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太遠的代價是寂寞,名著《荊棘鳥》書寫了愛與命運的交響曲

2021-01-07 心靈餘白

沒有風浪,便沒有勇敢的弄潮兒;沒有荊棘,也沒有不屈的開拓者

當一個人走得太遠時,換來的代價是寂寞,男人的理性看似戰勝感性,還是被愛的初心一直佔據著,一個矛盾共同體,長住在神父拉爾夫如同荊棘鳥般的生命裡。

-01-

讀懂小說故事簡介,為更好理解小說起到鋪墊的作用

《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裡一家三代人的故事。長了梅吉幾歲的拉爾夫如兄、如師又如情人般的關懷,每一點一滴的愛住進了梅吉的心目中,兩人互生情愫,但是拉爾夫卻一心嚮往教會。

拉爾夫與梅吉相處的幸福時光

他一邊忍受著內心深愛梅吉的痛苦,一邊由於得到了巨額的遺產捐贈教會,就會成為教會飛黃騰達之人。但如果他把遺書燒壞,他深愛的女人梅吉一家就會過上富有的生活,在內心矛盾的衝擊下,最後選擇了把遺產公布捐給了教會,而為教會立下了汗馬功勞。

感慨拉爾夫真像傳說中的荊棘鳥那樣,相傳這種鳥一生只唱一次歌。從離開鳥巢便不停地尋找荊棘樹。找到後便扎在最美的一枝上,世間所有的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經過不斷地努力奮鬥得來。

愛的最高境界,幸福相擁

-02-

拉爾夫走得太遠的代價是寂寞,內心忍受著對梅吉的思念

梅吉一生只愛拉爾夫。拉爾夫不僅有英俊的外表,而且體貼入微、有淵博的學識,在少女多夢的年齡,梅吉愛得不能自拔,而拉爾夫在忍受著對梅吉的思念。卻告訴她,我們不能在一起,離開了梅吉。

梅吉在痛苦與失望中遇到了長相漂亮很像拉爾夫的盧克時,尋求精神上的寄託,答應盧克的求愛,兩人愛的目的終究不同。盧克根本不愛梅吉小姐,因為這個農民狹隘思想的男人,把金錢看得太重,體現在他把梅吉的錢都存起來,讓梅吉去別人家做管家。

而梅吉從來也沒有愛過盧克,是因為她想在盧克的身上找尋拉爾夫的影子,可是盧克畢竟不是拉爾夫,既沒有溫柔的蜜語可訴,竟連梅吉生下女兒時,盧克都沒有回來看一眼。

梅吉說出了心中所想

其實讓梅吉失掉幸福的除了自己草率嫁人,難道拉爾夫在整個事件中,不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嗎?當他知道梅吉嫁人後,內心的苦與瑟只有自己知道。

三年夫妻很少見面的梅吉終於看清的盧克必竟不是自己心愛的拉爾夫,而盧克不懂得女人這朵花是需要滋潤的,最主要的是壓根也不想浪費精力和心思,於是兩人選擇了離婚。

-03-

彼此的靠近帶來歡愉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情的巨創來換取

當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美妙的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最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用生命在謳歌。

荊棘鳥

二戰爆發了,拉爾夫也已晉升為紅衣主教,似乎心想事成,但他在內心深處,梅吉是她始終的牽掛。於是在梅吉被盧克拋棄時,拉爾夫來到了她的身邊,兩人好夢成真,彼此都過上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隨著拉爾夫的離開,梅吉也懷上了拉爾夫的兒子,但一切拉爾夫並不知。梅吉回到媽媽身邊,照顧著一雙兒女,過著恬淡但安逸的生活。

喜歡去站場搏擊的戴恩,是梅吉與拉爾夫的兒子,在二戰中犧牲,並被埋在當地,梅吉要求拉爾夫把戴恩的屍體找回來,拉爾夫以為那個兒子是梅吉與盧克所生,所以她本想拒絕了梅吉的要求。

小說的情節曲折處讓人心痛。比如梅吉把戴恩送到拉爾夫旁邊,兩人相處得很好,卻不告訴他們是父子關係,難道是因為深愛拉爾夫,怕他名譽受損嗎,但眉眼應該能看出是拉爾夫的孩子呀,有待考究。

當梅吉告訴他,戴恩是他的兒子,拉爾夫萬心悲痛,讓他在給戴恩做完彌撒之後,便在悲傷與悔恨中死去了,如一隻荊棘鳥那樣折最美的樹枝,刺破身體,發出最美的絕唱而淡然離世。

彼此訴衷情

-結語-

走得太遠的代價是寂寞,名著《荊棘鳥》主題書寫了愛與命運,所以梅吉才發出這樣的感慨: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片刻的追悔。兩個終生相愛的人,最終沒有在愛的道路上走得長久,是命運,更是愛得太過唯美了。

我是#心靈餘白#,喜歡說情感故事的人,歡迎大家把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荊棘鳥》——一本展示愛與命運的富有魅力的小說
    《荊棘鳥》——一本展示愛與命運的富有魅力的小說。看過這本書的人紛紛表示「願意向任何一位識字的人推薦」。最先對這本小說著迷,是在高二那年的校運會上,不管運動場上的比賽多麼激烈,我只沉浸在小說的情節裡不可自拔。
  • 《荊棘鳥》:愛和命運的輪迴,源於一份執念
    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只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達到盡善的境界……」。——《荊棘鳥》題記《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家族史詩,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故事以廣袤蒼涼的澳大利亞為背景,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講述了半個多世紀內克利裡一家三代人的愛與恨、逃離和迷失、悲歡與離合。
  • 究竟誰是荊棘鳥?
    《荊棘鳥》貌似被澳洲媒體譽為澳大利亞最偉大的愛情,澳洲版《亂世佳人》,我懷著當年無知誤解的假設,再讀,我卻更添狐疑,難道這不是斯德哥爾摩虐戀的詳情版嗎?只能說荊棘是的確有的吧?但是荊棘鳥又豈僅僅是梅吉一人呢?
  • 《荊棘鳥》:三隻「荊棘鳥」,三種女性形象代表著不同的愛情觀
    整本書向我們展示了「荊棘鳥」式的愛情,文章的開頭以凱爾特人關於刺鳥的傳說開始,告訴我們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荊棘鳥尋找到自己的荊棘樹以生命為代價唱出了世間最悽美的絕唱,書中這一份讓男女主人公終其一生苦苦等候但卻永不會正大光明的廝守終生的愛情,和荊棘鳥堅定不移的追求自己以生命為代價的絕唱多麼相似。進入速食愛情的網絡時代,誰會用一生去愛一個人呢?
  • 《荊棘鳥》:愛有沒有止損點?
    這種鳥的名字,叫荊棘鳥。 對於梅吉而言,拉爾夫神父就是她的那叢荊棘。自他蹲在塵土飛揚的澳大利亞基裡車站廣場,雙手抱起她的那天傍晚起,她便無法抗拒地開始了將那株荊棘刺進自己胸膛的命運。緩慢地,疼痛地,清醒地,心甘情願地,將那株荊棘刺了進去。
  • 世界愛情名著《荊棘鳥》——一個關於生命覺醒、愛情綻放的故事
    傳說世界上有一種鳥,叫荊棘鳥。之所以叫荊棘鳥,是因為這種鳥一出生,根本就不能發音。當它長大以後,開啟它一生的經歷,就像是朝聖之旅,就是不停地飛、不停地找,直到找到命中注定的那根荊棘!然後它義無反顧的,將這根荊棘刺入自己的胸膛後,奇蹟就發生了:之前從不曾放聲的荊棘鳥,唱出了天底下最美妙、最動聽的聲音,一瞬間萬物寂靜,天地變色,時間停駐,都一起來聆聽聽這美妙絕倫的聲音 ……荊棘鳥的這種變化,就好比一個人找到那個命定的戀人後的愛情體驗,讓自己煥發無盡的光彩。真正的愛和那些特別美好的東西是需要去用難以想像的代價去換取的。
  • 《荊棘鳥》:愛情真是個可笑的託詞
    《荊棘鳥》這本書我讀了一個月。不是它艱澀難懂,而是捨不得,捨不得那麼快就翻到最後一頁,害怕讀完之後,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的失落。讀中文系是挺慚愧的一件事,高中不愛讀「世界名著」,換言之,我總覺得國外名著翻譯過後像被折騰了一番,完全丟掉了語言最美麗的那部分。
  • 吉他上的《命運交響曲》,貝多芬都要驚呆了!
    視頻中Marcin他演奏的《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想必大家並不陌生,這首《命運交響曲》又被稱為《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Op. 67)》,是由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
  • 小滿讀書之《荊棘鳥》
    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這就是荊棘鳥的傳說————《荊棘鳥》題記《荊棘鳥》是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驚世之作。她本是一名品學兼優的醫科學生,以理學優等榮譽學位畢業於新南威爾斯大學時,已顯露出在神經生理學方面的特長。她後來獲得了兒童健康研究所碩士學位,繼而領導美國紐哈芬耶魯醫學院神經學系研究實驗室的技術工作。
  • 寂寞的戀人啊:愛與不愛之間,離得不是太遠
    飽受窮追猛打,近乎避無可避的李宗盛,在東家滾石唱片的安排下,入住東京中目黑的一間半山小屋。因緣際會,小屋或許就此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留下痕跡。在這裡,誕生了兩首歌。一首叫《領悟》,另一首,叫《寂寞的戀人啊》。2015年,李宗盛蟄伏之後,開啟了「既然青春留不住,還是做個大叔好」的巡迴演唱會。或許是出於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回首往事的李宗盛,顯得分外輕鬆。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是一位充滿了豪邁英雄氣概的音樂大家,他創作的音樂,特別是《命運交響曲》,一直指引著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們不斷前進。1770年12月17口,貝多芬在德國波恩市的一個貧困家庭出生了。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終口只會喝酒的碌碌無為的宮廷合唱隊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喪偶後嫁給了貝多芬的父親。
  • 荊棘鳥哀鳴,禁忌之愛,刻骨銘心
    比如荊棘鳥為了最美的聲音放棄生命。在普世價值觀裡,生命比好聽的聲音重要,而在荊棘鳥的心裡,為了最美的聲音可以放棄生命。看點在於拉爾夫神父與梅吉刻骨銘心的愛情——兩人年齡差距很大,拉爾夫第一次見梅吉時她還是個孩子,拉爾夫對梅吉的關心在不知不覺中升華為了愛情。然而神父是不能結婚的,拉爾夫一方面忠於對上帝的信仰,另一方面沉浸於對梅吉的愛而難以自拔。
  • 【今日交響樂】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
    這部史詩性的作品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皇家劇院的音樂會中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首演時的環境與條件很不理想,管弦樂隊的演奏頗令人失望。此外,時逢隆冬,當時演奏廳極冷,加之整個演出時間太長(包括第六交響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等,時長達4小時),觀眾都感覺疲勞不堪。所以整場音樂會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不過一年半之後,在另一場音樂會上,《命運交響曲》卻引起了熱烈的回應和讚美。
  • 《荊棘鳥》之菲奧娜:被命運捉弄的貴婦人
    菲奧娜出生於紐西蘭一個移民貴族家庭,雖然新教徒較為嚴格的教會儀式深深印在她童年記憶之中,但作為他父親16個子女中唯一的女孩兒,菲奧娜想必也是很得寵的。《荊棘鳥》不幸的命運就這樣開始了,不只是她的,還有她那第一個孩子弗蘭克。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變成了一個窮苦主婦,整天圍著廚房和髒衣服轉。還要照料幾個未成年的孩子。
  • 迷你美劇《荊棘鳥》1-8集 全資源
    ---"我知道你愛我,我可以等待。我總是相信,一個有耐性的男人最終會勝利的。"---"為什麼你不直截了當地說你愛我?我希望你這樣說的!"---"不。愛的跡象就擺在那裡,要你自己看出它是給你的,如果它是給你的,你一定會明白的。"---"朱絲婷,我不會讓你改變現在的樣子,變成另外一個樣。就連你臉上的一個雀斑或大腦裡的一個細胞都不會變的。"
  • 《荊棘鳥》,飛蛾撲火的愛情有結局嗎
    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越了自己的痛苦……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摘自《荊棘鳥》02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荊棘鳥》是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名作。描寫了梅吉與神父拉爾夫的愛情。以壯闊洪荒的澳大利亞廣漠為背景。並展開了克利裡家族三代人的悲歡離合故事。
  • 《命運交響曲》背後的故事
    貝多芬是一位充滿了豪邁英雄氣概的音樂大家,他創作的音樂,特別是《命運交響曲》,一直指引著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們不斷前進。1770年12月17口,貝多芬在德國波恩市的一個貧困家庭出生了。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終口只會喝酒的碌碌無為的宮廷合唱隊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喪偶後嫁給了貝多芬的父親。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鋼琴版)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整部作品表達了人類積極進取不被現實所壓迫的奮鬥精神,將英雄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
  • 年輕人最應該讀的書教你如何選擇——《荊棘鳥》
    《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與《教父》同為美國十大暢銷書,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是整個20世紀80年代暢銷書之一。作者原先是一名品學兼優的醫科學生,不甘心一輩子做醫生。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賞析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整部作品表達了人類積極進取不被現實所壓迫的奮鬥精神,將英雄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貝多芬揭示的「通過鬥, 達到勝利」是指從黑暗到光明, 從苦難和鬥爭上升為歡樂和勝利。表達了作者「通過鬥爭,獲得勝利」的光輝思想。樂曲的開頭個4個FF音符 更是形象印證了「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