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隨著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揭開帷幕,唯一入圍紀錄片《我們四重奏》以黑馬之姿驚豔亮相,獲得一致好評和廣泛關注。特別是在13日晚首映結束後,其微博話題閱讀量短時間內便達到了7.4萬,引發所有觀影人的討論與共鳴。究其原因,或可用該片導演王磊的話來解釋,"追夢人太多了,《我們四重奏》也許是在看'他們'的故事,其實也是在看'我們'自己的故事。"
夢想與真實,貫穿著《我們四重奏》由內到外的整個脈絡,從影片裡的四組人物到該片新晉導演王磊,再到影片出品方——萬達影視,都在完整演繹著夢想照進現實的故事,這或許也是這部影片能大獲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們四重奏》,講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在北京朝陽區最東端,離北京首都機場不到10公裡的地方,這裡聚集了過去十幾年間來京的外地務工人員,以及越來越多來自城區的外溢人口。用這裡人的話講,"這裡是另一個北京,一個屬於他們的北京"。可以說,這裡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外來務工人員生活現狀和精神面貌的一個縮影,他們的故事,正是大多數人外出奮鬥、拼搏的故事。
而《我們四重奏》則生動展現了這裡四組人物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面對升學、追愛、築夢、婚嫁的不同狀態:"許多"懷揣著音樂夢來到北京,經歷曲折坎坷,就想組建一個工人樂團;打工仔"小海"渴望愛情,卻因一個北京女孩陷入反覆無常的虐戀之中;熱戀情侶"珊珊"和"家亮"相愛四年,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最終卻必須面對10萬元彩禮的現實問題;六年級女孩"小芸"因學籍問題必須回雲南老家上學,然後獨自面對成長中遇到的不解與困惑、難過與悲傷。
這四組人物本身講述的就是在北京逐夢的故事,而從這樣生動且具有代表性的四組人物故事中,大家或多或少又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從而被擊中內心,引起深深的共鳴與感慨。
王磊的追夢路:從鐵西區三好街到北京建國路93號
回溯導演本身,《我們四重奏》的導演王磊,其實只是一個從小懷揣電影夢的普通青年。在拍攝《我們四重奏》時,他已經馬上要到35歲了。讓夢想落地,他用了三年,而播下夢的種子,他用了20年。
20多年前,16歲的王磊收到了一份生日禮物——爺爺用攢了很久的工資買來的三碟連放VCD機。從此,王磊的零花錢和課餘時間都用在了租碟和看電影上,而能淘到各種物美價廉的國外影碟的三好街,成了他電影之夢的朝聖地。《碟中諜1》《阿甘正傳》等一部部優秀電影,不僅開拓了這個少年的眼界和學識,更讓他堅定了自己的電影夢。
大學畢業後,王磊加入著名的都市報《京華時報》,其2011年的攝影作品《森林裡的人》,入圍過"荷賽的多媒體評選"前三甲。這些雖然看似與電影不沾邊,但新聞人追求真實的底色,以及優秀的拍攝技能,都為其拍攝《我們四重奏》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此後,北京建國路73號——萬達集團總部所在地,成為了王磊離開媒體行業後新的選擇。在萬達企業文化中心,王磊主要負責電視廣告、宣傳片或者大型活動的攝影直播之類的工作,看似與電影和媒體行業漸行漸遠,但豁達的王磊覺得,"用自己喜歡的專業謀生,也是種幸福的事情。"而他自己,"一刻也未遠離夢想"。
2017年,35歲的王磊決定落地自己的電影夢。而朝陽區最東端這塊小區域的天然親切感,讓王磊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而以誠懇、真誠的態度走進這裡的王磊,也成了十幾年來唯一一個真正融入當地的"外來人"。也正是這種真誠的態度,決定了跟拍人物的真誠,也決定了《我們四重奏》真實的基調。
微博大V"電影通緝令"評論說,"真的很佩服(《我們四重奏》)導演能找到這幾位極度有趣、可愛、戲劇性的人物,獲得被拍攝對象的充分信任,記錄下他們人生裡最抓馬的時刻,在海量素材中篩選出精彩的瞬間。劇情片演都演不出如此豐富、多層次的生活質感。"
萬達影視:聚焦社會角落,關注"平凡"群體
《我們四重奏》除了是導演王磊的處女作,更是2017年萬達集團推出"菁英+"五年戰略的一項成果。"菁英+"五年戰略旨在發掘和培養影視行業內各專業人才,全力助推中國電影工業化升級。早在2018年,其就推出了首部作品《過春天》,且上映後獲得業內一致好評,更榮獲平遙國際電影展費穆榮譽最佳影片、費穆榮譽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國內外大獎,可謂是一鳴驚人。
今年《我們四重奏》作為萬達該項目推出的第二部作品,仍然不忘初心,聚焦當代現實題材,反應了城市化進程中的眾生追逐夢想的現實與困境,讓原來被忽視的群體得到關注。新穎的題材和立意,再結合王磊個性化的影像風格和詩意表達,不僅使《我們四重奏》這部電影大獲成功,也使萬達集團推出的戰略計劃順利落地,是企業孵化青年導演、並普惠大眾的的積極表現。
自此,也期待有了萬達集團這種集團+菁英的先例和模式,能激勵更多平臺和新生代導演勇於逐夢,創造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