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29日下午,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去世。她的小說《荊棘鳥》曾風靡一時,感動全球幾代讀者。當時她研究了暢銷小說的要素孕育而成。
騰訊文化徐娉婷編譯
荊棘鳥作者考琳·麥卡洛。圖片源於網絡
1月29日下午,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因腎衰竭在澳大利亞去世,享年77歲。其創作的小說《荊棘鳥》曾風靡一時,感動全球幾代讀者。
《荊棘鳥》發表於1977年,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 女主人公梅吉的丈夫是一個粗魯的農夫。她無可救藥地愛上了神父拉爾夫,兩人情投意合,但拉爾夫一心嚮往教會的權力,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痛苦。
小說以兩人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裡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展現了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這部作品常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
近40年來,麥卡洛的這部小說在全世界暢銷3000多萬冊,翻譯成20多種語言。其精裝本位於《紐約時報》暢銷榜長達一年多,平裝本版權拍賣價高達190萬美元,創下了當時紀錄。
小說後來被美國ABC拍成10集連續劇,1983年首播,當時風靡歐美,並且贏得了六項艾美獎。電視劇的熱潮激發了更多人讀原著。
考琳·麥卡洛成為澳大利亞赫赫有名的作家。1997年,她被澳大利亞列為100件活著的國寶之一,她曾對媒體開玩笑說,自己能進前13。
麥卡洛任何言談舉止在澳大利亞甚至國際都有著重磅影響:她的聲音、笑容、言論甚至她每天抽多少煙。當然最受關注的,還是她的書。
不甘無名,走向創作
考琳·麥卡洛1937年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西部。父母的婚姻並不幸福,她父親是流動的割甘蔗農人,性格野蠻,她的母親個性冷漠,傾向於忍受。夫妻爭吵不斷甚至動手,她父親去世後,麥卡洛說父親在外面至少同時有兩個女人。
成長於家庭風暴中的麥卡洛和弟弟卡爾都很聰明、敏感又有幾分書呆氣。
麥卡洛對媒體說她父親經常對她吼道,「滾出家門,去洗衣店找一份活,你也只能幹這個。你永遠都嫁不出去,因為你又壯又胖,還醜。」
弟弟卡爾也深受其苦。1965年,25歲的他在海裡溺亡。他的死被認為是意外,但是麥卡洛在他死後收到他的信,這使她懷疑卡爾是自殺。半個世紀後,談起他的死,麥卡洛仍然情緒失控,難以繼續。
從小,麥卡洛夢想成為一名醫生。她後來進入雪梨大學醫學院學習,但是由於對澳大利亞醫院廣泛使用的肥皂過敏,她放棄了醫學,轉向神經生理學,研究神經肌肉的診斷與治療。
1960年代末期,在倫敦的一所醫院工作一段時間後,她獲得了耶魯醫學院神經生理研究助理的職位。但是她發現她的收入比男同事低,她開始物色其它收入來源。
「我喜歡從事神經生理學,但是我不想變成一個70歲的老處女獨自住在一棟沒有電梯的公寓,守著一個60瓦的燈泡,這就是我能預見的未來,」2007年她對媒體如是說。
從小愛寫作的她,開始用打字機寫作,走上創作之路。她的第一本小說《Tim》是關於一個中年職業女性和一個比她年輕、智力遲鈍的男人之間的愛情故事。1974年出版後,反響平平。
《荊棘鳥》糅合暢銷因素而成
1970年,她耶魯的同事艾瑞克·席格爾(Erich Segal)的小說《愛的故事》獲得巨大的成功。受此啟發,她採訪了一些耶魯的學生,詢問他們為什麼喜歡這部小說。他們的答案是:愛情、人物和情節。於是她糅合這三個因素,輔之以澳大利亞為故事背景,孕育出《荊棘鳥》。
小說出版前,麥卡洛本打算移居倫敦學習護理。隨後,她放棄了這一念頭。
「我覺得一個病人不會喜歡一個身價百萬的護士來給他倒便盆吧,」1977年她對媒體說。
那年麥卡洛離開了耶魯,回到澳大利亞。但是她拒絕和母親在同一片大陸居住,她定居雪梨一千英裡以北的諾福克島,當地約有2000人口。
電視劇《荊棘鳥》男女主角。圖片源於網絡
小說甫一問世即引起轟動,立即風靡澳大利亞,並很快在全球暢銷,長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59周。
澳大利亞讀者之所以喜歡,因為麥卡洛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描繪了這個國家的故事。
「我覺得《荊棘鳥》和《飄》一樣經典,只是背景變成了我們國家,真是一本令人慾罷不能的書。」雪梨書商也是麥卡洛的密友Selwa Anthony說道。讀者廣泛讚譽小說情節緊湊,故事哀婉動人。
它的中文譯者曾胡對媒體說,「好多讀者給我寫信說她們留著眼淚看完的,或是在大學宿舍裡的被窩裡用手電看,看了好幾遍。這是本女人小說,它所描述女人對愛情的追求有時是盲目的,以死相拼的,所以很受女性的喜愛。」
雖然小說問世後立即成為市場寵兒,但是文藝界不乏批評:一些書評作者批評書中人物對話生硬,感嘆號運用泛濫。
麥卡洛似乎對負面評論不屑一顧,有媒體曾把她描繪成「從不懷疑自我的女人」。
「我覺得這些人內心都很清楚,我比他們更有把握、更自信、更聰明。」這是她2007年在澳大利亞電視上對於批評的回應。儘管四十年都在媒體聚光燈下,她卻極少回應負面評論。
後來發表的一部小說使她捲入剽竊疑雲。1987年,她發表了中篇小說「The Ladies of Missalonghi」,以澳大利亞20世紀初一個不名一文的落魄女人為主線。有評論家指出,小說的情節、人物以及細節與加拿大作家L. M. 蒙哥馬利的1926年的小說《藍色城堡》極其相似。
1988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麥卡洛猛烈回擊,她說自己確實在童年時讀過《藍色城堡》,「我不是小偷,我也不是傻子。我自己腦中有太多好故事,用不著去偷別的作家。」
後來她陸續創作了多部小說,包括《荊棘鳥》一共寫了25部小說,還創作了傳記、散文或雜文,甚至寫音樂劇。考琳·麥卡洛的最後一部小說是2013年出版的《 Bittersweet 》,講述了澳大利亞蕭條時期一家四姐妹的愛情及人生。
中國讀者從1990年代初開始閱讀《荊棘鳥》,隨著電視劇的引進,這部小說在1990年代的中國也成了暢銷書。譯者曾胡說,他在那個時候經常會收到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來信,訴說她們的閱讀感受。
「麥卡洛對澳大利亞文學及全球讀者的貢獻是巨大的。她是澳大利亞最先在國際舞臺上取得成功的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董事Shona Martyn說道,「沒有了她,世界不再像以前那樣豐富多彩。」
Martyn說,麥卡洛本來在用口述錄音的方式寫一個續集,以二戰為背景,完成了三分之一卻不幸去世。
澳大利亞總理託尼·阿博特發表公開弔唁說:「考琳·麥卡洛是澳大利亞獨具一格的人物,是諾福克島最知名的居民……人們會懷念她。」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編譯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