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方向有很多,寫下點什麼呢?這是個問題。
01輸出比輸入更重要
寫什麼,把思維的點滴變成文字,不想不行。於是就得想,還得好好想。既不能成為又一個「朋友圈」,又不能成為一種說教。
於是「於是」這個詞成了一種思維邏輯的開始,於是就得想就得寫,想是鍛鍊邏輯、梳理知識,寫則為了提高文筆、掌握知識。
於是(我還是那麼的喜歡用「於是」)在這個過程中,發覺自己的不足和知識的貧乏,於是就促使自己要學習、要讀書、要梳理、要總結。於是就根據最近讀的書、看的文、了解的事、引發的共鳴與思考……寫下了點什麼。這樣倒也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於是自媒體促使讀書這件事倒也成為了一件大好事。
於是就成功地把一件事變成了另一件事,即從自媒體寫作的心得體會變成了讀書。因為輸出比輸入更重要。於是這樣一路想下來竟十分有趣。
讀書的範圍就很廣了,於是就有了寫作方向,於是就產生很多共鳴與思考,或者最不濟也是東拼西湊或「拿來主義」,拿「大師」的做事說做事,拿「大家」的做人說做人,拿「大家」的做藝說做藝……這樣想來,竟不自覺地學到了大師的為人處世,學術態度……
當然這只是一種「於是」的思維猜測,自媒體中間不乏有很多知識淵博的人,比如日更2萬字、擁有一門手藝、一項技能的一大群「大V」,以致後來,每遇到一些生活技能型的問題,自媒體的「達人」們總是能給出很多實用小妙招。比如,我學發麵就得益於自媒體。
於是,就驚人的發現說著說著怎麼說到「發麵」了。
02「於是」得亂七八糟(想了一個小標題)
於是又想到了一句話「顧左右而言他」。(當然這裡用「顧左右而言他」也很不恰當,用一個什麼詞語來比喻呢?一時半會也想不出來,歡迎各位提供恰當用詞。)
文章的創作,語言的精妙,在寫作時很重要。把一個問題變成另一個問題,是非常巧妙的,聽起來也覺得很有道理,但又覺得好像沒回答一樣。
舉個(不很恰當的)例子吧。有一次看《經典詠流傳》,北師大教授,博導康震老師和主持人的一次問答,很是精彩。
簡單介紹一下背景: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第5期,有一首歌《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演唱者:譚維維、鄭棋元,填詞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辛曉娟副教授,音樂製作人撈仔老師。
(說到此處,不由得扯點其它,也就是聽歌感受,這首歌一聽就很大,大氣場、大氣魄,夢幻,所以也向大家推薦一下。)
歌曲演唱完畢,主持人現場有個簡短的訪談,在採訪完填詞人後。
向康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如果是您,您會怎樣用什麼樣的風格填詞?(哇,問題有些尖銳)
康老師(大概這樣說):我和曉娟老師很熟悉,曉娟老師在古詩詞方面也很有成就。
我可能會很猶豫,不去做這樣的創作,因為我沒這個膽。(很真誠)
創新,需要勇氣。(話鋒一轉,轉變為另一個層面)
這個創作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也是一次大膽的創新。(辛老師寫得好)
後面就講到了漢語世界遇見英語世界、民族文化遇見的事情了。(回答得又接地氣,又有高度。)
於是看完這一段覺得:康老師不愧是點評嘉賓,很厲害,很巧妙,這應該是現場點評。於是又想到主持人有一次介紹過:《經典詠流傳》節目中的詩句出自康老師的書法作品。
(十分抱歉的是用文字講故事的能力有限,推薦大家看視頻。)
於是就到結尾了。回看了一下上文,「於是」了這麼多,也沒「於是」出個所以然,於是問自己到底想說什麼呢?想來可能是想說:自媒體創作要學習、自媒體創作需巧妙。因為是一路「於是下來的」有些地方詞不達意,不妥之處,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