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兒童節又到了。大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小孩子你懂什麼」。可是,他們也曾無奈地裹挾進一些刻骨銘心的大事件。因為大人們犯的錯,孩子偏偏有了本不屬於自己年紀的沉重記憶,未免讓人有些唏噓。以下這些電影講的是兒童的故事,卻是拍給大人們看的。
《鐵皮鼓》 (德國 1979)
這部帶著魔幻色彩的電影根據德國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3歲生日那年,媽媽送給奧斯卡一個鐵皮鼓。他很喜歡,整天掛在脖子上敲,雖然大人們覺得這個熊孩子很煩,但是鼓點和他高分貝的尖叫仿佛成了他挑戰成人世界的檄文。當他感覺受到母親的欺騙之後,決定不再長大。於是,奧斯卡永遠帶著孩子的身體經歷著那個動蕩的年代。
納粹洗腦式的種族主義政治宣傳讓一個國家陷入了瘋狂。可是,在奧斯卡看來,這一切兇神惡煞的儀式不過是一場滑稽的演出。他敲著自己的鐵皮鼓在納粹集會上各種搗蛋。不過,回家之後他還是得面對自己的父親——狂熱的納粹支持者。整部片子很多地方荒誕到讓人忍俊不禁,有很多隱喻,也穿插著對於歷史的深刻反思。
但澤自由市(今天的波蘭城市格但斯克)是奧斯卡的家鄉,也是作家格拉斯成長的地方。這座當年擁有大量德國居民的城市在兩次大戰期間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理,但是在種種政治欺騙之下,納粹在此贏得了選舉。但澤的歸屬問題成為希特勒進攻波蘭、發動世界大戰的藉口之一。
《五月八月》 (中國 2002)
五月和八月是一對感情要好的姐妹,父母疼愛,一家人生活在南京。可是,戰爭來了。母親很是擔心,讓姐妹倆練習快跑。
家裡斷糧了,父親只能出門拿衣服換糧食,卻再沒有活著回來,全家只能靠母親獨撐。可是禍不單行,妹妹八月高燒不退,母親冒著生命危險穿過日軍的封鎖線尋找藥品,卻不幸被抓,五月親眼看著母親被日軍拖走……
從此,五月開始帶著妹妹逃難。她們被教會難民營收留了一陣子,又跟著舅舅來到鎮江,並在這裡遇到了同樣從南京城裡逃出來的孩子方毅。日軍終於又打進了鎮江,舅舅也因此遇難。3個戰爭孤兒堅強地繼續生活下去。
相比較其他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五月八月》既沒有過多殘忍的殺戮鏡頭,也沒有對於戰事的細緻描寫,但此片格外戳心。為了孩子的美好生活,這大概是人類珍惜和平最好的理由。
《馬丘卡》 (智利 2004)
故事的背景是1970年代,左翼人士阿連德當選智利總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勞苦大眾的擁戴,卻為富人階層所仇視。
家境優渥的岡薩羅在一所貴族學校讀書,這裡的孩子大多非常驕橫,靦腆的岡薩羅因此顯得有點格格不入。這時,班上新來了幾個來自貧困棚戶區的同學,岡薩羅很快和來自對立階層的馬丘卡打成一片。他們放學之後一起調皮搗蛋,還一起去遊行現場賣國旗。大多數時候,岡薩羅都是開心的,除非他在遊行現場撞見阿連德的媽媽和他最討厭的準姐夫。
然而,槍聲打破了孩子們的友誼。右翼軍人皮諾切特發動政變建立了軍事獨裁政權,大肆追捕進步人士。當岡薩羅像往常一樣騎車去棚戶區找馬丘卡的時候,看到的卻是抓捕現場的一片狼藉。他無力幫助自己的朋友,一口氣騎回了河對岸屬於自己的社區。
孩子的感情是純潔的,卻為各種強加的標籤所傷害。影片在國內還有一個更為詩意的片名《那年陽光燦爛》。若有續集,當皮諾切特17年的獨裁結束之後,不知當年短暫沐浴過燦爛陽光的岡薩羅和馬丘卡又在哪裡呢?
《追風箏的人》 (美國 2007)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
1978年,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的孩子哈桑來自不同的民族,但他們是要好的玩伴。兩人經常在一起參加傳統的鬥風箏比賽,生活無憂無慮。然而,為了追掉落的風箏,哈桑陷入一次意外,而阿米爾並沒有挺身而出,任憑哈桑由人欺辱。
友誼的小船翻了,命運也沒有給阿米爾補救的機會。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從此如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一般,給這個國家帶來了連綿數十年的戰爭和動蕩。阿米爾跟著全家移民美國,從此哈桑音信全無。直到新世紀來臨,阿米爾接到了一個來自阿富汗的電話,他回到了滿目瘡痍的祖國,他需要面對的還有揮之不去的愧疚。
戰爭、宗教、民族……這部根據暢銷書改編的電影夾雜著很多沉重的主題,卻隨著主人公的救贖之旅漸漸有了些亮色。藍天白雲下純真的少年在老街中穿梭著追著風箏嬉戲,那時,所有的階級差別都仿佛不存在。
遺憾的是,因為阿富汗長年的戰亂,攝製組甚至無法回到故事的原發地拍攝這樣美好的畫面。影片中的喀布爾實際上是在我國新疆的喀什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