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陳菊梅教授接診患者。特約記者 黃顯斌 攝
「傳說中,一隻鳥一生只歌唱一次。」
「從離開巢那天,它就執著地尋找荊棘樹。找到了,它就把自己嬌小的身軀扎進一根最長、最尖的荊棘上,流著血淚放聲歌唱……」
這是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考洛長篇小說《荊棘鳥》中開篇的一句話。
荊棘鳥,隱喻著一種生命的方式,一種關於精神、靈魂和志趣的選擇。
只不過,這隻荊棘鳥的歌聲是悲愴的、悽婉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像荊棘鳥一樣選擇荊棘棲息,而又能快樂地歌唱嗎?
親愛的讀者,請隨我們走近陳菊梅——這位87歲的老人。
她,選擇了63年直面傳染病這根常人聞之色變的「荊棘」,卻留給人間快樂的歌聲!
「她有大海一樣的內涵,對她察言觀色是沒有用的」
——陳菊梅的丈夫陳國仕
一個星期天,陳菊梅的兒子陳北鷗來到家中,給老人帶來了朝思暮想的小孫女。乖巧的小孫女站在奶奶面前,唱了一支歌,讓老人喜笑顏開:「都說冰糖葫蘆酸,酸裡面它裹著甜……」
聽著歌聲,品著歌詞,看著老伴的笑臉,陳菊梅的丈夫陳國仕不禁感慨:「她這一生啊,就像這首歌。工作生活對於她,就像她研究的五味子,酸甜苦辣鹹,啥味兒都有。」
說著,陳國仕想起一段匪夷所思的事情——
2005年,醫院為陳菊梅出了一本傳記。陳國仕翻看這本書時,大吃一驚。原來,妻子在「文革」中曾經被責令「老老實實交待歷史問題」,先後被停止組織生活、撤掉科主任職務,甚至被發配去掃廁所……
這一切,陳國仕居然毫不知情。當時不知道,過了30多年,還是不知道。直到看到妻子這本傳記,才知道妻子當年受了這麼大的委屈!
「別的不說,陳菊梅是1950年入黨的老黨員啊,不讓她過組織生活,心裡多憋屈!可是,她硬是忍辱負重、踏踏實實地幹了整整10個年頭!」
「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我看她呀,肚子裡能開航空母艦!」說到這裡,陳國仕如此評價妻子:「她有大海一樣的內涵,對她察言觀色是沒有用的。」
寵辱不驚,陳菊梅如何能做到?唯一的解釋,就是她心中有一種超越寵辱的追求。
翻開陳菊梅的年表,記者發現,正是在那段動亂歲月,陳菊梅潛心鑽研,發現了五味子的降酶特效,又研製出了對高膽紅素血症具有顯著療效的「6912靜脈注射液」。也正是那段歲月,陳菊梅參加了赴陝北黃龍縣醫療隊,去給老區人民治病,常常翻山越嶺,深一腳、淺一腳地在羊腸小道上趕路,天天滿身沙塵,一身汗水……
把委屈放在一邊,把病人舉過頭頂。有了這樣的境界,陳菊梅的心就像一泓平靜的湖水,即便偶爾被風兒吹皺了、石粒兒砸開了,很快又沉靜如初。
用陳國仕的話說:「這輩子,她挺苦、挺累,但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