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武俠茶館"↑關注微信,更多精彩
「三屍腦神丹」是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一種毒藥,只有日月神教的教主才曉得煉製的方法,想當年任我行和東方不敗利用它控制無數教眾為自己賣命,多少武林高手屈服於腦神丹的淫威之下。對這種奇毒小說中如此描寫的:
任我行點點頭,說道:「不錯,這正是『三屍腦神丹』!」又從瓷瓶中倒出六粒「三屍腦神丹」,隨手往桌上擲去,六顆火紅色的丹丸在桌上滴溜溜轉個不停,道:「你們知道這『三屍腦神丹』的厲害嗎?」
……
黃鐘公和禿筆翁、丹青生面面相覷,都是臉色大變。他們與秦偉邦等久在魔教,早就知道這「三屍腦神丹」中裡有屍蟲,平時並不發作,一無異狀,但若到了每年端午節的午時不服克制屍蟲的藥物,原來的藥性一過,屍蟲脫伏而出。一經入腦,其人行動如妖如鬼,再也不可以常理測度,理性一失,連父母妻子也會咬來吃了。當世毒物,無逾於此。
任盈盈吃三屍腦神丹
從金庸的描述可知,這種陰損的三屍腦神丹的藥效關鍵還在裡面的「三屍蟲」身上,那麼這個三屍蟲究竟是什麼呢?得由道教的信仰說開去。晉代葛洪所撰的《抱樸子》引《易內戒》及《赤松子經》及《河圖記命符》云:「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算減則人貧耗疾病,屢逢憂患,算盡則人死,諸應奪算者有數百事,不可具論。又言身中有三屍,三屍之為物,雖無形而實魂靈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享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所為過失。」
原來天地間有專門主管人類過錯和懲罰的神,根據人所犯的過錯輕重減少其壽命。人身體裡面又住著三種屍蟲,這三種蟲子沒有形體,屬於鬼神一類的,雖然寄居在人類的身體裡面卻巴不得宿主早點死掉,這樣他們就可以出來享用祭祀死者的貢品了,所以每逢「庚申日」三屍蟲就會上天向司命神打人的小報告。
《雲笈七籤》卷八十一引《太上三屍中經》云:「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唯三屍遊走,名之曰『鬼』。四時八節企其祭祀,祭祀既不精,即為禍患,萬病競作,伐人性命。」此處特別強調人死後魂魄分別歸於天地,所謂的「鬼」都是由三屍幻化而成的(但是持這種說法只是少數,通常還是把鬼和人的魂魄連繫在一起的)。它們不僅寄生為蟲師禍害宿主的生命,變成鬼後還要求人們定期祭祀它們,要是祭祀不到位,仍要繼續危害人間,著實是令人討厭的妖怪。
關於三屍蟲的具體稱呼、寄生在人身體裡的哪個地方以及具體危害各種典籍說法不一。《雲笈七籤》云:「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臟。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湧)動,淫邪不能自禁。此屍形狀似小兒,或似馬形,皆有毛長二寸,在人身中。」
三屍圖
《酉陽雜俎•玉格》載:「庚申日,伏屍言人過。本命日,天曹計人行。三屍一日三朝,上屍青姑伐人眼,中屍白姑伐人五藏,下屍血姑伐人胃。命,亦曰玄靈。又曰一居人頭中,令人多思欲,好車馬,其色黑;一居人腹,令人好食飲,恚怒,其色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煞。」
由此可見,道教信仰中的三屍比金庸筆下的三屍腦神丹來得棘手得多,後者發作起來還只是攻腦,前者發作起來可是上中下三路齊伐,叫人渾身沒一處好的。或許三屍腦神丹裡實際只用到了「上屍」而已。
典籍中每每提到三屍蟲必和「庚申日」連繫到一起,「庚申日」來自幹支紀法,即採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的紀年或紀日方法,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為一個周期,共計60,「庚申」處在幹支表上的第57項。每個周期結束後,再重頭開始一個周期。也就是說每60天,三屍蟲就會上天打一次小報告。
幹支表
至於《笑傲江湖》裡說三屍腦神丹毒性一年才在端午節發作一次,是金庸大俠把三屍信仰和端午節驅五毒的信仰連繫在一起了。每年農曆5月時值盛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蛇和各類毒蟲最活躍的時候,為了防止蛇蟲傷人,民間端午節有喝雄黃酒或草藥湯,給小孩佩戴裝有驅蟲草藥的香包等習俗。所以,在電視劇裡面我們看到娘子一到端午節就遭殃。
上文說到三屍蟲每逢庚申日要上天告狀,又由於這種蟲子只會在人睡著後才會出竅,所以古時人們在庚申日都會徹夜不眠,不給三屍蟲出去打小報告的機會。
需要補充的是,也有將打小報告這件事歸罪給土地公的。舊時民間認為土地公每月2月2日和2月16日會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類的過錯,所以這兩天要祭祀土地爺爺,稱之為「牙(祭)」或「做牙」。而特別是每年農曆12月16日是土地公做年終匯報的日子,更要慎重對待。「尾牙」這天人們除了做豐富的飯菜,還會特別準備甜食,目的是希望土地公吃完甜的東西,嘴也會甜一點,多給人類說說好話。這其實是把土地公信仰和三屍信仰混合了。
你真的喜歡打小報告嗎
道教信仰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求長生」,修仙的目的說穿了也是為了能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而三屍蟲上天告狀會折損人的壽命,因此三屍就成了求長生路上的最大絆腳石。且三屍經常和「三惡門」「五道門」的概念連繫起來。
第一門名色慾門,一名上屍道,一名天徒界。第二門名愛欲門,一名中屍道,一名人徒界。第三門名貪慾門,一名下屍道,一名地徒界。此三惡之門,一名三屍之道,一名三徒之界。常居人身中,塞人三關之口,斷人三命之根,遏人學仙之路,抑人飛騰之魂。
第一門名色累苦心門,一曰太山地獄苦道。第二門名愛累苦神門,一曰風刀苦道。第三門名貪累苦形門;一曰擔山負石苦道。第四門名華競苦精門,一曰作江河苦道。第五門名身累苦魂門,一名吞火食炭鑊湯苦道。此五苦五道之門,常居於人身,系人命根,遏人招真之路,斷人修仙之門。(《雲笈七籤》卷八十一)
斬卻三屍才能成仙
從引文可見,三屍除了作為一般意義上的鬼神外,還具有道德形上學的意義,等同於象徵欲望的「惡門」,這些惡門就相當於佛教所謂的「三毒」「五取蘊苦」「八苦」等。是擾亂修行者身心清淨的思想情慾。結合前面《酉陽雜俎》引文所說,(三屍蟲)「令人多思欲,好車馬」「令人好食飲,恚怒」「令人好色,喜煞」可見一斑。《封神演義》裡形容一個人急躁時,就常用「三屍蟲暴躁,七竅內生煙。」
因此道教演化出了「斬三屍」的文化,斬完了三屍就意味著白日飛仙。《雲笈七籤》中記載大量斬三屍的方法,其中一般選在庚申日(也有選在其它時間的)。
神仙守庚申法
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三屍皆盡,司命削去死籍,著長生錄上,與天人遊或六月八月庚申彌佳,宜竟日盡夕守之。二守庚申,三屍伏沒。七守庚申,三屍長滅。
庚申夜祝屍蟲法
常以庚申夜中平坐,叩齒七下,擊額呼彭倨;次叩齒七下,撫心呼彭質;又叩齒七下,捫腰呼彭矯。先兩手心書太上祝曰:「吾受《太上靈符》、《五獄神符》,左手持印,右手持戟,日月入懷,濁氣出,清氣入。三屍彭倨出,彭質出,彭矯出。急急如律令!」
改什麼生死簿,打死三隻蟲子就能長生不死了
這些做法大抵上和道教平時服丹藥、畫靈符等裝神弄鬼的巫術沒啥兩樣,不必詳查。倒是《本草綱目》人部第五十二記載和指甲有關的斬三屍方法比較有意思。「《太上玄科》雲︰常以庚辰日(編者註:可能是「庚申日」誤記)去手爪,甲午日去足爪。每年七月十六日將爪甲燒灰,和水服之。三屍九蟲皆滅,名曰斬三屍。一雲︰甲寅日三屍遊兩手,剪去手爪甲,甲午日三屍遊兩足,剪去足爪甲。」日月神教的諸位傻了吧,只要吃吃指甲灰就可以解毒了。
其實任何民間或宗教信仰都意外的有著簡單樸實的源頭,關於三屍蟲的起源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三屍蟲可能起源於蛆。當動物死後,蒼蠅總是會迅速的找到屍體並在上面產卵。8至24小時內,卵就會孵化成蛆。由於蒼蠅產卵的過程很難發覺,所以在人的直觀印象中,蛆是突然出現在屍體上,好像它本來就寄居在動物體內,等到動物死後才爬出來的。這種猜想符合三屍蟲希望宿主早死,以從宿主體內解脫出來的特點。
第二種猜想,三屍蟲起源於對寄生蟲的認識。中國醫學很早以前就對人體內的寄生蟲有一定的認識。東漢王充所著的《論衡•商蟲》載:「人腹中有三蟲,下地之澤,其蟲曰蛭。蛭食人足,三蟲食腸。」西晉陳壽所撰《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載:「漆葉屑一升,青黏屑十四兩,以是為率,言久服去三蟲,利五藏,輕體,使人頭不白。」三屍蟲可能就是從「三蟲」發展而來。
且三屍蟲又常和「九蟲」並說,同樣是《雲笈七籤》引《太上三屍中經》云:「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屍九蟲為人大害……此三屍九蟲,種類群多。蛔蟲長四寸五寸或八寸,此蟲貫心人死。白蟲長一寸相生甚多,長者五寸,躁人五臟,多即殺人,兼令人貪食煩滿。膈蟲令人多咳嗽。胃蟲令人吐嘔不喜……」可知,《太上三屍中經》的作者對三屍蟲並不是完全抱著迷信的看法的,而是兼收了樸素的醫學常識,在他看來這兩種看法似乎沒有任何不協調的地方。但我們也由此能夠肯定三屍蟲源於寄生蟲無疑。
特意選了一張最不噁心的寄生蟲
反思《本草綱目》的記載,甲寅日和甲午日要分別剪掉手腳指甲,從衛生角度來說,勤剪指甲確實可以減少感染細菌和寄生蟲的風險。但是前文又說,將剪下來的指甲燒成灰,和水喝下,反而又是不科學不衛生的巫術行為了。
至於庚申日守夜不過是一些笑談,平日不做虧心事,庚申何懼蟲告狀。而修道求仙者更應當專注於精神上的訓練,而不是憑藉煉丹吃藥等一些「捷徑」。宋代文人葉夢得亦曾批評守庚申和斬三屍的做法:「小人之妄誕有至此者!學道以其教言,則將以積累功行,以求升舉也,不求無過,而反惡物之記其過,又且不睡以守,為藥物以殺之,豈有意於為過,而幸蔽覆藏匿,欺罔上帝,可以為神仙者乎?上帝照臨四方,納三屍陰告而謂之讒,其悖謬尤可見。
--作者:潘神,十五言社區
(各位客官,可否打賞小二點茶酒錢?長按識別二維碼)
中國俠文化基地!
搜索微信號:wxcg4585(長按複製)關注我們!一同打造最專業的俠文化基地
歡迎加入QQ群:459962706一同談天論地
新浪微博:武俠茶館小二
文章投稿:3281180150@qq.com
(長按可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