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最應該讀的書教你如何選擇——《荊棘鳥》

2021-01-07 森林人1116

《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與《教父》同為美國十大暢銷書,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是整個20世紀80年代暢銷書之一。

作者原先是一名品學兼優的醫科學生,不甘心一輩子做醫生。1977年,考琳·麥卡洛利用業餘時間創作的《荊棘鳥》出版,小說一問世,長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59周,並很快在全球暢銷3000萬冊。

這本書主要說了一個紐西蘭姑娘梅吉突然收到了遠在澳大利亞的姑母寄來的信,信中讓他們去準備繼承遺產。經過一路的顛簸,他們一家來到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美麗的梅吉的到來引起了德羅海達神父拉爾夫的注意。他對這個女孩十分憐愛。隨著時間的推移,梅吉和拉爾夫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深。他們既是朋友,又是師生,更是如戀人般親暱。

梅吉的姑母看出了拉爾夫對梅吉感情的不一般,這個女人嫉恨這樣的愛情,她想盡辦法來報復拉爾夫。她在臨死前交給他一封信。信中她告訴他。她本來立有遺囑,準備將財產留給梅吉一家。但她現在要將他們獻給天主教會。並聲稱這是由於拉爾夫神父出色工作的緣故,這筆財產將永遠由拉爾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羅海達,但工資由拉爾夫決定給予,這使得拉爾夫處於欲望和愛情之同難以抉擇的現狀。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向自己的欲望投降了,他公布了遺囑,離開了德羅海達。離開了梅吉。 拉爾夫離開後。梅吉一家搬進了姑母原來居住的宅子裡,拉爾夫給他們寄來足夠多的錢以使他們能夠維持不錯的生活。但是沒多久,梅吉的哥哥、父親都分別在意外中身亡,另一個哥哥被判終身監禁,正在全家哀痛欲絕時,拉爾夫神父趕回來,埋藏了死者之後又匆匆離去。他告訴梅吉雖然自己非常愛她,但他永遠也不可能和她結為夫妻。

梅吉最終嫁給了相貌酷似拉爾夫的盧克。離開了德羅海達。盧克並不愛梅吉,他為了掙錢,不與梅吉見面,甚至在她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他也拒絕回來看她。而此時拉爾夫卻來到梅吉身邊,他對梅吉的感情始終不渝,而與梅吉前後去到麥特勞克島,一起度過了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拉爾夫離開後,梅吉懷上了他的孩子,也因此離開盧克,重新回到德羅海達,她生下拉爾夫的孩子,取名戴恩。

戴恩想當教士,梅吉思慮再三,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但是在一次遊泳中,戴恩因心臟病突然發作,溺死在海裡。

這本書還有同名電影,建議大家看過書之後看電影,書與電影最大的區別在於,書寫得更為複雜更散一些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很痛苦,命運是多麼的不公平,為什麼你得到一件東西的時候,必須要沉重的代價去獲取,即便是愛情? 讀完之後讓我真正像一個成熟的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不可能憑空出現;但是結合當時時代背景,宗教傳統尤為重要,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拉爾夫的選擇就可以理解了;所以說這是一個選擇的故事,拉爾夫選擇上帝還是愛情;這只是我看過這本書的理解,希望各位讀者讀過這本書後和我交流。

相關焦點

  • 究竟誰是荊棘鳥?
    《荊棘鳥》貌似被澳洲媒體譽為澳大利亞最偉大的愛情,澳洲版《亂世佳人》,我懷著當年無知誤解的假設,再讀,我卻更添狐疑,難道這不是斯德哥爾摩虐戀的詳情版嗎?只能說荊棘是的確有的吧?但是荊棘鳥又豈僅僅是梅吉一人呢?
  • 《荊棘鳥》:三隻「荊棘鳥」,三種女性形象代表著不同的愛情觀
    有人說世間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愛情,但也有人說愛情是醜陋的。你不會分辨出哪種觀點是準確的,但你肯定會承認愛情不是一直美好的,也會有苦澀。聽聞愛情,十人九悲,何不兩情,做回甲乙丙。聽聞你我,沒有結果,聽聞愛情,全是遺憾。你有沒有藏在心底的人呢?難以啟齒,卻無法忘懷。每個人都有他們對於愛情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愛情觀,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 小滿讀書之《荊棘鳥》
    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這就是荊棘鳥的傳說————《荊棘鳥》題記《荊棘鳥》是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驚世之作。
  • 《荊棘鳥》:愛情真是個可笑的託詞
    《荊棘鳥》這本書我讀了一個月。不是它艱澀難懂,而是捨不得,捨不得那麼快就翻到最後一頁,害怕讀完之後,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的失落。讀中文系是挺慚愧的一件事,高中不愛讀「世界名著」,換言之,我總覺得國外名著翻譯過後像被折騰了一番,完全丟掉了語言最美麗的那部分。
  • 如果她是你的朋友,你會選擇包容並接納完整的她嗎?-《荊棘鳥》
    小說《荊棘鳥》講述了以克利裡家的女兒梅吉為主線的澳大利亞土地上三代人的愛恨糾葛。其中梅吉的媽媽菲奧娜算是其中最讓人嗟嘆的人物之一了。她是帕迪的妻子,孩子們的母親,戴恩和朱絲婷的祖母,也是她心中一生不可得的人的情人。作為妻子、母親和情人,在菲的身上匯集了無數種色彩,她是悲哀的,幸福的,也是可憐的,可惡的。
  • 迷你美劇《荊棘鳥》1-8集 全資源
    ---"我知道你愛我,我可以等待。我總是相信,一個有耐性的男人最終會勝利的。"---"為什麼你不直截了當地說你愛我?我希望你這樣說的!"---"不。愛的跡象就擺在那裡,要你自己看出它是給你的,如果它是給你的,你一定會明白的。"---"朱絲婷,我不會讓你改變現在的樣子,變成另外一個樣。就連你臉上的一個雀斑或大腦裡的一個細胞都不會變的。"
  • 澳洲——荊棘鳥的迷思
    地理老師曾介紹說,中國專家曾向澳大利亞專家請教如何治理沙漠,得到的回答是隨他去,因為他們有足夠多的好地方住人。其實,以澳大利亞昂貴的人工費成本,就算是想治理怕也有心無力。為什麼人工費昂貴?澳大利亞是舉世矚目的福利國家,每年政府稅收收入的主要用途是國民的福利,保障員工利益的法定工資起點高,人工費就便宜不了。甚至經常是老闆付完工資就沒剩下多少給自己,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 「荊棘鳥」停止歌唱 《飄》一般的書曾風靡全球
    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尋找著荊棘樹……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  你一定知道小說《荊棘鳥》這個著名的開頭。  《荊棘鳥》發表於1977年,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 女主人公梅吉的丈夫是一個粗魯的農夫。
  • 《荊棘鳥》作者、澳大利亞著名作家麥卡洛去世
    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  這是小說《荊棘鳥》最著名的一個段落。
  • 荊棘鳥
    荊棘鳥 日期:2020-11-19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
  • 《荊棘鳥》:愛有沒有止損點?
    《荊棘鳥》1983年版美國電視劇劇照《荊棘鳥》這本書讓我困惑不已。我常常認為愛應該是要叫人幸福,叫生活更美好的,不然為什麼要愛呢? 如果這樣,那麼愛就應該有個止損點,當我們感覺到痛或痛到某種程度時,就不該再愛下去了,因為這樣的愛於生活是無益的,不符合我們趨利避害的本能——比如你愛對方而對方卻不愛你,比如你們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比如你們相愛了也在一起了可過的生活卻並不如意,比如你們相愛了也在一起了可是對方卻同時也在愛著許多個別人……諸如此類的愛情,都會讓你多愛一秒便多痛一秒,若愛是為了讓我們幸福
  • 原標題:「荊棘鳥」停止歌唱 《飄》一般的書曾風靡全球
    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尋找著荊棘樹……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你一定知道小說《荊棘鳥》這個著名的開頭。《荊棘鳥》發表於1977年,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 女主人公梅吉的丈夫是一個粗魯的農夫。
  • 荊棘鳥的歌聲,是靈魂絕唱,還是臨終前的悲鳴?
    荊棘鳥,只是一個渺小的鳥,最初對它的關注,還是源自於一篇叫《枯葉蝶與荊棘鳥》的故事。當然,《荊棘鳥》是本小說,曾很有情趣想去閱讀的時候,當我看到簡介裡那段,「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
  • 《荊棘鳥》作者去世 作品糅合暢銷因素而成
    荊棘鳥作者考琳·麥卡洛。圖片源於網絡1月29日下午,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因腎衰竭在澳大利亞去世,享年77歲。其創作的小說《荊棘鳥》曾風靡一時,感動全球幾代讀者。電視劇的熱潮激發了更多人讀原著。考琳·麥卡洛成為澳大利亞赫赫有名的作家。1997年,她被澳大利亞列為100件活著的國寶之一,她曾對媒體開玩笑說,自己能進前13。麥卡洛任何言談舉止在澳大利亞甚至國際都有著重磅影響:她的聲音、笑容、言論甚至她每天抽多少煙。當然最受關注的,還是她的書。
  • 「詩情畫意」荊棘鳥
    荊棘鳥暗夜死寂那朵花盛開悄無聲息在大山的皺褶裡叢生著荊棘一隻小鳥從霧裡閃現又消失到霧裡衣裳襤褸的人們土裡勞作土裡死去又埋葬在土裡鏽跡斑斑的鋤頭遺失在風中任春風吹夏雨淋那個黑白相間的波斯小貓睡了發出輕微的呼吸遠山靜謐 晨光微熹的荊棘樹上最長的那根刺鋒利一隻鳥兒叫了雲雀和夜鶯羞怯荊棘鳥泣血而歌
  • 《荊棘鳥》,飛蛾撲火的愛情有結局嗎
    01荊棘鳥的絕唱「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生靈的歌聲都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蠻荒的枝條間放開了歌喉。
  • 願做一隻荊棘鳥
    荊棘鳥,一生只為一次愛而活,一生只為一種情而歌,它一路堅守自己,尋找自己的愛。
  • 快樂的荊棘鳥:走近著名傳染病學專家陳菊梅的心靈世界
    找到了,它就把自己嬌小的身軀扎進一根最長、最尖的荊棘上,流著血淚放聲歌唱……」  這是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考洛長篇小說《荊棘鳥》中開篇的一句話。  荊棘鳥,隱喻著一種生命的方式,一種關於精神、靈魂和志趣的選擇。  只不過,這隻荊棘鳥的歌聲是悲愴的、悽婉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像荊棘鳥一樣選擇荊棘棲息,而又能快樂地歌唱嗎?
  • 【天天副刊】《荊棘鳥》作者去世:我不是浪漫的人
    麥卡洛以自己的才華讓世界諦聽到了「荊棘鳥」的絕唱,但是,也正如這本書所描繪的「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現實中,麥卡洛的童年陰影一直覆蓋著她的生命。不幸福的童年分歧頗多的父母有一點卻是空前一致--他們都希望麥卡洛不要上學,早點成為家裡的勞動力,麥卡洛回憶說:「我小時,父親對我說:『你就是個做洗衣工的料,你長得這麼胖,這麼醜,這輩子別想嫁人了』。」好在麥卡洛的童年沒有「一敗塗地」,因為她有一個和自己感情很好的哥哥,兩人默契得像是雙胞胎。小時候,父母總是逼迫他們6點鐘就上床睡覺,麥卡洛就和哥哥望著天花板彼此編故事以消磨無聊的時光。
  • 《荊棘鳥》:愛和命運的輪迴,源於一份執念
    它把自己釘在最尖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啼鳴。它超脫了垂死的劇痛,整個世界都在屏息聆聽。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只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達到盡善的境界……」。——《荊棘鳥》題記《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家族史詩,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