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開悟之後看出人因為無明才無法見心明性,更無法證得果位,所以傳法之後就規定了一些戒律,目的是想通過這些戒律讓自己的弟子放下塵世間的執迷心,因此走入了遠離塵世間的一種修法。
有弟子曾經問過佛陀:「未來佛陀不在人間,人們當如何?」佛陀答曰:「以戒為師,以法為師。」說明戒律在佛教中的重要性。為什麼佛陀如此的看重戒律?因為佛陀的法門也叫做「戒定慧」,先戒去人的一切心,然後才能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最後證悟出自己的東西。
佛教在唐朝的時候得到盛傳,並發展為大乘佛教,同時也是繼承了原始佛教的戒律,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戒律,因為大乘佛教認為他們修的是菩薩法,要求更加的嚴格。既然戒律這麼重要,可能就有人產生了疑問,為什麼濟公酒肉穿腸過,還能證得羅漢果,這不是犯戒了嗎,難道戒律本身就是一種形式?
並不能這樣去看待問題,我們應該要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條件。濟公是我們熟知的一位得道高僧,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他喝酒吃肉,甚至最為喜歡的就是吃狗肉,並在靈隱寺的時候故意捉弄自己的師兄。而他經典的一句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被後人拿來當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滿足口腹之慾的「證明」。甚至是看到有持戒修行的人吃素,也會用這個話來打趣。
實際上這樣的行為是混淆了概念,人們只是知道這前面的兩句話,卻不知道濟公還說了另外兩句話,這個才是最為關鍵的話「眾生若學我,必然墮魔道」。為什麼會這樣說?首先我們要知道濟公已經是得道之人,他的心並不在任何的事物上面,也就沒有我執和執迷,唯有的就是空相。另外他通過這樣的行為告訴給後人,吃肉一樣可以修佛,但不是讓你執迷於吃肉。
另外我們知道濟公原本是靈隱寺的僧人,靈隱寺原本就是香火鼎盛,僧人自然不涉及到食物來源問題,但是他自從被趕出靈隱寺之後,就要自己去乞討食物了,那其中就可能有肉,我們知道在原始佛教中,佛陀並沒有特意的去讓弟子去戒肉,但是有戒葷的說法。
葷並非是指肉,而是後輩人混淆了這個概念,要知道葷是草字頭,必然是和植物有關係的,實際上指的是蔥姜蒜這類有很大氣味的食物,特別是吃了蒜,幾個小時之內整個人的氣味都是非常難聞的。所以濟公別人給什麼他就吃什麼,而且到了他那個境界,戒律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已經到了戒定慧的「慧」層次,世間的一切皆是迷幻唯有心中有佛。
所以還作為普通人或者尚在修行之人,就應該要恪守戒律,不可肆意妄為。否者放縱的只能是滿足自己欲望的內心。願大家六時吉祥,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