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戰爭史》才解渴,別讓南海的水變成米帝的淚

2021-02-28 觀察者網

【本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範勇鵬的兩篇書評集合。】

範勇鵬:人類文明演進的血與火之歌

——評約翰·基根《戰爭史》

這幾年,一部由小說《冰與火之歌》改編的美劇《權力的遊戲》引起了「美劇控」持續的追捧熱潮。該劇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將人類政治遊戲的諸多基本命題熔於一爐,展現了一場殘酷卻迷人的戰爭史詩。在虛構的情節中,卻影射著不少歷史中真正發生過的故事:「絕境長城」不禁令人聯想到中國的萬裡長城和不列顛的哈德良長城,長城之外的「異鬼」反映了古典農耕文明對遊牧「蠻族」的長期恐懼心理,而長城之內的列國混戰、爾虞我詐更是幾千年政治史的戲劇化寫照。

真實的歷史,卻常常比虛構傳奇更為波瀾壯闊、盪氣迴腸。英國著名戰爭史家約翰·基根的《戰爭史》就是這樣一部史著。該書依照石頭、血肉、鐵和火四個階段對人類戰爭行為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回顧,視野之宏大、敘述之詳細、剖析之深刻,令人讚嘆。20世紀中葉以來,受西方社會科學和美國國際關係學的影響,人們對戰爭的研究越來越陷入所謂「科學化」的流行範式,產生了諸多流弊——要麼是從幾條公理式的假設出發進行邏輯推演,然後靠「點綴式」的案例加以支撐;要麼依賴形式化的數據,做點「消化不良」的統計分析。這時讀讀基根的《戰爭史》,格外感覺解渴,因為它能提供一幅有血有肉、因果關聯的戰爭史圖景。

與他的其他著作類似,基根的《戰爭史》始於對克勞塞維茨戰爭理論的批判。克氏在《戰爭論》中提出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個著名論斷。基根不僅不同意這一點,而且認為它十分危險,改變了歐洲的戰爭文化。他說:「把克勞塞維茨看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意識形態之父並沒有錯,正如把馬克思看作俄國革命的意識形態之父一樣正確」。為了反駁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他列舉了許多並非受政治驅動、也不具有政治性質的戰爭例證: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人們因生存資料的缺乏而打破了宗教對戰爭的抑制;祖魯王國因周圍的戰亂局面而變成一個極為尚武的社會;伊斯蘭教禁止信徒之間的戰爭導致了埃及的馬穆魯克這樣奇特的軍事奴隸制;還有日本的武士制度為維持社會結構的穩定而拒絕新的戰爭技術。除了開篇提出的這四個例證外,全書涉及的許多戰爭都挑戰了克勞塞維茨的理論,特別是中亞草原地區所哺育的一代代馬背民族的戰爭行為。他們的戰爭常常不為任何政治目的,只是為了逃避生存危機、掠奪財富或滿足原始的徵服欲望。客觀來講,基根的確指出了克勞塞維茨的局限性,即受制於歐洲啟蒙思想對人類成就「高峰」而非「谷底」的關注,致力於建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而忽略了對「現代化」了歐洲戰場之外的戰爭形態的研究。

基根自己一向的觀點是,文化是戰爭的主導因素。在發起戰爭的原因和決定戰爭形態上,文化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例如,歐洲、中東和中國等地區規模巨大、組織良好的軍隊為何無法抵擋中亞遊牧民族的進攻,這是一個長期困擾人們的問題。基根提出了一些線索: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騎射、圍趕或分隔牲畜、屠宰等——使他們比習慣於農耕定居生活的人更擅長殺人和作戰。農耕文明產生的倫理或宗教通常對殺戮行為有所約束或疏離,遊牧民族卻完全沒有這樣一回事。再如,農耕文明的徒步戰爭形態產生了種種戰場儀式和規則,然而來自不同文化的敵人或技術的變化(如弓箭和火器的產生)都會使這些儀式變得無奈而過時,就像宋襄公的「婦人之仁」一般招人嘲笑。

該書不僅是了解戰爭的必讀書,對於了解人類文明史也大有裨益。基根並未僅僅著眼於戰爭史本身,他還試圖通過戰爭史發現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的關聯。此僅舉一例:該書在「血肉」部分,再現了蒙古騎兵史無前例的輝煌戰績,但基根未止於此,進而挖掘了蒙古人的擴張戰爭給世界歷史帶來的重大影響:騎馬民族的殘酷戰爭手段使其敵人也學會了不擇手段奪取勝利的戰爭方式,這種學習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首先,蒙古人的統治導致了俄羅斯文化的野蠻化和兇狠化,並進而使歐洲大陸上的戰爭出現了種族主義和專制主義的特點。其次,與蒙古軍隊交過手的伊斯蘭軍隊也模仿蒙古戰爭文化,它又傳播給歐洲十字軍戰士,最終導致了基督教戰士在西班牙對伊斯蘭作戰中的慘無人道。再次,殘忍的作戰方式在西班牙扎了根,又導致仍奉行戰爭儀式的美洲印第安人在西班牙殖民者面前的慘敗。最後,蒙古人的戰爭方式巨大地改變了中國的戰爭文化。暴力使明朝建立了比之前更加專制的制度,導致了中國的軍事化。這些論點能否成立,一定存在爭議,但是基根試圖發現世界歷史有機聯繫的努力,還是很有啟發的。

基根對戰爭史的回顧,最終是為了指向對「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觀點的終極否定。「政治必須繼續,戰爭卻不能繼續」,「把政治和戰爭區分開來是更大的智慧」。基根的戰爭史研究雖然有諸多局限(參見拙文「基根《二戰史》的片面與深刻,《光明日報》2015年5月26日),但他對「武力的克制」的強調和對無限制的戰爭目的的批判是彌足珍貴的。基根客觀地指出了中國乃至東方的戰爭文化在武力克制方面的優點。漢字中,「止戈為武」,武力的目的是為了制止衝突,而非製造無限的破壞。戰爭是文明的產物,因而戰爭應該用來保護而非摧毀文明。人類歷史上,但凡無限制戰爭文化興起,都造成了文明的災難。現代西方文明的無限戰爭觀念更是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浩劫。美國是這種戰爭文化的集大成者,至今卻仍未做深刻反思。最近一段時間,在東亞,特別是南海問題上,美國的火藥味越來越濃,軍方人士也頻頻跳出來喊話。希望他們能聽得進去基根的忠告。

《戰爭史》 約翰·基根 (John Keegan) (作者), 林華 (譯者),中信出版社

基根《二戰史》的片面與深刻


一九四五年二月,三大巨頭在雅爾達。

《二戰史》 [英]約翰·基根 著 李雯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戰爭是人類文明的「惡之花」,在政治和國家出現之前,戰爭就已經是人類文明的家常便飯。然而,隨著政治和國家的發展,戰爭的規模、手段和破壞性也在不斷變化升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6000萬以上的死亡人數,在戰爭史上空前絕後。對於戰爭學者,首先要回答的一個根本問題是: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什麼?不外兩種觀點:一種是理性主義戰爭觀,即戰爭是國家、領袖、官僚機構或利益集團的理性的選擇。另一種是非理性主義戰爭觀,強調戰爭現象的感性一面:武士文化、競技精神、榮譽與炫耀、集體心理——歸根結底,文化是戰爭的根源之一。

  英國戰爭學者約翰·基根是文化戰爭觀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在文化論者內部的爭論中,不同於以色列的馬丁·范克勒韋爾認為戰爭文化是永久而普遍的,基根堅持認為,隨著文化的變化,戰爭也會因之而變。這種觀點使基根成為獨樹一幟的戰爭學者,也使他成為諸多批評的靶子。

基根歷史視野中的盲點

  基根因腿疾而無緣親歷戰爭,可是他卻用一生來研究戰爭的歷史。他在《戰爭史》一書中比較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戰爭文化觀。開篇第一句,基根就表明了他與克勞塞維茨的勢不兩立:「戰爭不是政策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他認為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理論創造了一種意識形態,從而改變了歐洲戰爭的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個異乎尋常和極其可怕的文化畸變,出自歐洲人在克勞塞維茨世紀作的一項無意的決定,那就是將歐洲轉變成一個武士社會。」他認為這種文化轉變是歐洲戰爭形態變化的根本原因。「我們將克勞塞維茨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意識形態之父仍是對的,就像我們將馬克思視為俄國革命的意識形態之父是對的一樣。」縱觀人類戰爭史,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文化仍是戰爭性質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得益於這種鮮明而「任性」的觀點,他的書幾乎總能成為熱點,引來無數批評和讚譽。

  基根的一系列戰爭史著作都一以貫之地堅守他的戰爭文化理論。其中《一戰史》和《二點史》都稱得上是史料翔實、視野宏大的傳世之作。然而,《二戰史》與《一戰史》一樣,暴露了基根歷史視野中的盲點:他對兩次大戰的敘述,幾乎全然忽略了中國。無論作為兩次大戰的參與者還是作為二戰的重要戰場,中國都不應被任何一部試圖客觀描述兩場大戰的著作所遺忘。在《二戰史》中,中國戰場只是被當作太平洋戰場的局部性問題偶一提及。例如,他僅在「東條英機的戰略困境」一節中簡單交代了日本侵華計劃,在描述緬甸戰況時提了一句史迪威將軍指揮的中國軍隊,在「日本在南方的戰敗」一節中用一頁多的篇幅介紹了中國國共兩黨的行動,其中還有三分之一是關於「飛虎隊」等援華美軍的情況,如此等等。相比起一個中途島海戰就可以單列一節,整個中國抗戰卻只有寥寥幾頁的介紹,這不禁讓人感到,在西方中心主義的望遠鏡裡,「遠東」的景物只是可有可無的背景而已。

  然而,西方中心主義不僅決定了基根世界觀上的近大遠小和矮化其他地區和文明的無意識心理,它還決定了基根戰爭理論的狹隘性,註定了他理解人類戰爭的努力最終不可能成功。在《二戰史》的緒言中,基根再一次重複了他的戰爭文化理論及其對二戰根源的理解。基根固然超越了那種認為1914年馬恩河戰役的偶然結果就決定了兩次大戰的幼稚觀點,但依然沒有跳出一種「歐洲戰爭」而非「世界戰爭」原因論的窠臼。模仿埃利亞特或韋伯式的社會史筆觸,基根從歐洲的人口、兵役、財富和技術因素,也即「歐洲的軍事化」開始了他對二戰根源的探索。他依然強調人和文化的作用:因為如果沒有「必不可少的人的品質,物質再豐裕也不能發揮什麼效用」。由於兵役帶來的平等感覺,自由而熱情的士兵成為19世紀以來歐洲戰爭的重要因素。志願兵的普及和人民的普遍武裝,不僅使美國獨立和法國革命得以成功,使1848年革命和德、意民族統一成為可能,最重要的是,也使歐洲浸泡在一種集體精神之中。在一戰中失敗的德國,產生了自由軍團現象,有助於使國家成為一個大軍營,使軍隊成為社會模式的理想樣板。這種軍事文化的極端發展,決定了二戰的性質和面貌。

  作為對一個側面的強調,這種觀點有其魅力,但它完全迴避了現代世界戰爭發生的本質原因。由於基根忽視了資本和帝國主義的作用,他的理論只能部分地解釋戰爭的「現代性」,卻完全無法解釋「現代」的世界戰爭。特別是,它只能適用於現代性發達的歐洲和北美,無法解釋其他地區的問題。正是這一點,導致他在緒言中提出的理論與正文對戰爭過程的敘述之間存在脫節。也是由於這一點,決定了他對中國戰場的忽視——在中國,是戰爭鍛造了現代性,而非現代性決定戰爭。

深刻反思西方戰爭文化

  儘管基根的戰爭理論存在嚴重缺陷,但在一個問題——對西方戰爭文化的批判上,他顯示了傑出的洞察力。在《戰爭史》中,基根指出中國軍事生活的「最經久特性是溫和節制」,穆斯林戰爭文化也通過招募或僱傭專門的武士階層從事戰爭而使戰爭方式保持著受限狀態。其實這並不新鮮,長久浸淫於文明狀態的多數地區,都產生了類似的戰爭文化,即戰爭之目的,止於屈人之兵。「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正如基根終生反對的克勞塞維茨所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的目的不是摧毀,而是建構秩序。隨著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的興起,產生了不同的戰爭文化。基根深刻地揭露了這個致命問題:「西方戰爭方式的勝利是虛妄的。針對其他軍事文化,它已證明不可抵擋。可是轉而針對它自己,它卻招致了災難,連同全盤毀滅危險。」西方的戰爭文化摧毀了西方文明中的最好的東西,即它的自由主義和樂觀氣質,「並且最終否定了一個命題,即戰爭是或可以是政治的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可見,能使克勞塞維茨論斷不成立的,恰恰是西方自身的戰爭文化。

  《二戰史》繼續了這種反思。美國為首的盟國提出了「無條件投降」。這個待遇對於法西斯戰犯毫不過分,但是它也同樣隱藏著危險的可能性。「無條件投降」似乎是美國人的最愛,早在美國內戰中,格蘭特將軍就對南方軍隊提出了「無條件投降」的屈辱要求,終結了戰敗者不失尊嚴地離開戰場的傳統。一戰後,雖然沒有無條件投降的口號,但是協約國對德國的報復性懲罰不僅摧毀了德國國內建立穩定憲政的可能,也開啟了下一次戰爭的序幕。正是這種追求「虛妄」勝利的戰爭文化,間接導致了法西斯軍國主義的興起。用無條件投降來威懾罪惡固然應當,但卻不能指望它消除未來戰爭的陰影。更可悲的是,當西方國家面臨冷戰的新威脅時,同樣的戰爭文化,即全面戰勝蘇聯的要求,又使它們中止了對日本的清算。

  二戰後的美國到處追求「虛妄的」勝利。除了在朝鮮和越南之外,這種戰爭文化暢行無阻,摧毀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政治」,也使美國人在陶醉中將之推向極致。終於,美國在中東又遇到了泥潭。由於違背了「制衡」而非「全面勝利」的傳統戰略智慧,追求不切實際的軍事目標,美國最終只得收穫「敵人的敵人還是美國敵人」的尷尬局面。

  《二戰史》一書出版於1989年。當時的中國,對於戰略家階層之外的普通西方人來說,確實不甚重要。作為一個軍事史家,基根對中國的忽略既是他自己理論的邏輯結果,也是當時西方文化氛圍的產物。如果基根能在今天修訂此書,也許他會自覺到這個問題。如同西方學界受中國發展的觸動而對國家能力、協商制度和中國模式的「重新發現」一樣,基根也許同樣會「重新發現」中國的抗戰對於軍事史和世界格局的所具有的偉大意義。歷史不會被遺忘,中國將舉辦的二戰勝利70周年閱兵,算是這個意義的再一次鄭重呈現吧。斯人已逝,經典猶存,此書中片面和深刻使其對今天的讀者仍大有啟發。

相關焦點

  • 南海戰爭實際上是金融戰爭!忍淚看完{深度好文}
    導言南海危機,表面是雙方軍事上的耀武揚威,其實只不過是美國導演的一場貨幣戰爭而已,所謂的南海仲裁也只是一場表面鬧劇,是中美在全球範圍內爭奪資本的一個縮影,分析這背後的金融博弈的邏輯,遠比吵吵鬧鬧更有意義!
  • 喝「水」也會中毒?別再把生命之源的「水」變成你的「毒藥」
    水放久了易滋生細菌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開蓋並喝過一口的礦泉水放置24小時,觀察水裡的細菌變化量。結果發現,水放置24小時後,細菌數量從600個增加到1100個。即使是白開水,其放置24小時後,亞硝酸鹽含量是剛燒開時的1.3倍。
  • 九龍塘財迷‖米帝大選對神州經濟的影響:床破大叔和希拉蕊大嫂誰更具威脅?
    為了不讓大家為熵所誤,財迷就隨手度娘了一下床破大叔和希拉蕊大嫂的基本政治經濟文化綱領,以及他們之間的異同之處,沒想到度娘又讓財迷失望了。財迷搜索出的中文信息基本就沒有什麼有用的信息,且不說百度百科沒有用,連知乎豆瓣這樣的號稱是知識分子網站也都沒有能力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兩位撕逼的全貌。
  • 南海造島不堪一擊?戰略意義重大,除非有人想要全面戰爭
    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目前咱們吹填的前三大人工島都已經修建了軍用永久機庫,分別可容納24架戰鬥機和4架大型飛機;在2018年咱們還在三島上部署了鷹擊-12B反艦飛彈和HQ-9B地對空飛彈系統用以加強島嶼的防衛能力。
  • 邵旭峰:南海宣言到南海準則還有多遠?
    摘要:所謂南海共同行為準則,說透了主要就是要中國接受南海通航自由,以及南海資源、能源共同開發的條件,然後各國討論具體開發事宜。宣言就是大家朝著這個共同目標努力。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會上就南海行為準則代表中國政府提出四點意見: 一、有一個合理的預期;二、照顧各方舒適度;三、排除幹擾;四、循序漸進。
  • 南海仲裁案結果公布,中國不接受,不承認!國防部這樣表態
    誰才是南海真正的主人?看看這段視頻你就明白了!!!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並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確立了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相關權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收復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曾非法侵佔的中國南海諸島,並恢復行使主權。
  • 中國的抗戰史只有血和淚,歪曲事實是對先輩先烈的極大不尊重!
    中國的抗戰史只有血和淚,我想應該沒有這麼多的髮膠跟啫喱水在裡面。或許姑且稱之為「創新」,但卻走錯了路線,歪曲事實是對先輩先烈的極大不尊重。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喜歡偶像小生,但是要拿我們的血淚史來開啟市場,絕對行不通,因為群眾們的眼睛是雪亮的。
  • 含著淚也要看完!豆瓣9.5分的黑白戰爭史詩
    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來到波蘭克拉科夫,他僱傭猶太人工作,節省了一大筆人力費用,大發戰爭橫財。克拉科夫是另一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在二戰時期的住地,當年他的家人慘遭納粹迫害,自己在一位農民的幫助下倖存。就是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1993年一口氣交出了兩部影史經典。全球年度票房冠軍,和來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都是他的傑作。
  • 三伏天到來,這些解暑又解渴的雪糕別錯過了,老冰棍,小布丁上榜
    在選擇雪糕冰激凌的時候,有很多的人也都會選擇一些特別解暑,有解渴的雪糕,三伏天到來以後,這些解暑又解渴的雪糕可別錯過了,老冰棍小布丁上榜。1、老冰棍。的雪糕是越來越多了,但是有很多的雪糕吃起來都是特別的冰涼解暑,但是並不是特別的解渴,如果說到最解渴的雪糕的話,還要數老冰棍了,雖然說吃起來口感就像白糖水冷凍的一樣,但是真的是特別的解渴,等待特別熱又特別渴的時候來上一塊這樣的雪糕再合適不過了,而且它是沒有任何色素添加劑的,價格也非常的便宜,所以這種雪糕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買了很多年,一直都特別受歡迎的。2、小布丁。
  • 港媒對2021年的南海局勢做出預測:軍演將繼續,戰爭不可能
    圖為中國海軍航母編隊 今年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各方在南海海域軍演的頻率達到最高,甚至有人稱南海海域海上力量密度隱隱有成為全球最高的趨勢 。解放軍軍演的目的是使國家主權不受外敵的侵犯,而那些打著航行自由幌子跑到南海耀武揚威的軍艦背後實為「霸權主義」在作祟。 據環球時報12月25日的報導稱,港媒《亞洲時報》在近日發表文章對2021年南海局勢的走向作了猜測。
  • 胡波:究竟是誰在南海製造不穩定?
    根據公開報導,這已是今年以來美軍艦第9次闖入中國駐守的南沙島礁12海裡和西沙領海及內水。需要說明的是,「航行自由」是全球通行的認識,但「航行自由行動」是美國特有的概念。「航行自由行動」計劃是美國1979年設立、1983年正式實施的項目,意在通過外交和軍事行動挑戰其所認為的其他國家的「過度海洋主張」。
  • 水比金子貴的國家,90%飲用水靠進口,平時只能靠駱駝奶解渴
    現如今非洲的許多國家也能看到中國遊客們的身影,非洲國家也憑藉著他們獨特的傳統文化吸引著各地遊客慕名而來,其實不管是什麼文化,都是老祖宗流傳下來,並且堅持至今的,因此我們都要對其表示尊重,我們都知道,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一個人可以不吃飯,但是水卻是萬萬不能少的,在世界上就有這麼一個國家,國內水比金子還貴,90%的飲用水都依靠進口,人們常常都以駱駝奶來解渴。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你看懂了嗎?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寫作修昔底德這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創立了歷史書的寫作風格:他實事求是(拒絕用希臘神祗作藉口),以客觀的態度收集第一手資料,多方採集求證,依照年代作記錄,再加上精闢的分析,寫成此書。該書的寫作樹立了西方歷史著作的典範。在史學家的眼中,修昔底德的貢獻遠遠超越了比他早20年的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
  • 南海十三郎
    你中意個古仔不妨開心笑,只怕一時感觸你會淚汪汪。因為各有前緣就人一樣,蘭因絮果就自己思量。今日你睇人時他日人睇你,無端哭笑又豈尋常。人間哭笑豈尋常。」謝君豪的南海十三郎,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梨園故事。劇版的《南海十三郎》比影版長一個鐘頭。看完了,我問自己,如果換一個時世,安置名編劇江譽鏐這七十四年,會不會好一點。
  • 夏天,公認為「解渴」水果,黃瓜在名單上,圖4是年輕人的愛
    簡介:夏天,公認是「解渴」水果中最多的,黃瓜居然在名單上,圖4是年輕人最喜歡的!在熱的夏天中,冰水和冰淇淋都不能滿足水果帶來的解渴快感,在冰箱冷藏和口中進食後的甜汁會使你的舌頭生津,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在夏天中,水果是季節性產品,而且價格非常親民,所以天氣熱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口渴的水果吃,那麼什麼水果好吃又解渴呢?小編將分享幾種公認的解渴水果,讓我們看看。
  • 薩德、南海,是啥讓《我的戰爭》宣傳片的愛國主義綁架了電影? 專訪導演彭順
    彭順告訴娛樂資本論,因為涉及與韓美的關係,最早中影給他的要求是拍攝一場不能展現敵人是誰的戰爭,這讓他十分抓狂。後來發生了南海爭端,於是彭順被告知電影中不但可以出現美軍,而且還能夠通過旁白來講清楚韓戰的歷史。終於讓這部電影有了負面的對象,也有了戲劇衝突。
  • 尉光吉讀《愛神之淚》︱一本另類的「色情史」
    尉光吉讀《愛神之淚》︱一本另類的「色情史」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研究員 尉光吉 2020-03-21 15:26 來源
  • 《南海十三郎》:輓歌之下,矢志不渝
    在影片的前半段,導演以香港電影特色的戲謔手法,講述南海十三郎少年時光裡舊式大家庭的熙攘喧鬧、在香港大學生活的格格不入,以及初入粵劇界的恃才傲物。即使是處理南海十三郎與一見鍾情的女子錯失姻緣的片段,也是挖去了悲劇性的情節,移入後半程的回憶之中。此時,且讓鏡頭中的南海十三郎盡情地品玩世間的一切。而影片後半段卻是急轉直下,日軍的侵略打斷了南海十三郎的粵劇夢。
  • 南海造島易攻難守?是南海防禦的戰略前哨,進入印度洋的前進基地
    關於南海的人工島軍事基地的定位很多人並不是很明確,如果戰爭爆發,這些小型軍事基地確實不適合固守,但是作為警戒前沿卻意義重大,可以大大增加我軍在南海的防禦縱深,掩護後方主力的安全展開。最為關鍵的就是這些人工島軍事基地可以有效地調動好我國內陸的空軍部隊,如果在南海區域發生戰爭衝突,我們可以快速將內陸的空軍部署到這些島嶼,屆時敵軍面臨將會是我國陸航和海航的空軍力量,可以通過數量上對敵人有壓倒性優勢。這一點在進行軍事對峙和低烈度的作戰時,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