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純粹的伊朗兒童電影,獻給自己的童話!

2021-02-08 時尚潮流經典

01、1997 |《小鞋子》

這是馬迪德·馬基迪導演拍攝的優秀電影之一,而導演也是伊朗當代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

1998年《小鞋子》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雖然最後沒有獲獎,但是這一部電影獲得了業界極大認同。

《小鞋子》圍繞的是著一雙丟失的鞋子而展開的。

小主人公阿里因為弄丟了妹妹的鞋子,要求妹妹不要告訴父母,央求妹妹和自己輪流穿自己的鞋子。

原本以為阿里是因為害怕被父母罵,但是他說我不怕罵,但是現在爸爸沒有錢,他只有去借錢。你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他什麼都懂。

阿里和妹妹,輪流穿著鞋,妹妹下課後就跑過來將鞋子給哥哥阿里。而阿里上完課又跑過去將鞋子給妹妹。

因為一個長跑比賽,第三名會有一雙鞋子,阿里就報名參加,他說他一定會得到第三名。那樣的信誓旦旦,為了拿到鞋子給自己的妹妹。

但是或許他都沒想到吧,他拿到了第一名,衝向終點線後,他問老師我是第三名吧?

不是,孩子你是冠軍。

當他知道自己是第一名的時候,他眼睛裡的絕望,好像什麼東西破碎了。

當阿里遲到被老師教育時的那種無助和懇求,他贏得比賽的失望,妹妹的委屈……

真實的讓人不敢相信,原來這個就是小時候最純真的童話。

02、1999 |《天堂的顏色》

同樣是馬基德·馬基迪導演的作品。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盲童墨曼,他在盲人學校等待著父親接他回家,但是父親卻想將他留在學校,他期待著父親……

當他知道父親來了,兩隻雙手探向前方,向自己的父親走去。當他觸摸到父親的手,對他說「我以為你不會來了」

墨曼跟著父親來到了鄉下,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而在墨曼的世界裡他看不到世界,卻一直用耳朵聽,用手去觸碰這個世界,將一切標上記號。將一切都刻在自己的心裡。

當墨曼去正常的學校上了一天課後,父親他認為墨曼會被嘲笑,會顯得格格不入,他認為你是一個盲童就需要學習一門手藝。

因為你是盲童。

而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在於,父親角色的塑造,一部文藝兒童電影,我看的心驚膽跳。

父親,在很多的一個場景都表現了一個欲望,一個可怕的想法,但是又不像是真的。

每一次心驚膽戰好像是父親想要將這個孩子給放棄一樣。

墨曼說:沒有一個人心疼我不是嗎?因為我是一個盲童,老師說,上帝更疼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如果是這樣,上帝根本不會讓我成為盲人,因為我根本看不到上帝。

03、1995 |《白氣球》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錢丟了故事。

小女孩因為把500元錢丟在了一個下水溝裡,一直求助於旁人。

看到很多人都在誇孩子的純真和無釐頭,當然電影裡面有很明顯的刻畫,但是對比起來,更喜歡的是影片中的點睛之筆。

最開始,完全不明白導演為什麼要取名為《白氣球》,因為一點影子都無法察覺,甚至在影片一半的時候,我還覺得無聊,覺得一般。

直到影片最後定格在阿富汗少年的那個瞬間,突然一下就好像一下知道了影片的定義。

而這個少年,其實在影片的開頭就已經出現了,只是誰也沒有把他當成一個主角。

在影片中,小女孩的哥哥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態度懇切,但是在面對這個小男孩的時候,哥哥卻直接去搶了阿富汗少年的掛著氣球的棍子,甚至最後小女孩和哥哥連一句謝謝都沒有。

不能說小孩子這樣的行為是錯了,也許只是潛移默化的影響罷了。

這個阿富汗少年在伊朗或許只是一個難民,而他們在伊朗其實是受到歧視的。

在這樣一部影片中,好像特別容易猜錯結局,它就像一部高能反轉片。每一次都讓我們猜錯結局,感覺自己是一個邪惡的人。

影片最後的一句臺詞「1937年初,這才是剛剛開始。」

而這個少年卻單單坐在一個臺階上,棍子上掛著白氣球。

過年,本該是回家的日子,也許他沒有家了吧。

04、1987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的經典代表作,而這一個導演真的是吹爆,它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導演,也是一位優秀的編劇。

他同樣是伊朗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甚至可以說他是伊朗電影的一個標誌性符號。

一說到伊朗電影,首先想到的不是電影而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而他的影片《生生長流》《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旅客》《讓風帶著我起飛》《櫻桃的滋味》等等,每一部影片都成了影迷心中的白月光。

這一部影片接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導演就敘述了一件事,阿哈馬德為了還內瑪扎迪的作業本,去尋找內扎瑪迪的家。

這一部影片其實是具有一點戲劇性的色彩。一是戲劇在電影名,而是戲劇在尋找的過程。

阿哈馬德只知道內瑪扎迪家在波士堤,當他到達那一個地方,他問波士堤在哪?重複詢問著這一個問題,而被告知波士堤其實包括很多地區。

當他看到一條和他朋友一樣的褲子時,他問這是誰的褲子,而這一條褲子並不能代表什麼,導演在後面為另一個內瑪扎迪同樣設計了這樣一條褲子。

當他詢問這一個內瑪扎迪的知道內瑪扎迪嗎?他告訴他這個地方有很多人都叫內瑪扎迪。

當他終於遇到了一個好心的爺爺說帶他去內瑪扎迪的家,結果又重新回到了他遇到的那一個內瑪扎迪的家。

所以到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吶?不知道,到最後影片並未告訴我們到底內瑪扎迪的家到底在哪?

電影裡的爺爺的「規則」、老師的「古板」和孩子一心一意的去尋找朋友的家形成鮮明對比,成年人的世界多了很多複雜的情緒,而孩子的眼中只有一件純粹的事情。

好心爺爺或許更令人動容,他說好多人把門換成了鐵門,因為聽說可以用一輩子。

但是我不知道一生有多久。

05、2004 |《烏龜也會飛》

是一個戰爭題材的兒童電影,在伊朗和土耳其的邊界一直有著戰亂,而在這裡的孩子靠著撿地雷來換錢,維持生活。

電影中增加了一個預言家的色彩,一對兄妹,逃難來到一個村子在這裡遇到孩子王衛星。哥哥沒有雙臂,因為在撿地雷的時候雙手被炸掉了。

兄妹兩人帶著一個小孩子,或許你會以為這個小孩子真的是他們的弟弟,但是不是,這個孩子是小女孩被侵犯過後生下的孩子。

小女孩看著那麼小,誰都不會聯想到她是小孩子的媽媽,而這個孩子是一個盲童。

小女孩心裡有怨恨,一次次的她想要這個孩子死掉,估計將他放在地雷區,卻讓衛星傷了雙腿,最後將在孩子的身上綁上石頭,將孩子沉在了水裡。

小女孩就像沒有重量一樣,跳下了萬丈深淵。

哥哥是一個擁有預言能力的孩子,但是有什麼用,在這一個戰爭年代,連預言都保護不了自己身邊的人,讓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

在小女孩身上背負了其實有很多的東西,她被侵犯,生下這個孩子。為了生活幹不要命的工作,也許下一秒他們就會被地雷炸的粉身碎骨。

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戰爭沒有結束,他們就好像永遠會承受這些,生活在這個灰色的世界。

因為戰爭不會因為你是孩子,而放過你。

如果海龜會飛,也許它的翅膀會讓他們的生活更輕一些,再輕一些吧!

06、2000 |《醉馬時刻》

這是導演巴赫曼·哥巴德的首部電影長片。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住在伊朗和伊拉克邊界的小孩子,以旁白來開篇,她描述著自己的家庭狀況,她一共有三個姐妹,兩個兄弟。媽媽生下妹妹後就死了。

他們就只有爸爸了,但是在邊境之地,走私是是很危險的行為,很多人都因為這個死了,而小女孩的爸爸也在這一次走私中死亡。

小女孩有個大姐她說現在姐姐就是他的媽媽,也有一個哥哥,不過有侏儒症,還有一個哥哥阿勇,也就是這個哥哥在爸爸去世後擔起了家庭的重擔。

阿勇只有十二歲,他只有被迫放棄學業,但是他說讓小女孩讀書,而哥哥馬迪慢慢病重需要錢去做手術。

小女孩的旁白中說到「阿勇辛辛苦苦的工作兩個月,還是沒有掙到馬迪要做手術的錢,他的一分一毫全都用在了我們身上」

而姐姐為了馬迪,答應嫁人,條件是要讓她帶著馬迪去看病。

最後,用一頭騾子換走了姐姐,馬迪回到了自己的家。

為了給馬迪治病,阿勇鋌而走險,跟著運送貨物的人去到伊拉克給馬迪治病,路途上卻遇到了埋伏,他被拋下了,他求求那些一起的人讓他們別拋下他。

他說「求求你們了,我一定要去到伊拉克,我要給馬迪治病」

看著越來越近的危險,無能為力……

感觸最深的是,他們對待馬迪的態度,馬迪是一個侏儒症患兒,但是不管是姐姐還是妹妹都把他當做孩子一樣,在雪上,一直給他暖手。

為了他,嫁給一個不認識的人。

明明在危險的時候可以拋下他跑的阿勇,還是一直守護著他。

07、2008 |《麻雀之歌》

這也是一部由馬基德·馬基迪導演的一部電影,或許不同於《小鞋子》純粹,但是會讓人看得很難受(被馬基德騙了太多感情)

卡林是一個努力生活的人,他努力掙錢就為了可以給自己患有耳疾的女兒換一副助聽器,結果沒想到因為鴕鳥,他失去了工作。

卡林丟了工作後開始在城裡面,開著摩託車載客,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個不同的乘客,大方的人、不給錢的人、使喚他的人。

這次就像一個際遇,在這一個過程中,他就像一個麻雀一樣,在努力的生活。

最後父親有錢給自己的女兒買助聽器,但是伊朗電影永遠不會讓你如意,卡林摔了下來。

而他心心念念的雜物,特別是那一扇藍色的大門,被他人拿走了。

而孩子們真的很天真,很懂事。他們說可以把池塘裡的水清理乾淨,然後養很多魚,賣了之後,他們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在他們眼中,成為一個百萬富翁變成了一個簡簡單單的事情。

有耳疾的大女兒告訴爸爸說:「不要給我買助聽器了,我聽的見」

但實際是,她聽不見,就算聽不見,她也不想讓父親為難。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上帝在關上一扇窗的時候,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08、2000 |《讓風帶著我起飛》

《讓風帶著我起飛》依然是傳統的伊朗兒童題材,而我們知道伊朗是鞋子丟了一部電影,找朋友一部電影、賣金魚一部電影。

而這一次是因為玻璃而拍攝的一部電影,在1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這個兩個小男孩是怎麼樣將玻璃修復,又或許這兩個個小男孩到底會不會修復好玻璃。

而這部劇的編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真的是伊朗電影界的槓把子,不管是導演還是編劇都把小孩子的心理展現的淋漓盡致。

一塊玻璃,一個生活中無趣的小事,導演卻通過最樸實的拍攝將這一個故事變得生動,變得如此的趣味。

玻璃是什麼,是一個易碎品,往往易碎的事物就算被修復,以後也會碎,影片最後玻璃碎的那一刻,牽動人心。

玻璃易碎,但是小孩子的堅韌的心沒有,結局殘忍,卻又美好的不像話。

如果說《小鞋子》為我們表達的是孩子的純真,那麼《讓風帶著我起風》則是表達小孩子風雨飄搖的內心。

而最後影片告訴我們的無非一句話: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想到:雨是值得欣賞的。」

09、2014 |《無邊無界》

這一部電影真的是冷門佳片,也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反戰題材的兒童電影。

三個人撐起了一部影片,一艘破沉船搭建了整個故事場景。

總體上來說不管是演員還是場景還是拍攝都很好,唯一不足的是劇本不夠好,強度不夠突出。

在影片中小男孩相當於是船的主人,而這艘船是他的領地。

所以當有人出現在他的領地時,他警惕,甚至不接受。

但是小女孩和嬰兒以及美國大兵的到來讓他平靜的生活,有界限的領地變得模糊起來。

他接受了他們,在開始時他一個人,最後時他一個人,闖進他生活的人消失的無聲無息。

其實小男孩是天真的善良的,美國大兵對於他們來說是敵人,是戰爭。

但是導演沒有著墨與戰爭的殘酷,而是讓小男孩的原有的邊界一次次被打破。

就算是敵人,也可以無邊無界的交流,縱使語言不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也會被理解。

而且這部影片基本上沒有什麼臺詞,就是沒有什麼臺詞才讓小孩子的表演顯得真實。

10、1997 |《誰能帶我回家》

這個電影就有點意思了,開頭或許你會有點無聊,但是不要急,你要相信後面有反轉。

故事的轉折就在於,這個小孩子米娜爆發了,她脫掉他的假石膏,大聲說我不拍了,我要回家。

這個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類型的影片,直接罷演!!!

導演、攝影師、工作人員都出現在了影片中,這讓觀影者很迷惑難道影片就到這了?

由於沒有摘下小女孩的麥克風,導演直接決定跟隨小女孩米娜,拍攝她真正回家的過程。

一路上米娜磕磕絆絆的尋找回家的路,導演也沒有刻意用乾淨的鏡頭,反而是直接採用現實中的場景。

來來往往的人群、車輛不斷地遮擋住鏡頭,小女孩一直處在攝像機遙遠的對面。

待我我吐槽一下,這個交通情況看的我急死了,堵車就堵車還亂七八糟,看的急死人,我都擔心跟掉了米娜。

小女孩米娜找到了自己的家,但是這到底是影片還是現實,原本是影片,原本是虛幻的一切,在小女孩米娜離開的那一個現實與虛幻交叉了。

現實和虛幻的界限模糊了,分不清是真是假。

也許是導演有意為之,也許這就是一個前半部分虛構的電影,後半部分紀實的現實。

虛幻也好,現實也好,小女孩回家了。

相關焦點

  • 兒童節特輯:十部兒童動畫電影
    兒童是最喜歡看動畫片的
  • 伊朗的變態審查,伊朗電影的奧斯卡最佳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藝術家們「戴著鐐銬起舞」,伊朗的電影人依然讓伊朗的電影走向了世界。1997年,伊朗已故電影大師阿巴斯的作品,《櫻桃的滋味》獲得了當年金棕櫚大獎,這是伊朗電影首次獲得有分量的國際性大獎。
  • 伊朗冷門佳作,在豆瓣高達9.2分,獻給成人的童話《小鞋子》
    好電影感動你我,好電影深化認知,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對兄妹和一雙鞋子的故事——《小鞋子》這是1999年發生在伊朗的故事,小男主角阿里是個窮人家的孩子,這天上街置辦貨物買菜時,不小心幫妹妹扎赫拉拿去修補的鞋子弄丟了。回到家聽到房東又來催租,家中的困窘阿里都看在眼裡。扎赫拉想看自己的鞋子是不是修得很好看時,阿里告訴了她真相。
  • 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很快來中國拍一部兒童電影
    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很快來中國拍一部兒童電影 原標題: 除了他,伊朗電影在最近幾十年中也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就,出現了包括馬基德·馬基迪、阿巴斯(《櫻桃的滋味》導演)、阿斯哈·法哈蒂(《一次別離》、《推銷員》的導演)等享譽世界的電影大師。對於這一切,馬基德·馬基迪把它歸結於伊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自豪地說,伊朗是一個充滿了文化底蘊的國家,伊朗的藝術根基非常深厚,這種根基培育了伊朗的電影人。
  • 十部讓男人也潸然淚下的電影【六】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伊朗電影---《天堂的孩子》也叫《小鞋子》,對電影稍微感興趣一點的朋友應該都看過,至少也聽過,這部電影在國內名氣還是比較大的。之前本俠在西瓜視頻裡面發過一段本片的片段,只可惜是不是原聲版的,聽起來有點小彆扭。
  • 片單|伊朗電影史上最優秀的7部兒童電影,孩子值得一看
    文 | 涼生 編輯 | 金雀兒來源 | 布穀學習布穀老師:在兒童電影界,有一股獨特的力量,叫做「伊朗兒童電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股獨特的力量在國際影壇異軍突起,以多部高質量的經典兒童電影享譽國際,讓「伊朗兒童電影」這個獨特的類型深入人心。伊朗電影的發展非常曲折,因為其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和特定的社會環境,創作者們把視角轉向兒童電影,藉由兒童的眼睛,拍攝出一系列深刻感人的優秀作品。
  • @三亞 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以兒童視角詮釋電影藝術真諦
    伊朗著名電影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在三亞市海棠灣與青年導演及影迷見面交流。特殊時期的這場分享,更顯得難能可貴。  199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讓許多影迷領略了伊朗電影的細膩和人文魅力。此次參加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馬基德·馬基迪帶來了新作品《太陽之子》,並現身影院與影迷一起觀影,分享電影製作臺前幕後的故事。
  • 十部兒童題材高分電影陪您過六一【內附汁源】
    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6月1日定為兒童的節日,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在歐美國家,兒童節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舉行社會公眾性的慶祝活動。
  • 童話電影《夏洛特的網》,讓人難以信服的情節,結局卻很暖心
    這是一部「純綠色」的獻給孩子們的童話電影-《夏洛特的網》,人與動物都想要的童話。看海報誤認為此豬叫夏洛特。原來是歌頌此豬和一隻名叫夏洛特的母蜘蛛之間的友情的片子,原來蜘蛛也可以如此仁義。雖然是適合孩子看的電影,不是所有豬都有這種好運氣,但是,這是一部讓你心情舒暢的好片子,而且結局也很暖心。
  • 十部兒童必看動畫電影,獻給正在過節的你
    關於時光飛逝,人們總願意以這種方式緬懷,曬娃是標誌著自己的成熟和成長,而曬舊照則表達著對昔日時光的懷念和難忘。這其實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的情節,伴隨著長大成人而有的「後遺症」,因為隨著閱歷的增長,大部分人都越發的想回到童年單純的舊時光,追著漫畫、打著遊戲、看著動畫,無憂無慮。
  • 伊朗獲獎電影 :伊朗電影《白氣球》 ,(文內可直接觀影)
    今天伊娜給大家介紹在在國際上多次獲獎的伊朗電影《白氣球》,觀影者碎花弄晚看完《白氣球》感觸頗深,專門寫了一篇影評,一起帶給大家。還是老規矩,點擊「閱讀原文」可以直接觀賞影片,壹行伊朗提前祝大家中秋節 快樂~
  • 精選十部適合兒童看的電影,讓孩子從小學會多角度看世界
    優秀的電影能讓兒童開闊眼界,提高藝術修養。本文精選十部適合兒童看的電影,每一部都保證沒有粗口暴力情節,有趣味但不惡俗,有益於兒童心智成長。電影《納尼亞傳奇》以精妙的畫面和超強的想像力,講述了一群孩子的從懦弱膽怯到勇於擔當的成長故事。孩子們最嚮往的英雄夢和公主夢,在電影中都有很好的展現,因此這部電影也成為了最受兒童歡迎的影片之一。
  • 10部大人小孩一定要看的兒童電影
    看電影時,我時而咯咯笑,時而嗚嗚哭……看完以後,我渾身清爽,後知後覺才明白,原來看電影也是一種藝術治療!看完以後,不論你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會從中得到很多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方法!加油吧!若你還沒有孩子,也無法去喜歡在你身邊的那些吵鬧、愛哭、難纏的孩子,我真誠地邀請看看這十部電影,讓你從中去了解孩子的至純至真的情感,去體會那份獨特的愛
  • 電影《美人魚》:獻給孩子和大人的永恆童話
    斥千萬級重金、由尖端團隊打造的動畫電影《美人魚之海盜來襲》(以下簡稱美人魚)即將於7月25日上映,屆時將在暑期為兒童們開啟一段奇妙的海底魔法大門,盛情邀請小朋友們與善良美麗勇敢的小美人魚來一次美妙的旅程。
  • 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兒童題材新片明年雲南開拍
    1997年,他執導的《小鞋子》獲得第21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美洲大獎、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他也因此成為伊朗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導演。隨後,他拍攝的好幾部電影也多是反應現實的兒童題材,例如,《天堂的顏色》(1999年)、《巴倫》(2001年)。由此,他被稱為「伊朗兒童電影之父」。 馬基德·馬基迪不但擴大了伊朗電影的國際影響力,也成為伊朗人心中的民族英雄。
  • 20部:孩子必看的世界經典兒童電影!
    MDb  8.3伊朗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係。MDb  8.1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人與動物之間純粹而真摯的情誼更是令人忍不住的潸然落淚。通過觀看這部影片,孩子們能學會勇敢的面對不幸以及體驗到萬物有靈這個道理。
  • 伊朗電影是道德與人性的鏡子​——專訪伊朗駐華使館文化參贊阿勒瑪斯耶
    在過去35年,伊朗一直處於敏感的、坎坷不平的歷史階段,這對那些喜愛拍攝紀錄片的人們來說產生了一定的制約性。那些在戰爭時期製作出的紀錄片,從其類別而言是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伊朗著名的紀錄片製作者穆爾特扎•埃文尼曾製作拍攝了一組題為「勝利傳奇」的紀錄片。當時,這部影片是觀眾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不僅影響了當代人,而且對於伊朗的下一代也是一部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影片。
  • 伊朗電影大師帶來新作《雲端之上》
    從《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到《天堂的顏色》、再到《雲端之上》,主角們都不得不面對嚴苛的現實,但「孩子的世界是非常純真美好的」,電影最終所要表達內核都是「善良、純潔、美好的」。  同時導演也認為,任何藝術家的作品都有著一定的延續性,從《小鞋子》的小孩子到《雲端之上》之上的「大孩子」埃米爾,他們都是在父母「缺席」的情況下,獨自面對成長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矛盾性,而最終也共同經歷了成長:「主人公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到自己的世界,包括人性和情感。」現場觀眾也表示,《雲端之上》的溫情內核,延續《小鞋子》的感動。
  • 電影《美人魚之海盜來襲》 獻給孩子大人的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