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字公瑾,三國時期東吳的大都督,出身於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的兒子。周瑜雖然才貌雙全,還娶了小喬為妻,可謂是意氣風發,但在影視劇裡面他往往是諸葛亮的背景牆。實際上,周瑜本人在三國時期的地位一點都不亞於諸葛亮,甚至是比諸葛亮功績更顯赫。這一點上有很多事實可以論證。
年少有為,14歲與孫策結成兄弟般友誼
周瑜與孫策初識源於當年孫策的父親孫堅被朱儁推薦攻打黃巾軍,孫策和家人留在壽春。
孫策當時沒有閒著,小小年紀在壽春結交名士,名聲遠播。這時的周瑜慕孫策之名,專程到壽春拜訪。兩人年紀相仿且志向遠大,於是便一見如故。
後來,孫堅授命前去討伐董卓。當時14歲周瑜覺得在此地有危險,便勸孫策攜母親弟弟移居舒縣自己家中以保萬全,孫策痛快地答應了。他們在舒縣周瑜安排的住所安頓了下來,隨後結交了很多當地的能人異士,周邊的一些名士聽說了都來投奔孫策。這樣一來,周瑜也深深地取得孫家的信任,孫策更是視為兄弟一般。
輔助孫策,奠定東吳領土基業
孫堅後來不幸遇難,被黃祖所殺(荊州牧劉表的部下)。當時才17歲的孫策,做主將父親孫堅葬在曲阿後,又將家眷搬到江都躲避戰亂。
孫策要東渡長江,率軍入歷陽,正好周瑜前去探望時任丹陽太守的從父周尚。孫策於是便寫信給周瑜求助。周瑜見信大喜,馬上率兵加入孫策徵戰天下。孫策自然也大喜過望,覺得有了周瑜的輔助,天下唾手可得。
於是,周瑜隨從孫策在江蘇等地攻下不少城池,而且部眾也已發展到數萬人,還幫助孫策收羅了太史慈等人才。孫策覺得當時實力已經足夠壯大,就令周瑜率部回到丹陽鎮守。
力挺孫權繼位,保住東吳江山
建安五年,孫策不幸遇刺身亡,僅僅26歲就一命歸西。孫策臨終之前把孫權託付給周瑜等人。孫權由於年齡尚小,僅僅只有丹陽、吳郡、會稽、豫章、廬陵數郡,即使這幾個地方也沒有完全歸附。當時孫策在世的時候收羅的諸多將領都分散在各個州郡,而且在那個亂世並沒有形成君臣關係,所以很難為孫權所把控。
但是周瑜覺得孫權能成就大業,用君臣的禮節表達對孫權的支持,聯合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傾心盡力輔助他 。
不僅如此,周瑜還向孫權推薦了魯肅,並說服孫權搜羅和重用類似魯肅這樣的人才,不能讓他們為敵人所用。
赤壁之戰敗曹,力保東吳江山
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分裂,主和與主戰兩派勢如水火,重臣謀士張昭更是傾向於投降曹操。想要背水一戰的孫權甚為苦惱,於是招回在鄱陽的周瑜來穩定大局。
周瑜回來以後向孫權分析曹操部隊的劣勢:
1.北方部隊不擅水戰,而且水土不服;
2.曹軍遠途跋涉,隊伍疲憊不堪;
3.天氣寒冷糧草匱乏,南方也缺少戰馬的草料;
4.曹軍招降劉表的七八萬人,人在曹營心在漢。
經過周瑜此番分析,孫權力排眾議決心抗曹。最後周瑜也不負眾望,利用黃蓋的苦肉計和蔣幹的離間計,一舉擊潰了曹軍,使得曹操在之後的數年裡不敢來犯。
總之,雖然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周瑜被藝術加工成為與諸葛亮的對手,最終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諸葛亮戲弄直至氣死 。周瑜還在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實際上,周瑜幾乎是東吳的支柱性人物,戰功赫赫不說,而且有勇有謀。沒有他東吳幾乎不復存在,孫家也不可能三分天下。
最後,周瑜在返回駐地江陵,走到巴丘地界不幸暴斃,當時僅僅36歲,根本就跟諸葛亮沒有一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