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可以轉發,請勿轉載
撰文:果囍
美貌與智慧並重的觀眾會發現(沒錯誇的就是你),剛過去的國慶檔就像是由同一批演員串演的電影連續劇,一會兒悲劇一會兒喜劇,這節奏真讓人感冒。雖然沒上映喜慶的美食片,然而正如某名人名言「生活中不缺少吃的,而是缺少發現吃的眼睛」,事實上作為配角出現的食物們的戲份也可圈可點,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它們在國慶檔的演技吧。
《黃金時代》:愛是,疲憊生活中的麵包沾鹽巴
《黃金時代》的上映給了廣大真偽文青升級配置的機會,有的甚至還沒搞清蕭軍蕭紅不是兩兄妹,就迫不及待展開對歷史真相、文學思潮、拍攝技法等多方位解(tu)讀(cao)。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三個小時《黃金時代》裡,出現了半分鐘蕭紅與蕭軍分食麵包的畫面,用紙包著的1/4塊硬質的大黑麵包邊上還撒著把鹽,他們兩吃一口麵包配一點鹽,讓人覺得這難以下咽的麵包似乎能夠接受了。三個小時裡的半分鐘,一大塊麵包邊上的一把鹽,這也像是生活與愛的比例。
在這時長不到一分鐘的戲裡,這塊黑麵包的妝容泛褐色且帶磚塊質感,當蕭紅、蕭軍二人飢不擇食地將它的衣服扒開露出它以及搭檔食鹽,它麵包不改色。
然後二人因飢餓如狼似虎地將它撕開,這個時候高潮出現了,黑麵包使了使勁沒有讓自己輕易地被扯開,這個細微的動作,充分展現了它作為一個麵包的堅硬質地,反應了當時底層百姓糧食的粗糙、難以下咽,可以說這段戲烘託了湯唯、馮紹峰的表演,為兩位主角增色不少。
最後在搭檔食鹽的配合下,黑麵包被很快吃完,速度上它控制得非常好,無聲地演繹出紅、軍二人在貧困、飢餓下的狼狽態。麵包與鹽的搭配,正好微縮了蕭紅與蕭軍兩人此時此刻的相依為命,將疲憊生活中的星火愛意刻畫得入木三分。
很多觀眾好奇這塊黑麵包叫什麼名字呢?根據相貌、時代、地域來判斷,這位飾演無名麵包的演員應該是哈爾濱著名的大列巴。
大列巴有俄羅斯血統,由全麥粉和白麵粉做成,有個兒巨大、硬實、重,口感粗糙,味道帶酸的特點,且乾燥易儲藏,在那個「拿花椒粒兒下飯,舔口釘子就能下酒」的時期,是冰城度日的主食。至於吃這種麵包為什麼要配鹽呢?除了滿足口味的需求外,背後是一種俄羅斯傳統:在歡迎尊貴的客人時會同時奉上麵包跟鹽。
現在的大列巴要比電影裡的精細多了,質地變得更軟。想吃勁道的人就吃殼,咬不動的就吃內瓤或者拿去隔水蒸了吃,想泡湯就泡湯,想抹黃油就抹黃油,再夾上一大塊哈爾濱大紅腸,保準你感激到社會主義好。
《心花路放》:你覺得緣分天註定的事,事實上它可能只是個誤會
電影裡有兩個人,一個愛拿橘子瓤往啤酒裡丟,另一個愛扒了橘子用皮泡水,正好一單身男一恨嫁女,照理說這是寶劍找著劍鞘的巧合,又照理說這種緣分天神庇佑能白頭到老當益壯呀,結果這兩人離婚了。想來「緣分」這參數就跟賣家信譽似的,高也不能保證不欺客,概率再小還是得為愛買一份運費保險。
《心花路放》借長假的光票房飄紅,但觀眾反映「作為寧浩的電影笑點似乎漏拍了」,對於質疑導演寧浩表示「片子很含蓄,設計了很多細節」,意思是觀眾沒細看。洒家聞此言,很細緻看了兩遍終於發現了預示兩位主角一定要分離的隱藏情節。
主角:橘子
配角:黃渤 袁泉
情節:橘子分著吃,你喝皮泡水來我吃啤酒浸肉,看來是很浪漫和諧的情景,其實這樣的結果只會讓熱水溶解出橘子皮上殘留的農藥,而讓啤酒裡的橘子肉便得更苦,說白了就是讓一個喝藥、一個吃苦。這場獨角戲簡直是橘子界的《哈姆雷特》,錯誤的決定讓正確的愛侶分奔離析。
橘子這個演員在熱水與啤酒兩個環境裡均表現得都很好。當橘子的皮被剝開,丟入熱水裡,它散發出了看不見的芬芳,這種不浮於表面的演技直接帶出了女主角的狀態,她捧起水杯,陶醉在象徵著幸福的沁人香氣裡。
另一方面,當男主角把它瓣瓣丟入酒瓶,並稱「不要浪費」時,它完成了自己最後也是最完美的戲份,譁啦啦地在啤酒裡激發出強烈的氣泡,這暗示著男主角的愛情火花見如酒花,勇猛而激烈,其實就是股氣(pi)。
看到這裡美貌與智慧並重的你大概要問,為什麼要花那麼多工夫去解讀一塊麵包、一隻橘子在電影裡的戲份?嚴肅地說,每一個食物出現在電影裡都是有原因的,導演為什麼選了麵包而不是切糕,選了橘子而不是獼猴桃?因為它們的特質在電影中的非常合理——這也是選角啊。所以,下一部電影,讓我們繼續關注食物這個配角的戲份吧,於食物中見食物鏈,從「吃」的關係看電影,電影可以這樣理解,別的也同樣。
請點擊網頁左下角「閱讀原文」安裝「澎湃新聞APP」,您將看到更多「有戲」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