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節見光死了一批活在美圖秀秀裡的網紅,但是網紅店卻開一家實體,火一家呢。那些需要排隊的冰淇淋,賣的比大排檔貴幾十倍的豆漿油條,充當流量擔當的淘寶店,從線上,從文藝的街道,一路高歌開進了購物中心。
50家網紅店扎堆開店
早兩年,新開的購物中心標配是GAP、ZARA、H&M……接著變成了MUJI和優衣庫,直到今年夏天,我們可以購物中心有著大量的空置店鋪,被周末各種市集勉強填滿。但就在這個秋天,一大波叫囂經濟寒潮刮來的同時,逆轉開始了。
每當萬物沉寂,必有新生命在孕育,它會引領下一輪萬物復甦。大蕭條裡必然藏著大機會。在這個充滿著變數的時代,各種逆轉都會隨時發生。在PC網際網路時代,淘寶、京東革了實體店的命。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它們卻又被淪為了傳統企業,而近期,關於實體店逆襲案例越來越多,他們甚至不是像誠品這樣用十年時間醞釀的,好多實體店的起初都很文藝,文藝到你擔心她們怎麼存活。而金秋,她們活的好好的,並且一路凱歌,走回大家都不看好的購物中心。
9月底的浦東世紀大道,百聯,一個上海老牌商業集團,開出了一個新場地。一改往日新瓶裝老酒的作風,一口氣開了50多家耳熟能詳的網紅店。這不走尋常路的一步,讓小眾品牌有了四兩撥千斤的可能。含淚一下,《想開一個店》第一本裡面,我們就寫道,「讓城市與城市之間有所不同的,必然是那些文藝的、可愛的小店」,今天我們見到了。
請記住:最優秀的商業模式,一定誕生最兵荒馬亂的時代!
先抬頭看看金秋的亂局
來勢洶洶的「電商衝擊」還沒來得及了結,又掀起了「實體崛起」的話題。突飛猛進地發展了很多年,現在的電商成本之高已不低於實體店:人工11%、天貓扣點5.5%、推廣成本15%、快遞12%、售後2%、財務成本2%、水電房租2%,加上稅務,如果沒有50%以上的毛利率,電商根本沒有辦法持續經營。幾大電商平臺,無論是阿里巴巴、京東,還是亞馬遜等,他們無一例外的遭遇到了瓶頸,抬頭就是天花板,利潤增長趨於放緩,市場需求幾近飽和。雙11經濟是典型的賠本賺吆喝,價格戰導致中國零售走向無利潤時代,電商在毀滅傳統經濟結構的同時,本身也陷入了沼澤無法自拔。
實際上,實體經濟不是被電商打敗的,而是敗給了自己。未來,商業爭奪的是出生於90年代的消費群,這群人生下來就不缺物質、不缺產品,他們需要的是一種關懷,這種關懷更需要面對面的交流與觸覺才能體現。商業本質是正在從買賣關係過度到服務關係。這是一個非常讓人驚喜的變化,實體店復甦的機會到了!而此時,由於大部分實體店不能清醒的認識自己,所以生意不斷蕭條,這導致實體店的房租不斷降低。於是網店成本在不斷攀升,而實體店成本在不斷下降,兩者最終達到了同一水平。
直到現在,兩者終於跑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一切歸零,公平競爭。
這就是「消費升級」的本質:零售業已從一個交易的時代,進入到一個關係的時代,商家可以在實體店上大動手腳,從而營造出一種無與倫比的消費場景,但是電商是通過電腦和智慧型手機進行交易,所以很難向消費者提供獨特體驗,它們必須尋求突破!
這就是「需求升級」的本質:消費者需要從對產品的滿意感轉型為精神層面的滿足感。以前是人隨物動,現在是物隨人心。屆時商家的文化、創新、體驗及情懷,都將英雄有用武之地!
消費者正改變,文化、創新、體驗和情懷與價格同樣重要
浦東世紀大道百聯這位老人家的此次出手,既沒有KFC、麥當勞的標配快餐,也沒有H&M、UNIQLE、ZARA的連鎖大牌,反倒是一批耳目一新的網紅店,裡外都在強調一件事,電商大逃亡,實體店即將崛起!當然崛起的,已經不再是曾經的那些品牌了而已。
▲ 顏值擔當的桃園眷村
▲ 腦洞話題主角烏雲冰激凌
▲好奇心承包商手工大師
▲逼格滿滿的英倫血統下午茶GAWT
紅,總是紅得有理由,她們做對了什麼?
品牌多如牛毛,紅起來的理由,無非是善於製造話題進而推動傳播。或有過目不忘的設計、或有新鮮有趣的話題、或有直指人心的情懷。第一批抓住審美經濟的品牌,靠著顏值也能在眾多品牌殺出一條血路。
顏值擔當的桃園眷村,重新定義了豆漿油條
▲桃園眷村百聯世紀購物中心店
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只靠「臉」的網紅總是來的快去的也快。北歐風和性冷淡,看著看著就審美疲勞,複製起來毫無門檻。比路邊攤貴幾十倍,然而口味並沒有那麼驚豔,讓大家在自拍發朋友圈一次之後,就缺乏再去一次的動力。
話題主角烏雲冰激凌,歐巴和你的自拍利器
▲烏雲冰激凌讓人眼花繚亂的新品們
承載老上海情結的包角布「仰望」,永遠在排隊
▲很上海的「煎餅果子」仰望,排隊也要吃到的上海老味道
除了很好看,還得很會玩
消費升級來得太快,讓人措手不及,品牌們都忙著發燒,形象更新的趨勢也是順應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畢竟,買買買帶來的幸福感有時還不如朋友圈的一個點讚。
讓人眼前一亮品牌形象更新
▲滿記甜品新形象
▲翠蝶百聯世紀購物中心店
店面升級是必須的,可單純地想要仰仗顏值出頭,也不是零售業的出路。購買這個動作,已經不再受限於地點和時間,實體商業的吸引力,就從單純的商品轉向了服務、信息、事件。消費的個人化加速了從物質到服務,從「大而全」到「小而精」,從量到質的進程。消費品變成了「生活方式、分享、體驗」這些抽象概念。說到底,內容決定生命力。
手工大師,體驗正當時
▲先前開在大悅城2期的手工大師,一舉命中當下體驗式消費的靶心,隨後進駐了芮歐百貨,此次百聯誠意打造生活方式,自然也是少不了它。
言幾又,探索家與寫字樓之間的第三種可能
▲複合書店遍地開花,在書店喝杯咖啡早已不是新鮮事。言幾又旗下的品牌已經從書店拓展至創客空間和社交平臺,分享文化,傳達生活,創造可能,也是當下品牌發展的方向。
把眼鏡店開成科技館的EXE鏡自由
▲EXE鏡自由百聯世紀購物中心店。以Ar和Vr技術作為基礎打造全息互動+全景直播到全新配鏡體驗,每一家店面設計都十分激進,又風格迥異。提起眼鏡店,總會想到JINS、木九十以及最近紅到不行的Gentle Monster,側重自然是有所不同。
▲EXE鏡自由上海南豐城店
▲EXE鏡自由寶山寶樂匯店
電商衝擊中國實體經濟,惡性競爭不利當下發展,變革就在當下
雙11是巨額的虧損經濟,惡性競爭導致中國零售走向無利潤時代,生產作坊擠出優勢工業,電商在毀滅消費、毀滅逛街本身所帶來的額外消費,電商破壞傳統商圈...
這是電商的錯嗎,真的不一定,這本就是全球發展大勢,只是中國顛覆的更猛烈些,血拼的更狠些。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商對實體經濟確實有衝擊,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
一邊是信息化的便利讓你可以賴在家,另一邊是活動的誘惑讓你想要走出去。前一秒還在為「電商衝擊」堪著憂,後一秒已被「實體崛起」打了臉。
從快時尚疲軟到網紅店興起,這個趨勢也印證著網際網路的確在改寫著消費模式和商業格局。網際網路這把雙刃劍,不要再用來互相傷害了吧。雖說輿論的風向總是變得比女人的臉還快,但不論輿論的風向如何,好的商業都不會徒有其表。
堅守多年的宜家,終於在今年開通了線上購物的試點
▲在市場成熟的上海做試點,同時只提供部分產品的購買,宜家的這步棋,走得還是相當謹慎。
生意難做是共識。除了打開多個銷售渠道增加銷量,線上平臺對於品牌理念、活動信息、消費引導、信息反饋的推動力也不容小窺。
另一方面,商家更替迅速,品牌不斷推陳出新,也試圖通過線下的「試驗」探索更多發展的可能。
全球權威色彩機構Pantone在摩納哥開的一家以色號命名所有食物的快閃店
▲作為專門開發和研究色彩而聞名的權威機構,色卡和編碼也被應用在了菜單、杯子、託盤深知整個門店的裝修。
著名生活雜誌《MONOCLE》也開起了實體店
▲倫敦街區9平方米的Monocle shop,集齊了衣物、文具、CD、舊刊。
▲香港太古廣場後的Monocle shop
▲倫敦的Monocle cafe,與其說是咖啡館,不如說是匯集了各大設計師家居展廳:德國小眾品牌Bolichwerke的黑色吊燈、澳洲設計師品牌ONE/THIRD的吧檯高凳、英國的經典品牌Ercol chairs的餐椅、大阪品牌Truck家的沙發。
靠線上起家的「聲音郵局」馬良行,也在第三年於國慶期間在新天地開啟了首家概念店
▲以聲波和摩爾斯碼進行首飾定製
撰文 | 夏COCO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直接在噹噹、天貓、亞馬遜和京東購買《想開一個店之有膽有腦》了。
最後,請持續關注想開公眾平臺喔,我們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會發布各種線上活動,線下體驗,以及大量福利的信息,歡迎大家積極參加,和我們愉快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