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市場的消費升級,有品質的娛樂產品需求不斷走高,音樂劇結合「音樂+舞蹈+戲劇」的演出形式,開始成為中國演出市場追逐的熱點。
據數據統計,在成熟的歐美市場,音樂劇票房佔整個演出市場達80%;日本每年音樂劇票房已近100億元;韓國音樂劇在所有演出形式中穩佔票房首位。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的音樂劇市場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和潛力,市場預估未來中國音樂劇具有200多億的市場空間。
在電影投資已經飽和的狀態下,從投資者的角度看,音樂劇將是一個新的投資領域。聚橙網創始人、中國音樂劇專業委員會主任耿軍博士表示在未來5到10年裡,演出行業會有一個巨大的爆發點。相比電影票房的450多億,音樂劇還徘徊在2億左右,從市場容量上看有近百倍的增長空間。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多了一種文化娛樂消費形式。所以不管出於哪個角度,有個新鮮的「血液」加入,必會刺激中國娛樂市場拉動GDP。
聚橙音樂劇也在這一波大潮流中搭上了音樂劇的快車。2015年聚橙音樂劇成立以來就以雷霆之勢參與了多部百老匯劇目投資與聯合製作,並進行海外IP中文版和中國原創音樂劇的製作。2017年聚橙音樂劇將為中國市場提供3部、超過300場以上的音樂劇演出,包括來自百老匯的原版音樂劇《魔法壞女巫》、日本四季劇團的《想變成人的貓》中文版、中國原創音樂劇《酒幹倘賣無》,力求打造中國音樂劇文化的爆發年。
中國音樂劇產業成為新藍海,行業初級階段的機遇和挑戰
文化娛樂消費是隨著一個國家物質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升的,近兩年電影市場的井噴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聚橙網音樂劇總裁Lucy Lee認為,音樂劇的發展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是成正比的,她指出,日本及韓國音樂劇市場的崛起都取決於一個關鍵數字——人均GDP10000美金左右,而在2015年,中國就有15個省市達到了這個標準。從國際市場的經驗來看,這個時間是適合音樂劇開始發力了。
曾有人保守估計,國內音樂劇市場的產值至少將會有200億元的想像空間。對此,Lucy Lee表示了認可,她認為對於200億這個數字,多數業內人士是沒有疑義的。2015年百老匯突破了14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倫敦西區也有近10億美元的票房,所以說中國音樂劇的市場容量達到200億也並非痴人說夢,只是時間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劇驚人的吸金能力。Lucy Lee告訴獨角獸,音樂劇的成功,除了人員成本、劇本成本、等都有一次投入多次產出的特點,隨著演出場次的不斷增加,邊際成本快速遞減,是最具商業價值的現場娛樂形式之一。一部成功的音樂劇的奧妙在於常演不衰所帶來的源源不斷的票房收入。據數據統計,《劇院魅影》的票房累計收入為32億美金,音樂劇《獅子王》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2億美金。另外,與音樂劇相關的版權收入和衍生產品收入,也形成了龐大收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前景非常客觀,但觀眾培養問題卻是當前中國音樂劇市場的瓶頸所在。畢竟任何文化不論多優秀如果觀眾不買單,一切都是枉然。對此Lucy Lee說:「北上廣加起來有六七千萬人,但目前看來在滿票房的情況下,中國觀眾才不到20萬。首先是要培育市場,沒有觀眾養不起龐大的系統,這是時間的問題,我們很樂觀。我們分析過近五年進入社會的職場新人,這些人的文化生活正在漸漸改變,他們會像西方音樂劇觀眾一樣,把買票進劇院看音樂劇當作一種生活方式。」
不容否認,劇院租金高昂、表演團隊,製作團隊,技術團隊人才儲備不足、產業市場化不高、國家政策扶持的缺乏等阻礙了中國音樂劇的發展,但也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挑戰。不成熟的市場體系是一種產業發展最迅速、也是進入者最好的跑馬圈地的時機。
「演出這個行業是一個投資嚴重不足的行業。」聚橙網創始人耿軍在多個場合表達過他的這一看法。這些值得深挖的投資領域,雖然看起來小眾,但是市場價值不可小覷。Lucy Lee透露已經有一些製作和運營者開始進入音樂劇行業,而聚橙音樂劇也加快了布局的速度,勢要成長為中國音樂劇產業的中繼力量。
自2002年中國市場開始接觸音樂劇,經過了十多年的摸索發展,2015年,隨著世界四大音樂劇之首的《劇院魅影》在中國上演,幾乎全面攻陷了北京的演出市場。看似如火如荼的發展背後,卻是明顯的經典效應,中國音樂劇市場並沒有迎來全面開花的盛景,該怎麼發展中國音樂劇仍是擺在從業者面臨的一個嚴峻課題。
目前,中國製作音樂劇主要有引進音樂劇、將國際知名的作品用中文改編和原創音樂劇三種方式。Lucy lee 指出,近年對中國音樂劇市場起到主導作用的是引進音樂劇,以中文改編劇和原創音樂劇為輔。
以引進音樂劇來講,自2002年錢世錦引進《悲慘世界》開始,陸續有外國音樂劇到中國,或交流或吸金,但效果始終喜憂參半,並未在中國演出市場上引起太大的轟動,似乎是悄悄的來悄悄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直到2015年,北京四海一家引進《劇院魅影》,成為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代表作,狂攬一億多票房,佔當年票房收入的一半。
但是不可避免的,原版音樂劇引進也有其面臨的挑戰,有限的劇院設施,高昂的成本導致的居高不下的票價,都讓引進方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將音樂劇進行中國本土化逐漸被提上了日程。
以中文改編音樂劇來說,承襲原著優秀內容的同時,也減少語言的障礙,一度成為一個非常討巧的模式。2011年開始,中文版《媽媽咪呀》和《貓》相繼推出,兩年時間內,這兩部音樂劇在全國巡演、駐演達672場,票房總收入超過兩億元。
著名音樂劇製作人李盾表示,早前中國觀眾還沒有熟悉音樂劇的表現形式,以《歌劇魅影》、《媽媽咪呀》等為代表的西方經典劇目逐漸樹立了標杆,業內對音樂劇有了正確的概念。但是他指出,國內原創優秀音樂劇作品缺失嚴重才是音樂市場發展真正的問題所在。同時,他強調,「想救音樂劇的市場就必須靠原創,如果只是外國劇目賣得好,自己民族文化就沒有了,做好原創音樂劇,市場才能井噴式爆發。」
的確,近幾年,音樂劇創作在國內已成風潮。在經歷了一陣熱火朝天的製作之後,看上去是四面開花的中國音樂劇,卻遲遲不見燦爛春天。在原創音樂劇的改變上,中國音樂劇一度被認為是高票價、短檔期、高風險的「快餐演出」,成為低值品的代名詞。對此,Lucy Lee認為,音樂劇市場最終是會以原創為主的,雖然不能否認現在有一部分不成熟的作品充斥音樂劇市場,但是很多音樂劇創作者仍在不斷嘗試,積累經驗,促進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
聚橙音樂劇在成立之初便堅持「多條腿走路」,三種模式並重,但是Lucy Lee 強調,不論是哪種模式,都要考慮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摸準中國音樂劇市場的文化脈搏,引進劇要經典且適合中國審美,中文改編劇要保證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加入中國元素,原創劇要保證高品質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吸引觀眾走進劇院,為音樂劇買單。
經歷了2016年的不景氣,業內人士並沒有對音樂劇市場失望。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海君說,受《歌劇魅影》影響,不少演出商看好音樂劇市場並開始大規模引進劇目,但由於版權引進有一定周期,這些高品質音樂劇到今年才落地,今年又成了音樂劇的「大年」。
Lucy Lee 告訴獨角獸,2016年音樂劇票房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大劇的支撐;但是2017年音樂劇市場將迎來一夜花開的繁華景象,今年大量的劇目,都將在一年引入中國,這在中國音樂劇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同時,她認為在未來的3至5年,中國的音樂劇市場都將非常值得關注。
2015年起聚橙音樂劇開始進入音樂劇的上遊領域,2017年聚橙音樂劇也將迎來爆發年。據了解,僅聚橙音樂劇一家公司,將在今年推出三部大劇:百老匯原版音樂劇《魔法壞女巫》(Wicked)、日本經典音樂劇《想變成人的貓》中文版、中國原創音樂劇《酒幹倘賣無》。三部大劇,三種市場模式,對此,Lucy Lee表示,聚橙音樂劇從成立之初,就著眼於「投資+引進+製作」的布局,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將於2017年上半年在中國開始巡演的《魔法壞女巫》(Wicked)突破了以往中國單方引進西方音樂劇的模式,中國民營資本此番進入了百老匯的上遊製作環節、參與了《魔法壞女巫》(Wicked)全球巡演的製作。作為此劇世界巡演的中國首家投資方和主辦方,LucyLee 表示,這部劇將成為聚橙音樂劇歷史上一個裡程碑,對團隊、運營以及宣傳等能力提出了考驗。據了解,該劇將於四月在上海開啟中國巡演,緊接著到達北京廣州,連續演出85場,目前北上廣都分別經過了5輪的開票,成績非常喜人。
聚橙與李盾聯合成立了全新的原創音樂劇公司,推出的首部原創音樂劇《酒幹倘賣無》在全國排了40個城市,超過100場的巡演,這幾乎是2015年的整個中國原創音樂劇市場容量的30%。同時,日本四季劇團首部海外授權音樂劇也花落聚橙,在日本音樂劇演出排行榜前10位、自1979年演出開始已經接近2000場的經典劇目《想變成人的貓》中文版也於2017年4月在北京宣布首演,並開啟全國100場的巡演。
最後,Lucy Lee向獨角獸透露,聚橙音樂劇在投資上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目前等待呈獻的聚橙音樂劇投資的百老匯音樂劇還有8到10部。在極其不穩定的市場環境下,投資劇目能夠取得成功的可能僅在10%-20%左右,儘管如此,聚橙音樂劇仍將維持每年投資10-15部百老匯經典劇目,投資標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該劇已經在百老匯等地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二是適合引進中國的劇目。據了解,聚橙音樂劇2016和2017年做了密集的投資,投資了近二十部音樂劇,所投資劇目獲得了超過15個託尼獎提名。未來聚橙音樂劇還將引進和製作更多世界一流的音樂劇,力求成為中國音樂劇市場發展的推動者。
1、現狀:音樂劇在歐美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但是中國的發展始終不如意,有人曾預測國內音樂劇市場的產值至少有200億元的空間,你怎麼看待200億這個數字?
Lucy Lee:200億這個數字是有指示性意義的。對於200億這個數字多數業內人士都是沒有異議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首先,近幾年大量的資本和運營製作公司湧入這個行業,證明很多人看到了市場的潛力。
其次,音樂劇的崛起是與這個國家的經濟的發展成正比的。中國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超過人均GDP10000美金的省和市多達十幾個,中國音樂劇的爆發顯而易見。
再次,音樂劇出現了十幾年以來的一夜花開的景象。17年以及接下來3到5年,會有大量的劇目進行上演。
2、問題:比較歐美市場,你覺得中國音樂劇目前發展最大的問題或者瓶頸是什麼?
整個音樂劇的市場還處在初級階段,瓶頸還是蠻多的。
從硬體設備來講,劇院的租賃成本高導致相對較高的票價阻礙了市場觀眾的培育的;劇院的不標準限制了大量的優秀劇目沒有辦法進入到中國來。
就行業人才儲備上來講,沒有專業戲劇院校的支撐,人才培養比較單一化,舞蹈、唱歌和表演不能兼顧,限制了人才招募。
音樂劇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在國外從整個的創意、製作、宣傳、市場營銷以及周邊產品開發圈層等都有專業的系統化的團隊和公司。在中國尚不完善。
另外,中國沒有音樂劇投融資平臺;國家對於文化行業尤其是音樂劇的鼓勵機制和激勵機制也是不健全的。
3、原創:目前市場上認為原創音樂劇不景氣,導致引進劇成主導的看法逐漸成為主流聲音,甚至有人認為部分中國原創的音樂劇因為質量問題傷害了中國市場,你對中國原創的音樂劇怎麼看?
中國市場目前來看確實是以引進劇為主導,中文改編和原創劇為輔。音樂劇最終是一定會向原創來靠攏發展的,但是中國目前的問題是,市場上有一些比較好、這兩年進步非常快的作品,但是不可否認會有一些粗製濫造的作品充斥市場。從原創音樂劇這個版塊來講,我個人認為,中國原創音樂劇在不斷探索提高,在教訓和經驗中謀求發展,對中國音樂劇的發展還是起到了一定的貢獻。我不贊同原創音樂劇會損壞音樂劇的發展的說法,他們對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應聘簡歷發送郵件:yldjs001@126.com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可掃我
微信號:yldjs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