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的今日,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誕生。在這位與泰戈爾比肩的東方文學大師筆下,沙與沫,淚與笑,愛與美,宛如天籟之音,生命的解答就蘊藏其中。像汲取陽光雨露那樣,讀紀伯倫,洗滌自己的靈魂。
只有一次把我窘得啞口無言,
就是當一個人問我「你是誰?」時。
我們已走得太遠,
以至於忘了為什麼而出發。
一個人的意義不在於他的成就,
而在於他所企求成就的東西。
我說生命的確是黑暗的,
除非是有了激勵;
一切的激勵都是盲目的,
除非是有了知識;
一切的知識都是徒然的,
除非是有了工作;
一切的工作都是虛空的,
除非是有了愛。
當你背向太陽時,
只會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第一次,當它本可進取時,卻故作謙卑;
第二次,當它在空虛時,用愛欲來填充;
第三次,在困難和容易之間,它選擇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錯,卻藉由別人也會犯錯來寬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軟弱,卻把它認為是生命的堅韌;
第六次,它鄙夷一張醜惡的嘴臉時,卻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側身於生活的汙泥中,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
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希望是半個生命,
淡漠是半個死亡。
我的心靈告誡我,
它教我不要因一個讚頌而得意,
不要因一個責難而憂傷。
樹木春天開花夏天結果並不企盼讚揚,
秋天落葉冬天凋敝並不害怕責難。
你的日常生活,
就是你的殿宇,你的宗教。
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東西給我,
而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東西也給了我。
記憶是一種相會,
遺忘是一種自由。
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
就是「母親」,
最美好的呼喚,
就是「媽媽」。
和你一同笑過的人,
你可能把他忘掉,
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
你卻永遠不忘。
除非臨到了離別的時候,
「愛」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深淺。
註:以上攝影作品均來自美國攝影師Logan Zillmer,他利用平日拍攝的照片,通過層疊的方式組合成一幅幅想像力十足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令人眼前一亮。
素描紀伯倫
「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哈利勒·紀伯倫(Kahlil Gibran 1883-1931),黎巴嫩著名作家、詩人、藝術家。被認為是20世紀與泰戈爾比肩的東方文學大師、二十世紀全世界最傑出的詩人,在西方被譽為「二十世紀的威廉·布萊克」。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
1883年1月6日,紀伯倫出生於黎巴嫩北部小山村貝什裡。8歲時,其父因涉嫌小鎮上的一宗欺詐案被捕,為擺脫不光彩和貧窮的境地,其母於1895年攜子女遠赴美國,定居波士頓。在僑民學校,紀伯倫接觸到西方名著,開始展露繪畫天才。1903年,紀伯倫在《僑民報》發表散文詩,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後赴巴黎深造,得到雕塑大師羅丹的獎掖,遊歷了羅馬、布魯塞爾、倫敦等文化名城,為其後創作帶來巨大影響。
△紀伯倫的畫作
△紀伯倫的畫作《母親》
1905年紀伯倫的長篇藝術抒情散文《音樂短章》問世,這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隨後,發表《草原新娘》《叛逆的靈魂》兩部短篇小說及中篇小說《被折斷的翅膀》。20世紀20年代起,逐漸由小說轉向散文詩創作。紀伯倫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以及他對阿拉伯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最大貢獻,也體現在散文詩上,頗具代表性的有以阿拉伯語發表的作品《淚與笑》《暴風集》和以英語發表的《狂人》《先知》《沙與沫》《大地神》等。
正如西方世界所描繪的,紀伯倫像「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詩與畫散發著浪漫,但在芬芳的背後是理性的思考,是嚴肅,是冷峻,是令個人乃至民族值得深思的哲理。
紀伯倫為中國讀者所熟悉,主要還是從現代著名作家冰心譯出其代表作《先知》開始。 冰心說,「《先知》、《沙與沫》與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在藝術上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我總覺得泰戈爾在《吉檀迦利》表現得更天真、更暢快一些,也更富於神秘色彩。而紀伯倫的《先知》卻更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對年輕人講些處世為人的哲理,在平靜中流露著悲涼。」文/綜合新華網等
本期監製/唐怡 主編/侯振海 編輯/王若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