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電視劇《荊棘鳥》
文| 張嘉
當地時間1月29日,以《荊棘鳥》一書而聞名世界的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因腎衰竭在澳大利亞諾福克島的醫院去世,享年77歲。麥卡洛近年來身體一直欠佳,之前在接受採訪時,麥卡洛說自己並不害怕死亡,「就像凱撒大帝,在我看來,他只是永遠地睡著了。」
考琳•麥卡洛一生共寫了25部小說,還有其他散文、雜文等,而除了寫作,她還畫畫,更厲害的是,她曾在美國耶魯大學以神經心理學家的身份工作。麥卡洛以自己的才華讓世界諦聽到了「荊棘鳥」的絕唱,但是,也正如這本書所描繪的「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現實中,麥卡洛的童年陰影一直覆蓋著她的生命。
不幸福的童年
《荊棘鳥》女主人公梅吉的童年並不快樂,但是她的父母愛她;考琳•麥卡洛的童年也並不幸福,而她的父母不愛她。考琳•麥卡洛1937年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西部,童年時期仿佛生活在火藥桶中,因為父母經常吵架。後來,在父親去世時,他們才知道父親在外面至少還有兩位妻子。麥卡洛本來就缺少父愛,而母親則莫名其妙地仇恨知識分子,由此,麥卡洛優秀的學習成績也會引來母親的憎恨。
分歧頗多的父母有一點卻是空前一致--他們都希望麥卡洛不要上學,早點成為家裡的勞動力,麥卡洛回憶說:「我小時,父親對我說:『你就是個做洗衣工的料,你長得這麼胖,這麼醜,這輩子別想嫁人了』。」
好在麥卡洛的童年沒有「一敗塗地」,因為她有一個和自己感情很好的哥哥,兩人默契得像是雙胞胎。小時候,父母總是逼迫他們6點鐘就上床睡覺,麥卡洛就和哥哥望著天花板彼此編故事以消磨無聊的時光。
麥卡洛很崇拜哥哥,但是有一天,麥卡洛的哥哥為了救兩位想自殺的女人而溺水身亡,而父親居然捨不得花機票錢去出事地點把哥哥的遺體運回家鄉,這一切都讓麥卡洛始終難以原諒父母,在父母去世後,有媒體問她是否已經諒解了父母,她的回答是「不會」。縱然時間過去了幾十年,麥卡洛也依然悲痛得無法提筆來憶念哥哥。
因為家庭的不幸,麥卡洛很早就離開家鄉,去雪梨上大學,後來又去了倫敦,去了美國的耶魯大學,但是在出版了《荊棘鳥》後,不再為金錢發愁的她又回到了家鄉,時常會去探望生病的母親和兩個舅舅,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她以不願意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為由,搬到了諾福克島--一個太平洋深處長5英裡、寬3英裡的小島,距離澳大利亞東海岸一千英裡之遙,並斷斷續續地在那裡生活了40年。
提起童年的快樂回憶,麥卡洛只說過一件事,就是母親給她錢讓她去鎮上買件大衣,結果她買了一個可攜式打字機,憶及這段久遠的往事,麥卡洛仍然會笑起來。
當神經心理學家
考琳•麥卡洛開始並沒有想當作家,她大學本科學的是醫學,後來獲得了兒童健康研究所(倫敦)碩士學位,但因為對藥皂過敏不得不放棄,就轉而研究神經生理學,並在耶魯醫學院神經學系研究實驗室工作。不過也是在那時,她開始有了寫作的願望,原因是,麥卡洛意識到如果自己不寫作,那麼老年的她將饑寒交迫,「我二、三十歲時突然在腦海中看到了自己70歲時的樣子:住在寒冷逼仄的小房間,房間裡只有冷水和60瓦燈泡,而我還是個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這個畫面「刺激」了麥卡洛,她開始了白天工作、晚上寫作的勤奮光陰。1974年,她發表了第一本小說《提姆》(Tim),故事講述一個智障青年與一個中年寡婦之間的愛情,小說後來被改編為電影,由梅爾•吉布森和派珀•勞瑞主演,之後,麥卡洛的第二本小說《荊棘鳥》面世,這本書從此改變了麥卡洛的一生,讓她放棄了神經心理學,成為一位專職作家。
拒絕寫《荊棘鳥》續集 不喜歡美劇《荊棘鳥》
《荊棘鳥》的英文版權當時以190萬美元的創紀錄價格成交,後來這本書在全世界銷售超過了3000萬冊,1983年《荊棘鳥》在美國被拍成了電視劇,獲得6項艾美獎。不過,對這部電視劇,麥卡洛本人並不「感冒」,她毫無顧忌地評價這部作品「令人作嘔」。
在《荊棘鳥》大獲成功後,很多人和出版社勸麥卡洛寫續集,他們甚至為她想好了書名,諸如《荊棘鳥之路》、《重見荊棘鳥》等等,麥卡洛斷然拒絕了這些「誘惑」,「我要是寫續集的話,會感覺把自己置身於可怕的沼澤地中,我從一開始就沒這個打算,所以,我才刻意把主人公都寫死。」不過,麥卡洛在71歲時卻為《傲慢與偏見》寫了續集《瑪麗班內特小姐的獨立》。
考琳•麥卡洛一共寫了25部小說,包括《荊棘鳥》、澳大利亞二戰時的英雄Roden Cutler的傳記小說、驚悚偵探小說,還有一些散文、雜文和音樂劇。儘管她最受外界歡迎的作品是《荊棘鳥》,但這部作品並非麥卡洛的最愛,她喜歡的是自己寫的一套歷史小說《羅馬主人》(Masters of Rome),這套書從公元前110年寫到公元前27年,為此,麥卡洛看了2000多冊關於羅馬的書,甚至還專門找助手幫她去查像羅馬人的馬鞍這樣的生僻資料,她說:「我想寫一本真正的歷史小說,我不想寫那些狗血的和一派胡言的小說,你知道,我不是個浪漫的人。」
儘管名聲顯赫且作品豐富,但多年來評論界對於麥卡洛也十分苛刻,對《荊棘鳥》也不乏惡評,甚至有人認為她那本《密薩隆基的淑女們》抄襲了1927年出版的加拿大小說《藍色城堡》。對於抄襲之說,麥卡洛堅決聲明作品是原創,她反擊道:「我想這些批評我的人內心應該清楚,我比他們更有安全感,比他們更自信,比他們更聰明。」
麥卡洛在寫作上一直孜孜不倦,每天都是工作8小時,每天都會寫2萬字,近年來,麥卡洛的身體每況愈下,她曾擔心「現在的每本書都可能是我的最後一本。」而在2004年,她在一次接受電視採訪時透露,自己的一隻眼睛由於黃斑變性已經失明,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熱愛的繪畫,她稱自己寧肯得癌症,也不願意失明,因為那意味著真的要放下筆了。麥卡洛的最後一部小說是2013年出版的《苦樂參半》( Bittersweet)。
生活除了苦難 也會有愛情和驚喜
因為父母失敗的婚姻和糟糕的童年,麥卡洛很早就決定終身不嫁,但是,她在搬到諾福克島後碰見了比自己小13歲的裡克•羅賓森,以為自己會孤老而死的麥卡洛終於收穫了愛情,羅賓森以種植棕櫚樹和作油漆工為生,兩人於1983年結婚。
羅賓森曾經結過一次婚並有兩個孩子,對於這位丈夫,麥卡洛十分滿意,她在1996年接受採訪時讚揚裡克真的是好極了。與裡克的幸福生活讓麥卡洛覺得自己在精神上有了期盼,也讓她對於曾經的苦難有一些釋然了,「生活雖然會給你很多不幸和痛苦,但也會給你驚喜,你不知道哪個轉角會遇見愛情。」
麥卡洛和裡克並沒有孩子,但她否認這是因為童年陰影,「我只是受不了孩子」,不過,麥卡洛與裡克的兩個孩子相處還不錯。
由於與裡克感情篤深,麥卡洛生前有一點小小的擔心--害怕丈夫有一天比她先走。但如今,麥卡洛可以安眠了,在她去世時,丈夫裡克•羅賓森始終陪伴在她身邊。
本文選自北青天天副刊,微信號:bqttfk,轉載須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