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鳥,只是一個渺小的鳥,最初對它的關注,還是源自於一篇叫《枯葉蝶與荊棘鳥》的故事。
當然,《荊棘鳥》是本小說,曾很有情趣想去閱讀的時候,當我看到簡介裡那段,「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棘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後,我就不再去看了,不提小說了吧。
荊棘鳥,傳說它一生只唱一次歌。從離開巢開始,便執著不停地尋找荊棘樹。當它如願以償時,就把自己嬌小的身體扎進一株最長、最尖的荊棘上,流著血淚放聲歌唱——那悽美動人、婉轉如霞的歌聲使人間所有的聲音剎那間黯然失色!
歌聲隨著它的鮮血傾瀉於這滿林的荊棘之間,所有的生命之花一齊綻放,似乎還能看見它含著盈盈的淚微笑。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唱一首最悽麗婉約的絕唱。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荊棘鳥為什麼要選擇那樣的方式,它們會哭泣嗎?有沒有抱怨過自己的命運?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念讓它們覺得生命並不重要。那樣的絕唱是為了誰來唱,又有誰來聆聽。
一曲終了,荊棘鳥終於氣竭命殞,以身殉歌——以一種慘烈的悲壯塑造了永恆的美麗,給人們留下一段悲愴的絕唱。
這是人們對它的描述。是用一生來高歌一曲肝腸寸斷得唯美,還是傻到無藥可救?誰能說得清。
人們用喜歡拿枯葉蝶來與它比較。
枯葉蝶,文中這樣描述道:
不經意間看到了一張枯葉蝶的照片。那純粹就是一片枯葉——灰黃的翅翼狀若梔子葉,毫無生氣地停歇在一枝枯莖上。它沒有蝴蝶嬌豔如花的容顏,沒有蝴蝶輕盈柔曼的舞姿,也沒有蝴蝶輕紗般精巧華美的翅翼,更沒有蝴蝶臨風微顫的金色觸鬚……似乎一隻蝶所應有的一切,它都沒有。與生俱來的只是這麼一身憔悴的裝束。它是蝶,一隻失去了美麗的蝶。似乎已不再是一隻真正意義上的蝶。它只有一個聽起來悽美而又形象的蝶的名字。
為了生存,它放棄了所有的美麗,寧願在同伴們五彩斑斕的翅影裡,飄逝成一道枯黃而又孤單的弧線,寧願在同伴們飛揚翩躚的舞蹈中,墜落成一片毫無美感可言的枯葉……
它很明智,仿佛一個恬淡隱忍的智者,一個在天下大亂時閒居深山的隱者。它果斷地用美麗換取生命。其果斷乾脆,可敬可嘆。
然而,不知當它棲息在枯枝上,悠然地呼吸著自由的空氣時,是否會懷念那繽紛的身影?是否會記起那搖曳的舞姿?它是否會從心底隱隱泛起一聲悵然的嘆息……
枯葉蝶,一種悽涼而又散淡的生命。
它,走到了歸隱的極致。
活著就這麼簡單,賜予你沒有一個劇本的角色,人生都靠自己來演罷了,荊棘鳥跟枯葉蝶,無非就是,是去拋開世俗唯心生活,還是去適應社會,懂得生命需要宿舍的道理,這兩種生存方式的極端罷了。
看到過一些活得明白的人,他們會滿懷荊棘鳥的高昂與亢奮,也會像枯葉蝶一樣聰明的偽裝。
看到過活的快樂的人,他們會像枯葉蝶一樣,把自己隱藏起來,有過了極致安穩的一生。
世上沒有假如,生命不會倒帶。
但是我還是想說假如,假如荊棘鳥遇到了枯葉蝶,會是怎樣?
不知道,也沒法去想。但是假如讓荊棘鳥看到了自己的一生的結局與命運會怎樣?也許世上從此再無荊棘鳥。
荊棘鳥死後被別人描述成了一種思想,美化成了一個唯美悽涼的故事,甚至說「它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唱一首最悽麗婉約的絕唱」。這只是為了襯託那句:「歌聲隨著它的鮮血傾瀉於這滿林的荊棘之間,所有的生命之花一齊綻放,似乎還能看見它含著盈盈的淚微笑」罷了。
誰能說它臨死前的嘶鳴,只是為了一生絕唱而高歌?
而不是臨死前的嘶鳴,只是再撕裂的痛哭:媽的,老子的一生都被唯心主義思想給騙了!
誰能說得清呢?如果我是一隻荊棘鳥,我寧願不要尋求那足以絢麗一生的絕唱,荊棘之路太刺太痛了。
荊棘鳥臨死前看了一眼花叢中的枯葉蝶,一聲嘆息,自己只是個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