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疾病比癌症還要可怕,每3秒1例,這些危險因素要警惕!

2020-11-20 騰訊網

30歲,他卻得了老年痴呆。

01

照片中的這位年輕人,名叫Daniel Bradbury,30歲的他成了一對雙胞胎的爸爸。

悲喜總是不斷交集,也是在當爸爸的那一年,他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年痴呆,沒人會想到一個30歲的青壯年會與這樣的疾病關聯。但當疾病來臨時,誰也別想置身事外。

其實,早在妻子剛懷孕時,他就表現出明顯的痴呆症狀。當時,妻子提醒過他,由於工作和生活過於忙碌,他忘記了去檢查。

但當Daniel Bradbury的病因在後來被查出時,事實證明,即使當時提前幹預也於事無補。因為,他的痴呆來源於——遺傳基因

研究數據表明,類似於Daniel Bradbury這樣,因基因遺傳而誘發阿爾茨海默病的家庭,在全球範圍內目前有500-600戶。

遺傳的恐怖之處在於,這種疾病可能在家庭範圍內無限循環下去...

02

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醫學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大部分發病患者在80歲以後,有數據表明,80歲後患病的概率為50%。

這樣的概率是十分嚇人的,哪怕是讓我們無比畏懼的癌症,也沒有這樣的概率。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會產生一位認知障礙症患者。在中國,這種狀況也不容樂觀,平均每分鐘會產生4個。

患上老年痴呆,並不是無緣無故的,更不是說年齡增長就一定會患病,更多的和以下因素有關。

1.年齡

年齡也許不是必要因素,但一定是患病的最大危險因素,目前來看,多數老年痴呆患者是年齡65歲以上的老人。

2.遺傳

Daniel Bradbury便是遺傳因素患病,事實上,10%的患者和自身所在的家族遺傳因素有關。

3.文化程度

這點看起來不可思議,但事實表明,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老人,大腦使用頻率低,患病風險更高。

4.性別

女性壽命相對男性更長,獨居時間更久,發病機率更高。

5.生活方式

酗酒吸菸、營養不均衡和運動少等,都有可能成為發病的誘因。

03

現階段的醫療水平,對於阿爾茨海默病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當接診到發病患者時,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延緩這種疾病的發展

這個時候,我們常說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所以,當身邊老人,尤其是60歲以後的老人出現下面種種細微的變化,我們就要格外留心了。

1.瞬間遺忘

可能是緩慢的記憶力減退,也有可能是突然性的瞬間遺忘。最典型的就是前一秒做過的事,下一秒可能就忘記了,卻偏偏對很久以前的事情記憶猶新。

2.表達障礙

說話時出現表達障礙,甚至很難表達自己的意思,並出現言語重複和語無倫次。

3.敏感多疑

突然敏感多疑,對身邊的人與事各種猜忌。

4.性格突變

情緒上開始喜怒無常,開始變得與身邊人計較,甚至對周邊所有事物失去興趣。

5.定向障礙

經常迷路和搞不清時間、地點。

如果身邊人出現這些症狀,需要特別當心,最好及時就醫以做出最快判斷。

但是,更多時候當身邊老人出現這些症狀,不少人會誤以為是家庭矛盾或者老人心情低落導致的,這個時候忽略了真正的病因。

柳葉刀研究指出,全球超三分之一的老年痴呆症其實是可以通過風險影響因素的生活方式幹預來進行預防的,因此預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和治療幹預一樣重要。

1.多用腦

由於認知訓練可以降低痴呆的發病風險,所以建議平時多訓練大腦,如讀書、下棋等等。

2.保證睡眠

很少有人知道,睡眠呼吸障礙在很大程度上會促進認知障礙的進程。所以,保證充足睡眠,其實是有助於我們的大腦修復的。

3.健康飲食

減少糖、鹽和油的攝入,儘量以清淡為主。多吃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

4.戒菸戒酒

不要吸菸,儘量不要喝酒或者少喝酒。

5.注意運動

有研究指出,運動可以降低痴呆發病的概率,所以建議每周最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

上面這些,需要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多注意。而下面這些動作,簡單易學,也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手心相對,上下摩擦

手心搓手背

雙手十指交叉用力相握

雙手十指交叉握拳,順時針轉動

單手指尖相對

雙手握拳,再用力放開

一手握拳,一手五指散開

一手手心放在胸口,一手握拳向前伸展

一手手心按壓一手指尖

兩手拇指、食指做爬梯動作

(圖片來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Dr.X說

老年痴呆和「老糊塗」(自然衰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當身邊親人出現反常症狀時,希望我們不要再將其定性為「老糊塗」了。

生活不易,但還是請抽出一點時間關愛一下身邊的老人,畢竟他們也只是「老去的小孩」。

▼關注我,走進臨床醫生的生活!

-Dr.X-

一個醫學博士、外科醫生和三娃奶爸

《學會看病》作者

帶給你有態度、有溫度的健康乾貨和育兒錦囊~

關注我,每天多一點健康

相關焦點

  • 高發疾病要警惕!
    實際上,因突發心梗去世的名人不在少數,如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因心梗去世,享年59歲;著名小品演員高秀敏因心梗去世,享年46歲;著名演員程思寒因心梗猝死,享年58歲……逝者已逝,悲痛之餘,我們活著的人更應警惕這個可怕的病——心梗!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每年新發心梗60萬例,每年死於心梗的總人數是260萬,平均每小時就有300人被心梗奪去生命。
  • 腫瘤醫生:癌症再次復發,多半與幾個因素有關,要引起警惕
    雖然現在的醫療水平相比以前有一個質的飛躍,但是癌症的高復發率仍然是人心頭上的一大擔憂,尤其是現在很多的癌症患者,在治癒之後癌症出現復發,沒有及時的進行治療導致自己的疾病再次惡化,也有很多。腫瘤醫生:癌症的再次復發,多半與幾個因素有關,要引起警惕。
  • JGH Open:肝細胞癌的危險因素總結
    核心提示:肝細胞癌(HCC)屬於原發性肝癌,是2019年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每年新增病例約841,000例,死亡782,000例。全球HCC發病率約10.1例/10萬人-年。全球範圍內,80%的HCC病例發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東亞。
  • 李景濤副主任談癌症的早期篩查:癌症並不可怕,關鍵是早查早治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 國際腫瘤醫療中心科普專欄:癌症、腫瘤、放射治療、智慧精準放療】 癌症作為全球第2大死亡原因,其死亡例數和發病例數逐年上升,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估計:到2020年,全球癌症新發病例將增加到1930萬例,而癌症死亡病例將有1000萬例。
  • 鼻吸痰帶血就一定是癌症嗎 要警惕這種癌症
    1.回縮性血樣涕早晨起床時,抽一下鼻子,如果可從口腔裡吸出帶有血絲的鼻涕,就要引起注意。血絲可能是來自腫瘤表面的血管破裂。2.流鼻血經常從鼻腔裡流出少量鮮血,也是鼻咽癌的早期信號之一。應及時到醫院檢查。3.頸部淋巴結腫大在鼻咽癌患者中,70%—80%的患者可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症狀。
  • 兩個成年人就有一個易得,比癌症還可怕的病,正在威脅1.3億人
    這種治療方式有望使Ⅰ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劑量減半,甚至2-3年都不需要使用胰島素。這位陳副院長已經和糖尿病打了27年的持久戰。曾經一位35歲的準媽媽,也是糖尿病患者,有三次懷孕史,兩次流產史,一次死胎,第四次懷孕時血糖高居不下,陳副院長組織多方專家會診,最終迎來新生命的誕生。
  • 這種疾病遠比你想像的可怕!
    圖2 肺栓塞肺栓塞是僅次於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全球第三常見的急性心血管症候群,PE的年發病率為39-115/100000,每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年齡是肺栓塞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肺栓塞的發病率逐漸增高。 此外,近期手術、創傷、制動、激素治療、活動性癌症、肥胖以及大量吸菸等都是肺栓塞的危險因素。表1 肺栓塞的危險因素
  • 李詠患癌去世:每分鐘奪走4人生命,這4個癌症真相你一定要知道
    1中國1/4的死亡由惡性腫瘤造成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的一項研究中顯示,英國每兩人中將會有一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患癌症。中國近年各類癌症發病率都在提高,一個原因就是經濟等各種條件越來越好,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3癌症不是單一的疾病是幾千幾萬種疾病的組合在大多數人心中,癌症往往與「絕症」是同義詞。
  • 15個癌症信號悄無聲息,要當心!
    我國每年癌症死亡約233.8萬例,死亡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排名前五位的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為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 不過我國癌症防控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據國家癌症中心數據顯示:我國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已經從10年前的30.9%上升到目前的40.5%。
  • 這些炎症可能比癌症更可怕,發病快、致死率高
    1、一定程度的炎症有助於鍛鍊免疫力 所謂炎症,其實是機體對致炎因素引起損傷的防禦反應。即當各種因素導致機體損傷時,人體會啟動免疫系統抵抗外敵、修復受損組織,這一過程中會釋放炎症因子。 如果免疫反應強烈,自身的細胞受到「池魚之殃」,炎症因子大量釋放,就會發生炎症。
  • 癌症也會「重男輕女」男人有這3個異常,要懷疑是不是癌症
    重男輕女這種糟粕的老思想,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被迅速擊垮,現代社會是男女平等的時代!但偏偏有一些疾病,仍然保持了這種老思想,有重男輕女的趨勢,比如癌症就是如此!如果男性近期有以下三個症狀到來,當心就是癌變發出的信號:1、排尿異常:造成排尿異常的癌症,多與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因素有關。如果男性年齡超過了60歲以上,近些天在小便時出現了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就應當積極就醫篩查,看是否為前列腺發生了癌變。
  • 比癌症更可怕的是它……
    中國近年各類癌症發病率都在提高,一個原因就是經濟等各種條件越來越好,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癌症不是單一的疾病,是幾千幾萬種疾病的組合在大多數人心中,癌症往往與「絕症」是同義詞。癌症的可怕源自人們對不治之症的恐懼,但癌症的真相遠比上述理解更複雜。
  • 25歲《巴啦啦小魔仙》女演員突然去世,這個疾病要警惕…
    2021年1月2日,《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媽媽發文證實女兒去世的消息,年僅25歲,疑似因心梗猝死。
  • 每小時就有1人死亡,廣南人要警惕這種新型「馬路殺手」!
    目前,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 在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上升最快, 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亡。
  • 每18秒就有1人因新冠死亡!警惕第二波疫情,其殺傷力將達到最大
    據路透社29日消息,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和Worldometer網站的疫情數據,世界上已有超過50萬人因新冠肺炎感染而死亡,數據顯示,世界上每18秒就有1人因新冠肺炎。世界衛生組織發出最新警告:第二波疫情或正在路上,其"殺傷力"將達到最大,各國須提高警惕。
  • 國民健康「第一殺手」,比癌症還可怕!這個病你一定要關注→
    國民健康「第一殺手」,比癌症還可怕!患者 邱先生當時就很喘,3樓上面就爬不上去了,平時也沒吃過藥,他們說必須要吃藥了,我覺得無所謂,沒太在意。醫生提醒,卒中可防可治,要重視卒中危險因素,一旦出現突發的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卒中前兆,應及時到醫院專業科室就診。
  • 這些危險因素,你有沒有?
    這個原因,和老年人差不多,這是導致冠心病和心梗的常見原因,要知道,就像我上面寫的那樣,動脈粥樣硬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出現了,但對於年輕人來說,以下這些因素是導致冠脈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特別是高甘油三酯和低HDL(高密度脂蛋白)在年輕人心梗患者中比較常見的血脂代謝異常。
  • 身上3處莫名發黑,可能是癌症要來了,可得留心觀察一下
    因此,要了解癌症的信號有哪些,另外,身體某些部位發黑也可能是癌症發出的警告,常識了解清楚可以儘早發現疾病苗頭,早期治療難度會降低許多。1、皮膚發黑平時不良生活習慣沒有糾正,身體不斷受到傷害,可能會讓癌細胞產生,在癌症入侵身體之後某些部位可能會發黑,特別是皮膚表面有黑色素瘤出現,這種情況需要警惕,說明皮膚癌產生。
  • 《黑豹》主演結直腸癌去世,這種癌症並沒有想像中可怕
    正確認識「結直腸癌」,它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在最新的中國癌症統計報告[1]中顯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第3位、死亡率位居第5位。其中,城市遠高於農村,且結腸癌的發病率上升顯著。
  • 居全球癌症首位的肺癌,早點知道這些致病因素不吃虧
    目前肺癌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均居全球癌症首位。由於發現和診斷偏晚,我國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到20%。肺癌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表明與下列因素有關:吸菸:這是肺癌死亡率進行性增加的首要原因。煙霧中的尼古丁、苯並芘、亞硝胺和少量放射性元素釙等均有致癌作用。與不吸菸者比較,吸菸者發生肺癌的危險性平均高9~10倍,重度吸菸者至少可達10~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