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一首《晚春》,活用擬人修辭,一改暮春傷感基調

2020-12-24 詩詞宣

春,是詩僧志南筆下的杏花雨,「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詩聖杜甫筆下的青山飛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也是詩狂賀知章筆下的嫋娜柳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還是理學大師朱熹筆下的奼紫嫣紅,「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詩人眼裡,春天既有綠了江南岸的柔風,又有打落無數花瓣的夜雨,還有滿園關不住的五彩繽紛和數不清的鶯歌燕舞……

春天雖美好,但暮春時節,大部分花朵相繼飄落,若想要再見,只能等待來年,故花褪殘紅的暮春,在古詩詞中一般都帶有凋零傷感的感情基調,但韓愈這首《晚春》則不同其他寫暮春景色的詩詞,讓人讀出一種勃勃生機之感。

詩詞在線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詩人簡述

據《唐才子傳》記載,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人,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愈自小就失去父母,在嫂子的撫養下長大成人,愛讀書,每天都要背誦百家經典。他前後兩次都未考中進士,一直到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才進士登第。雖然中了進士,但他卻一直沒有官職,曾多次上書宰相希望得到任用均未能如願。後在宣武軍節度使的推薦下做了推官,主要管理訴訟事宜,待到宣武節度使董晉去世後,汴州的軍隊叛亂,韓愈投奔了徐泗(今江蘇省北部)節度使張建封,官至監察御史。後因上書進諫得罪唐德宗,再加上他才氣出眾遭人嫉妒,因此多次被貶,仕途坎坷。

文學貢獻

魏晉南北朝,尤其是齊、梁、陳時期,詩文只求文字華美,導致內容空洞、思想平庸,到了唐朝雖有好轉但受魏晉影響較深,文體書寫仍以駢語為主。韓愈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掃蕩六朝以來奢靡庸俗的文風,因此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為什麼韓愈會大力倡導古文運動?我覺得這可能和他自身所學及師從的老師有關。他爹爹韓會去世後,他跟著嫂子鄭氏避難,生活困頓。19歲時,韓愈來到京城長安,經過打聽得知當時長安城最出名的散文家是獨孤及和梁肅,於是他接機會接觸到這兩位文學大師。獨孤及和梁肅著文崇尚仿古,尤其擅長模擬董仲舒等的著述風格。因此,韓愈耳濡目染自然深受其影響,立志倡導古文運動。其實,說到底還是為了「搏出位」,他自己學的就是偏魏晉前的古文風格,當然要主推,不然學了豈不等於白學?

詩詞分析

花褪殘紅的暮春,在古詩詞中一般都帶有凋零傷感的感情基調,但韓愈這首則不同其他寫暮春景色的詩詞,讓人讀出一種勃勃生機之感。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這兩句是說花草樹木似乎知道春天不久就要過完,所以它們千方百計地爭奇鬥豔。「草樹」自然不會像人一樣知道春天什麼時候過完,它們也不會爭著開花鬥豔來博取最後幾天有限的「關注」。這裡詩人用「知」「鬥」將草木人格化,妙趣橫生。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楊花」和「榆莢」雖然不能開花,但也不甘落後,在暮春時節讓柳絮等化作「雪花」隨風飛舞。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巧妙地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將植物塑造成個性飽滿的「弄潮兒」,不到最後一秒絕不輕易認輸,像極了李商隱筆下的「春蠶」和「蠟燭」:春蠶到死才吐盡蠶絲,蠟燭燒成灰才停止生命。但韓愈這首《晚春》更為巧妙,他不單單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而且前兩句和後兩句進行對比:會開花的植物在春天快結束時,爭相開放;「無才思」的植物雖不會開出鮮豔的花朵,但是同樣能在暮春時留下自己的身影,供人記憶。

全詩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含有抓住時機、不言放棄的深層意義。韓愈寥寥幾筆,就一改暮春傷感的感情基調,用花草樹木珍惜時光、敢於綻放自己的寓意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但也有人將「楊花榆莢無才思」一句理解為無才思的「楊花」和「榆莢」不自量力,含有諷刺之意。不過,詩詞向來見仁見智,你同意哪種理解呢?不妨在評論裡討論下吧!

相關焦點

  • 韓愈年近50歲時,寫下一首別開生面的暮春詩,只有28字就千古傳誦
    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散文寫得非常好。"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都是他的名句,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吧。此外,他的詩也寫得很好。今天,就來看一首他的《晚春》吧,沒有用典,超級簡單易懂,易於背誦。
  • 韓愈晚年寫的一首春天詩,讀完受益良多,耐人尋味
    因此,我還是盼著暖春快點到來,於是想起韓愈晚年寫的一首詩《晚春》,讀完受益良多,耐人尋味。白居易給韓愈很高的評價,說他:「學術精博,文力雄健,立詞措意,有班(班固)、馬(司馬遷)之風,求之一時,甚不易得。」確實如此,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 韓愈的《晚春》與《春雪》都寫了雪花,可以看出比喻和擬人的妙用
    前言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韓愈《晚春》與《春雪》寫雪的含義有什麼不同?其實韓愈的《晚春》詩有兩首,其《春雪》詩至少有三首。結合題主的問題,基本可以判斷,這裡是指其中的兩首七言絕句。後面用了擬人加比喻的手法。白雪也有脾氣,嫌棄春天來得太晚,春天的景色太少,於是忍不住故意穿過庭院中樹木,就像美麗的飄飛在空中的花兒一樣。這首詩後兩句可以簡化為:白雪作飛花。句子的結構很清楚:主體+比喻詞+喻體。白雪是本體,飛花是喻體,作,是比喻詞。
  • 韓愈經典的一首小詩,看似寫春天,實際講人生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韓愈的這首詩,有袁枚《苔》的深意,又比《苔》更有情趣春天,沒有夏的酷熱和浮躁;沒有秋的蕭瑟和寂寥;沒有冬的嚴寒和衰敗。春是草長鶯飛,欣欣向榮的,它充滿著希望,充滿著活力。所以,每到暮春時節,多情的文人墨客都會傷感,於是就有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和"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的傷春之句,寄託詩人惜春的情思和情懷。
  • 如何用攝影作品,展示出韓愈《晚春二首·其二》詩中的意境?
    就比如唐朝韓愈的這首《晚春二首·其二》——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榆莢只能隨柳絮,等閒撩亂走空園。詩詞釋義要想拍攝出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景色,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古詩詞翻譯成白話文。韓愈的這首《晚春二首·其二》,詩詞釋義如下:花草樹木們似乎都知道春天就要離去,因此它們費盡心思爭芳鬥豔。楊花榆莢沒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飄灑花絮像雪花般漫天飛舞。
  • 韓愈的名作《晚春》太難解,古代學者:有三個字看不懂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著名詩人韓愈的一首詩《晚春》,來具體探討一下古代詩學解釋學的這種「升華的理解」。《晚春》是韓愈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元和十一年。顧名思義,這首詩的內容主要就是描繪了晚春時分的繁麗景色。但因為其中「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中的「無才思」三字太怪異,遂引起了後人的諸多猜測。
  • 暮春來,初夏到!20首暮春詩詞,告別最美春日
    而得遇佳人卻無法一晤,更令人傷感。《晚春》唐·韓愈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春天就要歸去了,花草都想將春天留住。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和榆莢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晚春》宋·守璋草深煙景重,林茂夕陽微。
  • 古詩文學習081:七年級下冊,韓愈《晚春》
    晚春[唐]韓愈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②〔楊花榆莢(jiá)無才思〕意思是楊花榆莢不像別的花那樣「百般紅紫」,如同人之「無才思」。楊花,指柳累。榆莢,指榆錢,榆樹的果實。才思,才氣、才情。
  • 韓愈詩詞的春天,美到心醉!
    《晚春》唐代:韓愈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 韓愈為引逗好友出門遊玩,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卻是最美春光
    而他在詩歌上也頗有成就,最出名的一首詩應該是《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出了令人嚮往的春天,堪稱千古絕唱。詩題中的「張十八員外」是他的好友,唐朝另一個大詩人張籍。不知為何每次讀到這句,我都會想起明朝的解縉,他曾在雨中滑倒,留下了一首很有趣的打油詩「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這細滑的小雨給春草增添了一種朦朧之美,而那萌芽的青草又點綴了春天。
  • 韓愈很經典的一首詩,表現手法高超,寫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春色美景
    雖然人們比較熟悉的還是他的散文,其實作為一位文學大家,韓愈的詩歌同樣別具一格,特別是他的七言絕句,每一首都令人驚豔,尤其是這首《晚春》,看似寫得很普通,但是讀來卻又是朗朗上口,整首詩充滿了詩情畫意,所以值得我們細細品讀。中唐時期也是大師輩出的時代,這一時期除了韓愈之外,例如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元稹、孟郊等等,那都是當時公認的文壇大家。
  • 詩詞:暮春時節,靜聽林花謝了春紅
    下片風卷殘花,當悲,但以「休恨」開解;「花開元自要春風」,一反一正,寓意頗深,耐人尋味。春歸無跡,但飛燕卻於來時夕陽中相見,則於迷惘惆悵間,掠過一縷欣慰情思。蝶戀花·春景宋 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後四句,詩人由晚春之景聯想到人生,惆悵不已。晚春是一季之終結,斜暉是一日之終止,倚杖於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滿了寂寥哀傷之情。結尾含蓄蘊藉,餘味無窮。清平樂·春歸何處宋 黃庭堅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 2021初中語文常用修辭手法:擬人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語文常用修辭手法:擬人,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定義   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
  • 韓愈水平很高的一首詩,高超的表現手法令人拍案叫絕,寫得很唯美
    韓愈文章獨出心裁,無論是文學性,還是思想性,那都是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例如《師說》、《馬說》、《進學解》等等,那都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這些作品思想深刻,對於後世的文學創作也是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為此後人為了表揚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把他列入了唐宋八大家,成為了其中領軍人物,即使是後來的歐陽修和蘇軾
  • 暮春時節落花紛紛,周敦頤寫下一首詩,短短的幾句美得令人驚豔!
    只要一到春天,那樹枝的上花朵就弄得豔麗無比,猶如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可是到了暮春時節,經過幾場春雨的洗禮,那花兒便是紛紛從樹枝上掉落,落英繽紛,非常的壯觀,也很是唯美,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是快要接近夏天。這種唯美的景色,也是讓人無數的詩人為之著迷,為此同樣有很多的詩描寫這一情景,譬如北宋大詩人周敦頤的《題晚春》,那就是一首很唯美的詩,通篇短短的幾句美得令人驚豔。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吟餘小立闌幹外,遙見樵漁一路歸。周敦頤,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
  • 蘇軾一首描寫梨花的詞,最是暮春展英姿,清香梨花獨芬芳
    今天小馬給大家推薦一首蘇軾描寫梨花的詞,在這四月末春時節,桃花、梨花、杏花相繼落幕,春天的腳步將逐漸走遠,讓我們一起珍惜這個最好的時光,跟隨蘇軾這個有趣的靈魂去品讀人間至味是清歡。公元1080年四月初,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實際是遠貶且有職無權,突遭橫禍,險些喪命的蘇軾此時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了,有感於自身經歷和眼前所見的晚春景象,蘇軾寫下這首《佔春芳》。上片採取對比的手法,重點突出梨花的俏麗容貌。
  • 三年級還不會用擬人和比喻,你離作文高分差了一大步!
    其實,孩子不會寫作文無非就兩點:一是沒有行文思路,二是不會用修辭手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個小小的技巧:用擬人手法來寫景。什麼是擬人呢?擬人,就是根據想像把物當作人來敘述或描寫,使物具有人一樣的言行、神態、思想和感情。一句話,擬人就是用些人的詞句去寫物。這是錘鍊語言,把語言寫生動的又一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