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首發:娜姐的光影筆記
往期回顧:
01
王菲和竇唯的往事,還要從姜昕說起。
在自傳體小說《長發飛揚的日子》裡,姜昕細細回憶了她和竇唯以及王菲三個人之間,那段堪稱傳奇的情感糾葛。這部自傳體小說裡,竇唯叫夏暘,王菲叫小李,姜昕叫姜妍,為了方便閱讀,本文以原名敘述。
1989年,姜昕18歲,因為參加一個地下舞廳的開業派對,認識了包括竇唯在內的幾個搖滾青年。
「一個男孩裹著一件長得快要拖地的黑色風衣,像風一樣颳了過來,閃爍的燈光下我看不清他的面龐,但我注意到,他那一頭隨著節奏飛揚的長頭髮……他跳得非常好,非常具有煽動性,他的頭髮、他的風衣,甚至他的人,都給人一種強烈的氣息。」
引自姜昕《長發飛揚的日子》
姜昕
那是大家都很年輕,同時也寂寂無名的時代。
竇唯是北京人,父母早年離婚,媽媽帶著他和妹妹住在大雜院的兩間平房裡。他16歲上職高,學的是精神病護理專業,但是因為熱愛音樂,在職高期間學了點吉他,就開始玩音樂了。18歲考上北京青年輕音樂團,開始走穴跑場。
姜昕大二的時候退學,也開始做音樂,最初是在酒吧唱歌。兩個年輕人相遇了,相愛了,除了荷爾蒙的驅動,應該也有著才華的彼此欣賞。
姜昕在書裡這樣寫,「愛是一種在一瞬間就忽然降臨的東西,是讓你猝不及防卻又揮之不去的東西。」
確定了戀人關係之後,姜昕就跟著竇唯住進了他家的小院,開始了同居生活。
剛開始,兩邊家長都是不同意的,竇唯媽媽覺得兩個人年紀太小了,談戀愛沒問題,但是同住在一起不行。竇唯以「我們是認真戀愛,不是鬧著玩的,等年齡到了就結婚」為理由,說服了媽媽。
02
那時候,王菲已經在香港做歌手,煩悶的時候就喜歡飛回北京,北京不僅有熟悉的家,自由的空氣,還有愛情。
當時王菲的男友是黑豹樂隊的欒樹,因此和同樂隊的竇唯等人也認識。
據姜昕回憶,有一天她一個人在家,收到郵差送來一張包裹提取單,發件的地址是美國,發件人是王菲。
等到竇唯回到家,拿著單子去郵局取回包裹,是滿滿一箱CD和一定漂亮的線帽,還有一封信。那封信寫了一番最近心情不好之類的話,結尾說,「你以後可不可以別再叫我小王了」?
王菲
很顯然,那樣漂洋過海珍貴的禮物和曖昧的信件,已經超出了普通朋友的關係。
竇唯看出了姜昕的不悅,只是說了句「別那麼小心眼」,然後把王菲送他的帽子轉送給了姜昕。
至於王菲和竇唯什麼時候好上的,有一個傳聞是當時她和整個樂隊的人經常聚會,有一次竇唯要去買東西,王菲也跟著去了,結果兩個人就沒有回來。
事實是否如此,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才清楚了吧。
不論如何,可以看出王菲對於感情,其實也是非常主動的態度。主動追求喜歡的事業,主動接近喜歡的人,她從來不會被動地等待。
很多人覺得王菲活得恣意灑脫,可能也是由於她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無論結果如何,經歷過了,就沒有遺憾。人生被充分地完成了,體驗了,所以才能有真正的灑脫。而那些被動的,猶豫不決的人,錯失了選擇權的人生,才會有那麼多不甘和怨恨。
1991年冬天,竇唯離開了黑豹樂隊,也剪掉了長發。那時候,黑豹正如日中天,所有人都不理解,但這個決定,和王菲有一定的關係。
成立了新的樂隊之後,有一次竇唯和姜昕約好了,讓她去看他的演出。但是等到姜昕到了現場,其他的人都在,只有竇唯不見了。
最後,姜昕和一個酒店裡找到了竇唯和王菲。
「我找到了他,而且在她房間的洗手間裡。他顯然剛洗過澡,我注意到他的頭髮是溼的——那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場景。」
引自姜昕《長發飛揚的日子》
由於姜昕硬闖酒店,保安報了警,三個人被帶到了派出所。因為香港身份,王菲很快被放了,姜昕和竇唯被關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兩個人從派出所離開,一前一後走著,竇唯越走越快,然後跑了起來,就那樣從姜昕的眼前消失了。
03
姜昕在書裡這樣寫:
「說實話,那時候我的確恨她。可是多年以後,我開始明白——愛是沒有對錯——我們都看到了存在於某個人身上的美好,我們都渴望和他分享生活,誰又有錯呢?」
引自姜昕《長發飛揚的日子》
愛是沒有對錯,但三個人的關係,也確實給彼此都帶來了痛苦。
竇唯曾經很認真地問過姜昕,「要是我不做音樂了,乾脆就在胡同口開一家小雜貨鋪,或者,去一個小學當音樂老師,你還會愛我嗎?還會覺得和我在一起幸福嗎?」
當然,竇唯沒有放棄音樂,也沒有停止在兩個女人之間的周旋。
姜昕
有一天午後,竇唯的姥姥、妹妹和姜昕正在包餃子,竇唯接了個電話就出去了,然後,手裡拖著一個行李箱,身後跟著一個王菲回到了家。
三個人在一個桌子上吃了飯,還一起坐著聊天到深夜。在姜昕的回憶裡,竇唯是這樣說的:
「我知道你們愛我,我也愛你們,可是,說實話我不覺得這有矛盾——你們希望從我這裡得到的,我都可以給你們,所以,我真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痛苦!這些話我一直不敢說,一直放在心裡,因為我也在自問——這樣想是正常的嗎?是正確的嗎?我不是沒有推翻過自己,並且強迫自己做出選擇,可是那之後我又總會良心不安……」
引自姜昕《長發飛揚的日子》
三個人陷在沉默裡,還很禮貌地給彼此的杯子裡加水,王菲問姜昕,「你覺得他愛你嗎?」姜昕說,「如果不愛為什麼在一起?」王菲說,「可是他也是這麼跟我說的。」
這段三人行維持了不短的時間,王菲回北京,竇唯就找王菲,王菲回香港了,竇唯就找姜昕。
那時候,王菲已經很紅了,成了巨星,一天清晨穿著睡衣出來倒馬桶的照片,正好被拍到,一時間輿論譁然。
王菲對竇唯,是真愛沒錯了,而且愛得很苦,很執念。她自己作詞的《執迷不悔》或許可以恰如其分地表達當時的心境,「這一次我執著面對,任性地沉醉/我並不在乎,是錯還是對/就算是深陷,我不顧一切/就算是執迷,我也執迷不悔。」
時間到了1996年,那一年王菲意外懷孕,兩個人奉子成婚。
竇唯當時的心態,應該是有點無奈。就在宴請賓客的當天,竇唯還猶豫不決地王菲說,「其實我不是個好男人,你要想清楚嫁不嫁我。」
一聽這話,王菲的朋友們都憤怒了,經紀人陳家瑛立刻拍桌子,「你想怎樣?你到底是娶她還是不娶她?」
1997年,竇靖童出生。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安穩,看似珠聯璧合的婚姻,卻只維持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就走到了盡頭。
後來竇唯公開表示,他懷疑王菲跟他結婚,根本就是個陰謀。
他怪王菲太看重事業,不顧家庭,給他買車子房子腐蝕了他的意志,消磨了他的創作才華,差點在音樂上毀了他。
可真正離婚的導火索,是另一個女人的存在,高原。
04
1999年3月初,王菲在東京舉辦演唱會。當時,竇唯剛好在東京也有活動,於是出現在了王菲演唱會的慶功宴上。
但是,兩人間的氣氛很明顯不對了,不僅分席而坐,沒有任何交流,而且王菲顯得很沉悶,直到竇唯離開,才活躍起來。
記者們立即嗅到了婚變的味道。
那個時候,王菲的團隊在極力澄清婚變傳聞,竇唯帶著高原出席活動,就大大方方地對媒體說,「她叫高原,是我的愛人。」
高原
高原是攝影師,曾為竇唯的樂隊拍過照片,因此相識。
據她的說法,他們1994年就認識了,並且一直在一起,根本不是王菲和竇唯婚姻的第三者。
那個時候,王菲對竇唯一直抱著一線希望,她曾親口說過,「每個人都會做錯事,如果有婚外情發生,我首先要知道對方在什麼情況下犯錯如果只是玩玩而已,無意放棄家庭,我會酌情寬辦。如果她是喜歡上第二個人,不會再回頭,我會放棄爭取,不會再勉強。」
其實,被辜負的那一方,哪有什麼選擇權呢,談原諒都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出軌永遠不會被真正原諒的,它是橫亙在兩人之間的鴻溝,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你背叛的存在,信任的崩塌。
當親眼看到竇唯和高原同居一室,還有來不及打掃的「戰場」,王菲下定決心,選擇了結束這段婚姻。
那一年,她剛剛30歲。
幾年後,竇唯和高原奉子成婚,然而他們的婚姻也沒有撐多久,離婚收場。
或許,像竇唯這樣的人,就是不適合婚姻的。
我不知道他們的故事放在現在,會不會被罵作「渣男」「渣女」,所以寫的時候很猶豫,既然寫了,那麼就多說幾句——拋開道德評判,其實我能理解藝術創作者,尤其是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需要高濃度的,新鮮的情感經歷,來豐富自己的感知力和藝術生命。甚至,正因為他們是這樣高敏感度、高感受力、高激情濃度的人,才走向了搞創作的命運。
當然,那些感情裡的糾葛與背叛,經歷的時候也一定是痛不欲生的,但王菲令我很敬佩的一點是:
她從來沒有把婚姻的離散,當做人生的失敗;也從來沒有利用對孩子的愛,去賣一個苦情媽媽人設,博取大眾的同情。
05
竇唯對於王菲音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我很喜歡王菲的一張專輯,《浮躁》,就有著濃厚的竇唯色彩。
其中,《無常》這首歌我特別喜歡,詞是王菲寫的,曲是竇唯編的,整首歌意境悠遠,又像是在玩味一種感覺,還頗有一種佛家味道。
無常,也像他們的愛情,曾經那麼熾烈,燃燒得絢爛,那麼不顧一切,很快也就煙消雲散了。
這張專輯還有一首歌我特別喜歡,《分裂》,品品這詞,「一面笑得天真無邪,一面看破一切/一面愛得精疲力竭,一面什麼都不屑」,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感覺被深深擊中了。
再說說姜昕,她的音樂我也很喜歡,她可能個性更自由隨性,對於世俗成功,沒有那麼強烈的渴望和追求,一直算是比較小眾。我的感覺是,她是用全部的生命和情感,而不是技巧在唱歌的人。
放兩首姜昕的歌大家聽聽:
還有一首叫《我不是隨便的花朵》,我特別喜歡,素材庫裡沒有找到,大家可以去網上搜搜看。
姜昕在2003年和鼓手張永光結婚;2014年,張永光因抑鬱症去世。
王菲離婚後與謝霆鋒談戀愛,2005年和李亞鵬結婚,2013年離婚,2014年與謝霆鋒複合。當然,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本期完,
記得點個「關注」哦~
★作者:李娜,坐標北京,一個水瓶座少女,和她性感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