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昇平。只見她,笑臉迎,誰知她內心苦悶。夜生活,都為了,衣食住行。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曉色朦朧,倦眼惺忪,大家歸去,心靈兒,隨著轉動的車輪。換一換,新天地,別有一個新環境。回味著,夜生活,如夢初醒。」
1947年1月7日,這首叫《夜上海》的歌曲,憑藉電影《長相思》一炮走紅。70多年後,仍餘音繞耳,成為華語樂壇的經典代表作。
歌曲首唱者周璇,卻沒有這等美好命運。
1957年9月22日,年僅37歲的她,因突發中暑性腦炎早早離世。
周璇早早地這一走,帶走三千煩惱絲,卻將一地恩怨,留在世間......
1947年的中國,剛剛贏得八年抗戰的勝利。
這時,一部以抗戰為背景的愛情電影《長相思》上映,並成為中國早期的經典電影。
這部由中國香港華星影片公司出品,何兆璋執導,周璇、舒適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典型的「朋友妻不可欺」式的中國愛情故事:
周璇飾演的女主角李湘梅,是音樂學校高材生;丈夫後心明,是一個積極的地下抗戰工作者;一個叫高志堅的男教師,與他們是莫逆之交。抗戰前,兩家人都住在燈紅酒綠的上海租界。太平洋戰事爆發,後心明進入內陸抗戰,李湘梅與婆婆在生活十分艱難的困境中,得到了高志堅慷慨接濟。但是李湘梅不願長期加重高志堅的負擔,在好友柳青的介紹下,到舞場當歌女,致高志堅誤以為其甘心侍奉權貴。後高志堅因向學生灌輸抗敵思想而被拘捕,在湘梅與柳青疏通憲兵後獲釋,終於明白湘梅當上歌女的苦衷,二人萌生愛意。抗戰勝利後,後心明斷臂而歸。眼見好友歸來,高志堅不欲破壞他們的家庭,遂悄然而去。
「夜生活,都為了,衣食住行」。
在電影裡,時年27歲的周璇飾演的「李湘梅」如此唱到,似乎給了一個女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陷入燈紅酒綠場合的行為以某種合理的解釋。
其實,在改革開放後到香港尚未回歸之前,我們看到很多港產電影中的女主為了生活,都是採取的這種「自強」模式,這似乎是「港式電影」情節模式設計的一脈相承的體現吧?而多年以後的1990年,臺灣手童安格在歌曲《把根留住》中這樣唱到:「為了生活,我們四處奔波」,也許應該算得上是這種解釋的某種現實的呼應吧?
因為生活的壓力而四處奔波,於女人於男人於古人於今人,其實都一樣。
只不過,生活幸福總是相似,生活的苦難各有不同。
周璇的苦難,從童年就開始了。
1920年8月1日,江蘇常州一個姓蘇的書香門第,誕生了一個女孩,父母為她取名為「璞」。六歲那年,蘇璞被抽大煙的舅舅拐賣,幾經轉賣,最後落腳在一個姓周人家,改名周小紅。然而,周家養父也是一個愛抽大煙的主,抽得家庭境況日漸潦倒,周小紅又差點被養父賣到妓院,幸虧養母葉鳳妹及時發現才沒有被賣進去。
周小紅自幼喜歡唱歌。還在上學的時候,就經常把在路邊學到的歌曲唱給同學們聽,慢慢在學校有了名氣。12歲那年,上海明月歌舞團的琴師張錦文聽到她的歌聲,非常喜歡。經她養母同意,將她介紹進由黎錦暉創辦的上海明月歌舞團。
這黎錦暉也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他於1891出生於湖南湘潭,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黎錦暉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青年時代,他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遠播香港及南洋,《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1929年,組建「明月歌舞團」,併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併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明月歌舞團經常上演一些進步的歌舞劇。1932年,周小紅參演了救國進步歌劇《野玫瑰》的演出,終場時她演唱了歌劇的主題曲《民族之光》,其中一句歌詞「與敵人周旋於沙場之上」得到了眾人的好評,經黎錦暉提議,周小紅從此她改名為周璇,並直至她人生的謝幕。
明月歌舞劇院的嚴華,成為周璇人生中最重要的男人。
這個嚴華,也是在20世紀30、40年代活躍於上海的大師級人物,主要作品有《孟姜女》、《李三娘》、《三笑》、《董小宛》、《西廂記》、《七重天》等影片的配樂和插歌,其中《西廂記》插曲《月圓花好》已經成為中國歌曲的經典,以後被張琪、奚秀蘭、鄧麗君、費玉清、謝採妘、伊能靜、童麗等一代又一代歌手翻唱。
與周璇相識於時,因為國語好、樂感強,又學會了作曲和彈鋼琴,且能自彈自唱,嚴華已是明月歌舞劇團的臺柱子,其妹妹嚴斐亦為該歌舞團演員。周璇進入明月歌舞劇團之後,嚴華曾與其對唱《桃花江》一曲,轟動一時,被譽為「桃花王子」。
嚴華比周璇大八歲。在明月歌舞劇團期間,嚴華待周璇如同親人,親暱地稱她「小璇子」,在唱歌和表演上悉心指導,在周璇受委屈時竭力安慰,在生活上盡心照顧,給了周璇人生之中難得的幸福時光。
1934年,周璇經嚴華推薦進入新華歌劇社,並逐漸受到外界的關注,上海「友聯」「新新」「青鳥」等電臺常邀其播唱,《五月的花》《叮嚀》等多首歌曲被百代和勝利唱片公司灌製成唱片,廣受歡迎。同年,上海《大晚報》舉辦的「廣播歌星競選」,周璇名列第二,並由此獲得了「金嗓子」的稱號 ,一時間上海無人不曉,與龔秋霞、白光、李香蘭、姚莉、白虹、吳鶯音並稱上海七大歌星。
1935年,憑藉成名曲《五月的花》,周璇進入電影圈。1937年,主演了其表演生涯代表作的劇情片《馬路天使》,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亦在華人地區流傳甚廣。1938年,周璇籤約上海國華影業公司。至此,周璇基本上到達了藝術人生的巔峰。
也許,一切自嚴華始,一切自嚴華終。
從1938年開始,周璇在經歷人生短暫的幸福之後,又一步步滑向人生的深淵。
1938年,在與嚴華相識相愛6年之後,18歲的周璇與26歲的嚴華結婚。此後三年間,他們度過了短暫的婚姻蜜月期。
然而,此時的周璇已經在上海灘大紅大紫,如日中天。隨著她參演電影的放映、她演唱歌曲的流行,關於她的緋聞也小報上屢見不鮮。如同當今時代的「狗仔隊」一樣,當時上海的娛樂媒記們絕不放過一絲一毫關於周璇的緋聞,隨時地捕風捉影地將關於周璇的隱私,放在報紙上大炒特炒,活生生將一段美好姻緣炒得壽終正寢。
與嚴華的婚姻僅僅維繫了三年,1941年,周璇不堪忍受媒體的緋聞炒作和嚴華的百般猜忌,宣布離婚。
之後,傷心的嚴華告別歌壇,棄藝從商,擔任過中國唱針廠經理,後與一名叫潘鳳鵑的女子結婚。1949年之後,任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編輯;1992年1月11日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