在你心目中勝過任何的事情、任何的外在行為和表現,
安全感來自於無論我做了什麼,無論別人對我做了什麼,你都愛我,我都永遠是你的心肝寶貝。
所以,
請不要隨便把舊舊的小毯子洗掉,因為上面有媽媽的味道,
請不要隨便把孩子破舊的毛絨玩具扔掉,因為孩子和他有特殊的情感連接,
請不要隨便買新枕頭來代替那個破破的小枕頭,因為孩子在那裡獲得一份安心。
那要怎麼對待過渡性客體呢?
和大家分享一個很溫暖的故事《阿文的小毯子》
一隻叫做阿文的老師,他有個習慣,無論走路、吃飯、睡覺都要帶著他的小毯子。
小毯子陪著阿文,他就感覺很踏實,也不會整天粘著爸爸媽媽。後來他慢慢長大,還是離不開小毯子。
怎麼辦呢?
爸爸媽媽既不希望阿文過度依賴小毯子,也不想阿文感覺失去了小毯子。
終於,爸爸媽媽和阿文商量,決定把小毯子剪一塊下來,給阿文做一塊手絹。這樣,阿文就可以帶著「小毯子」上學了。
阿文很幸運,遇到照顧他心靈的父母。
你的小孩呢?
「快樂育兒」父母關懷課程,幫助您更了解孩子,成為平靜、溫柔、有趣的大人。2018年9月秋季班已經開始招募,報名聯繫宣宣18669010380
喜樂成長工作室,一群有遠見,有理念,有能力,有情懷的家長聚集的
溫暖社區。
喜樂成長工作室
化繁為簡 返樸歸真 快樂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