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有一次,賈寶玉來看林妹妹,結果林妹妹睡著了,他就來和紫鵑說話,還擔心紫鵑穿得太少被風吹病了,結果紫鵑跟他說放尊重些,別動手動腳的,讓人說閒話。多愁善感的寶玉立馬被澆了一頭冷水,在亭子後頭髮呆。
紫鵑聽說以後,就來跟他解釋原委,沒想到舊愁未解,又添新病。紫鵑因為擔心寶玉對黛玉不是真心,就拿林妹妹一兩年就會回林家來激他,想要看他什麼反應。
紫鵑冷笑道:「你太看小了人。你們賈家獨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別人只得一父一母,房族中真箇再無人了不成?我們姑娘來時,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雖有叔伯,不如親父母,故此接來住幾年。大了該出閣時,自然要送還林家的。終不成林家的女兒在你賈家一世不成?林家雖貧到沒飯吃,也是世代書宦人家,斷不肯將他家的人丟在親戚家,落人的恥笑。所以早則明年春天,遲則秋天。這裡縱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來接的。前日夜裡姑娘和我說了,叫我告訴你:將從前小時頑的東西,有他送你的,叫你都打點出來還他。他也將你送他的打疊了在那裡呢。」寶玉聽了,便如頭頂上響了一個焦雷一般。
這一激不要緊,只因這番話說得入情入理,差點兒鬧出人命來。賈寶玉就像襲人說的那樣,「眼也直了,手腳也冷了,話也不說了,李媽媽掐著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個了!」
最後鬧到賈母那裡,賈母十分生氣,正在審問紫鵑的時候,榮國府的林之孝家的來看寶玉了。沒想到,病中的寶玉聽到一個「林」字,就跟被人摘去了心肝一般,滿床鬧起來說:「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們來了,快打出去罷!」賈母忙安慰他說:「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絕了,沒人來接他的,你只放心罷。」寶玉哭道:「憑他是誰, 除了林妹妹,都不許姓林的!」
由此可見,林妹妹在賈寶玉心目中的位置,不是任何人能代替的。
不但寶釵不能,湘雲、妙玉、襲人、晴雯,也都不能。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北大,就像身為賈寶玉的國民心目中的林妹妹。
北大的精神,北大的學生,北大的校園,北大所有的一切一切,都被神化,被理想化,被詩意化,被聖潔化。
「北大」兩個字,對於五四以後的文人,大約是比天王老子、觀音菩薩還要神聖的了。
最被人敬仰和崇尚的,大約還是民國時期的北大,尤其是,「五四」時期的北大,蔡元培治下的北大。
這一方聖土,不知道曾經孕育過多少自由而詩意的靈魂。
那個時候,大師輩出,英雄輩出。
數風流人物,還看北大。
那時的北大,是崇尚「兼容並包」的北大,是崇尚創新精神的北大,是思想的聚焦地,也是自由的啟蒙地。
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在北大自得其樂,找到自己的價值。
就像莊子所說的,逍遙而遊。
轉眼,將近一百年過去了。
國人依舊瘋了似的崇尚北大,只因為它象徵一種門檻,象徵一種榮耀,象徵一種成功。
所有不符合國人對北大期待的事件,都會被拿出來大書特書。
那個最終做了屠夫的北大文科狀元,被人們當作失敗的反例反覆提及。
同理,清華也是。
那個擁有三重學歷的清華學霸梁植,因為在節目上說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工作,而被同是清華出身的高曉松爭鋒相對、一劍封喉:
「一個大名校是幹什麼的?名校是鎮國重器,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不是用來找工作用的,你明白嗎?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欲望,在這問我們你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可見,多少年來,國人對名校的期待未變。
可名校,卻早已潛移默化地變換了它的立場。
北大已經不再是那個時候的北大。
它比任何時候都來得浮誇。
1951年,北大的校慶從12月17日變為5月4日,原因就是為了不耽誤期末考試。
2018年,北大120周歲生日,五湖四海的校友從天南地北匯聚一堂,為的就是慶祝自己母校的生日。
可是,他們聽到了什麼?
其實他們聽到了什麼並不重要,畢竟所有的發言稿都是提前擬好的,不要指望從這裡面聽到什麼真正的新思想。
只是有一件事讓人像吃了一個蒼蠅一樣難受,校長——堂堂北大校長,竟然當眾將「鴻鵠之志」念成了「鴻浩之志」。
這就有點逼死強迫症了。
不但「鴻鵠」聽了想打人,「鴻浩」和「燕雀」聽了也想打人。
仔細想想,說錯話念錯字的人也多了,我們似乎也沒怎麼生氣。
明星說錯話,雖然也會被嘲笑,但明星嘛,畢竟大部分沒什麼學歷,實在也可以理解。
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
但是北大校長不能。
雖然你不是聖賢,你也不能。
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你是北大校長,北大是文科立校的。它在文科生心目中的神聖高度,大約就像珠穆朗瑪峰。完美主義是大家對北大的執念。
二、你這個錯太明顯。假使容許你犯錯,也不能容許你犯這個錯,因為這個錯不僅不是「鴻鵠」不該犯的,就連「燕雀」犯了也要被恥笑。
三、你這個錯的場合不允許。假使知道你不是完人,你可以犯錯,但你可以私底下犯錯,不應該在這種場合犯錯。畢竟多麼莊嚴的場合,你不背稿子也就罷了,為什麼不準備一下?你把大家當什麼?眾目睽睽之下,大家聚精會神地聆聽教誨,結果發現每個人都可以教校長了。
四、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更多的人能夠參與進來,共同討論一個話題,各抒己見。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因為你是北大校長。
普通人犯個錯還要被罰呢!更何況你是北大校長?你敢說你開車違犯規則,因為你是學校校長就應該免除罰單?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所以你身為北大校長,接受輿情的監督是應該的。
北大校長對錯誤的態度還是不錯的,起碼寫了道歉信。
但這封「檢討」是不深刻的。沒有入到骨子裡。
最讓人們憤怒的,不是甩鍋「文革」或者其他。而是最後這一段話:
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嗎?
對不起,真不是。
焦慮或許不能?但這個也有待商榷。
但質疑是真的可以。
北大的學生如果連質疑精神都沒有了,那又何來的「五四運動」?
您是學化學的出身,試問如果沒有對於質疑精神,如何能夠真正地做好學術?
不但大家應該有質疑精神,您也應該有。
曾經的北大教務長胡適有句名言:「做學問要在無疑處生疑。」
如果每個人都沒有質疑精神,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靠什麼來強盛?
靠行屍走肉嗎?
說錯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紅樓夢》中的林之孝家的,僅僅是因為姓「林」,就被病中的寶玉說「不配姓林」。
因為他怕她奪走他心目中的林妹妹。
林妹妹是誰?
探花郎兼蘭臺寺大夫林如海(林如海寓意:學海文林)之女,絳珠仙子轉世,詩意和理想的化身。
她飽讀詩書,聰慧靈竅,姿容絕世,如姣花照水,卻嬌弱無比,與現實格格不入。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林之孝家的,哪裡配得上姓林?
必定,他也不能夠接走林妹妹。
可是,林妹妹最終還是死了。
但她依舊活在所有「紅迷」的心裡。
北大校址已改,「北大紅樓」宛在,北大精神,但願也如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