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個久居中國的外國人在回國之後發了一段吐槽視頻,可把網友們笑壞了。
見慣了別人講中文時夾帶幾句英語的,可說英文時夾帶中文的,還是第一次見。竟然有些上頭!
尤其視頻裡那句wokao,堪稱是學到了精髓。要論傳播力,有什麼能比得上語言的「靈魂」——髒話呢?
史丹佛大學文學博士 Melissa Mohr 曾在她的作品 Holy Sh*t: A Brief History of Swearing 中寫道:「人們平均每天使用的英語語言中有0.7%的髒話。」
不管到了什麼地方,外地(國)人學的最快也是最帶勁兒的,永遠都是最具當地特色的髒話。
曾經不文明的情緒化俚語,如今慢慢被用來當做表達親密的社會文化符號,甚至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網絡上的時尚潮流。
視頻中的老外叫@萌叔大衛老師,來自澳大利亞,在中國教了10多年英語。在中國生活多年,中國文化已經滲透到他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
這次回到澳洲後,他突然發現自己遇到了逆向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離開了中國仿佛生活不能自理!
沒有了便宜的打車軟體和方便的共享單車,哪兒都去不了、也沒有了隨叫隨到的外賣軟體,出去一趟超市可能還沒到超市就餓暈在路上,連去銀行取個錢花在路上的時間都好幾個小時了……
在澳洲生活可太不容易了!最後大衛只能羨慕:「你們中國人太lucky了!」
無獨有偶,繼萌叔大衛老師的視頻火了後,又有另外一個#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的視頻引起了熱議。
視頻裡,一位叫@鐵蛋兒Tyler 的外國人完美掌握中國大媽嘮嗑精髓,句句經典,太會拉家常了。
人如其名,鐵蛋兒的語氣帶著一股濃濃的東北風。
那句「剛來吧?」裡還隱隱透露著一絲絲嘚瑟,仿佛在說「嘿嘿,中文沒我好吧!」
這一連串的靈魂拷問,像極了廣場相親角的大爺大媽,又仿佛看到了即將春節返鄉見親戚的自己。
如今,不管是在大街小巷,還是各類綜藝節目,外國人的面孔早已不稀奇。
從《漢語橋》到《非正式會談》,都邀請外國友人前來參加,進行不同文化和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
就連《奇葩說》這樣十分考究文字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節目中,都出現了外國人的身影。
或許在你的朋友和認識的英語老師中,就有外國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來中國學習、生活和工作。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外國人入境中國內地的遊客3054萬人次,增長4.7%。
2018年,中國累計發放外國人才工作許可證33.6萬份,在中國境內工作的外國人已經超過95萬人。
△ 一外國朋友正按照示意圖掃碼取票,可以說是很嚴格遵守了哈哈哈哈哈
還有一個吸引外國人來中國的就是這裡的網際網路生活實在是太太太太太便捷了。
就拿我們日常最習以為常的掃碼來說,不管是支付或取票,不少外國盆友體驗之後都說好。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學會掃碼只是第一步,真正開始使用了才是真香現場!在中國一切皆可掃~ 這就是咱中國的好!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