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文音樂劇票房可能超過引進原版?欣賞美好更需認真呵護

2021-01-07 騰訊網

文章來源:文匯報

從《聲入人心》的首席競演到《歌手》「組團踢館」,綜藝節目讓鄭雲龍、阿雲噶等音樂劇演員的名字從愛好者的小圈子走向了大眾,也為國內音樂劇市場引來一股暖流。據大麥網統計(主辦方直接售票的部分數據未包含在內),今年第一季度通過大麥網平臺售票的音樂劇有160部517場演出,相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4.3%和28.6%;票房漲幅更為驚人,達到了6727萬,而去年第一季度票房僅為1016萬元,全年1.6億元。

粉絲大批湧入、市場一片紅火,中國音樂劇產業的春天來了嗎?多位業內人士接受採訪時持謹慎樂觀態度:演出市場的「終極粘性」,唯有本土製造的優質劇目才能提供堅實支撐。

在上海積澱走過市場寒冬的力量

「綜藝節目幫中國音樂劇行業解決了長期以來的一個問題:如何吸引新的觀眾,擴大整個市場的體量。」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製作人趙晨琳表示。回望音樂劇走過的嚴冬,資深從業人員無不心有餘悸。

正如演員為市場之「冷」,無奈登上綜藝節目為整個行業吶喊。與音樂劇中歌舞魅力之驚豔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觀眾多年以來對這門藝術保有的距離感。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透露,即使有消費能力,觀眾也擔心「看不懂」,文化廣場一度曾走到了艱難維持經營的地步。

「從2011年重建開業到2014年,文化廣場團隊只想一件事:怎麼活下去。」張潔說。走進劇場在中國並沒有形成很強的傳統,當時上海了解欣賞音樂劇的觀眾也寥寥無幾。文化廣場連年虧損,在2014年引進《劇院魅影》時,帳面周轉資金已窘迫到付不出第一筆演出費,被迫向銀行貸款1500萬。

好在一部《劇院魅影》,讓劇場「活過來」了。文化廣場此後逐年打造「年度大戲」塑造文化品牌,聚集忠實觀眾,推動上海成為了中國音樂劇市場高地和最成熟的市場之一。今年文化廣場新演出季發布時,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巴黎聖母院》、經典音樂劇《貝隆夫人》、《德語音樂劇明星音樂會》等品類豐富的演出輪番預告登場,吸引了逾60萬人次在線觀看直播。

上海多年以來對優質劇目的引進,讓市場需求逐漸迸發,觀眾培育、藝術普及也正在開花結果。「在今年舉辦的音樂劇歌唱比賽中,近400名選手中許多業餘人士的水平也已經不亞於專業人士。」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欣然看到,「很多選手挑戰了德奧、法語、俄語等語種的新劇選段,選曲不再局限於《貓》《劇院魅影》等經典音樂劇。新的音樂劇已經取代經典在年輕觀眾中更加流行,音樂劇審美呈現多元化趨勢。」賽事相關視頻上傳到B站後,不到一個月累積了超過10萬次的瀏覽量,不僅吸引了音樂劇愛好者,也輻射到初次接觸音樂劇的「新人」。

與此同時,更多國內優秀的音樂劇人才也逐漸受到吸引,聚集到上海這座文化碼頭,獲得專業指導建議與自我展示的平臺。正如中文版《變身怪醫》之於鄭雲龍、《我的遺願清單》之於丁輝,上海與國際接軌的劇目製作標準,全方位磨鍊了演員的綜合素質。他們在此用一場場演出,沉澱對舞臺的敬意和藝術的純粹,終於通過電視平臺更廣範圍的傳播,打開了普羅大眾對音樂劇的接受與認知。

「中國音樂劇市場的春天只來了半個」

一批青年音樂劇演員火了,一夜成名的光環似乎也為音樂劇市場注入了人才和資本的暖流:上海音樂學院「小眾」的音樂戲劇專業,今年一躍成為藝考「黑馬」,創下報考人數增長幅度之最;去年在中國多個城市巡演中票房折戟的音樂劇《吉屋出租》,也「捲土重來」籌備製作中文版。

然而,業內人士直言,「中國音樂劇市場的春天只來了半個。」

面對演出票價被屢屢炒上幾千元的空前「盛況」,華人夢想總經理田元感慨:「市場走得過快,或是大家對它的期待值更高的時候,讓人擔心出現泡沫。音樂劇畢竟是線下模式,一個千人座位的劇場不可能回收一萬個座位的收益。」

一部精心製作的音樂劇前期投資費用高達二至三千萬元,每場演出的運營成本也耗資不菲,項目製作和營收周期至少一至三年,人才培養和觀眾基數擴容的時間成本更高。這也是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等劇目呼聲甚高,復排卻無法輕易開啟的原因:萬一一部劇目帶來巨額虧損,可能拖垮整個公司。

說到底,電視節目中的宣傳只能帶來營銷的熱度,音樂劇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巨大且穩中上升的消費人群和經得起標準檢驗的作品,才能稱之為整個產業的春天。如何將追星的粉絲轉化為真正的觀眾?好作品才是根本。否則,劇目票房一時的紅火無非是消費演員人氣,一些品相不佳的演出可能還在透支行業的未來。

「明星的出現,對音樂劇的商業銷售有很大的帶動作用。不過,作為文化產品,劇目的成功需要系統性製作和市場運營等機制的完善安排。」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表示,整體團隊的協調和演員之外各環節的人才培育亟待跟上市場的腳步。

藝術的學習和創作是漫長的過程,不會因為觀眾湧入劇場,大批佳作就立即應運而生。製作人趙晨琳表示,中文音樂劇的創作問題,行業需要時間摸索解決。好在市場的暖意,能讓更多作品有機會登上舞臺,篩選留存下有長尾價值的經典。

據行業分析機構截至去年的數據,由於一流原創劇作的匱乏,外國引進劇目以少場次撐起了中國音樂劇市場票房的「半壁江山」。一味引進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良藥,「用中國語言去講中國故事,讓它不僅是一個商業劇種、外來劇種,音樂劇才有在中國生根的可能。」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說。

「我們致力於打造優質原創華語音樂劇的平臺,建立原創音樂劇的公信力,打造一種有效而節約的創作機制,對行業產生深遠而有意義的動力。」費元洪說。首屆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的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於3月底結束徵集,共收到了77部投稿。72位投稿人大多並非作曲或編劇專業出身,對音樂劇的熱情與投入度,作品的數量和質量卻都遠超主辦方預期。

「連年登上文化廣場舞臺的原創華語音樂劇《秋褲與擀麵杖》,主創一位是警察,一位是全職媽媽,還有一位畢業於航天大學。他們能進入行業,是因為熱愛,我相信他們也能走得很遠。」張潔表示。託起中國音樂劇未來的創作,可能正在上海蓬勃生長。

未來十年內「中國製造」可能超越引進作品

在文化產業,內容品牌代表長久的生命力。音樂劇也有自身清晰的商業模式,百老匯和倫敦西區面對金融危機等外部衝擊,都表現出了強勁的復甦能力。業內人士分析,學習借鑑這種商業模式,嫁接中國的文化內涵,中國音樂劇的成長空間不可限量。

聚橙音樂劇董事長耿軍判斷,未來十年內音樂劇的「中國製造」在市場體量和內容質量上,都有可能超越原版引進音樂劇。數據顯示,近兩年北京上海周邊城市和一些內陸二三線城市的音樂劇票房迅速提升,除了經典音樂劇之外,中文版音樂劇也有越來越多的受眾。「我們發現如果觀眾第一次觀看的音樂劇是中文音樂劇,就很能習慣它的表達方式。」

也有製作人表示,《聲入人心》讓觀眾看到了多位音樂劇演員的優秀與堅持,並吸引了資本的矚目。但良木代表不了森林,業內創作和技術人才依然稀缺。音樂劇作為文化產業,走向成熟的工業化體系,還面臨一些瓶頸。

2008年,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孫惠柱曾在學校的黑匣子劇場觀看過一部本科生作曲編劇的中文音樂劇。「如果在紐約、韓國,可能就能慢慢從小劇場打磨,走向大劇場。」孫惠柱嘆惋,上海當時卻很難找到合適的演繹空間和資金渠道,讓實驗性的原創佳作實現孵化,進入商業運作。這部驚豔過他的音樂劇遂擱淺至今,默默無聞。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指出,美國音樂劇產業發展中形成了百老匯、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等文化產業功能區,上海的劇場從數量上已經能大致與之相當,只是中小劇場目前多以獨立形態運營,未能聯合提供廣泛的活動空間給作者進行嘗試、呈現。

上海戲劇家協會主席楊紹林曾在音樂劇發展論壇中表示,期待「文創50條」中演藝空間的概念繼續落地,降低戲劇排練和劇場場租成本,尤其是50人至300人的中小劇場。「經過優秀劇目的高峰,打好音樂劇市場堅實的基礎,發展可以更順。」

>>>記者手記

春天的新蕾,更需認真呵護

某明星在音樂劇巡演中公開「假唱」——因急性聲帶炎使用錄音素材,代替真實演唱一事,近日在引發了網友們關於音樂劇行業底線和專業標準的激烈討論。

上周末,某音樂劇寧波站演出開始前,該劇明星主演登臺向觀眾表示因身體原因當晚演出的演唱部分將使用錄音,同時表示為不能接受這一安排的觀眾提供現場退票通道。此舉雖然在現場獲得了部分觀眾的諒解,但消息傳開後,更多觀眾對音樂劇製作方與演員的專業性提出了質疑。

按照國際慣例和行業標準,密集的音樂劇巡演通常會安排至少兩組主演演員(俗稱A/B角)以防止意外,國外專業演出團隊一角多人、一人多角的並不罕見。而該劇團一沒有充足的應急預案,二沒有提前告知(直到觀眾入場落座後,才公布演員無法演唱)退票信息,無疑暴露了製作和管理水平的多處短板。

以錄音素材的「假唱」來追求所謂的現場「完美」呈現,無疑背離了舞臺表演的本義。尤其是音樂劇中的歌曲演唱,經常是戲劇的精華所在,並非可以割裂的配樂「布景板」。而演員的價值並非來自所謂「明星光環」,或者滿足粉絲見偶像的仰慕心態,而是來自每場獨一無二的現場演繹。唯其真實,才能帶給觀眾無法復刻的觀劇體驗,體現演員的藝術創造。更不用說,將現場演出放錄音帶稱為「最特別」的演出方式公開宣傳,更是觸犯了行業底線——假唱,是我國法律明確禁止的違法行為。

演員力量儲備不足、劇目運營管理水平不高,無疑暴露了我國當下音樂劇行業發展的真實水平,也給正在享受音樂劇「發展紅利」的從業人員都提了個醒。新興的文化產業發展越快,越要求從業人員有敬畏之心和自我約束。音樂劇走過了漫長的冬天,才憑藉從業人員對舞臺藝術長期投入的熱愛與堅持,得到公眾的關注和支持。只看到「流量」的拔苗助長,為博取短期利益不顧職業道德,損害的是默默耕耘多年等來的大好春光,得不償失。

新蕾初開的時候,欣賞美好,更需認真呵護。音樂劇圈的每一次爭論其實也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以精湛的演出水平回饋這一份關注,才能為自己贏得立身之本,為行業贏得更好的明天。

作者:吳鈺

編輯:吳鈺

責任編輯:邢曉芳

*獲取更多演出資訊,訪問「劇匯王朝」(52drama.com),你想要的演出,都在這裡。

相關焦點

  • 2020世界經典原版音樂劇《貓》北京站
    15種語言、30個國家、300座城市、8100萬觀眾、20000多場演出,全球最受歡迎的音樂劇震撼回歸!中國音樂劇啟蒙之作,創下國內尚未開演票房過億的「奇蹟」,2020年,再度喚起億萬人心中永恆的「回憶」!
  • 西方音樂劇紮根中國需經典中文版
    當然,在這學步階段,也出現了些可以理解但需改進的做法。如在宣傳新劇時,鮮有用中文演唱的完整名段視頻做主打,而較多的是以製作的宏大、舞美的炫耀、明星的捧場來吸引眼球,如最近出現突發情況的《芝加哥》,並沒有在其經典的爵士音樂上做文章。
  • 2020年世界經典原版音樂劇《貓》CATS -北京
    首演8年後,《貓》就以3358場的演出記錄創造了首個裡程碑,成為在新倫敦劇院上演最久的音樂劇。1996年1月,《貓》更以連續演出6141場的佳績問鼎西區駐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1982年音樂劇《貓》成功登上百老匯,繼續創造歷久不衰的傳奇。在美巡演16年2個月之久,打破美國最長巡演記錄。
  • 帶娃度假還是看英國原版音樂劇《貓》,這是個難題!
    此次主辦方引進的全國巡演版本正是來自倫敦西區的駐演班底,也是《貓》眾多全球巡演版本中製作和演出規格最高的一個陣容,就連舞臺上的垃圾場和斜坡道具都從倫敦空運而來,僅是外方的技術考察就需兩周時間!其他什麼1981年一經問世,就陸續橫掃了7項託尼獎大獎,奧利弗、葛萊美獎等全球重磅獎項啦;不斷打破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的票房及連演記錄,一度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啦;還有,曾被翻譯的語言版本超過15種,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超過20000場演出,至少8100萬觀眾看過這部音樂劇啦~這些加起來,你說會不想買票?
  • 音樂劇的春天到來,我們還差點什麼?
    最近,美琪大戲院每晚都人頭攢動,原來是百老匯原版音樂劇《芝加哥》時隔一年又重返上海。觀眾孫一泓說:「我去年大概看了兩次,原版的劇,在編舞、音樂上都是相當成熟的體系,這個還是很值得一看的。」一部劇能在一年內兩輪巡演,且場場爆滿,外方導演也頗為驚訝。音樂劇《芝加哥》駐地導演達倫·格裡夫表示:「難以置信的是觀眾都是那麼支持喜歡我們的作品,到劇場裡來欣賞。我相信上海未來將會成為音樂劇中心。」
  • 原版音樂劇引進至中國內地 百老匯《獅子王》235套面具和偶
    原版音樂劇引進至中國內地,2020年武漢、北京開兩地駐演,超百人演出團隊,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道具、服裝、製作總監和主演,首次揭秘後臺 百老匯《獅子王》 235套面具和偶演「活」25種動物  由迪士尼戲劇集團監製,澳洲麥可爾集團,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及七幕人生音樂劇共同呈現的百老匯原版音樂劇《獅子王》,宣布將於2020年開啟武漢、北京兩地駐場演出。
  • 2017中國音樂劇為什麼這麼厲害
    ,是時候該總結一下過去啦~~回顧2017,音樂劇是如何走出了一條璀璨之路,資深音樂劇專家許鋒帶你全覽2017中國音樂劇的發展……2017年,對於中國的音樂劇市場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年」,國外原版音樂劇的引進、國外原版音樂劇的本土化、中文原創音樂劇,齊頭並進。
  • 專訪 | 聚橙音樂劇主席Lucy Lee:一年300場音樂劇,聚橙闖入音樂劇百億藍海領域
    目前,中國製作音樂劇主要有引進音樂劇、將國際知名的作品用中文改編和原創音樂劇三種方式。Lucy lee 指出,近年對中國音樂劇市場起到主導作用的是引進音樂劇,以中文改編劇和原創音樂劇為輔。 但是不可避免的,原版音樂劇引進也有其面臨的挑戰,有限的劇院設施,高昂的成本導致的居高不下的票價,都讓引進方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將音樂劇進行中國本土化逐漸被提上了日程。 以中文改編音樂劇來說,承襲原著優秀內容的同時,也減少語言的障礙,一度成為一個非常討巧的模式。
  • 重磅來襲 | 世界經典原版音樂劇《貓》CATS
    、共度美好時光的明星媽媽們。 即使是對於國內演藝圈,原本來自倫敦的音樂劇《貓》也是不可不看的經典作品。在中文版《貓》2012年在上海大劇院上演期間,便吸引了演藝界名人匯聚臺下,欣賞「貓」永恆不變的風採。 首演場更迎來了金星、李湘、林依輪、斕曦、羅紫琳一眾明星的追捧。
  • 百老匯漂洋過海來看你,百年音樂劇迸發新生機
    因劇結緣 為劇而生  晚上七點,29歲的程先生約了女友甄女士在中心廣場劇院約會,聽說劇院這周引進了原版音樂劇<貓>,兩人都很興奮。甄女士和程先生是「音樂劇社區平臺」裡公認的「劇迷情侶」。一開始,兩人都只是出於對音樂劇的喜愛,在SNS平臺線上交流,後來常常在線下一起看劇,漸漸就產生了情愫。
  • 《悲慘世界》發布中文海報 原聲引進無中文配音
    《悲慘世界》發布中文海報 原聲引進無中文配音 《悲慘世界》發布首款中文海報
  • 2018百老匯經典原版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 最新演出安排
    年普利茲戲劇獎、託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編劇、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樂劇男配角獎、紐約戲劇論壇獎的最佳音樂劇獎等多個獎項。全世界範圍內,《吉屋出租》已獲得超過1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銷售門票數超過2,500萬張。其中,在百老匯票房收入超過3億6千萬美元,銷售門票超過700萬張。全美巡演票房收入超5億,門票數額超過960萬張。  外媒評價  「令人振奮的標誌性搖滾音樂劇,使人看到了美國音樂劇的未來。」
  • 【重磅】韓國音樂劇的50年與亞洲市場未來的合作
    下午觀看了第四個節目——韓國版版權音樂劇《基督山伯爵》。版權音樂劇在韓國整體票房中佔相當高的比重。通過音樂劇《基督山伯爵》,可以了解到韓國的音樂劇製作水平和版權音樂劇,以及如何挖掘觀眾、進行製作和運營,在這一點上很有意義。
  • 英國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東莞首演完美落幕
    7月2日至7日,音樂劇《瑪蒂爾達》在東莞玉蘭大劇院開始它的中國首演之旅。一周以來,東莞周邊城市如廣州、深圳、惠州、佛山等地不少市民紛紛來到東莞,就為欣賞這部音樂劇。現在,觀眾也已形成了一個基本認知:想看頂級音樂劇,首選地就去東莞。從《瑪蒂爾達》說起:音樂劇與都市大眾文化《瑪蒂爾達》被稱為「近10年來英國最成功的音樂劇」,它的引進讓東莞市民能夠與倫敦西區的觀眾同步欣賞到世界一流的音樂劇演出。為了欣賞音樂劇《瑪蒂爾達》,廈門大學教授、文學博士滿新穎專程從廈門趕到東莞。
  • 票務推介丨十年之約只為等你的Cats貓音樂劇上海站
    同樣的十年,你還記得與ta的十年之約嗎?闊別十年整整十年2018年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劇《貓》來滬啦!也有很多朋友對於本次來滬的🐱是否為原版小編告訴大家:當然是原版啦!英文配音,中文字幕!給你最原汁原味的觀劇體驗!!
  • 百老匯殿堂級音樂劇《貓》即將來華,「傑裡科貓」狂歡派對席捲中國舞臺
    迄今為止,音樂劇《貓》已經被翻譯成15種語言,《貓》的腳印已經遍布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8100萬人次的觀眾觀看了這部音樂劇。2003年,原版音樂劇《貓》首次來華,在上海大劇院就上演了53場,場場爆滿,持續佔據媒體頭版的場面堪稱當年的城中盛事。對於大部分的國內觀眾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家門口欣賞到世界經典音樂劇,也因此機緣,《貓》成為了國內眾多音樂劇粉絲的啟蒙之作。
  • 2019中國音樂劇公司TOP30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演出票房收入176.85億元,其中演唱會票房超過40億,小眾的嘻哈演唱會都有超過4億的票房,而音樂劇卻只有2.55億的票房;2018年,音樂劇無論在作品數量、演出場次還是票房收入上都呈現出良好的上升勢頭,但與整體的演出市場數據相比,音樂劇收入只佔市場總收入的5%左右。
  • 原版音樂劇《貓》終於來中國了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2018年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原版音樂劇《貓》闊別中國舞臺十年後,再次來華演出。首演後8年內演出3358場,創造了首個裡程碑——英國劇院上演最久的音樂劇。1996年1月,《貓》以6141場的佳績問鼎西區演出最久的音樂劇。1999年4月,在倫敦演出的票房已逾115,363,000英鎊。
  • 周末去武漢,看百老匯原版音樂劇《獅子王》
    12月19日,來自武漢文旅行業的朋友來到長沙,在梅溪湖大劇院推介百老匯原版音樂劇《獅子王》——2020年2月19日,這部「音樂劇之王」將在武漢琴臺大劇院開啟武漢、北京兩地的駐場演出,兩地演出近200場,演出時間持續超半年,創下了國際音樂劇在中國巡演的最高場次紀錄。
  • 近十年英國最成功音樂劇 原版《瑪蒂爾達》明年來武漢
    武漢晚報訊(記者馮愛華 通訊員夏達)21日, 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中國巡演啟動儀式在英國駐華大使官邸舉行。該劇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孵化,曾獲英國戲劇最高獎奧利弗獎7項大獎以及美國戲劇託尼獎5項大獎,被譽為近十年英國最成功的音樂劇。目前該劇由保利院線和七幕人生合作引進,將於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中國多個城市開啟巡演,武漢是其中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