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自少不喜鄭衛,獨愛琴聲,尤愛《小流水》曲,
平生患難,南北奔馳,琴曲率皆廢忘,獨《流水》一曲,夢寐不忘。」
——歐陽修《三琴記》
南宋 御題馬遠設色山水冊(局部) 私人藏
前前前些日子看電視劇《清平樂》,其中有這樣一個晏幾道彈琴唱詞的片段:
看到文人聚會中古琴的出鏡,我覺得很是驚喜(古琴入門選手,十級「理智」粉正是在下)~並且這部劇裡小晏的彈奏指法以及古琴的配音難得沒有出錯(除了手抬得有些高了==),可以說是古裝劇中的良心之作了~
以前讀書看文獻時,我也偶然翻閱到一些宋代文人與古琴的史料,因此我就想到以此主題做一篇推文(並向大家瘋狂安利古琴文化)~PS. 由於內容過多,防止閱讀疲勞,我分為了上下兩篇推送,下篇就在這篇推送的次條~
「絲桐合為木,中有太古聲」。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據文獻記載,古琴的誕生與古代帝王有關。相傳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琴、文王武王在五弦琴的基礎上各加一弦等諸種說法。古琴最後定型為七弦,故又名「七弦琴」。
早期的古琴本也是普通的彈撥樂器,在上古時代可用於祭祀典儀的伴奏,但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興起,古琴便開始成為士大夫的階級文化象徵,並在歷朝歷代成為定式,尤為文人君子所愛。
古琴總與君子修身立德密切關聯,既代表著士的文化傳統,也象徵著禮的規範。《禮記》云:「士無故不撤琴瑟」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桓譚《新論·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
班固《白虎通義》:「琴,禁也。禁人邪惡,歸於正道,故謂之琴。」
舉個文化大IP的例子——孔子與古琴。常見古琴形制中即有「仲尼式」,大概就是由紀念孔子與古琴的文化淵源而來。
北宋 「萬壑松」琴 仲尼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史記·孔子世家》)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猗蘭操》,孔子所作。孔子歷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鼔之,自傷不逢時,託辭於香蘭雲。」( 蔡邕《琴操·猗蘭操》)
明 仇十洲畫 文徵明書 孔子聖跡圖之圍匡圖、學琴師襄圖、在齊聞韶圖(局部)
除了孔子以外,歷代許多知名文人的生活中也離不開古琴的陪伴。比如:漢代的蔡邕、蔡琰父女,魏晉的嵇康、阮籍、陶淵明,唐代的王維、白居易,宋代的蘇軾、範仲淹、歐陽修、姜夔,乃至《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亦善彈琴…從上古時代的祭祀典禮之用,至深深融入文人生活,直到現代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延續命脈,古琴作為一種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陪伴中國人走過千年歲月,從未斷流。古琴不同的彈奏手法主要可產生三種音色,代表著天地人「三才」。天音空靈,地音渾厚,人音宛轉,梗概訴情。它除了音色高古,餘韻悠長,就連琴身各個部件名稱也是極美的,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琴身同人體結構一般,分為頭、項、肩、身、腰、尾,底部支撐的小柱因形似名為「雁足」;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三個徽位代表著一年十二月外加一個閏月;琴面為弧形,琴底平整,比附「天圓地方」;琴面架起琴弦的凸起部分形似山丘,名為「嶽山」;自嶽山綿延開來的琴弦又好似流水潺潺;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大者為"龍池",小者為"鳳沼",上山下澤,龍鳳並育,象徵天地乾坤,造化萬象。(厲不厲害!!!)陳寅恪於《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中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有俗諺云:「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宋代的士人文化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繁盛的程度。且不說文學、史學、理學、書畫、瓷器等方面的蔚為大觀,僅說與士人生活緊密相關的古琴文化,就足以帶領我們一窺宋人風雅。有宋一代,生產力提高,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市民階層擴大,較為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以及「興文教,抑武事」的時代環境培養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群體,也促成了文人文化和市民文化的繁榮。奔放豪邁、充滿劍氣酒香的唐代風貌轉而一變,進入了儒雅淡和的宋代。綜而觀之,宋人是雅的,點茶、焚香、插花、掛畫成為了生活的藝術,歌兒舞女吟唱著詞曲,陪伴著達官貴人們終養天年。
仔細看:垂柳後的石几上橫陳著一張仲尼式古琴(沒錯又是仲尼式hhh~)在此背景下,古琴文化在宋代進一步發展成熟,在統治階級和文人的推動下「盛」而可觀。統治階級的偏好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我們以唐代來觀照,就很容易發現唐宋主流音樂風格之不同。唐代也是極愛音樂的一個朝代,如果要拎出一位帝王做代表的話,唐明皇李隆基當之無愧。霓裳大曲、舞馬傾杯、羯鼓斷杖、梨園祖師……均是這位帝王光輝的音樂傳奇。- 大曲,必須是大曲(以傳統音樂為主,大量融合少數民族和外族音樂的大型歌舞音樂,很 能彰顯唐代大氣輝煌的時代風貌)。但據說這位帝王不怎麼喜歡古琴。據《羯鼓錄》記載:「明皇性俊邁,酷不好琴,曾得聽『正弄』未及畢,叱琴者待詔出去,謂中人曰:『速召花奴將羯鼓來,為我解穢。』」
我們也不難理解,在那樣一個奔放宏健、崇尚軍功的朝代,胡樂、羯鼓、大曲的激昂澎湃正與時代風貌相彰。而宋代音樂在時代環境的影響下,與前朝音樂風味迥異,總體呈現著明顯的由歌舞大曲向說唱戲曲的過渡、貴族化向平民化、宮廷向民間的轉變,一言以蔽之,市民化。而宋代的文人音樂,主要是琴樂與詞樂(當然詞樂也包含著市民化的成分)的主興。前面說到,宋代是文人士大夫的天下。宋代的皇室對文人十分尊重,甚至可以說,宋代的皇帝自身即是文人。而古琴作為文人音樂文化的代表,自然會得到皇室的認同與推重。此外,宋代制琴技術在皇室的推動下也有重要發展,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記載:"宋時置官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長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
北宋 趙佶 聽琴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太宗嘗謂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後王因之,復加文武二弦。至道元年,乃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別造新譜三十七卷。凡造九弦琴宮調、鳳吟商調、角調、徵調、羽調、龍仙羽調、側蜀調、黃鐘調、無射商調、瑟調變弦法各一。制宮調《鶴唳天弄》、鳳吟商調《鳳來儀弄》、龍仙羽調《八仙操》,凡三曲。又以新聲被舊曲者,宮調四十三曲,商調十三曲,角調二十三曲,徵調十四曲,羽調二十六曲,側蜀調四曲,黃鐘調十九曲,無射商調七曲,瑟調七曲…因謂曰:"雅樂與鄭、衛不同,鄭聲淫,非中和之道。朕常思雅正之音可以治心,原古聖之旨,尚存遺美。琴七弦,朕今增之為九,其名曰君、臣、文、武、禮、樂、正、民、心,則九奏克諧而不亂矣。」又是造九弦琴,又是制譜創曲,還為每根弦精心取名字,宋太宗著實為琴操碎了心……但宋太宗此舉,不只是愛琴,更是有借復興古琴效仿先王以益政教之意。「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趙抃為北宋名臣,有「鐵面御史」之名,皆因其敢於彈劾達官顯貴,品行端正,剛直不阿。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清廉簡易的政風,平時以一琴一鶴相隨,傳為美談。宋神宗即位,欲起用趙抃,也是聞此佳名。
宣和殿為紹聖二年宋哲宗於宮中修建。南宋王應麟於《玉海·宮室·殿·宣和殿》中記載:「哲宗以睿思殿先帝所建,不敢燕處。乃即睿思殿之後為宣和殿。紹聖二年四月二日丁卯,宣和殿成。徽宗晝日不居寢殿,以睿思為講禮進膳之所,就宣和燕息。大觀二年再葺。」
哲宗為表對先帝的敬意,不敢燕處於睿思殿,遂另造宣和殿為燕息之所,哲宗之弟徽宗也延續了於宣和殿燕息的傳統。宋徽宗還於大觀二年重新修葺宣和殿,並且將這一區域變成了皇家博物館。《續資治通鑑》記載:「保和殿(一說宣和殿於宋徽宗宣和年間改名保和殿)……左實典謨訓誥經史,右藏三代彝銘,東序置古今書畫,西序收琴玩筆硯焉。」
徽宗在位時,曾於宣和殿中設立「百琴堂」,收集天下名琴,有春雷、黃鵠秋、混沌材、金鐘等,以唐時春雷琴為第一。周密《雲煙過眼錄》記載:「琴則雷為第一,向為宣和殿百琴堂稱最。」清代陳元龍《格致鏡原》引《琴苑》云:「宣和殿百琴堂有琴名黃鵠秋,又有琴名混沌材,上寶之寥玉。」徽宗皇帝不僅善書畫,喜收藏,亦好琴、善琴,著名的《聽琴圖》即為佐證。有學者考證,圖中彈琴者即為徽宗本人。
圖源:微信公眾號-文學報 2021年2月14日推送
宋史這樣評價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也許,相較於「君王」之稱,「文人才子」的稱呼對其來說更為合意。有了皇室的推動和倡導,古琴文化於宋代方有了形成「蔚為大觀」局面的條件。歐陽修晚年作自傳《六一居士傳》,對「六一」作解:「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老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五件器物均代表著文人趣味,記錄著歐陽公的生活常態,琴即是其一。蘇軾曾於《行香子》詞中寫到自己的人生終極追求:「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即琴酒為伴,玩賞山水,拋卻俗務,歸隱自然。與宋代皇室賦予古琴的文化和政治意義不同,文人更將古琴視為生活中的密友良伴,是累於俗務時的精神慰藉,是雅致興發時的娛情樂器,甚至可以是隱逸的象徵。曹勳(北宋末年至南宋時人)在《松隱集·卷一·閒居賦》描繪了文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卜築天台,松竹靚深,侶方外之高士,訪親舊之之音,一觴一詠,有書有琴,村歌社舞時以樂,楮冠【借指貧士、隱士】雲衲【借指行腳僧】閒以尋。兒童漸長,歲月任侵,亦何知老之將至,惟安天命兮行吾忠赤之心。」可見琴與書、酒一樣也是隱逸必備。古琴不僅象徵著文人逸士的高雅格調,也可作閒時解悶之用。
亦或是攜琴月下賞梅,輕撫一曲《梅花三弄》(我猜的)…
南宋 馬遠 月下觀梅圖 小童單手抱著一張琴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再或者攜琴踏青,在春和景明的環境中再彈一曲《陽春》(還是我猜的)…
南宋 馬遠 山徑春行圖(局部) 還是小童抱著一張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做個不想出門的宅男也行,於幽宅深堂中靜撫琴曲(猜不出來了)也是極好的…
南宋 馬麟 深堂琴趣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欣賞完了古畫,下一期我們再來看幾個文化IP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