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臭水溝如今變得水清岸綠,美景如畫。
木墩河河心路暗渠復明段,位於光明區中心地帶,周邊居民樓商鋪林立。涓涓細流穿城而過,水清岸綠,美景如畫。就在一年多前,這裡還是市政走廊,鐵塔、變壓器林立,居民穿行其中存在很大危險性。不見天日的暗渠下因為錯接漏排的汙水成為了蚊蟲的天堂,散發的臭氣讓當地居民避之不及。
「曾經的臭水溝,如今變成了景色優美的公園。看到這麼好的環境,我們住在周邊的居民都感到非常高興!」葉秀芹是木墩河商業街上一家燒臘店的老闆娘,她在木墩河周邊生活了十多年,見證了這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木墩河是茅洲河上遊左岸的一級支流。近年來,深圳超常規推進水汙染治理攻堅戰,以茅洲河流域為突破口,探索出一條高密度建成區的河流汙染整治新路子。2019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為了確保河流的長制久清,深圳勇啃水汙染治理最難啃「硬骨頭」,全面推進暗涵暗渠整治。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完成暗涵整治569個,總長達348公裡。皇崗河、鳳塘河等一批20多年來淤積惡臭汙泥超過3米的暗涵從排汙通道變為清水通道,整治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暗涵成藏汙納垢隱蔽區,嚴重影響城市「裡子」形象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城市河道空間不斷被侵佔、擠壓,原有的河道改造成了暗涵,大量汙水直排到暗涵內,在黑暗、密閉的空間導致厭氧發臭、淤泥沉積,變成了「死河」。經排查,全市共有暗涵暗渠570個,長約366公裡。這些暗涵成為城市排汙的通道,如不加以整治,將成為藏汙納垢的隱蔽區,嚴重影響城市「裡子」形象,河流長制久清也無法得到保障,還易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
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暗涵最有效的整治方式就是將其「打開」,讓河流重現生機。但多因素疊加,深圳市暗涵治理難度極大,可以說是水汙染治理最難啃的「硬骨頭」。治理難度主要體現在,暗涵排口溯源難度大,開孔作業協調難度大,暗涵整治清淤難度大,暗涵施工安全隱患大,整治作業期緊、任務重等方面。
位於羅湖區的筆架山河暗渠全長約5.1公裡,周邊有346個小區。據羅湖區水務局副局長郭立鵬介紹,暗涵上有許多住戶及商戶直接將生活汙水及商業經營的汙水排入暗涵內,甚至有商戶將廚房油煙偷排入暗涵內,非常危險且治理難度大。
不僅如此,筆架山河暗涵全線上方基本都是道路和房屋,暗涵上方有房屋60餘棟,施工開口受到嚴重製約,導致開口點間距平均約1公裡,暗涵內作業行走距離長。再加上暗涵空間密閉,硫化氫、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嚴重超標,作業人員要佩戴繁重的防護設備,作業45分鐘就要上涵休息15分鐘,所以有效作業時間短、施工耗時長。
創新使用新技術、新設備,暗涵從排汙通道變為清水通道
面對重重困難,深圳積極探索新方式新路徑,出臺《深圳暗涵水環境治理技術指南》,用「繡花」的功夫,採取「清淤、截汙、排口溯源、正本清源」四步法的系統策略對暗涵進行整治,讓暗涵「重見天日」。為了嚴格做好各項安全防護措施,還出臺了《深圳市排水暗涵安全檢測與評估暫行指南》,制定安全施工方案。
福田區共有暗涵5條,總長16.4公裡。據福田區水務局副局長尹學康介紹,為解決源頭汙染問題,福田區2019年實施了鳳塘河等五河暗涵段清淤和截汙工程,對鳳塘河、新洲河、皇崗河、福田河、筆架山河(福田段)等暗涵全面開展治理,清淤總量8萬餘立方米,相當於32個標準遊泳池的方量,消除河道內源汙染。2019年底,福田河打開暗涵段總口截汙閘,暗涵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深圳還創新使用新技術、新設備,諸如爬行式CCTV機器人、智能管涵檢測系統、三維掃描飛行器、兩棲清淤船、聯合吸汙車、清淤抓斗車等,一大批新技術、新設備應用到暗涵整治這個大戰場上。
在整治完成後的監管中,也延續了智慧化、科技化手段。日前,記者在寶安區福永河暗涵觀測站裡,看到清澈的水面上漂浮著一個白色長管。據介紹,這個白色長管是監測儀器,只要暗涵中水質發生異常,它就會自動發送警報。目前,全市已在各個支汊流末端安裝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實時監測各暗涵、支汊流來水情況,發現問題立即反饋溯源整治,實現了暗涵監控自動化、快速化、信息化。
打造深圳版「清溪川」,暗涵整治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隨著暗涵整治工作的強力推進,一大批暗渠復明煥新顏。截至目前,深圳累計完成暗涵整治569個,總長達348公裡,取消全部總口截流設施,釋放30多萬噸/日的清潔基流,讓原截流進入汙水處理廠的生態水量重新回歸河道。同時,大力開展暗涵「亮明」工程,累計完成34個暗涵復明,總長12.5公裡,打造深圳版的「清溪川」,有序拓展城市水系空間,還水於民。
光明區木墩河河心北路的木墩河暗渠復明段景觀河道,就是深圳開展暗涵「亮明」工程中的示範工程之一。據介紹,木墩河長6.36公裡,途經光明街道碧眼、光明、翠湖、東周4個社區,滋養著周邊近20萬居民。
2019年,光明區啟動木墩河暗渠復明整治工程,木墩河暗渠復明段根據河道功能需求劃分為都市客廳、濱水休閒、文化創意、形象展示4個部分,通過駁岸塑造、生態設計、文化融合,將平均河寬13米的河道打造成集「淨水、品水、玩水、觀水」於一體的特色河岸空間,讓原來的排洪渠道成為多功能城市舞臺,成為周邊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今年,深圳還將通過採取「排水管理進小區」、汙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水生態修復等措施,持續鞏固提升水汙染治理成效,同時,堅持水、產、城共治,高質量推進碧道建設,打造一系列高品質的濱水空間。 (董思 文/圖)
【來源:深圳商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