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用「朕」代替我,史學家:將「朕」拆開後就明白其用心了

2020-12-25 文史掠影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是「始皇帝」,在秦始皇之前,只有「皇」和「帝」,比如三皇五帝。秦始皇是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他認為自己文治武功,超越古人,只有「皇帝」二字才可以配得上自己。秦始皇的晚年,自我膨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幻想把江山傳至萬世。

秦始皇二十六年,距離其駕崩僅有2年了,他覺得「稱孤道寡」不足以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於是就把「朕」定為帝王自稱之字,其他人不準用。「朕」的意思其實跟「孤、寡」一樣,都是「我」的意思,在秦始皇之前,人們都可以自稱「朕」。

但是在先秦時期,也不是人人可以隨便自稱朕,一般地位尊貴的人可以稱朕。比如屈原就是自稱「朕」的,他在《離騷》開頭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在楚國地位非常尊貴,自稱朕是可以的。

從《尚書》和《左傳》中我們不難發現,將「朕」作為自稱的人,不是帝王將相,就是部族首領。《爾雅·釋詁》:「朕,身也。」郭璞註:「今人亦自呼為身。」東漢蔡邕《獨斷》上說得更為明確:「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貴賤不嫌。」

上古時期的聖王堯、舜便是用「朕」作為自己的稱呼的,例如《尚書》記載「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帝曰:『諮四嶽,有能典朕三禮』」。

在先秦時期, 共有六個字可以代替「我」,分別是「餘」、 「朕」、「我」、「吾」、「臺」、「卬」。選擇「朕」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絕不是秦始皇隨便選的,必然是經過其深思熟慮的。因為「朕」在上古時期堯、舜便是用「朕」作為自己的稱呼的。但是那時堯舜並沒沒有禁止別人自稱朕。

從秦始皇開始,「朕」成了其專屬自稱。久而久之,「我」、「吾」使用起來就比較隨意,而「朕」具有端莊、鄭重的意味,秦始皇后,除了皇帝,誰敢自稱「朕」那就是謀逆大罪。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在他的作品《先秦史》中說「朕」是一個象形字,將其拆開便是「舟」和「灷」,其本義為:舟中火種。上古時期水多,百姓通常臨水而居,舟非常重要;取火的工具有限,弄不好火種就滅了,所以火一直是上古人崇拜的對象之一。

所以「舟」和「火」在上古時期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誰有一艘小船那跟現在誰有私人飛機一樣,誰有「火源」跟現在誰有一個油礦一樣。如果誰能獨駕小舟,舟中還有可以做熟食的火,那一定是地位非同尋常的。於是「朕」的本意就從「舟中之火」引申為財富與權力的象徵。將「朕」拆開後就明白秦始皇用心了。

王安石把兒媳嫁給別人,兒子痛苦寫下一首詞,後悔不該那麼做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啥要自稱「朕」,專家:把「朕」字拆開,其中大有內涵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建立大統一王朝的國家,自然也有著不菲的功績。雖然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秦始皇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王,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做出的成就。秦始皇是歷史上以第一個使用皇帝這一稱呼的人,此後這個稱呼便成為了各朝各代皇帝的專屬稱呼。不過,除了皇帝以外,「朕」這個自稱也被流傳了下來,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代稱?
  • 為何秦始皇放棄寡人改用「朕」自稱,專家:把「朕」拆開就明白了
    古時候帝王的自稱有好幾種,比如「寡人」、「孤」等等,到了秦始皇嬴政稱帝後,又將「朕」定為了自稱,從此以後的皇帝幾乎都是沿用此稱謂。但其實在這之前,「朕」只是各種代稱中的一種,無論天子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用來自稱,為何秦始皇獨獨青睞於這個字呢?
  • 秦始皇為何棄用「寡人」,改稱為「朕」?把「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古裝劇」可以展示古人生活中不同的一面,的確很有意思,所以頭兩年古裝劇、越劇都很火,但許多史學家並不高興,他們指出許多與歷史文化不符的錯誤。例如,無論哪個朝代的皇帝稱自己為「朕」,專家指出:不同朝代的皇帝稱謂不盡相同。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皇帝是怎麼稱呼自己的呢?
  •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專家:把「朕」拆開看你就明白了
    文:歷史茶館兒【歡迎關注茶館兒,喝上一壺茶,品讀歷史】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作為一個霸氣側漏的君王,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他制定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而且秦始皇喜歡用「朕」作為自稱。研究歷史的專家說,「朕」這個詞可以通過把它拆開來解釋,當「朕」被打開時,它是「月」和「關」,月是月亮?關卻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兩個詞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事實上,它不是拆除現代的朕字,而是拆除象形文字朕字。眾所周知,許多古代漢字都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象形文字本身的意義與象形文字有著密切的關係。
  • 以前皇帝稱孤道寡,為何秦始皇要改成「朕」?把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政權,其中一項便是將「寡人」改為「朕」,以前皇帝稱孤道寡,為何秦始皇要改成「朕」?把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二、秦始皇改「寡人」為「朕」 秦始皇對於其一統中原的功勞十分滿意,甚至覺得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於是便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冠之以「始」,作為自己的稱號,即為後世人熟知的「始皇帝」。
  • 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稱謂?這是有深意的,你將朕拆開看看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將自己的自稱改為了「朕」,之後的皇帝也都將這個稱謂用到自己從政期間,直到清朝結束。知道一些歷史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六個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分別是「餘」「朕」「我」「吾」「臺」和「卬」。
  •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改蓋五帝」取「帝」一字,自創「皇帝」,作為天下大一統建立者,又稱始皇帝。秦始皇還規定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 秦始皇選「朕」做代稱,有啥玄機?「朕」字拆開你就懂了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著非常嚴格的立法制度,在家庭之中我們要尊老愛幼,放到國家中來講我們要忠君愛國,即便是在外面我們也要做到長幼有序,身為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也追求與眾不同,用「朕」來作為自我稱謂,以表示自己是獨一無二、不可僭越的存在,高人一等。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把「朕」拆開來念念,就能明白了
    我和朕一樣。古時尊卑共為,貴賤不嫌,則可同義。--蔡邕《獨斷》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統一六國,皇帝的稱謂正式確立。由此誕生的,是專稱皇帝的「朕」。為何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朕」的人中選擇了「朕」,而非寡人、孤臣、諸王?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以前皇帝稱孤道寡,那麼秦始皇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說只要把「朕」字拆開,大家就能看懂了。第一、嬴政的首創之功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前,曾有過長達514年的大動蕩時期。而這段歷史被後人習慣性地稱為,東周王朝或春秋、戰國。在公元前221年之前,一直都是奴隸主統治奴隸的奴隸制時期,至此之後則開啟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你把「朕」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蔡邕《獨斷》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開始,皇帝這一稱號正式確立。與之一起誕生的,是皇帝專用自稱「朕」。為什麼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中選擇了「朕」,而不是寡人、孤、等帝王自稱?
  • 秦始皇規定,天子才可以自稱「朕」,專家:你把字拆開看看
    在秦朝之前,「朕」是人人都可以用的,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卻規定只有天子才可以自稱「朕」,在隨後的歷史,各朝君王也欣然接受「朕」的自稱,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嗎?他認為前人的所有的稱謂都配不上自己,就比如在對他的敬稱上,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蓋五帝」,於是便自創了「皇帝」這個敬稱,只有這樣才能配得上他,而「朕」這個字也被他獨家專用,他規定除了天子能自稱「朕」外,平民百姓再也不許用。
  •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帝們都是用「朕」來自稱的,並且這個稱呼是皇帝的專用稱謂,除皇帝之外誰要是敢用「朕」來自稱,那就是掉頭的大罪。但鮮有人知的是,在秦始皇登基前,其實老百姓們平時都是用「朕」來自稱的。
  • 中國共有494位皇帝,為何都用「朕」自稱,專家:拆開念就明白了
    朕在一開始其實並不是皇帝的稱呼,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也就是說從秦始皇開始,皇帝自稱朕,而朕這個字也變成了皇帝的專屬,一般人是不能自稱的。為什麼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呢?其實只要把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明白了。
  • 為何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拆開念,便能知曉
    其實在秦朝以前,「朕」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字,尋常百姓在對話中也經常用到,比如屈原《離騷》中有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朕」就是他的自稱,相當於「我」的意思。  「朕」這個稱呼成為皇帝的專屬是在秦朝建立之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為了方便管理,相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以及貨幣,可謂是厥功甚偉!為後世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古代皇帝為何都自稱「朕」,老教授:你把「朕」拆開讀,就明白了
    公元前2070年,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開始出現,夏朝的皇帝自稱為「後」,第一位君主為夏后氏,《竹書紀年》記載的君主都會冠以「後」,比如「後啟」、「后羿」、「後少康」、「後發」等等。
  • 歷來君主都自稱寡人,秦始皇為何要自稱「朕」?把這個字拆開看看
    然而,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六國後,棄用「寡人」,改稱「朕」,這是為何?「朕」,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中。先秦時期,「朕」是「我」的一種說法。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可以自稱「朕」。這時候的「朕」,不是誰的專屬,天下人都可以用。楚國著名詩人屈原在自己的著作《離騷》中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裡的「朕」,就是自己的意思。
  • 為何自秦始皇后,歷代皇帝都以朕自稱?
    但是自古以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都會自稱為朕,而用朕這樣的自稱代號又有何淵源呢?專家表示,你把朕字拆開來念,就明白了。根據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吞併了六國,實現了統一中原的政治舉措,自稱自己為始皇帝。意思就是說從自己之後的歷代統治者可以延續自己的政治制度,稱之為皇帝。
  • 秦始皇為什麼選擇用「朕」做皇帝的自稱?
    所吃所用所穿的東西,都與常人有所不同。就連如何稱呼自己,都跟我們這些普通人千差萬別。關於皇帝的自稱,我們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就是「朕」這個字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宮廷古裝劇裡,不管是過去的《還珠格格》《甄嬛傳》啦,還是現在的《步步驚心》《陸貞傳奇》《延禧攻略》啦,裡面的帝王無一不是自稱自己為「朕」。那麼「朕」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