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可能陳凱歌自己也沒想到,他又一次因為《無極》成為了網絡的焦點。這部16年前的影片,如今成為了他的逆鱗。
綜藝節目裡,郭敬明指導三個演員重現了《無極》片段。被主持人大鵬要求點評時,李成儒老實回答,當年沒看,因為受了評論影響,又太喜歡《霸王別姬》,後來的作品就一直沒看。
雖有爾冬陞意圖解圍,但陳凱歌后來的話似乎顯得不太客氣。他說,李成儒是梨園子弟,封閉世界出來的,比較保守,對世界進步不關心,西皮二黃一響,眼一閉,戲就來了。對《無極》當年得到的評價與引發的事件,陳凱歌承認自己沒有釋懷,在他心裡,《無極》講得是愛與自由。
這帶著宿命感的主題,他大概不會接受被拿來來開玩笑。陳凱歌很浪漫,在一個一切被拿來解構的年代裡,浪漫得太認真。
1
2019年,陳凱歌拍完了新片,起名《塵埃裡開花》,是他在心裡一直醞釀的少年時代。人早已過中年,卻仍然對少年時代念念不忘,甚至在他最近一部長片裡,讓人眼前一亮的角色,仍然是兩個身著白色羽衣的白鶴少年,像是把他心裡堅持的愛、自由、約定這些字眼,捏塑成具體的形象。
「我們對少年這個詞有各種各樣的界定,比如說少年強既中國強。」在陳凱歌心裡,一直重述少年時代,一直重塑少年,不是感慨年華老去,不是那種時不我待的傷感,而是他心中的浪漫,一定要通過少年來展現:
《十分鐘年華老去》陳凱歌單元截圖
「那麼我自己感覺到之所以要描繪少年時代,就是因為少年時代一往無前,少年時代不計利害,少年時代隨心所欲。這些東西都是構成這部電影中間的一些重要的元素,那麼我們看到的是這個這些少年的美,他們在這個年代中間所綻放出來的光芒。」
他選了一批00後的演員,開了特別長時間的訓練班。學騎自行車,要學會「大撒把」,騎車的時候手不能抓車把。學怎麼穿回力球鞋怎麼帶帽子。學怎麼能像格裡高利·派克。學著讀《靜靜的頓河》與陳凱歌心中偉大的文學遺產。
在他眼裡,這些小演員們都演得特別好,還原給陳凱歌的,是那個年代裡留給他最深刻的印象:純真,在今天已經非常罕見的純真。
2
陳凱歌選演員不太相信試戲,他喜歡和演員聊天,聊聊日常生活、成長背景:「其實我覺得導演需要一雙好眼睛,你能夠一下把你面前的這個演員能看清楚,他能做到什麼。」他的試戲方式讓有些演員覺得困惑,聊過之後詫異,這就試完了?陳凱歌說試完了,就是這樣。
他在節目裡評價演員也是如此,胡杏兒演完之後,陳凱歌說,自己在想她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把她總結成「冰與火」。冰是覺得她生活裡應該很理性,在表演前會反覆默戲;火是表演時的狀態。
陳宥維在陳凱歌眼裡又是另外一種人,節目裡遭到迎頭痛擊,但是既能檢討自己沒演好,又能覺得可以繼續前行:
「我覺得有這樣的好學向上之心,將來是會有前途的。如果說他被打垮了,或者他怨氣衝天,我覺得都不是一個好的狀態,所以這一點我是覺得他是挺好的。當然他現在還在很艱難的往前走的這樣一個道路上。」
對於王鏘,陳凱歌的評價也是基於對這個人的觀察:「這人不言不語的,這個你也沒看過他演過什麼特別大的戲,好像覺得他也就那樣,但是在我看起來我覺得他是有前途。」
胡杏兒把TVB比作少林寺,陳凱歌立刻明白她的意思:「她曾是少林寺裡一武僧,遭過很多罪的,最後才成了今天的樣子。」這麼一解讀,倒有了拈花微笑拍頭猛悟的意思。這是陳凱歌見微知著的地方。但這些微小匯聚成一股洪流,卻變得難以形容。
3
王安憶說,替陳凱歌寫劇本,首先要學會聽。不要被他的語言蠱惑。在他的話語裡有種能形成衝突和混亂的方式:漢語言的表達方式。那在不知不覺中誘惑他,有時使他迷失方向。簡言之,陳凱歌很浪漫,沉浸在一種恢弘壯麗的表達裡。
比如《塵埃裡開花》,他把這部殺青的新作形容成「我對那個時代深沉的呼吸」,有點像句晦澀難懂的詩。對電影究竟想表達什麼,陳凱歌的回答也特別的形而上:「它有一種昂揚的氣質,但是又有一種詩一般的柔情,在這個電影中間都表達了。」
這樣的回答,不妨讓我們去他的電影裡找到對照:比如短片《白晝流星》,沙漠的大全景裡,劉昊然和陳飛宇兩個少年騎著馬奔跑。配著這個畫面來看,是不是有點明白了他的這句話?
這大概是如今的青年導演們不再會去拍的鏡頭。或者說,可能執意去拍,味道也全然變化了的鏡頭。就像《妖貓傳》裡那場反覆被念出的「極樂之宴」,撬動的其實就是一個少年對美之化身的一種痴,所有前半段排布下的種種伏線,都在極樂之宴之後,變成對愛和美最單純的表達。
《無極》其實也是如此,愛與自由這個宏大的主題,被理想化和浪漫化的角色所承載。電影此中有真意,導演卻是欲辨已忘言。時過境遷,觀眾們依然無法消化,所以陳凱歌只能用《妖貓傳》作為簡易版,讓大眾更好地接受他的表達。
陳凱歌理想化的世界裡,乾淨、質樸,沒有物質和欲望的纏雜。一再拍攝同一母題的電影,其實就是對這份理想與浪漫的認真。他提「壽高則辱」,高壽反而比較容易招致批評,似乎是在暗暗解嘲,懂他這種認真的人,確實越來越少。
連他自己都在引用《孟子·公孫丑》中的話感懷:「雖千萬人,吾往矣。」在高速變化的時代裡,陳凱歌選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