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259—前210年)是「始皇帝」,在秦始皇之前,只有「皇」和「帝」,比如三皇五帝。秦始皇是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他認為自己文治武功,超越古人,只有「皇帝」二字才可以配得上自己。秦始皇的晚年,自我膨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幻想把江山傳至萬世。
秦始皇二十六年,距離其駕崩僅有2年了,他覺得「稱孤道寡」不足以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於是就把「朕」定為帝王自稱之字,其他人不準用。「朕」的意思其實跟「孤、寡」一樣,都是「我」的意思,在秦始皇之前,人們都可以自稱「朕」。
但是在先秦時期,也不是人人可以隨便自稱朕,一般地位尊貴的人可以稱朕。比如屈原就是自稱「朕」的,他在《離騷》開頭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在楚國地位非常尊貴,自稱朕是可以的。
從《尚書》和《左傳》中我們不難發現,將「朕」作為自稱的人,不是帝王將相,就是部族首領。《爾雅·釋詁》:「朕,身也。」郭璞註:「今人亦自呼為身。」東漢蔡邕《獨斷》上說得更為明確:「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貴賤不嫌。」
上古時期的聖王堯、舜便是用「朕」作為自己的稱呼的,例如《尚書》記載「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帝曰:『諮四嶽,有能典朕三禮』」。
在先秦時期, 共有六個字可以代替「我」,分別是「餘」、 「朕」、「我」、「吾」、「臺」、「卬」。選擇「朕」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絕不是秦始皇隨便選的,必然是經過其深思熟慮的。因為「朕」在上古時期堯、舜便是用「朕」作為自己的稱呼的。但是那時堯舜並沒沒有禁止別人自稱朕。
從秦始皇開始,「朕」成了其專屬自稱。久而久之,「我」、「吾」使用起來就比較隨意,而「朕」具有端莊、鄭重的意味,秦始皇后,除了皇帝,誰敢自稱「朕」那就是謀逆大罪。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在他的作品《先秦史》中說「朕」是一個象形字,將其拆開便是「舟」和「灷」,其本義為:舟中火種。上古時期水多,百姓通常臨水而居,舟非常重要;取火的工具有限,弄不好火種就滅了,所以火一直是上古人崇拜的對象之一。
所以「舟」和「火」在上古時期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誰有一艘小船那跟現在誰有私人飛機一樣,誰有「火源」跟現在誰有一個油礦一樣。如果誰能獨駕小舟,舟中還有可以做熟食的火,那一定是地位非同尋常的。於是「朕」的本意就從「舟中之火」引申為財富與權力的象徵。將「朕」拆開後就明白秦始皇用心了。
王安石把兒媳嫁給別人,兒子痛苦寫下一首詞,後悔不該那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