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捋「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的由來

2021-02-13 伽林

「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這句話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上開始流傳所謂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後面兩句—「世人若學我,猶如進魔道」。為此還有兩個版本的來源,一個版本是那位鞋兒破,帽兒破的濟公和尚說的。另一個版本是明朝末年破山禪師阻止張獻忠屠殺村民,為救百姓時說的,或者某朝某代某僧人為救百姓被逼吃肉時說的。總之,這四句話的真相和來源眾說紛紜,所以今天試著捋一捋。
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有關濟公和尚的作品,遺憾的是無論他的禪詩、語錄還是相關的小說,都沒有這句話。所以,看來濟公和尚沒有說過這句話。(當然,也可能是我沒搜到,如果有朋友搜到,還請在後臺告知。)
一個是90年代,由遊本昌老師主演的《濟公》電視劇,主題曲有這麼兩句:

鞋兒破 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瘋 笑我顛/酒肉穿腸過/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天南地北到處遊/佛祖在我心頭坐/走哇走 樂呀樂/哪裡有不平哪有我

(圖片來自QQ音樂)

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加上朗朗上口的主題曲,人們很容易的將這兩句話和濟公和尚聯繫在一起。此外,比《濟公》更早的一部電影,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也出現過這兩句。


(圖片來自豆瓣)

並不是,目前查到最早的出處是來自元代吳昌齡的雜劇《花間四友東坡夢》:

(東坡雲)牡丹。與那佛印把一杯酒者。(旦兒應雲)師父滿飲此杯。(正末雲)小娘子。貧僧葷酒不用。(旦兒雲)那師父葷酒皆不用。(東坡雲)吾兄差矣。溪河楊柳影,不礙小舟行。佛在心頭坐,酒肉穿腸過。只管吃,怕怎麼?(正末雲)既如此,貧僧開酒不開葷。(東坡雲)不怕他不一樁樁開將來。(旦兒雲)師父滿飲此杯。(正末雲)貧僧告酒了。

這段是蘇東坡在勸佛印喝酒吃肉,只是在後世的流傳過程中,句子順序有了改動,但極有可能是這句話最早的出處。

以上這些版本中都沒有「世人若學我,猶如進魔道」。這兩句什麼時候出現的?追溯起來很困難,沒有找到源頭,也沒在任何古典文學中找到。只有在網上見過,因此很有可能是網絡興起後出現的。然而,在搜索過程中發現,某網紅堪布也曾解說過:

現在許多人喜歡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濟公和尚的這句話,往往被他們拿來當擋箭牌,成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鐵證」。實際上世人僅知有前兩句,卻不知濟公還有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從而以訛傳訛,誤導了無量迷茫眾生。

不知堪布是在哪裡看到或者聽到的。但是以堪布自帶的光環和流量,不引出處,未經考證就認為來自濟公和尚,算不算以訛傳訛,誤導了無量迷茫眾生呢?
不過,這二句到也不是空穴來風,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師就講過類似的話。只是印光大師並沒有說過出自濟公和尚,而是引用濟公和尚飲酒食肉的事跡勸誡大家不要輕易的模仿: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復龐契貞書》

由次可見,第一,第二句並非佛教中哪位大德祖師的名言,也沒任何密意,自古以來都是諸多戲劇作品中,配合劇情的一句臺詞,不能作為佛法的開示。而第三,四句更是來源不詳,很可能是受到印光大師等人的影響,在民間流傳過程中,尤其網絡興起後逐漸形成的。

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個版本是破山禪師制止張獻忠屠蜀,張獻忠說只要和尚喝酒吃肉,我便不殺。破山禪師為救眾生,便破戒喝酒吃肉,同時道出了: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

本來以為也只是網絡謠傳,但沒想到這個段子從清朝就開始有了。

比如清代的梁紹壬寫了一本《兩般秋雨盦隨筆》,其中有個《和尚破葷》的故事:

張獻忠攻渝,見破山和尚,強之食肉。師曰:公不屠城,我便開戒。獻忠允之。師乃食肉,說偈曰:酒肉穿腸過,佛在當中做。是大功德,大作用。

然而,這個說法不太靠譜。

因為破山禪師可能從未見過張獻忠。在胡昌建的《清初破山禪師事略》一文中說到:

世傳張獻忠屠蜀,而破山又有開戒止殺一舉,不詳其情者以訛傳訛,附會至張氏,而破山實未與張謀面(6)。誤載此事之文獻,有戴笠《懷陵流寇始終錄》第十八卷、吳偉業《綏寇紀略》第十七卷、張元賡《張氏卮言》、彭遵泗《蜀碧》第三卷、嘉慶《梁山縣誌》、乾隆《石柱廳志》等。《巴縣誌》則附會至張氏義子孫可望之身,謬莫大矣。
(6)戴執禮《破山和尚與張獻忠》,文載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二十輯《中國歷史論叢》而在清代吳偉業的《鹿樵紀聞》中,逼破山禪師吃肉又變成了明末軍閥之一的黃虎:賊(黃虎)先欲屠保寧,僧破山為之請,賊方進狗肉,謂僧曰:「敢此即從汝。」破山曰:「老僧救百萬生靈,何惜如來一戒?」為啖數臠,保寧由是得全。至是仍令守將盡屠其民,毀城而還。
但是,最可靠的說法,逼迫破山禪師吃肉的是明末另一個軍閥李一陽。清代張邦伸寫的《錦裡新編》中記載逼迫禪師吃肉的是李一陽(俗稱李鷂子)。破山禪師的弟子丈雪請劉道開寫的《破山明禪師塔銘》中記載的也是李一陽:甲申以來,刀兵橫起,殺人如麻,有李鷂子者,殘忍好殺,師寓營中,和光同塵,委曲開導。李一日勸師食肉,師日:公不殺人,我便食肉。李笑而從命,於是,暴怒之下,多所全活。《破山明禪師塔銘》

綜上所述,破山禪師確有因拯救百姓而被逼吃肉之事,但沒有喝酒,也並非被張獻忠所逼,更沒有任何禪師當時說過「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這句話的記載。禪師說的是:公不殺人,我便食肉。

所以,這句話和破山禪師也沒有關係。

總的來說,我認為濟公和尚和破山禪師都沒說過「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此二句最早出自元代雜劇,後多在故事戲劇中出現。原句後面也沒有「世人若學佛,猶如進魔道」,多是近些年來逐漸形成流傳開的。

最後,人們常說,佛教是門慧學,佛教不是迷信,是破除迷信,那麼謠言就應該止於智者。更不應該將一些無中生有的東西強加給祖師大德們。雖然流傳這句話的發心是好的,告訴大家不要破戒,提倡素食,以及隨意模仿,但不應該用謊言來實現教化,否則當謊言被拆穿時,教化也就成了笑話。

相關焦點

  • 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是什麼意思?精華全在下半句!
    關於戒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而且是這句俗語的精華所在。但是因為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所以人們常常會對這句俗語產生誤解,認為出家人破戒算不上什麼大事,只要結果是好的,過程如何並不重要。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至於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我們繼續往下看。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的後半句是什麼?
    ----濟公活佛 請看好:前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後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全文你知道嗎?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是濟公活佛流傳下來的一句話,但是大家僅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不知濟公活佛還有後一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甚至有些人見到學佛人吃素,則說:「何必執著,佛都說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種說法貽害非淺,使很多人混淆了聖凡、德性和修德,是邪見。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
    ——道濟禪師(濟公)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流傳很廣,幾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學佛人貪口福吃肉的依據。若見學佛人吃素,則說何必執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種觀點混淆了聖凡、性德和修德,是執理廢事的邪見。
  • 佛祖主題火鍋店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高雄這家佛祖主題火鍋店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不知全句是「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 ——道濟禪師(濟公活佛)【科普一小下】「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流傳很廣,幾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學佛人貪口福吃肉的依據。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濟公活佛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濟公活佛           請看好:前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後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千萬別忘記後面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首先,此話是道濟禪師所云,可是,悲哀就悲哀在人們忘記了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流傳很廣,幾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學佛人貪口福吃肉的依據,藉口。若見學佛人吃素,則說何必執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種觀點混淆了聖凡、性德和修德,是執理廢事的邪見。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來由,本是一個悲壯的典故。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面兩句話你知道嗎
    濟公(資料圖)                                                                            文:雲禪  濟公和尚吃肉的因緣,「酒肉穿腸過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別高興太早,後兩句才是精髓所在
    少年時的濟公由於受到了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的家族文化之薰陶,潛移默化之下,就產生了方外出家的念頭。於是濟公就在弱冠之年皈依了佛門,並得法號道濟,後由靈隱寺的「佛海禪師」為其授具足戒。
  •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後面兩句話著實嚇人!(人人必知)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 嘉偉的世界:酒肉穿腸過
    而當這些食肉者與素食主義者在飯桌上相遇的時候,鍾意肉的朋友,總喜歡用「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流傳甚廣的說話,來勸說那些偏愛素食的朋友——何必執著。很顯然,那些將「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作為貪口福食肉依據的人,原來是在偷換概念,而如果當中有一些是自稱學佛的人的話,那樣,他們的理解就一定是有偏差了。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濟公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還有後面兩句,你知道嗎?】
    不可能哪天信了佛,就一夜之間變成聖人了。所以信佛的人中,有一些做得不是那麼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大家都是凡人,都在學習過程中。問: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有的緣份深,有的緣份淺?柳:你與你的父母孩子,在輪迴再次相逢,是不是比我們只是在網上聊一會兒的緣分深一點?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虛雲老和尚違背父母意願出家是不是算不孝?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還有後半句,你卻不知道!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濟公活佛「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流傳甚廣,幾乎成為一般俗人和不知真正佛法的學佛人貪口福吃肉的藉口。山賊不好一口拒絕,於是拿出一些酒肉對禪師說:「和尚,我的條件很簡單,只要你吃了這些灑肉,我就放過這些人,決不食言。」眾人譁然!修行人飲酒食肉,開齋破戒,必被打入畜道成餓鬼,受無量苦。只見禪師拿起酒杯,氣定神閒地說:「我以酒代茶,以肉作菜,請。」說完一吃而盡,面不改色。山賊為之一驚,因有言在先,只好放過所有的人。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你可知道後面一句是什麼?
    【按】濟公活佛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流傳很廣,幾乎成了人們貪口福吃肉的依據。但是世人僅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不知濟公還有後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或者說「學我者下地獄,謗我者上天堂」,致使謬種流傳,遺害非淺。印光大師對妄學濟公吃肉喝酒的邪見斥之甚詳,下面摘錄幾段印祖開示,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除心中的疑惑。
  • 佛教:為什麼濟公酒肉穿腸過,還能證得羅漢果,這不是犯戒了嗎
    有弟子曾經問過佛陀:「未來佛陀不在人間,人們當如何?」佛陀答曰:「以戒為師,以法為師。」說明戒律在佛教中的重要性。為什麼佛陀如此的看重戒律?因為佛陀的法門也叫做「戒定慧」,先戒去人的一切心,然後才能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最後證悟出自己的東西。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遊客香火錢最終去哪了?看完就懂了
    一般情況下,香客捐錢給寺廟後,寺廟會用這些錢去維持日常的開銷,例如修繕寺廟,塑佛像、或買佛香等物,他們都需要用到香火錢。其次,僧人們的日常生活開銷包括齋飯、僧袍、水電等也要用香火錢。但目前寺廟在旅遊業的衝突之下,變得商業化嚴重,一些寺廟出現「掃碼支付」、「高價香」這類不良行為,實在是有損僧人在人們心中淡泊名利、不計得失的形象。其實,寺廟的香火錢收入是非常高的,就像靈隱寺之前被曝出年收入達到8000萬,讓人大吃一驚。也不禁反問這些錢都花費到哪裡去了呢?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500萬定製袈裟,人間寶藏費貞綾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不少人都會想到曾經電視熒幕上的《濟公》,劇中的情節一直都留在每個人的腦海中,雖然是一個出家人,但是從來沒有間斷過酒和肉,這句話也是出自「濟公」之口,這是所有人心中對出家人第一次顛覆以往世俗的印象。出家人講究六根清淨,禁慾守戒,實則在娛樂圈中,也有這樣的一位「女版濟公」費玉清的姐姐,費貞綾「恆述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