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漫威電影《黑豹》主演查德維克·博斯曼因患結腸癌去世,年僅43歲。據悉,博斯曼早在16年已經被診斷為III期結腸癌,其後並未停止工作,而是在繼續演藝生涯的同時進行治療。可是病魔並沒有被他不屈的抗爭精神打動,最終帶走了這條年輕的生命。
在為他惋惜之餘,我們也該敲響警鐘。正確認識「結直腸癌」,它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在最新的中國癌症統計報告[1]中顯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第3位、死亡率位居第5位。其中,城市遠高於農村,且結腸癌的發病率上升顯著。多數病人在確診時已屬於中晚期。
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確診既是中晚期,這些特徵聽起來似乎無解,但其實,根據廣州、上海、天津、北京對全市50歲以上及高危人群的結直腸癌篩查結果[2]顯示,通過早期篩查可以提高早期診斷率,降低死亡率。
什麼群體適合進行篩查?
《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給出建議:推薦40-74歲一般人群作為篩查對象,同時城市人群作為優先篩查對象。
早期篩查技術
1.免疫法糞便隱血檢測
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技術,具有多個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是不足之處在於對進展期腺瘤敏感性不足;以及由於採樣問題被棄檢,導致實際受檢率低。
推薦篩查周期為1年1次。
2.多靶點糞便檢測
利用糞便中腸道腫瘤脫落細胞的特異性標誌,與免疫法糞便隱血檢測結合形成了多靶點糞便監測。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糞便隱血對結直腸癌篩檢敏感性,還對進展期腺瘤敏感性顯著提高。缺點是價格相對較高。
推薦篩查周期為3年1次或1年1次。
3.問捲風險評估
該方法是利用已知發病高危因素,通過提問形式進行風險評估。優點是易於接受,缺點是對進展期結直腸腫瘤篩查敏感性、特異性均不高等。
無推薦篩查周期。
4.結腸鏡檢查
該檢查可以觀察整個結直腸腸壁,是發現腸道腫瘤最敏感的手段。之所以沒有把這種方法排在第一位,是因為結腸鏡檢查並不適宜過於頻繁,檢查前需要進行嚴格腸道清潔,檢查過程中也要承受一定的創傷風險,還要考慮被檢者心理因素。
推薦篩查周期,5-10年1次。
圖1.結直腸癌篩查防治路徑(FIT為免疫化學法糞便隱血檢測技術)
圖來源於文獻
結直腸癌早期症狀
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這也是多數患者一經確診就是中晚期的原因之一。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現下列症狀:
(1)排便習慣改變;
(2)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血便、黏液便等);
(3)腹痛或腹部不適;
(4)腹部腫塊;
(5)腸梗阻相關症狀;
(6)全身症狀:如貧血、消瘦、乏力、低熱等。
結直腸癌的常見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情況較複雜不做贅述。對於內科治療,指南[2]建議首先明確治療目的,其後在全身治療前完善影像學基線評估,同時推薦完善相關基因檢測。對臨床確診為復發或轉移性結直腸癌病人需要進行KRAS、NRAS基因突變檢測,以指導腫瘤靶向治療。還要對BRAF V600E突變狀態進行評估、同時進行RAS檢測,以便對預後進行分層。推薦對所有結直腸癌病人進行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MMR)蛋白表達或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檢測,用於林奇症候群篩查、預後分層及指導免疫治療等。MLH1缺失的MMR缺陷型腫瘤應進行BRAF V600E突變分子和(或)MLH1甲基化檢測,以評估發生林奇症候群的風險。
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希望癌症遠離每一個人。
文獻參考
[1] 2018年中國癌症統計報告
[2]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20 年版)
[3]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