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喜慶祥和的春節,因為一個病毒,全毀了:飛機高鐵高速多數封閉,城與城之間、村與村之間隔斷往來,家家戶戶足不出戶。隨著春節期間全國人民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打響阻擊戰的同時,「禁食野味」成為熱議話題。
最近幾十年,已有多種危及人類生命的病毒被證實皆源於動物。有些人誤信吃野生動物能夠補身體,但科學家們已經證實:野生動物營養價值並不比日常家禽高,反而很多野生動物身上帶有很多不知名的病毒,特別是蝙蝠,公開資料顯示,尼帕、亨德拉、伊波拉、馬爾堡、SARS,這些危險的病毒的自然宿主都是蝙蝠。 17年前「非典」期間,有人曾這樣質問:那些愛吃、經營、捕捉野味的人,良心痛了沒,心靈懺悔了沒?17年後的今天,同樣的質問丟向同樣對野味痴迷和貪婪的饕餮之徒。17年前「非典」的「元兇」病毒源自野生動物。17年後的今天,新型冠狀病毒「元兇」依舊是野生動物。貪吃野味釀下巨大惡果,致使國家付出沉重代價。 然而,這樣的質問有用嗎? 面對捕殺野生動物、經營野味、吃野味的行為,無論我們怎麼憤怒,怎麼質問,沒有制度或法律去約束,是沒有用的。17年前就有人大代表提出國家應立法禁止捕殺、販賣及食用野生動物。但是,17年後的今天,非法捕殺、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依然嚴重。2017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已經3年了,照樣沒有堵住新型冠狀病毒。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的檢出地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據稱該市場存在販賣野生動物的情況。如該市場內有一家名為「大眾畜牧」的餐廳就公開售賣42種野味,包括竹鼠狗狸縫、果子狸等,甚至宣稱,上述野味均是活系現率、速東冰鮮,還可送貨上門、代辦長途託運。 17年重蹈復轍,17年野味難禁,皆因「合法野味」。很多經營者打著「合法養殖」的外衣從事「野生」捕殺勾當,而且,就算是合法養殖的野生動物,同樣存在傳播疾病的危險。這一次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又一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食用野味的陋習非改不可,即使是「合法飼養」的野味,我們也應該堅決杜絕。面對疫情,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要堅決樹立拒絕食用野味才符合現代文明的意識,讓食用野味的陋習淡出。只有萬眾一心,打掉伸向野生動物的槍枝和筷子,將野味通向餐桌之路徹底切斷,我們才有可能不再受味野病毒的侵襲。 如果把「禁野味」工作也納入與「禁毒」工作同樣重要的高度來看待,「吃野味」就沒這麼猖獗了。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沈仕衛
編輯 謝國歡
編審 向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