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薩殺生犯戒,為何還能受到尊敬?這個故事,給你答案

2020-12-23 歷史國學教堂

01開篇語

老話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許多學佛的人,內心都會有個很大的疑問,為何佛教常常勸大家少造殺業,以免徒增罪孽,但許多的諸佛菩薩卻未以身作則,常常犯殺戒呢?

其實,這便是許多人學習佛法容易弄錯思想誤區,佛教常常會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勸導世人向善的同時,也絕對不會對禍害生靈者視若無睹的。今天便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相信大家看完之後,便會明白菩薩殺生犯戒,為何還受到尊敬。

02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那一日,龍虎寺有一位年幼的小和尚突然問主持:「師父,師父,菩薩殺生嗎?」小和尚剛剛問完,心中便想到大慈大悲的菩薩肯定不會破戒殺生的,這次又要被師父罵了。誰知,主持方丈淡淡地說道:「阿彌陀佛,菩薩常常殺生。」

小和尚一臉的匪夷所思,甚至都不敢相信剛剛師父說的話,菩薩只有救人的,怎會常常殺生呢?主持是不是年紀大了,有些糊塗了。

龍虎寺的主持方丈見到小和尚滿臉的困惑,於是準備慢慢開示他,說道:「悟凡,菩薩為了救度眾生、為了降妖伏魔而殺生。

這位叫做悟凡的小和尚又問道:「這樣菩薩不是犯了大戒?」主持耐心地告訴他:「犯戒,又不犯戒。犯戒是因為有殺生之相,破了戒的形式;不犯戒是因為菩薩心中毫無殺生的念頭,所以符合戒的精神。

悟凡還未真正理解方丈的話,於是又問道:「若是如此,菩薩每逢殺生時,心中作何念想呢?」方丈接著說道:「菩薩殺生時,當作此念,救助被害眾生使其免於水深火熱之中;救助害人惡魔使其免於萬劫沉淪之地。

悟凡仍是不明白:「那菩薩殺生後,還要入地獄嗎?

方丈又說道:「菩薩常入地獄。」見悟凡仍是未能真正領悟,方丈接著說道:「菩薩救助眾生永不休息,所以,降妖除魔永不停止,又怎能不常下地獄呢?

悟凡越聽越不明白了,追問道:菩薩明知道會下地獄,為何還要殺生呢?」方丈一臉嚴肅地說道:「這正是菩薩的精神所在。為救度眾生脫離苦難,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03結語

菩薩具備的是真正的正知正見。為什麼距離成佛僅一步之遙,而不為所動,立志要救度眾生,眾生未度誓不成佛。芸芸眾生,有著各種各樣的境遇與難題,何時方能度完?這需要何等的勇氣,何等的肚量,何等的意志?

「我不入地獄,誰人地獄?」這又是何等的無私無畏?什麼叫殺身成仁?這就是殺身成仁。菩薩救助的,不僅僅是眾生,還有害人的惡魔,使其免於萬劫沉淪。這又是何等的博愛?

菩薩殺生,是為被害眾生,使其免於水深火熱;是為害人惡魔免於萬劫沉淪,如此殺生救度,善良之人拍手稱快,害人惡魔膽戰心驚。這雖不是佛教的全部內容,但可見佛教對邪惡也不是輕易姑息的,絕不做親者痛,仇者快之事。誓滅一切罪障,說的是一種大智大勇還不足以表達對菩薩的敬意,它蘊含了菩薩的大慈、大悲、大仁、大義、大德與大行。

相關焦點

  • 佛教:殺生一定犯戒?殺戒與殺心哪個重要?
    這個情況該不該開槍?這位住持回答這樣犯了殺戒,不該開槍。筆者說不開槍,那這幾個孩子的生命不就保不住了?住持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障和宿命,那是他們自己的宿命,你做你會有業報的。」筆者本以為住持會有別的說法,聽完住持的話筆者愣了一下,不自覺的想起了一句佛家的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當時筆者的看法與這位住持不同,持戒法門的目的,是為了修煉我們的心,對治我們的習性。
  • 五戒丨「殺生」的業報有多重?犯「不殺生」戒的後果是什麼?
    每日只求佛菩薩慈悲救度,有事抱一抱佛腳不好嗎?為什麼要守戒律呢?一位大德也曾說過「五戒是通往人天的護照」。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所以受、持五戒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佛陀為何為在家居士制定「不殺生」戒律?所以我們應對他們尊敬而不輕視,所以又怎可殺害呢?六、殺生的行為嚴重違背了菩薩的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為布施的一種,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七、背離菩薩的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行。
  • 皈依後受了五戒,卻時常犯戒,該怎麼辦?
    通常,我們受五戒都是五條戒律一起受持的,但有些人怕自己有些戒條暫時持不了,怕犯戒,又很想受五戒,希望可以只受五戒之中的一部分,這樣可不可以呢?關於五戒是必須全受還是可以分受,在佛教經論中其實有不同的觀點。目前漢地佛教寺院給在家眾受五戒,一般是允許只受其中幾條。比如五戒最後一條「不飲酒」,這條暫時受持不了,受戒時就可以先不受這一條,以後因緣條件具足,再把這條補上。
  • 佛教小常識,殺生就不能信佛嗎?這個真相你需要知道
    最近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這小編,如果這個是個屠戶他要是要信佛怎麼辦?帶著這個問題請教了一位師父。師父也向小編解釋了,如果遇到這種問題該怎麼處理,如果大家記得那句話應該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教:從天王帳下神將到賢劫最後一佛,韋陀菩薩的傳奇經歷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分享佛教的人物,今天要討論的是韋陀菩薩。關於韋陀菩薩,有些師兄可能略知一二,知道他是佛教的護法神,但也有師兄根本不知道還有這樣一位菩薩,其實他的身份之多,經歷之廣,罕有人能比。
  • 佛教:供奉「地藏王菩薩」,這3件事不要做,因果報應很大!
    能發心在家裡供奉「地藏王菩薩」,都是非常有福報的家庭,我們供佛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保佑,而是要學會慈悲,變得更加有智慧。先來簡單了解一下關於「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是佛教著名四大菩薩之一,代表「大願」。其名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而得名。我們在寺院裡看到的佛菩薩像一般都是頭戴寶冠、身披天衣、以瓔珞裝飾的天人相。
  • 佛教修行應該遵守哪些要求?|引經據典
    但是,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是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
  • 從「殺生為護生」起談霹靂佛教觀
    而佛劍分說的整個故事,就是給的這個解釋。佛劍有句提綱挈領的臺詞——「地藏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佛劍卻雲,願無間之中,只得吾一人。」這句話用佛教的話來說,有大「話頭」,簡要的說,有三個問題,第一,為什麼要引用地藏的話;第二,為何佛劍會在無間;第三,一人何解。
  • 佛教:為什麼濟公酒肉穿腸過,還能證得羅漢果,這不是犯戒了嗎
    說明戒律在佛教中的重要性。為什麼佛陀如此的看重戒律?因為佛陀的法門也叫做「戒定慧」,先戒去人的一切心,然後才能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最後證悟出自己的東西。佛教在唐朝的時候得到盛傳,並發展為大乘佛教,同時也是繼承了原始佛教的戒律,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戒律,因為大乘佛教認為他們修的是菩薩法,要求更加的嚴格。
  • 觀世音菩薩法力並不是最高,為何卻在漢化佛教中最受歡迎?
    觀世音菩薩,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薩,「觀世音」為梵文的意譯,也有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的。又因在唐代避諱唐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而略稱「觀音」,故「觀世音菩薩」又常常被人簡稱為「觀音菩薩」。菩薩,在佛教中是僅次於佛一等的,據說釋迦牟尼未成佛時,就曾以菩薩為稱號的。
  • 佛教人物第六:地藏王菩薩——和我們這個世界最有緣的大菩薩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聊佛教人物,今天要介紹的是地藏王菩薩。各位師兄都知道我們漢傳佛法有四大佛教聖地,分別是一位大菩薩的道場——金五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銀普陀大悲觀音菩薩,銅峨眉大行普賢菩薩,以及鐵九華大願地藏王菩薩。
  • 佛教:大智文殊菩薩的二則公案,不可思議的善巧教化方式
    文殊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且常作為諸大菩薩之首,也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智慧」的象徵。寺廟的大雄寶殿中,文殊菩薩常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與普賢菩薩並列供奉。佛教中的「華嚴三聖」,就是指的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的名號,是梵文Maňjurī的音譯,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許多經文中也譯為「曼殊室利」。
  • 佛教五戒是什麼?佛教五戒詳解
    此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  佛教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於不侵犯而尊重有情眾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現。
  • 佛教:這幾種情況下,最好別殺生
    佛說:世間最損福報的事情莫過於殺生和邪淫,有幾種情況下殺生的果報最為嚴重,千萬不可以造作!結婚不可以殺生,結婚時喜慶的事情也是繁衍子孫的開始,千萬別在這一天造業,會影響以後的生活!生子的時候別殺生,在新生兒出生之日就看見血腥的場面,是一種惡業會感招不順!生日不要殺生,我出生之人又怎麼殘害他人生命為我慶生,這是給自己造業!
  • 藏傳佛教中的「雙修」是不是佛法?讓佛祖親自告訴你答案
    一直以來關於藏傳佛教中「雙修」這個問題的討論非常激烈,筆者早欲正諸佛子耳目,適才偶路過一名佛學寫手的文章,標題是關於藏密雙修的秘密,甚感好奇,於是進去看看,結果讀完這篇文章才發現作者的意思是贊同雙修的,但估計也閱過佛祖制定的戒律以及《楞嚴經》等諸了義經中對淫慾的警示,又恐懼因果,故而不敢明確表示,文章結尾語焉其詳兼含糊其辭的把這個問題拋還給了讀者,不禁令我莞爾,於是我便設問
  • 佛教:普賢菩薩的坐騎「六牙白象」,還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這尊佛教大菩薩還化現為……我們都知道,普賢菩薩的坐騎為「六牙白象」,這也成了我們辨認這尊佛教大菩薩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事實上,在早先的佛教裡,乘坐六牙白象的並不限於普賢菩薩。自古以來,全身純白之象由於既有大威力,又性情溫順,因而受到人們極高的尊崇。據《太子瑞應本起經》說,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時,就是乘坐六牙白象而入摩耶夫人母胎中的。
  • 菩薩止持之大乘學處
    然而,大乘經典浩如煙海,從菩薩藏中將散說戒學要義糅成戒本,絕非易事!能夠做這個工作的人,對其果證要求是極高的,非無能勝者不能為之。彌勒菩薩是等覺位菩薩:十地位滿,智慧功德等似妙覺;蒙佛受記、當來補處,是佛陀指定的接班人,其權威性自是無可懷疑。彌勒將散於經論各處之戒條,綜合糅集,成一定本,以便行人奉行。
  • 佛教: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菩薩」不敬,切記
    佛菩薩其實並不是需要你的供品,我們用來供佛的東西,佛菩薩並不會受用,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供給我們自己的,佛法講究因果,一個人種善因,就會得善果,我們用什麼供佛,就會得到什麼結果。佛教的供品都是用來表法的,擺在佛前的供花供果,其實代表了世間的因果,如果我們經常用鮮花和鮮果供佛,就代表了我們相信因果,並願意多種善因,廣結善緣。
  • 中國最大地藏菩薩佛像—九華山,被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境內,是一處以佛教文化和自然風光為主,兼有普陀山、五臺山、峨眉山等著名景點的山嶽型風景區,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據說唐朝時,李白曾登臨九華山,並作了一首詩:"昔在九江,遠眺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九仙。"因而得名「九華山」,有「東南第一山」之稱。九華山景區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就是地藏王菩薩的佛像。
  • 佛教五戒是什麼?受五戒後可以吃葷嗎?
    不食魚肉,乃是大乘菩薩戒的規定,持五戒的不殺生,不得親自殺生,不得勸他或教他殺生,故自不得屠殺雞鴨魚暇,如果買食已屠好的內類,不在五戒的禁忌之列。當然,如能發心素食,那是更好了。素食是漢文系的大乘佛教的美德,素食乃是戒殺精神進一步的具體表現,故希望受了五戒的人,最好能夠茹素,否則自亦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