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三劫之現在住劫。賢,又譯作善;劫,(劫波)之略稱,又譯作時分。即千佛賢聖出世之時分。全稱現在賢劫。謂現在之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出世化導,故稱為賢劫,又稱善劫、現劫。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三劫。
——《佛學大詞典》
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聲聞原指佛陀在世時之諸弟子,後與緣覺、菩薩相對,而為二乘、三乘之一。即觀四諦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斷見、修二惑而次第證得四沙門果,期入於『灰身滅智』之無餘涅槃者。聲聞乘,乃專為聲聞所說之教法。聲聞藏,則為闡述其教說之經典。
——《佛學大詞典》
音譯缽剌醫迦佛陀、畢勒支底迦佛、闢支迦佛、貝支迦佛、闢支佛。又作獨覺、緣一覺、因緣覺。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於現在身中,不稟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聲聞與緣覺,稱為二乘;若共菩薩,則為三乘。
——《佛學大詞典》
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隸槃那、抳縛南、匿縛喃。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無生。與擇滅、離系、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槃(般,為梵語pari 之音譯,完全之義,意譯作圓寂)、大般涅槃(大,即殊勝之意。又作大圓寂)。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徵而列為法印之一,稱「涅槃寂靜」。佛教以外之教派雖亦有涅槃之說,然與佛教者迥異。佛教大乘、小乘對涅槃之解釋,異說紛紜。
——《佛學大詞典》
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佛學大詞典》
為「有餘涅槃」之對稱。四種涅槃之一,九諦之一。新譯為「無餘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體。無餘依涅槃係指斷煩惱障,滅異熟苦果五蘊所成之身,而完全無所依處之涅槃。
——《佛學大詞典》
又作三法藏。藏,意謂容器、穀倉、籠等。(一)指經藏、律藏、論藏。系印度佛教聖典之三種分類。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四述求品載,藏,「攝」之義,即總攝一切所應知之意。若依覺音之說,則藏為「諳記」之義,即以諳誦之法而師徒口傳。另據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中載,藏為「器」之義,即容受所應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眾部與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雜藏(本生因緣等),犢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羅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與菩薩藏,大眾部之一說部另加雜集藏與禁咒藏,成實論加上雜藏與菩薩藏,六波羅蜜經加上般若波羅蜜多藏與陀羅尼藏,五者合稱五藏。此外,經藏與律藏二者,或聲聞藏與菩薩藏兩者,並稱為二藏。
——《佛學大詞典》
(術語)斷妄惑,證得勝果也。唯識論一曰:「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讀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佛學大詞典》丁福保 編
(術語)三種身之一,自四大五塵等色法而成之身,謂之色身。楞嚴經十曰:「由汝念慮,使汝色身。」
——《佛學大詞典》丁福保 編
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實佛、第一身。據大乘大義章卷上、佛地經論卷七等載,小乘諸部對佛所說之教法及其所詮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無漏功德法等,皆稱為法身。大乘則除此之外,別以佛之自性真如淨法界,稱為法身,謂法身即無漏無為、無生無滅。
——《佛學大詞典》
系以龍樹之中論為基礎,宣揚空觀之學派。認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獲得之認識,皆屬於戲論範圍,稱為俗諦;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覺現觀,方能證得之諸法實相,則稱為真諦。從俗諦而言,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諦而言,一切皆無自性,皆畢竟空。然世俗有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存在於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諦,則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即在理論上,統一性空與方便;在認識上和方法上,統一名言與實相、俗諦與真諦;在宗教實踐上,統一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涅槃,即所謂假有性空,不著有、無二邊之觀點,即稱中觀。與瑜伽派對立。迄印度大乘教末期,此派一直為二大潮流之一。
——《佛學大詞典》
音譯毗若底摩呾喇多。識,即心之本體,離識變現之外無任何實在,稱為唯識。即認為吾人自己心外之物心諸現象皆由八識自體所變現之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又將所認識對象之相似形狀視為心內之影像所映現而認為實在實有,且作為認識對象之物境自體(本質)亦從阿賴耶識中之種子變生,故唯識以外無其他實在,稱為唯識無境,或據萬有從識所變之意義,而稱為唯識所變。
——《佛學大詞典》
音譯作醯都費陀。為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論理學(邏輯學)。因,指推理的根據、理由、原因;明,即顯明、知識、學問。因明,意指舉出理由而行論證之論理學。吾人思索事物時,天生具有一種推演能力,即根據已知事件以比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種比較推演之過程,若因思路混亂,界說不清,每易導致結論之偏差、顛倒,故須將此類比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歸納,方可論究語言之過失、思索之正偏,從而導入正確之推論,此即為因明之根本要義。
——《佛學大詞典》
由觀想外境成諸本尊之皈依境,行者遂能清淨執土石為自性實有而顯現之遍計執性。由觀想諸有情成男女本尊,行者乃能清淨我指而離愛憎。由觀想己身之蘊、界、處成本尊蘊、界、處自無始以來即已如是,行者遂有無數利益,此中包括將罪障清淨為色身、圓滿積集福德資糧,及得三摩地(定)。
——《九乘次第論集》
能對生起次第觀修之少許執著,及觀修時對「觀諸法如幻」之少許執著,悉皆清淨無餘。由能離一切戲論,甚至連「如是」 之概念亦離,遂能清淨法身之障蔽、圓滿不可思議之止觀,及智慧(資糧)之積集。由於將心專一觀於任何所緣,行者乃住於樂、明、無念之境界,以此而證悟內智實相,即大手印,即圓滿次第之體性。為見如是之真實自性,於體證本始根基之自性、金剛身之自性及心性之勝義自性後,行者復觀修此真實之性。
圓滿次第修習分依自身及依他身等二種。依於自身之修習為有作意之六種瑜伽:拙火、幻身、睡夢、光明、中有及遷識。此乃不依他力而成正等覺之圓滿次第修習。依他身之修習即精通脈、氣、明點瑜伽之行者,以修「樂」為道。
——《九乘次第論集》
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上義,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能使功德圓滿之意。佛教諸宗中,以密教特重灌頂,其作法系由上師以五瓶水(象徵如來五智)灌弟子頂,顯示繼承佛位之意義。灌頂法有多種,主要為結緣灌頂、學法灌頂、傳法灌頂三種。
——《佛教常見辭彙》 陳義孝 編
為四大種之略稱。又稱四界;界,佛教之元素說,謂物質(色法)系由地、水、火、風等四大要素所構成。即:(一)本質為堅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稱為地大。(二)本質為溼性,而有攝集作用者,稱為水大。(三)本質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稱為火大。(四)本質為動性,而有生長作用者,稱為風大。積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質,故四大又稱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種;被造作之諸色法,則稱四大所造。
——《佛學大詞典》
舊譯滅度、入滅。音譯般涅槃。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佛陀之死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圓滿諸德,寂滅諸惡,故稱圓寂,後世轉而稱僧徒之死。又作歸寂、示寂、入寂。與涅槃、遷化、順世、歸真同義。即捨去有漏雜染之境,歸入無漏寂靜涅槃界之謂。亦指離生死之苦,全靜妙之樂,窮至極之果德。其中,就離生死之苦而言,賢聖命終即入於涅槃,為圓寂。
——《佛學大詞典》
🌺《無常道歌 瀑布妙音》:「斷證圓滿能仁與佛子,雖曾示現如空群星般,正因揭示無常而涅槃,回想此意深知皆無常。」
在此娑婆世界,曾出現過大量斷證圓滿的佛與佛子,其數多如夜空繁星,然而為了向有常執的眾生顯示無常,他們皆一一示現涅槃。細思此義便會深深了知:一切萬法皆是無常的本性,任誰也無法改變。
🌺《大智度論》:「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無量,度脫一切諸眾生,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傷?」
具足十力的佛陀身光赫奕,智慧通達一切,度生事業也無有邊際,可如今佛陀又在哪裡呢?除了留下一些殘存的遺蹟,此外什麼都沒有。一想到這些,智者豈會不感到悲傷?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編
🌺 佛陀:「如來出世猶如曇花現世,你們以後要常觀一切萬法皆為無常。」
🌺《阿含經》:「諸比丘,世間無一法可依靠,應當捨棄世間,尋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有恩愛別離的寂滅涅槃,汝等應常念無常遷變之理。」
🌺 阿那律古佛:「有為法如雲,智者不應信,無常金剛來,摧聖主山王。」
一切有為法就像浮雲般無有堅實,智者不應對其產生信賴,一旦無常金剛到來,即使是聖者佛陀的色身、堅固的須彌山王,也會被摧毀無餘。
🌺《大般涅槃經 金剛身品》:「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
佛陀在眾生面前顯現涅槃,只是一種示現,實際上真正的佛陀就是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