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熬夜看電視劇,是一個17年的電視了,叫《剃刀邊緣》。忘了是什麼機緣讓我想起這部電視劇,談不上多好,像那種連環畫似的,一環搭著一環,讓你看了這集還想看那集。
算是諜戰片,大家都懂的,情節跌宕起伏,過程刺激又緊張,結局出乎人的意料,結果就是----我淪陷了。
昨晚有一個槍戰情節讓我記憶深刻,一群警察追著一個共產黨遊擊隊員滿街巷的打,足足打了有四五分鐘。看那距離不到十米遠,一個在前,一群追擊在後,到了巷子間的連接處,兩三波人從不同的方向出現,劈裡啪啦一通打,人員幾乎無損,遊擊隊員更是毫髮無傷。
這讓我心裡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電視劇嘛,肯定有大量的渲染、誇張處理。但是這些專業摸槍的人,距離如此近,場面又很混亂,真的就這麼難嗎?
近來那些傳奇般的抗日神劇,主角一挑敵人幾個排都不成問題,雙匣槍從腰間一抽,左右開弓,響了幾槍就會倒下幾個敵人,真正的彈無虛發啊。更不必說有些神槍手還能做到完美預測距離、彈道,甚至能讓子彈長眼睛,自己會拐彎。
現實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究竟有沒有神槍手,神槍手真就那麼神嗎?
槍械發展史
這是一個孩子沒娘,說來話長的故事。
故事一開始,主角出現了,就是那個烏黑鋥亮,讓人既愛又恨、更覺可怕的槍。
公元1132年,我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火槍。這個軍事家不簡單,他是科考進士,正兒八經的知識分子,本來靠著知識與才華就能擁有風光無限的前途,可惜生不逢時,南宋這個朝代,幾乎不是在打仗就是在議和,時不時還陷害幾個忠良,為後世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典型愛國主義教材。
正是這種亂世,加上陳規大量地方任職的經歷和鑽研,又很有軍事戰術思想,他硬是研究出了火槍。
說是槍,不如說是一種管形火器,由長竹管做成,竹管當槍管,使用時把火藥填裝在竹管內,從管尾點火,燃燒的火焰能噴出幾丈遠,燒的敵人那叫一個有來無回。就跟某和平遊戲裡打殭屍的火焰噴射器差不多,基本上能達成「一夫當關,萬夫成灰」的戰果。
陳規在紹興當官的時候,有一個叫李橫的,聚集了一群散兵遊勇在當地為非作歹,襲擾百姓,對抗縣府。有一次李橫帶領手下的兵丁攻打德安城,陳規組建了一支60人組成的火槍隊,2-3人一組操作一桿火槍,把李橫的部隊燒得落花流水,屁滾尿流。
這是火槍的開山之作,好傢夥居然有這麼大的威力,慢慢的也被拿到對負遼人、金人的戰場上使用,雖然南宋還是被消滅了,這都是後話。
到13世紀,中國的火藥和管形火器傳入歐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到15世紀初,西班牙人發明了火繩槍,又反過來被明朝模仿,發明了火銃,到後來的清朝也被廣泛使用。在電視劇《延禧攻略》裡,五阿哥永琪瘸了一條腿,就是被火銃打傷的。可見這種武器威力很大,但是由於製作簡陋,工藝不精,往往會因操作失誤而傷了自己。
1547年,法國人馬漢對火繩槍做了改進,變火繩點火為燧石點火。扣動扳機時在彈簧的作用下,燧石重重的打在火門邊上,利用冒出的火星引燃火藥。這番改進大大的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射擊精率。
由於操作方便而且成本較低,燧發槍被大量生產使用。到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部隊都裝備了燧發槍。直到1848年,足足裝備了200多年。
19世紀,步入近代社會的歐洲,伴隨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技術噴薄而出,內部衝突、對外掠奪戰爭接連不斷,這就對槍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藥室的步槍,子彈是彈丸形狀,扣動扳機時激發探條衝打,使彈丸嵌入膛線完成射擊。這種槍的射程和精度都有了明顯提高,德爾文被稱為「現代步槍之父」。
1848年又出現了比德爾文步槍構造更加簡化的米涅式步槍,德國普魯士軍械工馮·德雷澤發明的後膛迅速裝彈的「擊針槍」。
從後面裝彈的擊針槍具有前人無法想像的射程、準確性和發射速度,威力大增。此後,槍在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871年的色丹戰役,是人類軍事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騎兵衝鋒。俾斯麥所率普魯士軍隊大量配備擊針槍,法國騎兵衝鋒陷陣,面對普魯士軍隊的強大火力,法國騎兵遭受了慘重的打擊。這一戰也基本確定了法國無可挽回的敗局。德法兩國在同年5月10日籤訂《佛蘭克弗特》合約,割地賠款。
同樣的1871年,普魯士王國毛瑟兩兄弟成功研發了第一支發射金屬外殼子彈的機柄式步槍,經過改良,配備槍內可以裝五發金屬子彈的匣式彈倉,並且步槍口徑最後縮小到792毫米。這種槍可靠性好,操作簡單易上手,口徑的縮小極大地提高了子彈初速度,不久很多國家就購買裝備了毛瑟步槍。
槍這種武器,經過19世紀的摸索,20世紀中前期的廣泛使用,已經發展出各式各樣現代手槍、衝鋒鎗、機槍、狙擊槍的雛形。
二戰中裝備的幾款比較有名氣的槍,比如:
美國制湯姆森衝鋒鎗、M1卡賓槍、M3衝鋒鎗、白朗寧系列手槍和步槍。
蘇聯制莫辛納甘步槍、波波沙衝鋒鎗、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德國制毛瑟98k步槍、MP40衝鋒鎗、MG42機槍。
英國制李菲爾德步槍、布倫機槍。
這只是為人熟知或聽過名字的幾款,當然,作為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反法西斯戰爭,參戰國那麼多,還有很多不那麼有名的各式槍,
比如我國的「漢陽造」。當時我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根本沒有能力製造先進武器。在當時,中國就是連橡膠輪胎都製造不出來,更不用說槍械這種精密武器了。
但就是憑藉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和勇氣,憑藉中國工農各階級階層人民的頑強抵抗,不屈鬥爭,把日本軍國主義拖在中國戰場半死不活,後退無路,進攻不得,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中國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這份擔當與付出,值得世界的尊重!
二戰結束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單兵突擊作戰的意義已經不大,於是自動步槍又迎來一波大發展、大創造,越來越極致,越來越無可挑剔。
1958年,美國首先開始實驗發射556毫米雷明頓槍彈的小口逕自動步槍AR15。它由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斯通納設計,1963年定名M16步槍,大規模裝備部隊,開槍械小口徑化的先河。
M16步槍重31千克,有效射程400米,彈頭命中目標後能產生翻滾,在有效射程內的殺傷力極大。該槍後來有改進槍型M16AI和M16AZ,都大量裝備美軍隊,並出售海外將近100個國家使用。
前蘇聯也於1974年定型了口徑為545毫米的AK47自動步槍。AK47由蘇聯槍械設計師卡拉什尼科夫設計,被譽為「百槍之王」。
AK47結構簡單,拆裝容易,故障率低,經久耐用,正是因為這些原因,AK步槍系列成為了世界使用最廣、數量最多的步槍。據統計,全世界AK步槍系列總數有5000萬之多,世界第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冷戰的原因,國際關係複雜多變,中國領導人意識到一個國家要屹立於世界之林,必須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武器裝備更不例外。
關於槍械這一塊,尤其是自動步槍,如果真要說起來,是下圖這樣似的
還是這樣的
所以就簡單說說吧,中國步槍發展60多年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型號豐富的步槍序列,從53式、56式、63式到現在部隊廣泛裝備的95式,以及95式槍族一部分的QBZ(「槍-步-自動」的類別代碼)系列,代表了我國目前槍械製造設計的水平,在世界槍林毫不遜色,穩佔一席之地。
神槍手
介紹了這麼多關於槍械的事情,脖子都快擰斷了,但是還沒完,我們故事的另一個主角「神槍手」還沒出現呢。
鐵道遊擊隊中有一句歌詞,形象的描述了作為神槍手的特質:「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都消滅一個敵人。」簡單來說,神槍手要做到彈無虛發,一提起他們的名號來就會讓敵人嚇破膽。
中國第一個神槍手是個女將軍,神槍手這一稱呼也來源於她。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轉戰各地時,大首領洪秀全認識了廣西玉林客家姑娘楊宣嬌,洪秀全認她做妹妹,楊宣嬌成了洪宣嬌。
洪宣嬌不但人長得漂亮,而且武功高強。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帶著客家女兵赤腳上陣,是為赫赫有名的「大腳女兵」。
她打槍的技術也是出神入化。在《洪秀全演義》第二十四回有這樣的描述:「二來見蕭王妃擊死李守義,已呼她神槍手女將軍。」既然是演義,給你突出表現的就是一個傳奇性,三言兩語就給交代清楚槍法的精準,簡直不要太妙。
自此,神槍手在中國就成為這些用槍射擊非常準確的人的代名詞。什麼雙槍李向陽啦,什麼狙擊獵殺者啦,什麼穿楊射柳百發百中啦......
神槍手給人一種神秘感,他們總是靜靜的等待,瞄準、射擊,一氣呵成。
神槍手也是沉著冷靜的詮釋者,你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出手,但只要出手,敵人絕對還處於懵逼狀態。
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這樣的人物存在,他們絕對是敵人口中的焦點,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神槍手,他叫魏來國,1942年,他18歲就參加了八路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一級人民英雄,曾任29集團軍副軍長。
魏來國小時候家中貧困,父親患有哮喘病幹不了什麼重農活,他整天破布爛衫,拾草摟柴,給地主當過長工,學過泥瓦匠。等年紀大一些,他參加了當地的青年抗日先鋒隊。
因為家裡有兩個參加八路的叔叔,當地的日偽軍隊長經常毆打、恐嚇魏來國的祖父母。
後來,苦大仇深的魏來國懷著階級仇民族恨參加了八路軍,一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剛加入八路軍時,部隊只分給他兩顆子彈,他格外小心,生怕弄丟了。但子彈很快就被他打光了,柳子場戰鬥,魏來國發現一個敵人在他四、五十米遠的地方,他緊追不捨,連打兩槍結果都沒中,眼睜睜地看著敵人跑掉了 。
他意識到,有槍有子彈,沒有過硬的技術是不行的,他發誓要苦練射擊本領。
1946年6月,國民黨54軍向山東即墨進犯,魏來國所在部隊奉命守衛東蘭戈莊陣地。面對美式裝備的國民黨兩個團和隆隆的炮火轟擊,魏來國布置全排防守,自己用一支三八大蓋向敵人射擊,一槍一個,一直撂倒四十多個!
全排士氣大振,他旁邊的戰士潘雲亭從地上抓起一把石子兒,魏來國放倒一個,他就在地上擺一顆......戰鬥從清晨持續到黃昏,全排擊退了敵人的五次進攻。魏來國一共打出120發子彈,殲敵110!
這樣的戰績讓不少人都誇讚他,說他天生就有一雙銳利如鷹的眼睛,能鎖住敵人。
魏來國聽了總是搖搖頭擺擺手,「哪有什麼天生的本領,戰場不是靶場,再好的技術也得靠勇敢才能發揮。光有勇氣不行,還要有沉著冷靜的靜氣。」有些人平常訓練時打槍很精準,一到戰場真刀實槍的幹了就打不死敵人,就是因為這些人瞄準時心不靜氣不沉。
解放戰爭時,國民黨投入80個旅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魏來國所在的八團奉命堅守蒙陽縣西南的白馬關,在這場堅守作戰中,魏來國用132發子彈斃敵92人,又是一次驚人的記錄。
連毛澤東都讚揚他道:「一個人就消滅敵人一個連,了不起,了不起啊!」
兩次戰鬥,魏來國用252發子彈,打死202個敵人。別人都誇讚他的戰績,記著他的殺敵數,只有魏來國知道這背後是靜下心來刻苦的訓練,不停的琢磨怎麼才能打好。
當時中國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資匱乏。以當時的生產力,中國平均每個月的子彈生產量只有1000萬發,這根本就是不夠用的。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的一年半時間裡,子彈消耗量達到了7.2億發左右,平均下來,一個月子彈消耗量在4000萬發左右,子彈的消耗量很是驚人,而生產的子彈遠遠不夠使用。
自1939年開始,子彈供應捉襟見肘,全國500萬的軍隊人數,平均分配的子彈數量是一個月2枚!
抗戰時期,中國士兵前前後後加起來有1800萬左右,而消耗子彈數量大約為17.6億發,平均下來,一個人也只有100發左右。
這樣的條件下,戰士們不苦練射擊本領怎麼能和敵人戰鬥呢?要知道日本單兵攜彈量可是120發!
我們的戰士沒有條件,實彈練槍是不可能的,他們就勤學苦練,整天端著空槍練習舉槍動作;瞄準遠近不同物體,不停扣動扳機來尋找感覺;用破布床單製成兩個沙袋掛在手臂上練習臂力;在戰場上克服困難用命頂,不斷思考,總結經驗教訓,打仗的時候不怕犧牲,沉著冷靜。
讓人感動的傳奇
這個世界上,沒有簡簡單單就能成為傳奇的人,也沒有像網上介紹時說的那樣輕鬆:某某人有多麼多麼傳奇的一生,有多麼耀眼的成就。
我們不知道他們偉大的背後,是怎樣的毅力和決心,是怎樣的付出和努力。
就像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他本來是受西班牙國王派遣,要去東方尋找巨大財富,陰差陽錯去了美洲----那片富饒,等待發掘的新大陸。這一去,讓歐洲都風光幾個世紀了。當然其中有一些運氣成分,但是你沒看到的是大部分海員都因為壞血病的折磨而死去,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死亡的原因。
所謂的神槍手,不過是刻苦訓練而來。不是天生就有鷹眼一般銳利的眼睛,不是天生就耐力非凡,沉著冷靜,不是天生就有非常人般不俗的感知力,人槍合一。
一眾影視節目的「傳奇」內容很容易就被我們質疑,進而拆穿,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不是欺負我們沒文化嗎?拜託,再沒文化的人也不能沒有常識啊。你家子彈會拐彎,你家褲襠敢藏雷,還是你家包子會自爆?
神槍手,你攤開了說,往實際了說,我們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傳奇,不必另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