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饕餮
宋宴與宋瓷
「宋朝是一個多姿多彩,華麗與樸素共存的時代…」
盧冉,湖北襄陽人,《宋宴》作者,宋代飲食文化研究者。
十年前經當時好友介紹,得緣與盧冉相識,那時就聽說他和夫人徐鯉在籌備一本宋代食譜,
他們每逢周末就在朋友家大作宋宴,由於他們的保密工作非常嚴謹,導致十年間我一次都沒吃過,沒人知道這本食譜是否會實現。
南宋 - 元 龍泉窯四孔雙魚洗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就當大家都以為是玩笑,或者是一種拖延症的時候,2018年《宋宴》首發。
歷經近十年的積累,厚積薄發,一下風靡祖國大江南北。霎時間,一陣宋代美食引起的熱潮席捲而來,以宋宴為名的宴席、復興宋朝美食的雅事此起彼伏。MUJI、方所等機構紛紛邀約,一時間大家對宋代飲食燃起了激情,這都拜盧冉、徐鯉所賜…
盧冉受邀在MUJI做《宋宴》演講
美術史畢業的盧冉是一個功底紮實、根正苗紅的古代藝術品愛好者,他言簡意駭,酷愛古籍,喜好研究,飽讀詩書之餘又常常金句連連…這種默默耕耘的方式也深深的啟發了我:大隱隱於市,功夫藏於平凡的學習與積累之中。
邀請他從豐富的宋代飲食知識,反推宋代器物的一些設計思考,我想會是另一個有趣的新角度。
廓形與空間,宋瓷曲線之美
序言
前不久收到「寶榜」、「SACA學會」的聯合來信,邀請我從《宋宴》作者的視角出發為大家推薦十件心目中的宋代器物。
宋 建盞 大都會博物館藏
這是一項艱難的工作 — 因為我們心目中的「十大」常常只是一個概念,而且這個概念是個動態的範圍,也就是說:
隨著注意力的轉換,每個人都有喜新厭舊的一面;這也造成心目中的「十大」候選項總是在改變。
盧冉與巨鹿縣折沿洗
Ralph M.Chait,JJ.Lally,臨宇山人 舊藏
既然如此,首先我們大概就有必要縮小一個範圍。因為從《宋宴》以來,我主要專注於飲食風俗史的研究,於是我決定從宋代器物中的「餐桌用器」著手。
針對這些器物,我們也可以一窺宋代飲食的一些特殊習慣。
盧冉與馬伯庸一起探討《宋宴》
宋代食譜:韭菜拌柳葉
只能在柳樹葉芽初發的三月吃到,採摘時間只有3-7天。
嫩柳葉略澀但有一股清香,
像龍井般鮮爽,
即使是普通的春韭,
拌上柳葉嫩芽,也能吃出春天的味道。
這是宋人的精緻生活的一部分。
這次的探討沒有特別專注宋代名窯或者所謂「路份、級別」,以避免陷入庸常的財力和欲望對比,而是轉向輕鬆的節奏。
跟隨十件平常器物,從日常器用的審美角度出發,邀請大家一起欣賞宋器平凡中的偉大。
十件宋代食器
宋宴作者 盧冉 推薦
這件器物,實為兩件。但是因為實用時候缺一不可,可以當做一件看待。五代至北宋定窯的僅見出土茶風爐。完全可以反應出宋《蓮社圖》中那種唐風宋隨的禪茶風貌。
宋 張激 白蓮社圖 煎茶
2. 耀州窯花口盤
宋代 克利夫蘭博物館 藏
China, Shaanxi provinc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Glazed porcelain
Diameter: 10.1 cm (4 in.)
Bequest of Mrs. Severance A. Millikin 1989.273
耀州窯青瓷,被討論時,常被提起的是其作為北方青瓷窯口與越窯同宗同源的社會學地位。
但是常會故意掩飾其作為北方窯口所特有的曲線廓形審美意識。耀州窯的廓形來源於北朝至隋唐的白瓷宮廷造型。
其中對瓷土造型缺點的對抗達到一個極致:其製作時務必使瓷土的曲線如金銀器物一樣,侵入空間。與所處空間構成一種互相侵略的交融形態。
3. 青白釉執壺
景德鎮窯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藏
V&A Museum
此類宋代酒壺與注子。是典型的南方窯口瓷器。不太信仰曲線與空間的交互侵犯,反而繼承了傳統白瓷中和諧與微妙的曲線之美。
其壺嘴的曲線常刻意拉長。取一種直中有曲,拙裡藏巧的意趣。這點在韓國國家博物館藏線條黑釉注子上也有反映.。
黑釉線條執壺 韓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類注瓶常和溫碗套用,溫碗以前被認為是為注子內酒水保溫加熱所用。
近來有學者從物理熱容角度提出溫碗中容水空隙太小不足以加熱,似乎是用來加熱注子後隔熱更為符合科學。
汝窯溫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4. 小方盤
南宋 官窯
克利夫蘭博物館 藏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難得的支釘滿釉餖飣小盤,釉水如奶油般宜人的高端器用。南宋官窯器的燒造,常挑戰當時人類技術與審美的高峰。其比例與材質的和諧,我在此就不再贅述。
但值得一說的是,這種小盤並非人們常以為的只能作為文房小洗,其在宋代宮廷宴席中有它非常重要的位置。
宋代宴席中,菜色花色繁複,冷盤蜜餞果子眾多,主要席面由高足的看盤支起;對!和現在的應酬局一樣,宋代的高端宴席幾乎全是酒局:
而真正實用下酒的反而是這種餖飣小盤中的一盤盤小菜。此種小菜葷素都有,亦有鹹鮮小品,兼顧送酒和醒酒,更換得也十分殷勤。
5. 梅瓶
宋代 定窯,河北出土
大都會博物館 藏
說到酒,就不得不提到梅瓶。這種尺把高的瓶子,宋代備宴圖中多有展示。常常會放好幾個,可見當時飲酒風之尚行。
這件定窯大瓶,頂級的釉色之外,造型更為經典。其膨脹飽滿的廓形,倚仗於燒造工匠對曲線高超的把握。
器型上幾乎是飽滿與臃腫之間精妙的分割點,完全看不出還有任何繼續優化的可能。
此類大器物有時會失之於粗鄙。但是精緻小巧的小盤形瓶口與器身形成了巧合般的對比。
6. 白釉豆
宋代 霍州窯,9.8cm
拍品已售 250,000 港幣
天民樓﹕歷代華瓷萃集 2019年5月30日 | 上午 10:00 HKT | 香港
天民樓的這件霍州窯豆,也是一個北方白釉系的產物。從器形實用角度看,更像一個酒盞,可能缺失了一個盞臺。
其足部精巧的卷邊,可以說是神來之筆,驚為天人的產物。
其實和上一件梅瓶來對比,它飽滿的杯體與精細的杯足完全可以視為梅瓶口部分的倒置版。
此種審美的活用,說明了宋代器用中水平極高的審美標準並非偶然產生,而是在南北多個窯口多重釉色中艱苦積累提煉的結果。
V&A,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所藏這套景德鎮窯口青白酒盞。也體現了日常器用在曲線上的探索。
7. 巨鹿 折沿洗
磁州窯 私人收藏
傳承 / Provenance:
JJ.LALLY & Co, New York
Ralph M. Chait Galleries, New York
Linyushanren, 臨宇山人,日本
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有幾乎一樣的同款作品,明確紀年1120年。
Compare the nearly identical basin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Kuboso Memorial Museum of Art, Izumi, Osaka, dated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1120, illustrated in Charm of Black & White Wares; Transition of Cizhou Type Wares, Osaka Municipal Museum of Art, Osaka, 2002, p. 59, no. 1.
這是一件難以完全展示其面目的奇特器物,最明顯特徵是器形十分碩大,幾乎到了當時窯具所能達到的極限,這暗示著它似乎有特殊的用途。
結合山西的麵食文化。除了是水洗的可能性外。它也可能是某種定燒廚房器用。加之其背面有模糊的墨書,提示了其定製來源,這就彌足珍貴了。
因為磁州特殊的器用地位,和其白色化妝圖與黑色線條兼用的形式極富裝飾性,而產生了很多經典器物。而這件按體型來說算是其中翹楚。
此類瓷器除民國在鉅鹿縣出土一批外,再也未見官方記載;有趣的是,南宋官窯亦有同樣器型。
南宋官窯折沿洗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坂本五郎與巨鹿縣折沿洗
8. 兔毫深腹束口茶碗
宋代 建窯
大都會博物館 藏
大都會的這件深腹建築,雖然不是曜變油滴之屬,卻以造型取勝。邊緣直而不僵硬。腹部直切,角度合適。
底圈釉水似流非流,懸停在燒造窯火之中的奇妙狀態,給人以剎那永恆的哲學思考,很似五百羅漢圖之景象。
宋代由徽宗推至極重要地位了點茶娛樂,奠定了宋茶需要用深色茶器來彰顯白色茶質的基調,也進一步推動了南北窯口黑盞的燒造。
豐富的建窯系產品。在釉色與形質間與北方的燕川窯當陽峪窯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各自把形制之巧妙與釉色之豐富做到了極限。
9. 白釉猴子
金代 磁州窯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藏
V&A Museum
除了摩合羅之類童佛玩具外。兩宋遼金南北方窯口都還生產不少這樣的象生瓷動物小件。
靈動的姿態極具寫實功力,放在桌上,宋金時期生動的生活情趣躍然案頭,體現了中古藝術中對人性的發覺。
大眾已經走出了嚴肅的神性審美,而著眼於擁抱現世中世俗的美妙生活。
此類小物件的普及,可見宋人著力於將美與愉悅的感受填諸於生活的每一個空隙。
10. 九十九發茄子 茶入
宋代 洪塘窯
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藏
日本稱唐物,明確來自中國,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其具體窯口一直是一個謎。直到在福州市區洪塘窯址發掘出大量的薄胎褐色釉瓷器。
這些薄胎瓷器,主要都是罐狀的收納器,日本人用來收藏茶粉。在中國應該也是相當的用途。這也是細緻優雅的審美永遠不會被湮滅的明證。
在國內名不見傳經傳的小窯口,因為其細緻優雅的品味。而在異域流芳百世。成為日本茶道界最高價值的國寶之一。
福州附近的建窯窯口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口其實也有此類小茶入燒造。但是洪塘窯在細節和氣質上始終獨樹一幟。
其藝術生命甚至在漫畫和遊戲等二次元空間中得到了延續,這就是宋代日常器用之美的力量。
隨著曜變天目在本能寺火光中被燒的器物,據傳就有這件著名的「九十九髮茄子」,也稱「付藻茄子」、「松永茄子」:來自足利義滿將軍的收藏(*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由足利家傳承到第八代足利義政,1558年由「松永久秀」以一千貫買入(又一說巧取豪奪)。
「九十九發茄子」,經歷了秀吉和家康的修復、加持,並且兩度在火光中倖存,一方面展示了當時茶道以及唐物在將軍貴族心目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本能寺之變茶之湯名物「倖存線索」的一個重要物證。
福州附近的建窯窯口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口其實也有此類小茶入燒造,但洪塘窯在細節和氣質上始終獨樹一幟。
延伸閱讀 - 無上神品
Yohen Tenmoku
無上神品:第四隻曜變天目、織田信長與本能寺之謎 - Honno-Ji, Nobunaga & 4th Yohen Tenmo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