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詩僧志南筆下的杏花雨,「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詩聖杜甫筆下的青山飛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也是詩狂賀知章筆下的嫋娜柳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還是理學大師朱熹筆下的奼紫嫣紅,「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詩人眼裡,春天既有綠了江南岸的柔風,又有打落無數花瓣的夜雨,還有滿園關不住的五彩繽紛和數不清的鶯歌燕舞……
春天雖美好,但暮春時節,大部分花朵相繼飄落,若想要再見,只能等待來年,故花褪殘紅的暮春,在古詩詞中一般都帶有凋零傷感的感情基調,但韓愈這首《晚春》則不同其他寫暮春景色的詩詞,讓人讀出一種勃勃生機之感。
詩詞在線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詩人簡述
據《唐才子傳》記載,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人,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愈自小就失去父母,在嫂子的撫養下長大成人,愛讀書,每天都要背誦百家經典。他前後兩次都未考中進士,一直到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才進士登第。雖然中了進士,但他卻一直沒有官職,曾多次上書宰相希望得到任用均未能如願。後在宣武軍節度使的推薦下做了推官,主要管理訴訟事宜,待到宣武節度使董晉去世後,汴州的軍隊叛亂,韓愈投奔了徐泗(今江蘇省北部)節度使張建封,官至監察御史。後因上書進諫得罪唐德宗,再加上他才氣出眾遭人嫉妒,因此多次被貶,仕途坎坷。
文學貢獻
魏晉南北朝,尤其是齊、梁、陳時期,詩文只求文字華美,導致內容空洞、思想平庸,到了唐朝雖有好轉但受魏晉影響較深,文體書寫仍以駢語為主。韓愈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掃蕩六朝以來奢靡庸俗的文風,因此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為什麼韓愈會大力倡導古文運動?我覺得這可能和他自身所學及師從的老師有關。他爹爹韓會去世後,他跟著嫂子鄭氏避難,生活困頓。19歲時,韓愈來到京城長安,經過打聽得知當時長安城最出名的散文家是獨孤及和梁肅,於是他接機會接觸到這兩位文學大師。獨孤及和梁肅著文崇尚仿古,尤其擅長模擬董仲舒等的著述風格。因此,韓愈耳濡目染自然深受其影響,立志倡導古文運動。其實,說到底還是為了「搏出位」,他自己學的就是偏魏晉前的古文風格,當然要主推,不然學了豈不等於白學?
詩詞分析
花褪殘紅的暮春,在古詩詞中一般都帶有凋零傷感的感情基調,但韓愈這首則不同其他寫暮春景色的詩詞,讓人讀出一種勃勃生機之感。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這兩句是說花草樹木似乎知道春天不久就要過完,所以它們千方百計地爭奇鬥豔。「草樹」自然不會像人一樣知道春天什麼時候過完,它們也不會爭著開花鬥豔來博取最後幾天有限的「關注」。這裡詩人用「知」「鬥」將草木人格化,妙趣橫生。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楊花」和「榆莢」雖然不能開花,但也不甘落後,在暮春時節讓柳絮等化作「雪花」隨風飛舞。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巧妙地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將植物塑造成個性飽滿的「弄潮兒」,不到最後一秒絕不輕易認輸,像極了李商隱筆下的「春蠶」和「蠟燭」:春蠶到死才吐盡蠶絲,蠟燭燒成灰才停止生命。但韓愈這首《晚春》更為巧妙,他不單單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而且前兩句和後兩句進行對比:會開花的植物在春天快結束時,爭相開放;「無才思」的植物雖不會開出鮮豔的花朵,但是同樣能在暮春時留下自己的身影,供人記憶。
全詩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含有抓住時機、不言放棄的深層意義。韓愈寥寥幾筆,就一改暮春傷感的感情基調,用花草樹木珍惜時光、敢於綻放自己的寓意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但也有人將「楊花榆莢無才思」一句理解為無才思的「楊花」和「榆莢」不自量力,含有諷刺之意。不過,詩詞向來見仁見智,你同意哪種理解呢?不妨在評論裡討論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