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界的「白猴子」

2021-02-14 攝影與詩歌

編者按:「白猴子」現象在中國由來已久,操作者利用的就是國人不正確的「崇洋媚外」心裡,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誠然,我們承認在很多方面,西方世界都走在我們的前面,他們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應該學習。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值得我們吸取,所謂「揚棄」,才是正確的態度。攝影界最近些年越來越熱鬧,是攝影的幸事;各種比賽也層出不窮,評委也從國內請到國外。其實基本的要求是,不過什麼評委,在其位謀其政是起碼的職守。否則就是擺設。任何評選的結果要給出令人信服的評判,至少也要給出一個讓人能看懂的理由,而不只是雲山霧罩、故弄玄虛。本文作者從目前的主要幾個攝影大賽評選的過程加以剖析,對我們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很有幫助。


中國攝影界的「白猴子」

文:魔鬼公子

 

   美國人類學博士大衛·博倫斯坦(David Borenstein)拍過一部《夢想帝國》(Dream Empire)紀錄片,紀錄在中國被包裝後給盲目追求「國際化」的客戶提供「撐場面」服務的外國人和他們的經紀人的故事。所謂「撐場面」,其實就是弄虛作假。這些外國人按照經紀人的安排,根據客戶的需要,扮演諸如建築師、工程師、設計師、教授、調酒師、樂手、歌手等特定角色,以營造「國際化」氛圍,使客戶舉辦的活動顯得上檔次。他們中最受歡迎的是白人,因此自嘲為「白猴子」(White Monkey)。

 

   「白猴子」無需任何知識技能或教育背景,只需來自西方,長著一張白人的臉,便可當「擺設」,靠臉吃飯,賺得缽滿盆滿。通常,他們登臺表演前,經紀人會替他們打點好一切,並對他們進行簡單的培訓,讓他們搖身一變,華麗出場。

 

 (來源:https://v.qq.com/x/page/g0381v7xl2h.html) 

   開始,「白猴子」主要出沒於二、三、四線城市的樓盤開盤儀式和化妝品發布會,漸漸地,越來越多的領域有了「白猴子」的身影。當然,想迎合觀眾日益刁鑽的口味,經紀人不得不邀請質量、演技更高的「白猴子」來吸引眼球。

 

   中國攝影界也不乏聰明的經紀人,找了不少外國評委給中國的攝影比賽鍍金,令中國攝影界熱鬧非凡。而中國近年較受矚目的新銳攝影獎和三影堂攝影獎,自是不甘落伍,爭相藉助外國評委的幌子擴大影響力。

 

   但是,光鮮豔麗的外國評委,給中國的攝影比賽的評審做了什麼貢獻?

   

   2016年,「色影無忌」網站主辦的新銳攝影獎比賽「共收到5348位參賽者的45779份作品」,主辦方授權非評委工作團隊根據不為人知的「標準」篩選出136位(未公布姓名的)「合格者」,由四位中國評委進行初審,評選出7位入圍者,再由四位外國評委進行終審,評選出1位大獎獲得者。

 

   評審工作量方面,四位中國評委跟四位外國評委比,簡直是廉價勞動力。雖遠不及非評委工作團隊廉價,中國評委還是低外國評委一等。評審範圍方面,四位中國評委跟四位外國評委比,卻廣數倍。儘管,中國評委的評審範圍也遭到了嚴重閹割。

 

   好吧,拋開評審制度的漏洞,大家是不是仍願意聽聽四位尊貴的外國評委如何評論獲獎作品呢?

 

   可惜,外國評委忙著辦講座宣傳自己的項目或機構等,沒空仔細評論獲獎作品。新銳攝影獎官方網站刊載的日本評委後藤繁雄的Facebook日記透露了無比順利的評審過程和無比一致的評委觀點——「我並沒有帶著評判的意味,也許只是以個人角度自顧自地說道:『我認為這是7個人當中最好的作品。』就這樣毫無保留地發表了意見之後,Soth立即回應:『非常正確!』並拍了下大腿,Marcel則高呼著:『看來大家得出了結論了!』,Middel也說:『這樣我們的評選就結束了』。」

 

 (來源:http://ww.xitek.com/xinruiAwards2016/xiaoxi/201701/22-214809.html)

   後藤繁雄一句「並沒有帶著評判的意味,也許只是以個人角度自顧自地說」的話,竟被其他外國評委紛紛附和,成了新銳攝影獎的終審結果,豈不是同兒戲一般不負責任?

 

   至於對獲獎作品的評語,後藤繁雄只道:「他的作品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與母親裸體擁抱著的照片,雖然母親鬆弛的皮膚絕稱不上是具有美感,但卻充滿了力量。」

 

(來源:http://ww.xitek.com/xinruiAwards2016/xiaoxi/201701/22-214809.html) 

   荷蘭評委Marcel Feil則歸納道:「我們四位終選評委一致認為高山的作品就是我們想要的,它離我們的心很近,甚至可以說離我們的心臟很近。」

  

(來源:http://ww.xitek.com/xinruiAwards2016/xiaoxi/201701/11-214090.html)

   單憑外國評委的兩句潦草的評語,恐怕無法向觀眾交待高山的作品怎樣「突出重圍」奪取了新銳攝影獎的大獎吧。僅僅評審了5348位參賽者裡的7位入圍者的作品,外國評委即使不賣力分析,至少應該賣力吹捧吧。

 

    新銳攝影獎主辦方似乎不太關注外國評委的評語,官方網站上和官方微信公眾號都沒專文展示,倒是有外國評委的一堆照片——莫非主辦方覺得外國評委是中國攝影界的「白猴子」?

 

   不過,高山的作品《第八天》,配不配得起外國評委的盛譽呢?

 

   高山在新銳獎入圍展介紹裡稱:「在一個70平米的生活空間中持續拍攝我母親的日常生活,拍攝的初衷是由於,雖然我與她朝夕相處,但長期的忽視,使她變得只是一個』母親』身份的存在,我面對著不斷出現在我眼中的母親,母親面對不斷出現在她眼中的日常之物,在拍攝中追蹤生活用具的軌跡,及母親工作場所(母親是車庫管理員)之物,脫離旁觀者身份,介入拍攝中。個體的時間重複在個體生活之中使忽視本身變得抽象,重複出現的日常之物變的具象。」 

(來源:http://mp.weixin.qq.com/s/S7BArjUJLT3ZZC0ZRZ9PwQ)

 

    且不論他說與母親「朝夕相處,但長期的忽視」的自相矛盾是否能通過作品自圓其說,既然他使母親變得「只是一個『母親』身份的存在」,那他對「母親」身份提出了什麼見解呢?「我面對著不斷出現在我眼中的母親,母親面對不斷出現在她眼中的日常之物」,可見他理解的「母親」身份是由「日常之物」構成的。但母親之所以為母親,必然是因為有孩子(無論孩子是親生的或收養的),「母親」身份只能是由與孩子的關係構成。母親是孩子的母親,不是「日常之物」的母親。用「日常之物」描繪「母親」身份,證明他對「母親」身份的見解非常淺薄,甚至是錯誤的。雖然他也拍攝了一些自己與母親的合影,但其可能包含的深刻性被零亂的「日常之物」照片徹底衝淡,整組作品的敘事連貫性也產生了斷裂。唯一值得圈點的是,他鏡頭下的母親是冷漠、嚴肅的,不同於人們對「母親」的溫暖、慈藹的慣常印象。

 

   「在拍攝中追蹤生活用具的軌跡,及母親工作場所(母親是車庫管理員)之物」,可見他不僅探討母親的「母親」身份,還試圖探討由母親的工作代表的她的社會身份,跟前文所說的「使她變得只是一個『母親』身份的存在」又自相矛盾。

 

   另外,他接受「New Talents」的採訪時表示,「『重複』在這組作品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對一個人的忽視,是抽象的,時間讓你感受不到(這種忽視),而這些重複呈現的日常工具和家務的畫面卻是具象的。」

 

(來源:http://ww.xitek.com/xinruiAwards2016/xiaoxi/201612/21-212856.html)

  

   根據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第十七章,高山把「重複呈現的日常工具和家務的畫面」和「母親」身份聯繫到一起,無異於惡毒的詛咒:「女人的劣等性源於她從一開始就受重複性生活的局限,而男人為了過一種他認為比非本意地沿襲純粹生存更為重要的生活,則炮製出種種理由;讓女人受母性的束縛,將會使這種處境永遠地維持下去。」從男權社會承襲對女性的根深蒂固的歧視和偏見,被高山頂禮膜拜。他大概不知,母親首先是一個人,她被當作「母親」來看待之前,應該被當作「人」來看待。

 

   2017年,「著眼於中國當代攝影新面貌,面向熱愛並致力於攝影藝術創作的海內外華人」的三影堂攝影獎,先由特邀評委馮博一和未公布具體名單的三影堂攝影獎評委會從350位參賽者評選出了20位入圍者,角逐三影堂攝影獎大獎。負責評選三影堂攝影獎大獎的四位評委中有三位是外國評委,負責評選三影堂攝影獎旗下的資生堂優秀攝影師獎的也是兩位外國評委。

 

 (來源:http://mp.weixin.qq.com/s/KUNB9jkKcSwsGRffCoIcXg)

   三影堂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大獎獲獎消息裡只標明了大獎獲獎者的名字良秀和獎金金額八萬元人民幣,絕口不提獲獎作品與評委評語。

 

   眾媒體對獲獎作品的題目各執一詞,例如「蜂鳥網」和微信公眾號「米拍」稱之為《邊緣》,「中攝在線」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中國攝影雜誌」稱之為《蛹》,「PhotoFans」網站稱之為《生旦淨醜》。

  

(來源:http://mp.weixin.qq.com/s/SAdWJjBFF4d2g4Gt0C7BIw)

(來源:http://mp.weixin.qq.com/s/f0sDxKrNgNB-OkHVjEdLFw)

(來源:https://www.mfcclub.net/login.jsp)

  

   獲得了八萬元人民幣的大獎的作品,媒體竟連其題目都弄不清楚。是主辦方失職,還是媒體失職?

 

   外國評委呢,他們紛紛忙著辦展覽、開講座,卻不評論獲獎作品。

 

   為什麼良秀的作品能獲得三影堂攝影獎大獎?

 

   微信公眾號「中國攝影雜誌」和「色影無忌」網站刊載了良秀的作品陳述,但跟三影堂展覽現場的作品標籤上的官方版本稍有出入。官方版本是:「目光是聚焦的,情感是集中的,社交是群體的,關注是閃耀的,邊緣,意味著被拋棄。每個人努力維持在標準以內,並帶著制裁的鞭子給予之外的人蔑視議論傷害,在這種審判下表露真正的自己接受缺陷的自己是一件艱苦又煎熬的事。我在邊緣中生長,我曾是它的受虐者,現在是它的外交官。用呈現黑暗的方式來追求光明是我和它共同的希望,既然享受生活帶來的欲望和美好,就要接受它的陰暗和差異,除了未知死亡的太陽,沒有誰可以永恆光明。」

 

   良秀的作品一共17張照片,其中2張包含殘障人士,2張包含手持高跟鞋者,1張包含手持「三好學生」獎狀者,1張包含兩個相擁者,1張包含疑似準備上吊者,1張包含單獨出鏡的人類頭部,3張包含(略帶性虐待意味的)捆綁元素,1張包含身上捆著枯枝葉者,1張包含裸露的乳房,1張包含張開雙臂者,3張包含不明物體(疑似乳房、窗、木條)。

  

良秀作品節選 

(來源:http://vision.xitek.com/info/201704/14-223213_3.html)

 

 

良秀作品節選 

(來源:http://vision.xitek.com/info/201704/14-223213_3.html)

 

 

 良秀作品節選

 (來源:http://vision.xitek.com/info/201704/14-223213_3.html)

  

   試問,這些照片何以見得「邊緣」?何以見得作者「真正的自己」、「缺陷的自己」?何以見得「黑暗的方式」?何以見得「光明」?何以見得「生活帶來的欲望和美好」?何以見得「陰暗和差異」?

 

   良秀在作品陳述裡使勁渲染自己的所謂悽涼遭遇,她說「我在邊緣中生長,我曾是它的受虐者,現在是它的外交官」,但她拍攝的照片之間關聯性十分模糊,亦體現不出她曾被什麼虐待、現在又怎樣「外交」。

 

   三影堂不是慈善機構,必定不會因可憐良秀的(真偽難辨的)所謂悽涼遭遇而頒獎給她。那麼,三影堂攝影獎的評委,特別是外國評委,能不能從學術角度分析一下良秀的獲獎作品,讓觀眾知曉其獲獎理由?

 

   不然,外國評委恐怕就要淪為中國攝影界的「白猴子」了。而三影堂攝影獎等中國的攝影比賽、獎項,就要淪為靠「白猴子」博眼球的庸俗娛樂節目了。

 

(感謝我的學術搭檔Gary Li的學術支持。)

 

* * * * *

攝影與詩歌文藝是你內心的生活態度

攝影·詩歌·藝術·電影·音樂 | 微信·zzw-1028


《攝影與詩歌》 編輯組

主   編: 黎明的酒杯(zzw4605077)

版權:文章原創作者授權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註明出處

如果你感覺文章對你又幫助,請打賞作者

蘋果手機打賞二維碼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荒唐的「私攝影」與「私寫真」

相關焦點

  • 本雅明被中國攝影界坑慘了
    ——魯迅,《狂人日記》中國攝影界對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önflies Benjamin)應該不陌生,對他的《攝影小史》(Kleine Geschichte der Photographie)等文章也比較熟悉。
  • 新區這兩位攝影家獲得中國攝影界最高榮譽
    其中,湖南兩名攝影家喜獲金像獎,分別是湖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館長謝子龍獲中國攝影金像獎(藝術攝影類),湖南省攝影家協會理事、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學術顧問嚴志剛獲中國攝影金像獎(紀實攝影類)。這是湖南攝影界時隔11年再次獲得中國攝影界最高榮譽。
  • 成都73歲名老中醫王曉東的另一身份:中國攝影界進入稻城亞丁第一人
    原標題:成都73歲名老中醫王曉東的另一身份:中國攝影界進入稻城亞丁第一人 今年5月10日,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官方公眾號發表文章——《這位73歲的四川名老中醫,卻拍出了令人窒息的中國美》。當時作為隊醫參加考察隊的名中醫王曉東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大家發現,王曉東還有一個隱秘的「雙重身份」: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界進入稻城亞丁第一人,一名隔三岔五就在攝影雜誌上發表作品的大咖。   記者獲悉,那次考察後,王曉東五次自費上稻城亞丁,留下3000張照片。
  • 攝影界的女皇 Annie Leibovitz
    她是攝影界的女皇,惟有她敢讓女王摘下王冠說起 Annie Leibovitz(安妮·萊柏維茲)你可能一時想不起她是誰,但她的作品你肯定見過:
  • 攝影界的「奧斯卡」,《大師的視野》—露西獎大師經典作品展
    2013年,中國攝影家李振盛獲得「露西紀實攝影傑出成就獎」成為露西獎創立10多年來全球首位華人得主。  在被譽為攝影界中的奧斯卡獎——露西攝影獎2003年首屆頒獎典禮上,史蒂夫·麥柯瑞榮獲報導攝影傑出成就獎。
  • 攝影界的女皇—安妮·萊柏維茲
    她曾3度入圍《美國攝影》前「100位在攝影領域有重要影響的人」,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給她「當代傳奇獎」,被譽為攝影界「活著的傳奇」。
  • ●攝影界傳奇人物 – Diane Arbus
    不幸的是隨著名氣的水漲船高,被譽為是攝影界梵谷的奇人 Diane Arbus 於1971年選擇用自殺結束傳奇的一生,享年48歲。 有人說她是因為長期處在那些黑暗面,所以才忍不住自殺,也有人說是因為婚姻與憂鬱症,讓她不得不在自家的浴室拿著剃刀躺在染血的浴缸中結束生命。也許其實我們才是奇怪的人,就如她曾說--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
  • 李曉斌 | 曾經被攝影界漠視多年,但卻被歷史記住了
    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剛剛過去的二十年只是相對短暫的一瞬,但中國人民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幾乎完成了一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性工業社會的急速轉折,同時也經受了絕不同於以往的,無比複雜深刻的精神洗禮。這期間,發生了太多的事情。這一切,都將是我們子孫後代永遠值得緬懷的精神歷程。只有攝影,才是承擔連接這一歷史畫廊最當之無愧的媒介。
  • 攝影界的梵谷-全職保姆Vivian Maier的傳奇一生
    在攝影界,有一個人被譽為是街拍攝影的梵谷,她的名字叫做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1926年2月1日- 2009年4月21日。)薇薇安·邁爾的一生和梵谷有著太多相似之處:性格古怪狂傲,難以接近才華橫溢卻無人問津在世不得志,死後享有極大盛名更奇怪的是,她在世時前後做了40年的保姆工作,鮮少有人知道她會攝影。
  • 黛安·阿勃斯,為何被稱為「攝影界的凡高」?
    艾倫拍攝的黛安.阿勃斯這位被稱為「攝影界的凡高也曾被七十年代的美國攝影界稱為「不道德的攝影師」。二戰結束後,商業攝影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阿勃斯的男人有一攝影工作室,而阿勃斯只是以一個攝影助理的身份幫男人卷卷片,上上卷。60年代末,當黛安用丈夫送給她的Rollex雙反拍下她的第一張照片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她拍奇怪的人,傻子,瘋子,非主流的人群,裸體運動者,甚至正常人看似不正常的一面。
  • 攝影界的兔子小姐
    看完這篇專訪,或許你就會將鄭如敏這個名字記在腦海裡,一個想要成為攝影界兔子小姐的女孩,同時她也是今年TIVAC攝影比賽的首獎得主!雖然接觸兔子攝影僅有短短一年半的時間,不過背後蘊含了過去幾年來人生經歷的累積。
  • 攝影界廚師謝梓秋,為白衣小帥鍋拍寫真照,是天菜暖男的味道!
    攝影師謝梓秋經常被網友們稱為「攝影界的廚師」,因為他每每都能把肌肉男拍出堪比「紅燒肉」一樣最誘人的一面。然而無意間看到的這組寫真之後,才發現謝梓秋不單會做「紅燒肉」,也會做「小炒肉」。
  • 這個男人靠著拍貓片,就撐起了日本攝影界的半壁江山!
  • 她是一名保姆,死後卻被譽為攝影界的梵谷-Vivian Maier
    在攝影界,有一個人被譽為是街拍攝影的梵谷,她的名字叫做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1926年2月1日- 2009年4月21日。)
  • 中國攝影界在生病
    翻一翻那些花裡胡哨的登滿了婚紗攝影圖片和風景照片的所謂的權威攝影雜誌,看一看在堂煌的美術館中展出的那些製作和裝潢都十分精美的攝影作品,再翻一翻幾張攝影報紙,認真地讀一讀那些攝影界的理論「大腕兒」們寫的那些不著邊際的文章,便覺得攝影界就像感冒發燒一樣,有那麼幾種不大不小的流行病。
  • 只要有顏,中國等你來輕鬆撈金?光鮮奢靡背後,秘密大曝光!
    在中國諸多的一線城市,聚集了無數個和Dzyuba一樣,為了改善自己生活條件而遠赴中國淘金的男孩女孩。」在這些排隊等待的人中,除了想去中國旅遊的民眾,大多數人是衝著中國的「致富」機會而來。然而,最終真正能實現「中國夢」的只是極少數幸運者。
  • 淺析攝影界拉斐爾-怎麼拍攝慢門曝光與靈魂的碰撞
    而就有這樣一位攝影師,他是世界TOP5的時尚攝影大師,他被稱為攝影界的拉斐爾。他拍的畫面總是模糊不清,讓普通人看不懂。他就是保羅·萊維希(Paolo Roversi)為什麼這位大師如此鍾愛拍攝常人看起來模糊不清的作品?這些模糊不清的作品為什麼會收到時尚界的一致好評,並且使他成為世界排名前五名的攝影師?
  • 攝影界35焦段,佳能與適馬哪個才是最佳的選擇?
    攝影界很多人都熱衷於35的焦段,把該焦段稱之為經典人文鏡頭,掃街神器。相信很多人都糾結於佳能與適馬的35焦段,佳能一代嫌老,二代嫌貴,適馬挺合適,又擔心跑焦不保值。
  • 外國人對中國/亞洲女性的印象真的是easygirl嗎?(性開放)
    他們當著中國人只會說『我愛中國,中餐太好吃了』這種客套話,想知道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我們要看他們的網站,尤其是老外以匿名在網上發布的東西,那是他們的心聲。3.首先在華老外主體成員是英語老師,模特,皮包公司僱傭的假專家,一個沒有學歷,沒有工作技巧的老外,來亞洲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英語老師的工作,而在老外旅華的內部是排在最低端的,同樣還要靠一張白臉吃飯的模特,假專家,被稱為(白猴子工作)那麼這些在家混不下去跑亞洲混飯吃的洋屌絲,跑來中國/亞洲瞬間變成功人士,得到比本地人更高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