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在於認同的整齊劃一。哲學與語文學是來自義大利兒童木偶劇團的一對黑鬼吟遊詩人,這一觀念令人欣慰,正如把它們當作一塊疊放整齊的火腿三明治。詹巴蒂斯塔·維柯自己沒法抵制這類姿態巧合的魔力。他強調哲學的抽象與經驗的例證應完全同一,藉此廢除每一個觀念的絕對性——將真實拔高,使之不合理地脫離其維度極限,使超現時之物成為現時之物。
中文版「貝克特全集」是世界上第一套薩繆爾·貝克特作品全集,涵蓋了這位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部的詩歌、小說、戲劇和文藝批評。除了為中國讀者所熟知的《等待戈多》、「長篇小說三部曲」等,貝克特的以下作品被首次翻譯成中文出版:長篇小說處女作《夢中佳人至庸女》(Dream of Fair tomiddling Women);短篇小說集《徒勞無益》(More Pricks than Kicks);被雪藏了八十個春秋,直到2014年才得以出版的英文小說《回聲之骨》(Echo’s Bones);貝克特唯一的一部文藝評論集《碎片集》(Disjecta);依據2012年最新版《薩繆爾·貝克特詩集》(Collected Poems of Samuel Beckett)譯出的全部英文詩作;貝克特晚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三部曲」《無法繼續》(Nohow On);與《等待戈多》齊名的荒誕派名劇《開心的日子》(Happy Days);以《克拉普的最後一盤錄音帶》(Krapp’s Last Tape)為代表的全部英文短劇;以《所有奇異遠離》(All Strange Away)為代表的全部英文短篇,等等。貝克特同時用英文和法文進行創作,且他的許多作品由他本人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貝克特全集」選取創作時所用語言的版本作為翻譯底本,力求最大程度還原原作風貌。
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於都柏林南郊的福克斯羅克,1989年12月22日逝於巴黎。僑居法國的愛爾蘭小說家、戲劇家、詩人,同時用英文和法文進行創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說和戲劇的形式從現代人的窘困中獲得崇高」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1.但丁...布魯諾.維柯..喬伊斯(注1)
危險在於認同的整齊劃一。哲學與語文學是來自義大利兒童木偶劇團的一對黑鬼吟遊詩人,這一觀念令人欣慰,正如把它們當作一塊疊放整齊的火腿三明治。詹巴蒂斯塔·維柯自己沒法抵制這類姿態巧合的魔力。他強調哲學的抽象與經驗的例證應完全同一,藉此廢除每一個觀念的絕對性——將真實拔高,使之不合理地脫離其維度極限,使超現時之物成為現時之物。而現在,我以此為出發點,從一撮抽象概念出發——其中醒目的有:一座高山、對立面的巧合、環形進步的必然性、一個詩學系統,以及喬伊斯先生《進展中的作品》那一世界中自我延展的前景。存在這樣的誘惑,就是把每一個概念看作諸如「一個男低音掉下領子柱身裡面直到一個塞子板條箱」這樣雜亂的表達,並且整理得井井有條。不幸的是,這種應用的精確度將意味著在兩個方向中的一個中有扭曲。為了把某個系統塞進一個當代的鴿舍,我們就得把它的脖子扭緊嗎?或者為了讓類比販子心滿意足,就得改變那個鴿舍的維度嗎?文學批評不是記帳。
詹巴蒂斯塔·維柯是個務實的圓腦袋那不勒斯人。說他是個慣於思辨的神秘論者,「傲慢的經驗論者」(注2),這會讓克羅齊欣喜不已。(注3)這一詮釋讓人驚訝,因為他的《新科學》有五分之三強都是在進行經驗論探索。克羅齊認為,他是反對雨果·格勞秀斯(注4)的改良唯物主義學派的,因而與霍布斯、斯賓諾莎、洛克、貝爾(注5)及馬基雅維利的功利主義迷狂無關。這一切不反駁幾句就咽下去,那是不可能的。維柯將神意定義為:「一種心智,與人們向自身提出過的具體目標相比,這種心智常常有所不同,有時恰恰相反,但總是超然在上;它將人類狹隘的目標作為為廣泛的目標服務的手段,一直用來把人類保留在這個世界上。」(注6)有什麼能比這更明顯就是功利主義呢?正如隨後會顯現的那樣,他對待詩歌、語言及神話的起源與功用的觀點,偏離神秘之物能想像有多遠就有多遠。然而,出於我們眼前的目的,說他到底是神秘論者還是科學的探索者,這是無關緊要的;但是在兩個方面,他稱得上是創新者。他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神的、英雄的、人的(文明的);相應地,他將語言也劃分為三類:象形的(神聖的)、隱喻的(詩意的)、哲學的(可以抽象和概括的)。這樣的分期絕非新生事物,雖說對他的同代人而言一定尚屬新鮮。這一現成的分期,他是經希羅多德從埃及人那兒學來的。與此同時,否認他運用和拓展其涵義的原創性也是不可能的。雖說其靈感源自喬達諾·布魯諾對對立面的統一的論述,但他對社會不可避免的環形進步的分析是絕對新穎的。不過,維柯思想的真正原創性是在《新科學》的第二卷中顯露出來的,他本人將該卷描述為「整體……工作的……主匙」(注7);在該卷中,他推演了一種關於詩歌和語言源起的理論,探討了神話的重大意義以及不啻是針對傳統的野蠻暴行的蠻族文明的本質。在《進展中的作品》中,維柯的這兩個思想得到了呼應,得到了再次應用——不過,沒有得到哪怕是最無力的公開例證。
有必要先把科學歷史學家維柯的論述提煉一下。首先是雷電:雷電釋放宗教,使其呈現最客觀、最非哲理性的形式——盲目崇拜的泛靈論;宗教產生社會,而第一批社會的人是洞居人,是在洞穴裡躲避恣意妄為的自然的人;隨著驚恐萬分的流浪者的到來,這一原始家族的生活第一次獲得了發展的動力;進入洞來,流浪者就成了第一批奴隸;長得更強壯後,他們推行農耕特許制,而專制統治也演化成一種原始的封建制度;洞穴成了城市,而封建體系成了一種民主;然後是無政府狀態;接著回歸君主統治,這一狀態得到矯正;最後一個階段是走向散亂與毀滅:民族四分五散,社會的鳳凰在自身的灰燼中涅槃。與這個六階段社會進步過程對應的,是人類動機的六階段進步過程:需要、利用、便利、作樂、奢侈、窮奢極欲;其人類的化身分別是波呂斐摩斯、阿喀琉斯、愷撒與亞歷山大、提庇留、卡利古拉及尼祿(注8)。在這一點上,維柯用上了布魯諾——雖然他小心謹慎地避免這麼說——還對相當隨意的數據進行哲學抽象。布魯諾說,極小的弦與極小的弓毫無差別,無限大的環與直線毫無差別。特定對立面的最大值與最小值是同一的,沒有差別的。最小的熱度等同於最小的冷度。因此,轉化是環形的。一個對立面的原則(最小值)依照其對方的原則(最大值)來運行。於是,不僅是最小值與最小值巧合,最大值與最大值巧合,而且在轉化的輪迴中最小值與最大值也巧合。最大速度是一種停頓狀態。腐朽的最大值與新生的最小值是相同的;在原則上,腐朽就是新生。而且萬物最終都是與上帝,那萬能的單子、單子中的單子相同的。基於這些斷言,維柯創立了一種歷史的科學和哲學。一個有趣的練習就是找一個歷史人物,比如西庇阿(注9),給他貼上「三號」的標籤;從根本上說,這是毫無意義的。有意義的是,承認從西庇阿到愷撒的過渡與從愷撒到提庇留的過渡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因為西庇阿和愷撒的腐朽之花正是愷撒和提庇留活力的種子。因而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進步依賴個人才得以推動,但由於似乎是預先註定的循環機制,同時又獨立於個人。於是,既不能僅僅因為個別代理人的成就就把歷史當作一種無形的結構,也不能說它具有脫離和獨立於他們的現實,是在他們的背後、無視他們的存在而實現的,是某個超然在上的力量——命運、巧合、天意、上帝,稱謂各異——作用的結果。這兩種觀點,唯物主義的和超驗主義的,維柯都摒棄了;他擁抱的是理性主義的觀點。殊相是共相的凝結,每一個個體的行為同時又是超個體的。不能說殊相與共相是彼此不同的。可見,歷史不是命運或者巧合的結果——假如是,那麼殊相就會與其產物相分離了——而是一種並非命運的需要的結果,一種並非巧合的自由(比較一下但丁的「自由的羈絆」)的結果。這一力量他稱之為神意,讓人覺得他很是話裡有話。而且對於每個社會都共有的三個組織——宗教、婚姻、埋葬,我們必定都會追溯到這一神意。這不是博絮埃(注10)所說的神意,超驗而神奇的神意,而是固有的、本身就是人類生命的材料、按照自然的手段運作的神意。人性本質上就是其作用。上帝對她產生作用,但一定要通過她才能如此。人性是神聖的,但沒有哪個人是神。顯而易見,這一社會及歷史的分類被喬伊斯先生改造成了一種結構上的便利——或者說是不便之處。他的觀點絕不是哲學觀點,而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中史蒂芬·代達羅斯的超然態度——那位主人公向學術大師描述說,埃皮克提圖(注11)是「一個老紳士,聲稱靈魂就像一桶水」。油燈比點燈的火柴更重要。我所說的「結構上的」,不僅僅是指一種大膽的外在切分,一副裸露的盛放物質的骨架。我的意思是對這三個節拍永無止境的大幅變奏,是將這三個主題交織起來,變成一種阿拉伯花飾——既是裝飾又勝過裝飾。第一章是一團過去的陰影,與維柯所說的第一個人類組織宗教對應,或者說與他所稱的「神的時代」對應,甚至乾脆就是與一種抽象——出生——對應。第二章是孩子們的愛情遊戲,與第二個組織婚姻對應,或者說與「英雄的時代」對應,甚至乾脆就是與一種抽象——成年——對應。第三章在睡夢中度過,與第三個組織埋葬對應,或者說與「人的時代」對應,甚至乾脆就是與一種抽象——腐朽——對應。第四章是白晝重來,與維柯所說的神意對應,或者說與一種抽象——新生——對應。喬伊斯先生並不認為出生是理所當然的,而維柯似乎就是這樣想的。枯骨就說到這裡打止。在毫無生氣的耄耋之人中看出尚未出生的嬰兒,在處於人生弧線頂點的成人中看出兩者,這一意識去除一切僵化的相互排斥,那種排斥常常就是整齊劃一的建構的危險。第一章沒有排除腐朽,第三章也沒有排除成年。那四個「經愛情考驗的(注12)紅衣主教(注13)」是呈現在同一層面的——「他那基礎的(注14)紐曼主教(注15)和他那傑出的(注16)曼寧主教(注17)懷斯曼主教(注18)和他那卓著的麥凱比主教(注19)!」數不勝數的地方提到了維柯所說的四個人類組織——神意算作一個!「良好的鼓掌,提前的婚禮,惡劣的守靈,講述地獄之康復」;「他們的風化和他們的結婚和他們的埋葬和他們的自然選擇」;「雷電的神色,賞鳥的喊聲,墳墓傳來的敬畏,在我們的時代上長流不息」;「靠遠見的四隻手,調停的第一個小寶貝放在了其最後的搖籃裡那家默(注20)可愛的家默」。
1 這是貝克特成年後發表的第一篇作品,1929年同時發表在文集(《對〈進展中的作品〉事實虛化上正道的審核》,巴黎:莎士比亞書店)和雜誌(《轉變》第16—17期)上。費德爾曼和弗萊徹,兩位不可或缺的貝克特參考文獻的編者,引用貝克特的原話對此標題中特異標點的意義做了說明:「從但丁到布魯諾間隔約三個世紀,從布魯諾到維柯約一個世紀,而從維柯到喬伊斯約兩個世紀。」主題為喬伊斯授意,但各人所用篇幅為貝克特自己分配——全文幾乎一半篇幅探討的是維柯,對布魯諾僅略致贊意,而對但丁和喬伊斯則給予了同樣的敬佩。——原注
2 原文為義大利語。
3 克羅齊曾撰寫《維柯的哲學》一書,對《新科學》的思想進行了總結。貝克特對維柯的了解主要源自克羅齊的著作,而非《新科學》本身。
4 雨果·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蘭法學家。
5 皮埃爾·貝爾(Pierre Bayle,1647—1706),法國哲學家。
6 原文為義大利語,出自維柯的《新科學》。
7 原文為義大利語。
8 波呂斐摩斯(Polyphemus)是希臘神話中的獨眼巨人,波塞冬(Poseidon)和託俄薩(Thoosa)之子;阿喀琉斯(Achilles)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希臘聯軍的英雄;愷撒(Caesar)與亞歷山大(Alexander)均為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提庇留(Tiberius)、卡利古拉(Caligula)及尼祿(Nero)均為羅馬帝國有名的暴君。
9 西庇阿(Scipio)是古羅馬望族,較為著名的有「大鬍子」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Lucius Cornelius Scipio Barbatus)、「非洲徵服者」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史稱「大西庇阿」)、「非洲徵服者」及「努曼提亞徵服者」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emilianus Africanus Numantinus,史稱「小西庇阿」)等。
10 雅克-貝尼涅·博絮埃(Jacques-Bénigne Bossuet,1627—1704),法國神學家、主教,以布道、演講著稱。
11 埃皮克提圖(Epictetus,55—135),古希臘斯多葛派哲學家。
12 原文為「lovedroyd」,除此意(love-tried)外,另有多解,如「因愛而生的恐懼」(loved-dread)、「左右」(left-right)等。本節《進展中的作品》引文的漢譯得到了戴從容的指點。
13 原文為「curdinals」,系「cardinals」變音而成。
14 原文為「element」,為與下文的「enement」等詞押韻而沒有採用形容詞形式(即elementary)。
15 原文為「curdinal numen」,可解為「紐曼主教」(Cardinal Newman),即約翰·紐曼(John Newman,1801—1890),英國聖公會內部牛津運動領袖;也可解為「基數」(cardinal number)。其中「numen」亦可做拉丁文,指「天意」。
16 原文為「enement」,可解為「傑出的」(eminent)或「灌腸劑」(enema)。
17 原文為「curdinal marrying」,可解為「曼寧主教」(Cardinal Manning),即亨利·曼寧(Henry Manning,1808—1892),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區總主教;也可解為「主教成婚」。]和他那富裕的[ 原文為「epulent」,可解為「富裕的」(opulent),也可解為「患癲癇的」(epileptic)。
18 原文為「curdinal Kay o』 Kay」,可解為「麥凱比主教」(Cardinal Maccabe),即愛德華·麥凱比(Edward Maccabe,1816—1885),都柏林教區主教。其中「Kay o』 Kay」也可解為「KOK」,即「萬王之王」(king of kings),或「好,好的」(K,OK),或「公雞」(cock)。
19 原文為「curdinal Kay o』 Kay」,可解為「麥凱比主教」(Cardinal Maccabe),即愛德華·麥凱比(Edward Maccabe,1816—1885),都柏林教區主教。其中「Kay o』 Kay」也可解為「KOK」,即「萬王之王」(king of kings),或「好,好的」(K,OK),或「公雞」(cock)。
20 原文為「hume」,可解為「家園」(home),也可解為「幽默」(humour)。
《貝克特全集(精裝共22冊)》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薩繆爾·貝克特 著
出版時間:2016年08月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在三大網店直接購買本書
感謝湖南文藝出版社提供圖書資料
百道好書本月推薦第16本書,總第103本。
——end——
(本文編輯 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