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來襲,尤溪鎮上有碗薑湯面暖人胃|尤溪嘻嘻K vol. 6

2021-02-27 臨海尤溪

「兩碗薑湯面,一份炸排骨」,「一碗薑湯面,一份炒糕,一份豬肝」,「三碗薑湯面,一碗小排面,兩碗三鮮面」……

小友飯店的點菜聲,從進門的那一刻就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當東海的風夾雜著海水的溼氣侵入身體中,當鮮美的海鮮與溼寒之氣在舌尖相遇,驅寒細無聲的姜,變成了臨海人的日常味道。一碗薑湯面,在當地人的「味覺記憶」中生根發芽。

//

一碗麵,三代人

是家的味道

在尤溪鎮主街上,有一家臨街飯館,門面不大,招牌隱於其中,掛著「小友飯店」幾個字,緊挨著店名的是一眼即可望到的飯館招牌菜——「特色薑湯面」。

這家義城路邊開了十多年的小飯店,飯店老闆章小友及夫人,都是低調之人。清瘦、不善言辭,卻很耐心的章小友,負責前臺點菜結帳,性格開朗細心的夫人,在後廚忙著張羅。

「小友飯店」是以老闆章小友的名字命名的,但「特色薑湯面」是章家祖傳的手藝。

「從我爺爺那輩開始就做薑湯面,爺爺傳給爸爸,我打小看著爸爸做。」這一碗麵,伴隨著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這一縷薑汁香氣,成了他生活的底蘊。

「其實沒刻意去學,就是看得多了,一些步驟就記在心裡了,自然而然也會做了。」

現在店裡來的基本都是老食客,他們總會感嘆面還是原來的味道,這麼多年沒變過。這來往食客,在四季的時光裡更迭,總有一碗薑湯熨燙服帖。

//

臨海——上海——臨海

說起小友的廚師生涯,應當追溯到他的青年時代。

「那時候我爸爸是鎮上食堂的廚師,從小在後廚幫廚,耳濡目染地對做飯炒菜瞭然於心。」在廚房長大,與食物為伴,小友也就更加了解食物的脾性,還有不可言傳的搭配技巧。

小友說,當年尤溪鎮上的食堂,父親是一把好手,讓原本鮮有人至的食堂成為鎮上人心中的家庭餐廳,他父親也在鎮上遠近聞名。

然而成年之後的小友,沒有成為父親的「掌廚接班人」,去了工廠上班,成為一名工人,穩定但乏味。幼時柴米油鹽醬的搭配,炒菜時冒起的旺火,這些帶著香味的場面始終在他的腦海中縈繞,這讓原本的工廠安穩日子埋下了躁動的想法。最終他離開了工廠,在鎮上的菜場裡開了一家滷味店。

雖然看似單一的滷味店,卻很考驗手藝,這也之後小友前往外鄉開店留下了諸多的經驗。

同樣因為這一份恰到好處的滷味,讓一眾尤溪人惦念難忘。當偉星決定前往上海拓展市場,另開一家上海分廠時,小友一方面看到了商機,一方面也有眾多臨海老鄉跟著工廠一同前往,這「家鄉味道」的製造者,便與偉星工廠一同來到了另一座城市,開起了台州小炒餐廳。

也許在陌生的城市,這一份家鄉滋味,讓許多人在倍感孤獨時心有歸依。當時的餐廳生意很好,飯店裡的食客紛紛點讚。數年後,許是對家鄉的懷念,還有諸多競爭,讓他的飯店生意漸漸不如從前,讓他萌生了離開的念頭 。

這一次,他選擇離開上海,再次回到臨海,夫妻倆在自己家中,開起了這家餐廳。之前的餐廳經驗,還有自小的廚師素養,讓「小友飯店」成為尤溪人的舌尖日常。而那一碗特色薑湯面,也成為店裡的特色招牌,遠近聞名,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

//

選材苛,用料足,吃飽吃好

豬肉、荷包蛋、小青菜、蝦幹、梅乾菜、香菇、豆腐皮、茭白、鹹菜……肉與蛋白的脂香、蔬菜的脆嫩、海鮮的鮮甜,各種味道的完美融合,再加上麵條的爽滑與薑汁的辛辣醇厚,很少有人能「單純」地夾起麵條瀑布,數十種配料與麵條「糾纏」在一起,讓人大呼過癮。

用幹蝦仁和諸多食材爆炒,香!

「我們的薑汁是本地姜榨出來的原汁薑汁,一瓶只能燒三碗薑湯面,要保證湯底的姜味。」原本靦腆的夫婦倆在說起薑湯面時,突然就打開了「話匣子」。飯店有固定的薑汁採購處,還有本地農戶種的配料蔬菜,食材新鮮安全是不用說的。

薑湯面的配料得先用油爆炒,蝦仁、梅乾菜、茭白、肉絲、黃花菜等鮮香的食材在油鍋裡翻騰,一股濃香從後廚飄到前店。再注入薑汁和湯底,下面,快手端上桌,一氣呵成。

小友說,他曾去過許多地方品嘗薑湯面,總是覺得不好吃,細究其因,用料不夠豐富,薑汁味道淡,也嘗不出特別的味道。正是這一碗薑湯面,讓許多人從椒江、路橋、黃巖甚至更遠的地方駕車而來,只為一嘗質樸美味。

「這麼一大碗!」很多第一次來小友飯店的人,著實被這分量震驚了。這紮實的分量從以前延續到現在。從前鎮上村裡體力勞動者多,一頓飯吃不飽,幹活都不得勁,一碗小友家的薑湯面下肚,方可心滿意足。不過換到現在,這大號碗的料足味鮮的薑湯面兩人分食最佳。

不只是薑湯面,三鮮面、小排面、炒年糕……每一份美味,都是小友夫婦的淳樸之心。

//

兩層樓,十張桌,沒有菜單

一樓八張四人桌,多是獨自或者三兩人一起點碗面炒個菜,若是遇上來的人多,也免不了拼座。二樓是放著兩張大圓桌,且充當包廂的作用,讓一大家子或者組團來的食客可以齊齊落座。

與許多飯店不同,小友飯店沒有菜單,然而許多常來的食客對店裡的菜單和價格心知肚明:「老闆,兩碗薑湯面,36塊已經轉好了。」

因為常來,早有一份菜單留在大家心裡。

一樓點單臺前是冰櫃,放著當天購買的食材。雖然薑湯面是店裡的招牌,但這裡的炒菜上座率也很高。小友說,魚頭和炸排骨,也是店裡的招牌菜,要是哪桌點炒菜,基本都是每桌一份。

通往廚房有個小過道,放著中午客人吃完還沒來得及清洗的疊得高高的面碗,這已經是第三波了。

「其實沒啥特別手藝,就是祖上傳下來的配方,別偷工減料,把客人當自己家人,做一碗麵給他們吃,讓他們吃飽吃好……」小友夫婦不善言辭,輕描淡寫間說出了一家飯店經營已久的關鍵所在。

他們與食客之間的交流,大抵藏在食物裡,在歲月中,在餐桌上,細品方可感知其中滋味……

 ●

【吃貨推薦】
薑湯面

小排面

炒年糕

炸排骨

燒魚頭

滷豬肝

【營業時間】

10:30—14:30

16:30—21:00

【店鋪地址】

臨海市尤溪鎮義城路239號

【光碟tip】

面類、炒糕分量較大

飯量小的女生可以兩人點一碗

相關焦點

  • 尤溪紡織:置之「高端」而後生
    咬定高端   「尤溪紡織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末,一路走來,逐步發展。」尤溪縣經貿局副局長林祚照說,來自新陽鎮、坂面鎮、西濱鎮的尤溪第一代紡織人買進少量外地淘汰的生產設備,從加工革基布起家,不斷做大,所生產的常規革基布等產品在全國革基布行業佔有四成以上的產量。可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後,尤溪不少紡織廠陷入困境。
  • 【厲害了】尤溪這些美食全國熱播!葉一茜吃後想整盆都帶走?快為家鄉美食挺起!
    大條面粗如筷子,尤溪人亦把它叫為筷子面。有人說大條面是日本烏龍麵的始祖。有相關專家認為,尤溪切面傳到福州後,經空海法師帶回日本,發揚光大。  作為一座南方小城,這裡的人卻擁有北方人的口味。三餐吃麵也不厭倦,家家戶戶都有面,都吃麵。
  • 記來自深山農夫自釀紅酒工藝,一篇來自閩中尤溪的「尤溪紅」
    早在唐代就有採用民間傳統工藝釀酒的作坊。宋代以來,釀造業逐步發展。民國時期,私營釀造已有相當規模。而農家自釀糯米紅酒更為普遍,幾乎家家戶戶都可自釀。「尤溪紅」——傳統釀酒主要是釀製以糯米為原料的黃酒,尤溪人因其酒色呈暗紅色稱之為紅酒。
  • 伴隨陣痛的尤溪紡織升級路
    當初,來自新陽鎮、坂面鎮、西濱鎮的尤溪第一代紡織人買進少量外地淘汰的生產設備,從加工革基布起家,點滴積累,不斷做大,所生產的常規革基布等產品,在浙江、江蘇、廣東有一定市場容量。可是,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不少紡織廠陷入困境。徘徊之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卻來人調研,指出尤溪生產的常規革基布,在全國革基布行業佔有四成的產量。
  • 尤溪山歌《結婚好話綜合篇》(1)
    銀燭輝煌設夜光今日關鳩詠四句他年麟趾歌三章 交杯飲酒合歡句蘭綠美酒灼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收集整理:快樂直播          結婚好話,尤溪各地風俗不一樣,唱法、語調、文本等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本文收集一篇是古傳好話。一篇近代好話,設帳段較簡單。現在結婚有的有先生講好話,有的就沒有先生講好話設帳了。有的舅舅開箱都不會講好話。收集兩篇供大家,家逢喜事參考學習哦,合用可發喜糖哦!呵呵。
  • 尤溪山歌《阿妹借傘克郎遮》
    >又驚借去毛回頭妹有雨傘幾六把又驚借去毛回家也有個別真過番物借過手伓推還男:有借毛還是伓敢>哮妹涵心伓推驚有借有還毛相送我哥伓是這種農借傘克郎問了問問妹事情更艱難那是姻緣該湊巧郎想對妹長長交伓畏氣力大如山唯有感情迷人醉馬推野草正易肥合:因為落雨倆相會天來作引傘作媒哥妹有情連有德
  • 福建尤溪:詩意桂峰 曬秋人家
    深秋時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的桂峰村,古民居與曬匾裡五彩繽紛的農作物,構成五彩斑斕的調色板,展現秋收風情。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這是11月1日拍攝的桂峰村曬秋畫面。深秋時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的桂峰村,古民居與曬匾裡五彩繽紛的農作物,構成五彩斑斕的調色板,展現秋收風情。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 尤溪山歌《西洋結婚好話》
    歌詞、演唱:冬陽收集整理:快樂直播        點擊上面圓圈播放音頻;尤溪山歌《西洋結婚好話》。投稿、演唱;山歌群,冬陽。  《會唱尤溪山歌的可加微信;WZXC356357 (大寫字母)進尤溪山歌微信群》!尤溪山歌公眾號平臺, 歡迎大家加我微信投稿!
  • 視頻:尤溪山歌微信群《聚會美麗半山村-活動對唱》
    第一愛妹你頭面生來上妝沒得嫌頭髮又長青又軟總像仙女一般般你哥不敢這樣說平平是人總一般我妹都是父母生做事總要有人信有情有義得人心第三愛妹眼睛利看人心理你就知風吹草動曉的看又能看出人心肝>做出事情給人貪雙手拿出樣樣會也沒一種有難題你哥不敢說這話樣樣比人都更差我妹粗做自己用逢樣不要靠別人
  • 福建尤溪鍋邊糊做法,媽媽的味道,風味獨特,吃一次就念念不忘
    宅家19天,早餐吃福建尤溪鍋邊糊,發視頻後可饞壞了待外地的老鄉。小時候最喜歡吃媽媽做的鍋邊糊了,媽媽有空的時候就會經常的做,還會做米凍、年糕、米糕等福建傳統小吃,但是我們最喜歡吃的還是媽媽做的鍋邊糊,那時候窮沒有很多的食材,媽媽就往鍋邊糊裡簡單的加一些蝦米和紫菜就已經很好吃了,每次我和哥哥都能吃幾碗,這些都是滿滿的回憶。
  • 尤溪這些項目進展有力
    五比五曬 推動發展工業基地·活力新城8月22日,在省重點項目尤溪旭源年產17萬錠高智能高品質混紡紗項目現場,工人正在進行廠房的鋼結構和磚砌體部分施工。這個項目總投資6.9億元,年產5.68萬噸的高品質混紡紗。年度計劃投資2.2億元,已完成投資1.3億元。將於9月開始陸續安裝調試設備,12月試生產。作為順源紡織系列項目之一,它的建成將為順源系列紡織打造百億企業奠定堅實基礎。這是尤溪縣攻堅重大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
  • 三明市尤溪紡織業危中尋機開新局 ——苦練內功 突圍升級
    「好在縣裡協調金融機構,幫助解決資金缺口,讓我們有信心持續生產,加大投資。」5月14日,福建格利爾印染公司負責人方德道說,本月公司訂單量有所恢復,公司將抓住原材料價格大幅降低的時機,繼續加大原材料庫存,不裁員、不停產,化危機為轉機,為紡織行業觸底反彈蓄力準備。  改造升級,孕育新機  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
  • 三明尤溪紅:沁人茶香,一抹醉人丨福建特色小品種茶優秀徵文
    福建三明:尤溪紅茶相傳古代有一人路過尤溪際頭村,向當地百姓乞茶解渴。主人無茶,遂送燒酒代茶解渴。酒後客人指點後山有茶可採,主人上山一看,果然滿山遍布野茶,此後沿用不絕。村人皆認為後山的野茶是仙人所賜,遂名仙茶,即現在的「尤溪紅」。尤溪縣地處福建腹地,介於戴雲山與武夷山之間,屬於亞熱帶大陸性和海洋性兼併季風氣候。「尤溪紅」主產區位於尤溪縣東南部,以海拔410米的中仙鄉華口村、海拔700多米的坂面鄉際頭村的音頭山最為著名,產於這裡的紅茶特點為茶葉葉面粗厚,香味清純、滋味濃醇。
  • 【團戰.最強音】你帶著歌喉,我帶著你,「尤溪首次校園團體PK賽」一起來開戰吧
    今年夏季,最強音樂狂潮即將席捲尤溪!誰將會是尤溪最強音?「團戰•最強音--尋找尤溪最美聲音!」是尤溪首次聯合縣城各校園的歌唱大賽。米處)5.複賽投票:8月8日—8月20日,關注福建尤溪網,線上投票6.街頭公益募捐活動:8月22日—8月23日7.決賽:8月29日,中心廣場或紫陽公園
  • 【快看】尤溪電視臺4件作品獲2018·亞洲旅遊影視藝術周優秀作品獎
    尤溪電視臺有4件作品獲大獎,分別是:《雲來雲往》獲得最佳微電影獎《遇見桂峰》獲得優秀形象片獎《守攤人.蓑衣匠》獲得好紀錄片獎《金柑情緣》獲得好微電影獎▲《雲來雲往》獲得最佳微電影獎本次活動自2018年4月1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以來,共收到中國、日本、伊朗,澳大利亞、法國、美國、俄羅斯、西班牙等29個國家報送的作品1200餘部,經評委會推選,有134部優秀作品入圍。▲尤溪電視臺獲獎作品
  • 尤溪一男子冒充電影投資人騙了6萬餘元
    尤溪一男子冒充電影投資人騙了6萬餘元 2021-01-07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挑蓋頭、傳家風、交杯酒……濃濃的尤溪特色已刷爆朋友圈!
    在近兩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尤溪蘊育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潛移默化地傳承著朱熹倡導循理守禮的思想,體現在尤溪人的理想追求和生產生活習俗中。其中,尤溪民俗中的婚禮、喪禮和祭禮,都受朱熹家禮的影響較深,特別是民間在結婚中仍然保留有朱子家禮的有關儀節。
  • 廈門衛視走進尤溪……
    第一場直播將在尤溪桂峰村 舉行或關注抖音號:yxtv666☟名稱:尤溪有好貨(保存下方圖片,打開抖音立即觀看)▲點擊觀看《遇見桂峰》高清視頻桂峰以耕讀傳家,尤其崇文尚學,歷代儒風不衰,幾乎厝厝有書齋、書房,亦儒亦官亦商的傳統文化影響至今。
  • 全福遊好去處·三明尤溪桂峰村:悠遊古村落 賞秋日盛景
    自2016年起,每年立秋過後,三明尤溪桂峰村就會舉辦大規模的曬秋活動。今天帶大家一起走進桂峰村的秋收畫卷。 尤溪臺記者 | 高佳穎 走進桂峰村,濃濃的秋意撲面而來。眼下正值秋收時節,不僅在田間地頭是一幅繁忙的景象,在桂峰村也有一群忙碌的身影。
  • 尤溪人都愛吃的這種水果,有人吃完體內長出拳頭大「巨石」……
    家住海寧的孫大叔,向來身強力壯,飯吃三碗,但最近不知怎麼的,肚子一直脹,也感覺不到餓,仿佛「定食」了,無奈只好去海寧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就診。接診的朱忠傑大夫得知孫大叔這一病情後,首先給他做了腹部CT,提示胃內有一個直徑約5cm高密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