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選「朕」做代稱,有啥玄機?「朕」字拆開你就懂了

2020-12-25 將者短視頻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著非常嚴格的立法制度,在家庭之中我們要尊老愛幼,放到國家中來講我們要忠君愛國,即便是在外面我們也要做到長幼有序,身為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也追求與眾不同,用「朕」來作為自我稱謂,以表示自己是獨一無二、不可僭越的存在,高人一等。

在古代的時候關於自我的稱呼有很多,「我」是最常見的,「朕」也曾是我的代稱,不過秦朝立下規矩以後,「朕」就成為了皇帝才能使用的一個字,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曲折呢?

秦始皇一生之中有非常大的功績,在橫掃六合,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之後,定下了非常多的規矩,首先他覺得「王」這個稱呼已經配不上自己了,因此從三皇之中取一字「皇」,而這三皇有時我們常說的天皇,地皇和泰皇,身份非常的尊貴,此後又從五帝之中取「帝」字,也就出現來後來的皇帝,這時候又有大臣提出,皇帝身份尊貴,當有自己的專屬稱呼,因此就在「我」、「吾」、「朕」之中挑選了一個不太常用的「朕」。

這個字在最早的時候沒有任何的規矩管轄,和一般自稱的詞一樣,無論是誰,都可以使用,不過一般而言,「朕」這個字,在貴族之中使用的更加廣泛,畢竟這個字說出來就顯得與眾不同一些。作為平民百姓而言,多數時間還是使用的「我」,來自稱,這樣可以顯得更和善。後來秦始皇就將「朕」這個字規定為只有皇帝能夠使用,以此來顯示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

有專家進行研究後提出,把「朕」字拆開,你就能夠明白其中的玄機了,其中大有內涵。不過這可不是拆分現在這個簡體字,而是要拆分古代的那個象形文字,那個時候「朕」的組成和現在不同,根據後來的研究表明,分開來看就是州船和火種的意思。對於古代的人來說,生活中不能缺少船,畢竟要進行捕撈工作,不僅可以飽腹,也能賺錢。

舟船就成為了百姓生活的必需品,這麼一看,就說明皇帝的所有指令都是必須執行的,必須要遵從皇帝的意志行事。而火則是地位的象徵,這樣一看,「朕」就代表的是最高的權力和地位,因此始皇帝就用「朕」來代指自己了,一次來表明自己才是江山的主人,是這個國家身份地位最高的人。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的朝代更迭,新王朝不斷的湧現,各種制度的更改也就是皇帝一句話的事情,也有皇帝會自稱為「寡人」以表示高處不勝寒,但是「朕」卻是從秦朝延續到清朝的一個稱呼,直至今日,一旦有人提到這個字,都會讓人想到皇帝,因此我們還是要承認古人智慧的結晶,朕這個字伴隨著封建王朝的出現和消失,直到民國的時候,這個字才不再是統治者的專屬代名詞。

相關焦點

  • 為何秦始皇放棄寡人改用「朕」自稱,專家:把「朕」拆開就明白了
    古時候帝王的自稱有好幾種,比如「寡人」、「孤」等等,到了秦始皇嬴政稱帝後,又將「朕」定為了自稱,從此以後的皇帝幾乎都是沿用此稱謂。但其實在這之前,「朕」只是各種代稱中的一種,無論天子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用來自稱,為何秦始皇獨獨青睞於這個字呢?
  •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改蓋五帝」取「帝」一字,自創「皇帝」,作為天下大一統建立者,又稱始皇帝。秦始皇還規定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 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以前皇帝稱孤道寡,那麼秦始皇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說只要把「朕」字拆開,大家就能看懂了。第一、嬴政的首創之功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前,曾有過長達514年的大動蕩時期。而這段歷史被後人習慣性地稱為,東周王朝或春秋、戰國。在公元前221年之前,一直都是奴隸主統治奴隸的奴隸制時期,至此之後則開啟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
  • 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稱謂?這是有深意的,你將朕拆開看看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將自己的自稱改為了「朕」,之後的皇帝也都將這個稱謂用到自己從政期間,直到清朝結束。知道一些歷史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六個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分別是「餘」「朕」「我」「吾」「臺」和「卬」。
  • 秦始皇用「朕」代替我,史學家:將「朕」拆開後就明白其用心了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是「始皇帝」,在秦始皇之前,只有「皇」和「帝」,比如三皇五帝。秦始皇是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他認為自己文治武功,超越古人,只有「皇帝」二字才可以配得上自己。秦始皇的晚年,自我膨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幻想把江山傳至萬世。
  • 秦始皇為啥要自稱「朕」,專家:把「朕」字拆開,其中大有內涵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建立大統一王朝的國家,自然也有著不菲的功績。雖然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秦始皇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王,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做出的成就。秦始皇是歷史上以第一個使用皇帝這一稱呼的人,此後這個稱呼便成為了各朝各代皇帝的專屬稱呼。不過,除了皇帝以外,「朕」這個自稱也被流傳了下來,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代稱?
  •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專家:把「朕」拆開看你就明白了
    除皇帝外,秦始皇還規定「朕」一詞只能由皇帝本人使用,其他人不得使用。「皇帝」這個詞是秦始皇發明的,但「朕」這個詞不是他發明的,而是已經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朕」字來源這個詞的特殊意義是什麼?研究歷史的專家說,「朕」這個詞可以通過把它拆開來解釋,當「朕」被打開時,它是「月」和「關」,月是月亮?關卻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兩個詞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事實上,它不是拆除現代的朕字,而是拆除象形文字朕字。眾所周知,許多古代漢字都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象形文字本身的意義與象形文字有著密切的關係。
  •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在先秦時期,漢語裡一共有6個第一人稱代詞:餘(予)、朕、我、吾、印、臺。在秦始皇登基以前這6個代詞大家都能隨意使用。那麼秦始皇為何獨獨選中其中的「朕」呢?難道裡面暗藏玄機?
  • 以前皇帝稱孤道寡,為何秦始皇要改成「朕」?把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政權,其中一項便是將「寡人」改為「朕」,以前皇帝稱孤道寡,為何秦始皇要改成「朕」?把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除此之外,他還自稱「朕」。古時候皇帝有許多自稱,比如「寡人」、「孤」、「朕」等等。而「朕」作為皇帝的自稱,則是始於秦始皇。
  • 秦始皇規定,天子才可以自稱「朕」,專家:你把字拆開看看
    在秦朝之前,「朕」是人人都可以用的,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卻規定只有天子才可以自稱「朕」,在隨後的歷史,各朝君王也欣然接受「朕」的自稱,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嗎?其實這個字自古有之,跟你說把它拆分開就知道,是不是想半天都想不明白,這個字拆開不就是月和關嗎?有什麼含義呀,其實在秦朝時,那時還沒有簡體字,象形文字是主流,這樣一項是不是豁然開朗。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秦始皇為何棄用「寡人」,改稱為「朕」?把「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例如,無論哪個朝代的皇帝稱自己為「朕」,專家指出:不同朝代的皇帝稱謂不盡相同。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皇帝是怎麼稱呼自己的呢?從何時起,朕,開始用它?作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把六國統一起來,建立了皇權制度,也規定了許多不同的政策,他認為「王」已與自己不相符合,而「皇」是取自於三皇,即天皇、地黃和泰皇,「帝」也沿襲著古代的帝位稱謂,即「皇帝」和「始皇帝」的出現,此時李斯丞相建議它設立一個專門皇帝的縮寫,便從「我」、「吾」、「朕」中選擇了「朕」。
  • 歷來君主都自稱寡人,秦始皇為何要自稱「朕」?把這個字拆開看看
    寡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一種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意思是君王的權位乃是上天賜予的,上天只會把天下交給有德之人掌管。如果失德,君王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故他們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你把「朕」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蔡邕《獨斷》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開始,皇帝這一稱號正式確立。與之一起誕生的,是皇帝專用自稱「朕」。為什麼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中選擇了「朕」,而不是寡人、孤、等帝王自稱?
  • 秦始皇為什麼選擇用「朕」做皇帝的自稱?
    有個詞語叫「無朕」,就是「沒有跡象或先兆「的意思。」「朕」的第三個意思是「縫隙」。戴震《考工記圖·函人注》載:「舟之縫理曰朕。」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自認為功德高於古之三皇五帝,故而將「皇」與「帝」二字合稱,自稱皇帝,又將「朕」字作為皇帝獨有的稱呼,打造成了皇帝的專用語。這也就是皇帝稱「朕」的由來。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把「朕」拆開來念念,就能明白了
    我和朕一樣。古時尊卑共為,貴賤不嫌,則可同義。--蔡邕《獨斷》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統一六國,皇帝的稱謂正式確立。由此誕生的,是專稱皇帝的「朕」。為何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朕」的人中選擇了「朕」,而非寡人、孤臣、諸王?
  • 秦始皇自稱為「朕」有什麼含義?
    在中國古代更早的時候,皇帝都不是自稱為「朕」,而是自稱為「寡人」,因為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謙虛的傳統,所以皇帝這樣稱呼自己,目的就是為了表現自己是一個才學和能力都不足的人。但是這一切都被秦始皇給改變了,秦始皇對當時的社會作出了很多的改變,比如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奴隸社會變成封建社會等等,其中將「孤」、「寡人」改為「朕」,也是其中的一種改變。
  • 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
    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文/觀心通史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的稱謂非常多,而且歷朝歷代的稱謂都不太一樣。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據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君主的稱謂都冠以「後」,如「后羿」、「後少康」等。
  • 為何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拆開念,便能知曉
    那麼這個字究竟特別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這麼嚴格的規定呢?其實在秦朝以前,「朕」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字,尋常百姓在對話中也經常用到,比如屈原《離騷》中有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朕」就是他的自稱,相當於「我」的意思。  「朕」這個稱呼成為皇帝的專屬是在秦朝建立之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為了方便管理,相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以及貨幣,可謂是厥功甚偉!
  • 「朕」的本意是什麼,為什麼秦始皇要用它,當皇帝專屬代稱?
    不過從「朕」的最早字形出發,「朕」並不是皇帝的代稱,也沒有無上皇權的「威嚴」,甚至還有著絲絲的平民感。 「朕」字的偏旁,在秦始皇創造的小篆中,並不是我們所見到的「月」字,小篆中它是「舟」。而我們中國文字是以形表意的象形字,所以「朕」的本義,最初無疑是一個跟船直接相關的名詞,至於具體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