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琴事(上)

2021-02-18 三山和薺子

「餘自少不喜鄭衛,獨愛琴聲,尤愛《小流水》曲,

平生患難,南北奔馳,琴曲率皆廢忘,獨《流水》一曲,夢寐不忘。」

——歐陽修《三琴記》

南宋 御題馬遠設色山水冊(局部) 私人藏

前前前些日子看電視劇《清平樂》,其中有這樣一個晏幾道彈琴唱詞的片段:

看到文人聚會中古琴的出鏡,我覺得很是驚喜(古琴入門選手,十級「理智」粉正是在下)~並且這部劇裡小晏的彈奏指法以及古琴的配音難得沒有出錯(除了手抬得有些高了==),可以說是古裝劇中的良心之作了~
以前讀書看文獻時,我也偶然翻閱到一些宋代文人與古琴的史料,因此我就想到以此主題做一篇推文(並向大家瘋狂安利古琴文化)~PS. 由於內容過多,防止閱讀疲勞,我分為了上下兩篇推送,下篇就在這篇推送的次條~
「絲桐合為木,中有太古聲」。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據文獻記載,古琴的誕生與古代帝王有關。相傳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琴、文王武王在五弦琴的基礎上各加一弦等諸種說法。古琴最後定型為七弦,故又名「七弦琴」。
早期的古琴本也是普通的彈撥樂器,在上古時代可用於祭祀典儀的伴奏,但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興起,古琴便開始成為士大夫的階級文化象徵,並在歷朝歷代成為定式,尤為文人君子所愛。
古琴總與君子修身立德密切關聯,既代表著士的文化傳統,也象徵著禮的規範。《禮記》云:「士無故不撤琴瑟」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桓譚《新論·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
班固《白虎通義》:「琴,禁也。禁人邪惡,歸於正道,故謂之琴。」
舉個文化大IP的例子——孔子與古琴。常見古琴形制中即有「仲尼式」,大概就是由紀念孔子與古琴的文化淵源而來。

北宋   「萬壑松」琴   仲尼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史記·孔子世家》)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猗蘭操》,孔子所作。孔子歷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鼔之,自傷不逢時,託辭於香蘭雲。」( 蔡邕《琴操·猗蘭操》)

明   仇十洲畫 文徵明書   孔子聖跡圖之圍匡圖、學琴師襄圖、在齊聞韶圖(局部)
除了孔子以外,歷代許多知名文人的生活中也離不開古琴的陪伴。比如:漢代的蔡邕、蔡琰父女,魏晉的嵇康、阮籍、陶淵明,唐代的王維、白居易,宋代的蘇軾、範仲淹、歐陽修、姜夔,乃至《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亦善彈琴…從上古時代的祭祀典禮之用,至深深融入文人生活,直到現代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延續命脈,古琴作為一種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陪伴中國人走過千年歲月,從未斷流。古琴不同的彈奏手法主要可產生三種音色,代表著天地人「三才」。天音空靈,地音渾厚,人音宛轉,梗概訴情。它除了音色高古,餘韻悠長,就連琴身各個部件名稱也是極美的,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琴身同人體結構一般,分為頭、項、肩、身、腰、尾,底部支撐的小柱因形似名為「雁足」;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三個徽位代表著一年十二月外加一個閏月;琴面為弧形,琴底平整,比附「天圓地方」;琴面架起琴弦的凸起部分形似山丘,名為「嶽山」;自嶽山綿延開來的琴弦又好似流水潺潺;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大者為"龍池",小者為"鳳沼",上山下澤,龍鳳並育,象徵天地乾坤,造化萬象。(厲不厲害!!!)陳寅恪於《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中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有俗諺云:「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宋代的士人文化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繁盛的程度。且不說文學、史學、理學、書畫、瓷器等方面的蔚為大觀,僅說與士人生活緊密相關的古琴文化,就足以帶領我們一窺宋人風雅。有宋一代,生產力提高,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市民階層擴大,較為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以及「興文教,抑武事」的時代環境培養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群體,也促成了文人文化和市民文化的繁榮。奔放豪邁、充滿劍氣酒香的唐代風貌轉而一變,進入了儒雅淡和的宋代。綜而觀之,宋人是雅的,點茶、焚香、插花、掛畫成為了生活的藝術,歌兒舞女吟唱著詞曲,陪伴著達官貴人們終養天年。

仔細看:垂柳後的石几上橫陳著一張仲尼式古琴(沒錯又是仲尼式hhh~)在此背景下,古琴文化在宋代進一步發展成熟,在統治階級和文人的推動下「盛」而可觀。統治階級的偏好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我們以唐代來觀照,就很容易發現唐宋主流音樂風格之不同。唐代也是極愛音樂的一個朝代,如果要拎出一位帝王做代表的話,唐明皇李隆基當之無愧。霓裳大曲、舞馬傾杯、羯鼓斷杖、梨園祖師……均是這位帝王光輝的音樂傳奇。- 大曲,必須是大曲(以傳統音樂為主,大量融合少數民族和外族音樂的大型歌舞音樂,很    能彰顯唐代大氣輝煌的時代風貌)。但據說這位帝王不怎麼喜歡古琴。據《羯鼓錄》記載:「明皇性俊邁,酷不好琴,曾得聽『正弄』未及畢,叱琴者待詔出去,謂中人曰:『速召花奴將羯鼓來,為我解穢。』」

我們也不難理解,在那樣一個奔放宏健、崇尚軍功的朝代,胡樂、羯鼓、大曲的激昂澎湃正與時代風貌相彰。而宋代音樂在時代環境的影響下,與前朝音樂風味迥異,總體呈現著明顯的由歌舞大曲向說唱戲曲的過渡、貴族化向平民化、宮廷向民間的轉變,一言以蔽之,市民化。而宋代的文人音樂,主要是琴樂與詞樂(當然詞樂也包含著市民化的成分)的主興。前面說到,宋代是文人士大夫的天下。宋代的皇室對文人十分尊重,甚至可以說,宋代的皇帝自身即是文人。而古琴作為文人音樂文化的代表,自然會得到皇室的認同與推重。此外,宋代制琴技術在皇室的推動下也有重要發展,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記載:"宋時置官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長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

北宋  趙佶  聽琴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太宗嘗謂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後王因之,復加文武二弦。至道元年,乃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別造新譜三十七卷。凡造九弦琴宮調、鳳吟商調、角調、徵調、羽調、龍仙羽調、側蜀調、黃鐘調、無射商調、瑟調變弦法各一。制宮調《鶴唳天弄》、鳳吟商調《鳳來儀弄》、龍仙羽調《八仙操》,凡三曲。又以新聲被舊曲者,宮調四十三曲,商調十三曲,角調二十三曲,徵調十四曲,羽調二十六曲,側蜀調四曲,黃鐘調十九曲,無射商調七曲,瑟調七曲…因謂曰:"雅樂與鄭、衛不同,鄭聲淫,非中和之道。朕常思雅正之音可以治心,原古聖之旨,尚存遺美。琴七弦,朕今增之為九,其名曰君、臣、文、武、禮、樂、正、民、心,則九奏克諧而不亂矣。」又是造九弦琴,又是制譜創曲,還為每根弦精心取名字,宋太宗著實為琴操碎了心……但宋太宗此舉,不只是愛琴,更是有借復興古琴效仿先王以益政教之意。「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趙抃為北宋名臣,有「鐵面御史」之名,皆因其敢於彈劾達官顯貴,品行端正,剛直不阿。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清廉簡易的政風,平時以一琴一鶴相隨,傳為美談。宋神宗即位,欲起用趙抃,也是聞此佳名。

宣和殿為紹聖二年宋哲宗於宮中修建。南宋王應麟於《玉海·宮室·殿·宣和殿》中記載:「哲宗以睿思殿先帝所建,不敢燕處。乃即睿思殿之後為宣和殿。紹聖二年四月二日丁卯,宣和殿成。徽宗晝日不居寢殿,以睿思為講禮進膳之所,就宣和燕息。大觀二年再葺。」

哲宗為表對先帝的敬意,不敢燕處於睿思殿,遂另造宣和殿為燕息之所,哲宗之弟徽宗也延續了於宣和殿燕息的傳統。宋徽宗還於大觀二年重新修葺宣和殿,並且將這一區域變成了皇家博物館。《續資治通鑑》記載:「保和殿(一說宣和殿於宋徽宗宣和年間改名保和殿)……左實典謨訓誥經史,右藏三代彝銘,東序置古今書畫,西序收琴玩筆硯焉。」

徽宗在位時,曾於宣和殿中設立「百琴堂」,收集天下名琴,有春雷、黃鵠秋、混沌材、金鐘等,以唐時春雷琴為第一。周密《雲煙過眼錄》記載:「琴則雷為第一,向為宣和殿百琴堂稱最。」清代陳元龍《格致鏡原》引《琴苑》云:「宣和殿百琴堂有琴名黃鵠秋,又有琴名混沌材,上寶之寥玉。」徽宗皇帝不僅善書畫,喜收藏,亦好琴、善琴,著名的《聽琴圖》即為佐證。有學者考證,圖中彈琴者即為徽宗本人。

圖源:微信公眾號-文學報  2021年2月14日推送
宋史這樣評價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也許,相較於「君王」之稱,「文人才子」的稱呼對其來說更為合意。有了皇室的推動和倡導,古琴文化於宋代方有了形成「蔚為大觀」局面的條件。歐陽修晚年作自傳《六一居士傳》,對「六一」作解:「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老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五件器物均代表著文人趣味,記錄著歐陽公的生活常態,琴即是其一。蘇軾曾於《行香子》詞中寫到自己的人生終極追求:「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即琴酒為伴,玩賞山水,拋卻俗務,歸隱自然。與宋代皇室賦予古琴的文化和政治意義不同,文人更將古琴視為生活中的密友良伴,是累於俗務時的精神慰藉,是雅致興發時的娛情樂器,甚至可以是隱逸的象徵。曹勳(北宋末年至南宋時人)在《松隱集·卷一·閒居賦》描繪了文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卜築天台,松竹靚深,侶方外之高士,訪親舊之之音,一觴一詠,有書有琴,村歌社舞時以樂,楮冠【借指貧士、隱士】雲衲【借指行腳僧】閒以尋。兒童漸長,歲月任侵,亦何知老之將至,惟安天命兮行吾忠赤之心。」可見琴與書、酒一樣也是隱逸必備。古琴不僅象徵著文人逸士的高雅格調,也可作閒時解悶之用。

亦或是攜琴月下賞梅,輕撫一曲《梅花三弄》(我猜的)…

南宋  馬遠  月下觀梅圖   小童單手抱著一張琴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再或者攜琴踏青,在春和景明的環境中再彈一曲《陽春》(還是我猜的)…

南宋  馬遠   山徑春行圖(局部) 還是小童抱著一張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做個不想出門的宅男也行,於幽宅深堂中靜撫琴曲(猜不出來了)也是極好的…

南宋  馬麟  深堂琴趣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欣賞完了古畫,下一期我們再來看幾個文化IP的例子~

相關焦點

  • 「開到荼蘼花事了」 的荼蘼究竟是啥?宋代後面目成謎
    結果麝月掣出一根上面畫著荼蘼花的籤子,題著「韶華勝極」四字,下面又寫著一句舊詩:「開到荼蘼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飲三杯送春。」麝月不解其意,問怎麼講,「寶玉愁眉忙將籤藏了說:『咱們且喝酒。』」「開到荼蘼花事了」這句詩,出自宋代詩人王淇的《春暮遊小園》,全詩如下:「一叢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
  • 宋代的休閒娛樂生活:聊一聊宋代的茶館
    因此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強盛,宋代的休閒娛樂生活也是在封建社會中到達了一個高度。一.茶館的日常中國的茶文化在宋代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峰,因此宋代時期的城市中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茶樓酒館。當時的百姓,因為社會安定和經濟的富足,所以都會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在悠閒溫暖的下,在茶館品茶,與三五好友聊天,何嘗不是一種幸事。
  • 兩三聲 • 秋月下 文人琴定製限額預約
    鳳鳴秋月,鶴舞瑤臺」兩張「大聖遺音」上的銘文。清冷幽絕四字,適足以道之。有的琴因為斫者或藏者太有名了,所以遍體銘文,就象這樣。才子名將紛紛有銘文,千古帝皇豈甘落後,當今最貴宋琴「松石間意」上有乾隆御題的一首七絕:古錦囊韜龍門琴,朱弦久歇霹靂音。安得伯牙移情手,為餘一寫山水心。
  • 宋代:茶書創作的黃金時代
    雖然明代茶書相比宋代茶書在數量上更勝一籌,但如果講究原創,還是宋代的原創比例高出不少。 除位極人臣的幾位親歷者之外,宋朝在中國茶史的特殊之處還在於,地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也熱衷茶事並有所著錄。 親自點茶寫書的宋徽宗 宋徽宗以不務正業聞名,不僅書畫天賦極高,在茶事上也是頂尖,他不但作茶詩、繪茶畫、著茶書,還精通茶藝、喜好點茶,甚至親自為臣下點茶。
  • 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展的器物讓人驚嘆了
    2020年1月5日,由淨慈寺美術館主辦、浙江賽麗美術館、杭州欽哲藝術中心協辦的「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展在淨慈寺美術館隆重開展。 這次展覽是淨慈寺美術館新年第一展,也是「宋代文化聯展四年計劃」的第一期展覽,旨在通過四年時間匯集宋代文化元素,向世人展示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韻味。
  • 宋代茶文化的繁榮,主要有哪些表現?
    如果說唐代茶文化是宮廷文化和士人階級的代表,那麼入宋後茶文化才真正意義上在民間普及。宋代茶文化的繁榮,主要都有哪些表現?1.對唐代茶文化的繼承唐宋兩代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盛世,宋代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唐代的茶文化,也讓茶文化在平民階層遍地開花,在此期間,宮廷對茶文化的重視功不可沒,更少不了士大夫階層的推動。
  • 一場風雅 宋代茶道背後的收藏美學
    廣州博物館提供【壹】日常茶事 宋代茶道風雅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今天常說的這句話,就是來自宋人俚語,可見茶文化在宋人生活中的地位。而一場宋代茶事中,精緻考究的茶器之美,以及器物背後的審美意象,其實都反映出宋瓷的藝術追求與宋人的生活美學理念。宋瓷在收藏界屢創高價,不少民間藏家爭相收藏,大多也是為其風雅美學之巔峰傾心所致。
  • 《清平樂》中的宋代生活美學
    宋代的外交軍事雖積弱不振,但其文化可是比盛唐耀眼許多,如山水畫、瓷器、文學等,都在宋代綻放異彩,形成所謂的「宋代美學"影響後世深遠,可說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高峰。而在生活方式上,宋代也有一套獨特審美,像是撫琴、調香、賞花、觀畫、弈棋、烹茶、聽風、飲酒等,這些文人雅士的愛好與追求,其實與現代人追求的生活美學、個人品味極為相似。
  • 宋代女性內衣上都紋什麼東西?其實很有情趣
    由於宋代上層社會瀰漫著別具一格的審美趣味和美學思想,寄情於山水之間,帶有隱逸的生活氣息。因此當時產生了寫實的折枝花、纏枝花和大量的花鳥題材的紋樣。宋代女性內衣紋樣題材可分為植物紋樣、動物紋樣、人物紋樣和幾何紋樣。植物紋樣是宋代女性內衣中最常見的紋樣。
  • 歌妓詞與宋代文士的審美情趣
    從詞誕生之初,歌妓就是各家吟唱的一大對象,故歌妓詞在文學史上也佔著一定分量。宋代盛行歌妓制度,宋代文人士大夫在官方私人的應酬交際中便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歌妓,而歌妓又主要以歌舞唱詞的方式來和文士交往,因此,歌妓以詞侑觴勸酒歌以佐歡的時代風尚就使宋代文士創作了大量以歌妓的形象和心態以及詞人同歌妓的關係為內容的歌詞。
  • 宋代玉器用材與玉色
    宋代玉器使用的玉材有著自己的特點,掌握這些特點是研究與鑑別宋代玉器的所在。宋代玉器用料非常崇尚好玉,而這些好玉所指的就是新疆玉。新疆玉材大量進入內地,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尤其是漢代,對內地玉器的發展起到極大推動力。
  • 紅極一時的宋代「流行歌曲」
    宋代以詞著稱,雖然現在我們讀到的宋詞只有文字了,但是在宋朝,詞跟音樂是一體的。每一首詞的詞牌都是一種曲譜,宋人寫詞都是可以歌唱的,可以說宋詞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宋代詞人重視自己詞的傳唱,而宋代的歌者也知道根據詞人的風格和作品,由不同的歌者以不同的方式演唱。宋人俞文豹《吹劍續錄》記載,蘇軾問一個善歌的幕下士:「我詞比柳(柳永)詞何如?」那人答到:「柳郎的詞,最好是十七八的女孩兒,拿著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你的詞那就需要關西大漢拿著鐵板唱『大江東去』了。」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而當時為了籠絡官員,讓其拼死效忠,除了規定侯爵可以世襲外,還規定「任子制」,據《漢官儀》所載:「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意思是,兩千石以上官員(其實就是侯爵),只要任滿三年,即可以舉薦自己的侄子一人為郎官。這就是後來恩蔭制的最初雛形。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光?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而當時為了籠絡官員,讓其拼死效忠,除了規定侯爵可以世襲外,還規定「任子制」,據《漢官儀》所載:「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意思是,兩千石以上官員(其實就是侯爵),只要任滿三年,即可以舉薦自己的侄子一人為郎官。這就是後來恩蔭制的最初雛形。
  • 用四季食材做一餐宋代家宴
    △《宋代家宴》原創視頻由未閒茶事&暖食光生活館聯合製作記得曾在一篇文章裡看到趙廣超老師說宋代美學就是極簡主義的最好示範,看上去平靜,實則飽含七情六慾,形式上簡單,其實是一種高度的淨化能力。宋代美食製作簡單,口味清淡,但於細膩處卻能品出古人對食材本味,以及不同味道之間搭配的極致講究,對於酒肉葷腥大快朵頤慣了的今人來說,一餐宋代家宴就像似燈紅酒綠外的一望明月,淡然、自在,且回味悠長。
  • 看熱播劇《清平樂》,不可不知道的宋代「四大雅事」
    近日,連續劇《清平樂》正如火如荼播出,該劇以北宋為背景,通過風雲詭譎的朝堂之事與千絲萬縷的兒女情長,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鬥茶品是重頭戲,擺上各種茶具,煮水點茶,看誰的茶葉、茶水出眾,茶藝更高超;而鬥茶令考驗真才實學,與行酒令類似,用來比賽助興,增加趣味;最後的茶百戲則是通過「注」和「攪」,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出瑰麗多變的景象,類似於咖啡的拉花技藝。如此一整套精細的流程走下來,足以流露宋人對於茶事的精益求精。
  • 宋代貢茶與宮廷茶文化的形成
    宋代團茶歷南北宋,遼,金,元幾代,直到明代方廢,領導茶的潮流長達四五百年,不能說宋代宮廷對茶文化沒起作用。關於宋代宮延茶文化的具體情況,在第三編還要分論,此處僅就其發展過程概述一二,這便要從北苑建茶和「前丁後蔡」等貢茶使君說起。宋代貢茶從南唐北苑開始。北苑在南唐屬建州。其地山水奇秀,多寺院名勝,又產好茶,故自南唐便為造茶之地。
  • 龔延明:正是傅璇琮先生前瞻性的學術眼光,直接把我推上了宋代官制研究的前沿
    繼1984年完成《宋史職官制補正》之後,我計劃致力於研究宋代官制史。但,鑑於宋代官制十分繁雜,要對宋代官制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和論述,進而綜合成一部兩宋官制變遷史,誠非易事,我總覺得很難把握。於是,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傅璇琮先生。但當時我有些擔心,傅先生已走上中華書局副總編崗位,局務繁忙,還能有心與我這個高校普通教授繼續交往嗎?
  • 宋代玉璧 ,你見過嗎 ?
    宋代玉璧上較多出現高於輪廓線的高浮雕螭紋。螭紋在漢代較多以減地浮雕的形式出現在劍飾上,完整螭紋的漢璧並不多見,只有鏤空璧上可以看到螭紋,且並沒有出現高於輪廓的高浮雕螭紋。宋代玉璧上的螭首有方首、虎首、尖首、貓面等,五官一般擠在頭部前側,吻部前突,眼有圓眼、臥蠶紋眼、管鑽圓眼等,耳似雲朵,額頭上常有二字紋,陰線角作飄髮狀後伸壓背,背上多有一條細長的陰刻線表示脊椎,四肢前弓後蹲或伸展壓尾。為了表示肢骨的豐肌有力,還在關節處打窪渦紋,尾端一般長弧度翻捲成雲朵,有的分叉似花葉紋,脛骨側邊常用細短陰刻線表示毛髮。
  • 【人物】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
    宋代著名文學家黃庭堅曾這樣評價周敦頤:「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朱熹更稱讚他說:「不卑小官,職思其憂。」「短於取名,而樂於求志;薄於邀福,而厚於得民;菲於奉身,而尚友千古;聞茂叔之風猶足律貪。」周敦頤少年喪父,靠母親鄭氏和舅父撫養成人。長大成才以後,長期擔任地方官吏。他博學力行,遇事剛果,為政精密嚴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