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最早是沒有「皇帝」這個稱呼的,這個稱呼最早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和功績,讓大家稱呼他為「皇帝」。就像「皇帝」這個稱呼一樣,中國古代的皇帝一般都不是稱呼自己為「朕」,這是後面才發展出來的。
在中國古代更早的時候,皇帝都不是自稱為「朕」,而是自稱為「寡人」,因為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謙虛的傳統,所以皇帝這樣稱呼自己,目的就是為了表現自己是一個才學和能力都不足的人。但是這一切都被秦始皇給改變了,秦始皇對當時的社會作出了很多的改變,比如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奴隸社會變成封建社會等等,其中將「孤」、「寡人」改為「朕」,也是其中的一種改變。
秦始皇統一六國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霸主,這樣一來秦始皇就變成了周武王以後又一個統一全國的人。這個時候秦始皇為了表現出自己的不同之處,就命令丞相李斯想出一個新的稱號,這樣才有了皇帝自稱為「朕」這種情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為什麼李斯會想到「朕」這個稱號,這是因為在古代最早的文字實際上並不是漢字,而是甲骨文,在秦代的時候,雖然人們已經發展到用小篆進行書寫了,但是在小篆裡,還是有很多甲骨文的痕跡。而「朕」字並不是像現在寫的這般,把「朕」這個字拆開,這樣就變成了漢字中的「月」和「關」兩個字組成。而在甲骨文裡,這兩個字和「舟」和「灷」(zhuan)這兩個字的意思是一樣的。其中「灷(zhuan)」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火或者是能夠引火的東西。而「舟」的意思就是船。
其實這個字在先秦時代,就是指「我」的意思,而這個字是全天下人都能用,所有人都可以用「朕」來自稱。很多文獻中都能夠看到在先秦時代,古人會用「朕」來自稱。
比如屈原的《離騷》中有「回朕車以復路兮」這一句,《爾雅·釋詁》中也說道:「朕,身也。」蔡邕則在《獨斷·卷上》中說: 「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
由此可見,這「朕」字在先秦時代的確是代稱「我」,而且很可能是一種書面語,類似於後世的「吾」、「餘」。那麼為什麼秦始皇要用這麼一個字呢?
我們前面說過,「朕」字的組合體是「舟」和「灷」,而它們一個代表著船,一個代表著火種,船是水上工具,需要用船的水一般都很深,那麼連起來這寓意就深刻了:水深火熱。
很多人說秦始皇取「朕」這個字,是為了貼近民意,靠近大眾,低調,謙虛。但秦始皇自認其豐功偉績自古以來無人能比,取個名字都要把三皇五帝結合在一起,絕無可能在自稱這件事上謙虛,也沒有這個必要。而且他肯定不會讓自己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朕」這個字除了「水深火熱」這個解釋之外,那就只有一種意思了,意思是將水、火都涵蓋在內,意思是他就是「水」、「火」。
古代是小農經濟,一年的收成好壞完全是看老天爺的脾氣,無論是旱是澇,都對農業有著非常大的破壞,所以在古代,「旱」、「澇」一直都是老天爺的代言詞,換句話說,就是「水」和「火」。
另外,在古代人們都把小船看成是祭祀用的物品,而在祭祀時會點燃小船中的火種,寓意天下太平,社稷平安。所以在古代,朕這個字有對皇帝的表揚,也有對天下太平的嚮往。
在古代,「水」和「火」結合起來,就是老天爺的化身,而秦始皇用了這個「朕」字,剛好就是代表了老天爺,這也隱喻出他就是天子。所以自秦始皇開始,皇帝們再也不用「孤」、「寡人」了,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