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鳥》作者去世 作品糅合暢銷因素而成

2021-01-07 騰訊網

[摘要]1月29日下午,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去世。她的小說《荊棘鳥》曾風靡一時,感動全球幾代讀者。當時她研究了暢銷小說的要素孕育而成。

騰訊文化徐娉婷編譯

荊棘鳥作者考琳·麥卡洛。圖片源於網絡

1月29日下午,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因腎衰竭在澳大利亞去世,享年77歲。其創作的小說《荊棘鳥》曾風靡一時,感動全球幾代讀者。

《荊棘鳥》發表於1977年,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 女主人公梅吉的丈夫是一個粗魯的農夫。她無可救藥地愛上了神父拉爾夫,兩人情投意合,但拉爾夫一心嚮往教會的權力,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痛苦。

小說以兩人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裡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展現了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這部作品常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

近40年來,麥卡洛的這部小說在全世界暢銷3000多萬冊,翻譯成20多種語言。其精裝本位於《紐約時報》暢銷榜長達一年多,平裝本版權拍賣價高達190萬美元,創下了當時紀錄。

小說後來被美國ABC拍成10集連續劇,1983年首播,當時風靡歐美,並且贏得了六項艾美獎。電視劇的熱潮激發了更多人讀原著。

考琳·麥卡洛成為澳大利亞赫赫有名的作家。1997年,她被澳大利亞列為100件活著的國寶之一,她曾對媒體開玩笑說,自己能進前13。

麥卡洛任何言談舉止在澳大利亞甚至國際都有著重磅影響:她的聲音、笑容、言論甚至她每天抽多少煙。當然最受關注的,還是她的書。

不甘無名,走向創作

考琳·麥卡洛1937年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西部。父母的婚姻並不幸福,她父親是流動的割甘蔗農人,性格野蠻,她的母親個性冷漠,傾向於忍受。夫妻爭吵不斷甚至動手,她父親去世後,麥卡洛說父親在外面至少同時有兩個女人。

成長於家庭風暴中的麥卡洛和弟弟卡爾都很聰明、敏感又有幾分書呆氣。

麥卡洛對媒體說她父親經常對她吼道,「滾出家門,去洗衣店找一份活,你也只能幹這個。你永遠都嫁不出去,因為你又壯又胖,還醜。」

弟弟卡爾也深受其苦。1965年,25歲的他在海裡溺亡。他的死被認為是意外,但是麥卡洛在他死後收到他的信,這使她懷疑卡爾是自殺。半個世紀後,談起他的死,麥卡洛仍然情緒失控,難以繼續。

從小,麥卡洛夢想成為一名醫生。她後來進入雪梨大學醫學院學習,但是由於對澳大利亞醫院廣泛使用的肥皂過敏,她放棄了醫學,轉向神經生理學,研究神經肌肉的診斷與治療。

1960年代末期,在倫敦的一所醫院工作一段時間後,她獲得了耶魯醫學院神經生理研究助理的職位。但是她發現她的收入比男同事低,她開始物色其它收入來源。

「我喜歡從事神經生理學,但是我不想變成一個70歲的老處女獨自住在一棟沒有電梯的公寓,守著一個60瓦的燈泡,這就是我能預見的未來,」2007年她對媒體如是說。

從小愛寫作的她,開始用打字機寫作,走上創作之路。她的第一本小說《Tim》是關於一個中年職業女性和一個比她年輕、智力遲鈍的男人之間的愛情故事。1974年出版後,反響平平。

《荊棘鳥》糅合暢銷因素而成

1970年,她耶魯的同事艾瑞克·席格爾(Erich Segal)的小說《愛的故事》獲得巨大的成功。受此啟發,她採訪了一些耶魯的學生,詢問他們為什麼喜歡這部小說。他們的答案是:愛情、人物和情節。於是她糅合這三個因素,輔之以澳大利亞為故事背景,孕育出《荊棘鳥》。

小說出版前,麥卡洛本打算移居倫敦學習護理。隨後,她放棄了這一念頭。

「我覺得一個病人不會喜歡一個身價百萬的護士來給他倒便盆吧,」1977年她對媒體說。

那年麥卡洛離開了耶魯,回到澳大利亞。但是她拒絕和母親在同一片大陸居住,她定居雪梨一千英裡以北的諾福克島,當地約有2000人口。

電視劇《荊棘鳥》男女主角。圖片源於網絡

小說甫一問世即引起轟動,立即風靡澳大利亞,並很快在全球暢銷,長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59周。

澳大利亞讀者之所以喜歡,因為麥卡洛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描繪了這個國家的故事。

「我覺得《荊棘鳥》和《飄》一樣經典,只是背景變成了我們國家,真是一本令人慾罷不能的書。」雪梨書商也是麥卡洛的密友Selwa Anthony說道。讀者廣泛讚譽小說情節緊湊,故事哀婉動人。

它的中文譯者曾胡對媒體說,「好多讀者給我寫信說她們留著眼淚看完的,或是在大學宿舍裡的被窩裡用手電看,看了好幾遍。這是本女人小說,它所描述女人對愛情的追求有時是盲目的,以死相拼的,所以很受女性的喜愛。」

雖然小說問世後立即成為市場寵兒,但是文藝界不乏批評:一些書評作者批評書中人物對話生硬,感嘆號運用泛濫。

麥卡洛似乎對負面評論不屑一顧,有媒體曾把她描繪成「從不懷疑自我的女人」。

「我覺得這些人內心都很清楚,我比他們更有把握、更自信、更聰明。」這是她2007年在澳大利亞電視上對於批評的回應。儘管四十年都在媒體聚光燈下,她卻極少回應負面評論。

後來發表的一部小說使她捲入剽竊疑雲。1987年,她發表了中篇小說「The Ladies of Missalonghi」,以澳大利亞20世紀初一個不名一文的落魄女人為主線。有評論家指出,小說的情節、人物以及細節與加拿大作家L. M. 蒙哥馬利的1926年的小說《藍色城堡》極其相似。

1988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麥卡洛猛烈回擊,她說自己確實在童年時讀過《藍色城堡》,「我不是小偷,我也不是傻子。我自己腦中有太多好故事,用不著去偷別的作家。」

後來她陸續創作了多部小說,包括《荊棘鳥》一共寫了25部小說,還創作了傳記、散文或雜文,甚至寫音樂劇。考琳·麥卡洛的最後一部小說是2013年出版的《 Bittersweet 》,講述了澳大利亞蕭條時期一家四姐妹的愛情及人生。

中國讀者從1990年代初開始閱讀《荊棘鳥》,隨著電視劇的引進,這部小說在1990年代的中國也成了暢銷書。譯者曾胡說,他在那個時候經常會收到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來信,訴說她們的閱讀感受。

「麥卡洛對澳大利亞文學及全球讀者的貢獻是巨大的。她是澳大利亞最先在國際舞臺上取得成功的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董事Shona Martyn說道,「沒有了她,世界不再像以前那樣豐富多彩。」

Martyn說,麥卡洛本來在用口述錄音的方式寫一個續集,以二戰為背景,完成了三分之一卻不幸去世。

澳大利亞總理託尼·阿博特發表公開弔唁說:「考琳·麥卡洛是澳大利亞獨具一格的人物,是諾福克島最知名的居民……人們會懷念她。」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編譯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荊棘鳥》作者、澳大利亞著名作家麥卡洛去世
    《荊棘鳥》作者、澳大利亞著名作家麥卡洛去世 2015-01-31 08:02:44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責任編輯:姜貞宇 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  這是小說《荊棘鳥》最著名的一個段落。而1月29日下午,小說的作者、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因腎衰竭在澳大利亞諾福克島的醫院去世, 享年77歲。自1983年嫁給了諾福克島人Ric Robinson 之後,她就一直生活在這個遠離雪梨和澳大利亞本土的島嶼,島上居民只有2000多人。近40年來,麥卡洛的這部小說在全世界暢銷3000多萬冊。
  • 【天天副刊】《荊棘鳥》作者去世:我不是浪漫的人
    1983年電視劇《荊棘鳥》文| 張嘉當地時間1月29日,以《荊棘鳥》一書而聞名世界的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因腎衰竭在澳大利亞諾福克島的醫院去世,享年77歲。麥卡洛近年來身體一直欠佳,之前在接受採訪時,麥卡洛說自己並不害怕死亡,「就像凱撒大帝,在我看來,他只是永遠地睡著了。」
  • 「荊棘鳥」停止歌唱 《飄》一般的書曾風靡全球
    本報首席記者 王湛 實習生 盧潔霞  1月29日下午,《荊棘鳥》的作者、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因腎衰竭在澳大利亞去世,享年77歲。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
  • 原標題:「荊棘鳥」停止歌唱 《飄》一般的書曾風靡全球
    本報首席記者 王湛 實習生 盧潔霞1月29日下午,《荊棘鳥》的作者、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因腎衰竭在澳大利亞去世,享年77歲。「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
  • 一生只唱一次歌,《荊棘鳥》譯者曾胡去世,享年69歲
    他最為讀者熟知的譯作是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的《荊棘鳥》。《荊棘鳥》是一部厚重的家世小說,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1977年問世以後,長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達59周。1983年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贏得六項艾美獎。2003年,BBC經過調查選出的「偉大讀物」書單中,《荊棘鳥》名列其中。
  • 迷你美劇《荊棘鳥》1-8集 全資源
    主題曲《夢想》The Dream是神秘園樂隊的作品,由譽為「愛爾蘭第一夫人」的莫雅 Moya Brennan演唱。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1937-2015)的作品,作者原本是一名優秀的醫科學生,後轉投文學創作。《荊棘鳥》一經問世,立刻暢銷全球,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後更是獲得六項艾美獎。
  • 小滿讀書之《荊棘鳥》
    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這就是荊棘鳥的傳說————《荊棘鳥》題記《荊棘鳥》是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驚世之作。她本是一名品學兼優的醫科學生,以理學優等榮譽學位畢業於新南威爾斯大學時,已顯露出在神經生理學方面的特長。她後來獲得了兒童健康研究所碩士學位,繼而領導美國紐哈芬耶魯醫學院神經學系研究實驗室的技術工作。
  • 《荊棘鳥》:三隻「荊棘鳥」,三種女性形象代表著不同的愛情觀
    二、《荊棘鳥》中三隻「荊棘鳥」1. 冷靜睿智的「荊棘鳥」——菲奧娜作為家族第一代女性菲奧娜,是最早將刺扎入胸膛的荊棘鳥,那根她為自己尋找的荊刺—有婦之夫帕克哈,一個為權利與地位,拋棄了愛人與兒子的虛偽政治家。菲奧娜的一生都在為她短暫、痛苦的愛情付出著沉重的代價但卻從未後悔。
  • 年輕人最應該讀的書教你如何選擇——《荊棘鳥》
    《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與《教父》同為美國十大暢銷書,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是整個20世紀80年代暢銷書之一。作者原先是一名品學兼優的醫科學生,不甘心一輩子做醫生。
  • 推薦一本好書之《荊棘鳥》
    《荊棘鳥》主人公之一的帕迪就是那個一直默默堅守的人。人世中每個人都在追尋著屬於自己的荊棘樹,並為自己的追尋泣血吟歌,為愛而鳴。這部作品是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驚世之作。女作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女性視角的印記。對德羅海達牧場細膩的描寫,讓你一不小心就能聞到青草的味道,聽到綿羊綿綿的叫聲。以及寫女性或屈從與生活,或在不斷自我突破、推拒、抵抗中前行,最終屈服於愛情也好,屈服於安定也好,勾勒了女性特有的柔弱的一面。我們來看克利裡家族三代四個女人的故事。
  • 願做一隻荊棘鳥
    荊棘鳥,一生只為一次愛而活,一生只為一種情而歌,它一路堅守自己,尋找自己的愛。
  • 究竟誰是荊棘鳥?
    前幾天在翻箱倒櫃找一件舊物,那個多年前寫過的為數不多的讀後感——《荊棘鳥》的日記本,日記本真不多(共2本),無奈字體真是龍飛鳳舞辨認不清,所以實在找不到原文。順便感慨一下,當年自己的思緒是何等凌亂?從小學書法又是多重要啊!
  • 作者出書須知:構成暢銷書的23個因素(上)
    23個構成暢銷書的因素,並非完全準確,但能作為參考。如果作者老師們一時找不到好的選題,可以利用這23個因素,書本銷量也會有不錯的成績。第一:名人。作者是名人,書的內容是名人,甚至是名人推薦的書,都能有極大的暢銷潛力。作者或主人公的知名度越高,知道他的人越多,願意買書的人就越多。
  • 澳洲——荊棘鳥的迷思
    所有一切,宛如當年風靡一時的澳大利亞電視連續劇《荊棘鳥》裡的鏡頭。我剛畢業分配到法院業大當老師,平時管理電教設備、翻譯說明書,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看這些錄相。現在想來,那是最好的時光。《荊棘鳥》的小說原著描寫了一家三代百轉千回的家史,重頭戲從還是一個小女孩的女主人公梅吉,與意氣風發的年輕教士拉爾夫之間從相遇到相知、從生離到死別的故事。
  • 【強推】唐酒卿耽美作品集:《將進酒》《南禪》《紫羅蘭和荊棘鳥》等
    《將進酒》作者:唐酒卿  文案:       浪蕩敗類紈絝攻vs睚眥必報美人受。  惡狗對瘋犬。  中博六州被拱手讓於外敵,沈澤川受押入京,淪為人人痛打的落水狗。蕭馳野聞著味來,不叫別人動手,自己將沈澤川一腳踹成了病秧子,誰知這病秧子回頭一口,咬得他鮮血淋漓。
  • 荊棘鳥的歌聲,是靈魂絕唱,還是臨終前的悲鳴?
    荊棘鳥,只是一個渺小的鳥,最初對它的關注,還是源自於一篇叫《枯葉蝶與荊棘鳥》的故事。當然,《荊棘鳥》是本小說,曾很有情趣想去閱讀的時候,當我看到簡介裡那段,「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
  • 《荊棘鳥》:愛有沒有止損點?
    《荊棘鳥》作者:Colleen McCullough
  • 《荊棘鳥》之菲奧娜:被命運捉弄的貴婦人
    《荊棘鳥》不幸的命運就這樣開始了,不只是她的,還有她那第一個孩子弗蘭克。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變成了一個窮苦主婦,整天圍著廚房和髒衣服轉。還要照料幾個未成年的孩子。《荊棘鳥》瑪麗·卡森如期去世了。但菲並沒有如期成為這巨大產業的女主人。瑪麗和野心勃勃的拉爾夫把這份產業拱手讓給了教會,換回來一個紅衣主教的位置。
  • 「詩情畫意」荊棘鳥
    荊棘鳥暗夜死寂那朵花盛開悄無聲息在大山的皺褶裡叢生著荊棘一隻小鳥從霧裡閃現又消失到霧裡衣裳襤褸的人們土裡勞作土裡死去又埋葬在土裡鏽跡斑斑的鋤頭遺失在風中任春風吹夏雨淋那個黑白相間的波斯小貓睡了發出輕微的呼吸遠山靜謐 晨光微熹的荊棘樹上最長的那根刺鋒利一隻鳥兒叫了雲雀和夜鶯羞怯荊棘鳥泣血而歌
  • 資料:珍-西蒙斯主演劇集《荊棘鳥》(1983年)
    中文片名 荊棘鳥  外文片名 The Thorn Birds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片長 USA:477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導演 Daryl Duke  編劇 Carmen Culver  Coll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