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兩國都在加緊研發更厲害的鑽地彈,不僅是為了爭"炸彈祖宗"這個虛名,更是為了擁有壓制對方的實力。長達半世紀一直在外徵戰的美軍,憑藉著手上先進的武器裝備,擁有了橫掃四方的實力,許多被打壓、入侵的中小國家秉著打不過就躲的老想法,如今已經行不通了,因為美軍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發針對性的武器:鑽地彈。據悉,美軍一枚GBU-57鑽地彈就重達13.6噸,在精準制導下精度達到了1.2米,最可怕的是它對地下工事的打擊能力,即使60米厚的鋼筋水泥,或者40米厚的巖石層都能鑽透。由此可知,如果沒有可以應對的措施,那麼美軍將天下無敵。
水泥是最常見的建築材料,無論民用還是軍事領域都離不開它,盟軍在解放歐洲期間在德軍修築的各種鋼筋水泥工事前吃夠了苦頭,尤其是那些巨型的碉堡,在輪番的大噸位航彈、炮彈的轟炸下,至今仍屹立不倒。可見鋼筋水泥的防禦力在那個時代還是非常強悍的,雖然如此,才過了幾十年它的天敵鑽地彈就出現了,在精確制導技術的校正下,曾經再難啃的工事再也不是難題,無非是一枚不行再多投幾枚罷了。如果沒有新型防護材料的出現,疊加再多的普通水泥也是無濟於事,幸運的是,我國先有錢七虎院士研發出新型"鋼板"水泥,後有一位25歲的小夥子研發出新型"彈性水泥",讓美軍的鑽地彈都變成了廢鐵。
吳飆從工程兵學院畢業後就進入了國內一家研究所,當時可以選擇的研究項目很多,可他卻選擇了最"沒出息"的水泥。為了研發出防禦能力更強的水泥,儘快讓自己國家的重點工程、軍事工程都得到保障,他先是測試了能弄到手的所有國內外水泥,經過對比發現雖不可能達到預期要求卻各有各的特性,這給了他很多的靈感。他認為與其一味增強水泥的硬度,還不如讓水泥擁有更強的彈性,只要研發出這樣的水泥就能讓我們的工事都披上"反彈衣"。於是這位軍校高材生就變成了一個"水泥攪拌工",經過3個月日以繼夜的計算、配比、測試,他終於研製出據說能把常規飛彈也彈飛的新型水泥,該項目得到了國家的認可,2002年他獲得了國家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民用彈性水泥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這是一種新型的高性能複合建築材料,當時牛津大學與英帝國化工公司聯合研發水泥基的MDF複合材料,並成功製成了水泥彈簧,實測發現其抗折強度是普通水泥的幾倍,這被認為是水泥行業的重大突破。MDF複合材料是以水泥為基體,摻入各種特殊添加劑,然後在雙輥開煉機、硫化機等設備裡經特製工藝加工而成。因這其具有極低的孔隙率與極好的力學性能,因此抗折強度極高,據當年的實測數據,抗折強度最高能達到150兆帕。我國是1985年開始展開同類研究的,同年就研發出抗折強度40兆帕的水泥樣品,如今民用彈性水泥抗折強度基本上都在70兆帕以上。
民用彈性水泥雖然有普通水泥的2倍硬度與400倍的拉伸強度,但其主要用於防水、防腐、修補等工程用途,吳飆正是意識到這種水泥的神奇之處,把它的特性當成了主要的攻關方向,才最終研發出了真正的"彈性水泥"。據有關數據顯示,130毫米口徑大炮向彈性水泥修建的標靶射擊,大多數角度都被反彈開來,垂直擊中後最多也只能穿透40釐米的深度,以美國"炸彈之祖"已公開的數據來對比,只需要在工事外面修建6米厚的彈性水泥防護層就可以將其完全阻擋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