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古裝歷史劇《燕雲臺》現在已播到了白熱化的階段。最近,拿起了小說在看。
今天,錢妹要給大家講的不是女主蕭燕燕,也不是大姐蕭胡攆和二姐烏骨裡。而是出場不多、後世也不太提及的遼世宗的漢人皇后---甄后。
原著也就出場了前幾章,在祥谷山事變後就下線了,在劇中出現更少。但就那幾章的描述,卻把一個聰慧、機智、有勇有謀的女子刻畫得栩栩如生,讓只見過她一面的蕭胡攆念念不忘,此後言行舉止不由向她靠攏。
遼世宗耶律阮受太宗影響,一心想推進漢化改制。在跟著太宗揮師南下時,在汴梁皇宮中遇到了她。在遼軍衝入宮中肆殺時,甄后冷靜自若,率眾宮女列隊迎接,整肅有序,讓一眾殺紅了眼的遼軍怔住了,一時間竟垂下了刀、收住了腳,靜等耶律阮的命令。在被問話時,也是冷靜自若、條理清晰,在知道耶律阮身份時,然後隨機應變說出曾經服侍過其父耶律倍,並拿出其父筆墨讓他對其產生憐惜之情,順利度過此次危機。
起初耶律阮也只是把她當成一個普通的隨侍宮女。但隨著接觸深了,聽她講朝野舊聞、點評帝王故事,開闊了他的見聞。世宗深深地被這個女子所吸引,到後來力排眾議,立她為後。也因甄后的提點,讓耶律阮做事更好章法,深得太宗信賴,並委以重任。
甄后已經不僅僅是皇后那麼簡單,她自後唐到後晉,在宮中混得極熟,歷經數次改朝換代更易皇帝之事,一步步升為掌書女史思想見識非同一般女子可比。在遼世宗改革的過程中,總是可以給出建設性的參考意見。例如遼世宗在準備重新南下時,甄后便諫:"主上當記得太宗遺言,入漢家地,當與漢家子民推心置腹,與部屬軍情協和,不可亂來,要善能撫慰百姓、安定民心。"
大遼不喜歡甄后的人很多,畢竟契丹皇族對漢人存在很多偏見,但要數最不喜歡甄后的,不是同為皇后的蕭後撒葛只,而是耶律阮的母親,皇太后。除卻她不喜漢人女子入主後宮外,甄后還和太后同齡。契丹女子從小在馬背上長大,草原上日曬風吹,早早結婚生兒育女,不懂保養,而且年輕時還在狠厲的婆母述律太后手底下討生活,更是加速了她的變老,太后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大上很多。而甄后雖是奴婢,但本身就長相嬌美,再加上在宮中吃穿用度都是極好,還學了很多宮闈保養秘籍,所以看起來比同齡的女子還要年輕很多。
一個比同齡人老,一個比同齡人年輕,這兩個同齡人之間的差距更大。無論多大的女子都是愛美的,老太后看到比自己美的同齡人還是自己兒媳婦,乾脆眼不見為淨,從不讓甄后到她宮中拜見。這隱秘的不喜歡,偏還只有甄后察覺。婆媳本就很容易成為敵人,這還多了這麼多其他的理由,也難怪甄后不得太后喜歡了。
契丹立國之後,兩次的皇位之爭,部族與漢化勢力,各贏一次,勝者固然在鞏固勝利,敗者卻也潛伏暗藏,蠢蠢欲動。世宗良善,想立明君的名聲,把有狼子野心的人放在身邊擔任重要崗位。在世宗南下之前去祥谷山拜祖殿,讓人圍追堵截,殘殺在行宮中,無論太后還是兩個皇后、太子均被殺戮。
而甄后的雄偉抱負,也同她一起,死在了祥谷山。
因叛逆之人打著清君側的名頭,漢女蠱惑世宗,甄后死後都沒有什麼封號。後人更是不敢提及她,也是很可惜了。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