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自稱為「朕」有什麼含義?

2020-12-25 騰訊網

在中國古代,最早是沒有「皇帝」這個稱呼的,這個稱呼最早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和功績,讓大家稱呼他為「皇帝」。就像「皇帝」這個稱呼一樣,中國古代的皇帝一般都不是稱呼自己為「朕」,這是後面才發展出來的。

在中國古代更早的時候,皇帝都不是自稱為「朕」,而是自稱為「寡人」,因為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謙虛的傳統,所以皇帝這樣稱呼自己,目的就是為了表現自己是一個才學和能力都不足的人。但是這一切都被秦始皇給改變了,秦始皇對當時的社會作出了很多的改變,比如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奴隸社會變成封建社會等等,其中將「孤」、「寡人」改為「朕」,也是其中的一種改變。

秦始皇統一六國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霸主,這樣一來秦始皇就變成了周武王以後又一個統一全國的人。這個時候秦始皇為了表現出自己的不同之處,就命令丞相李斯想出一個新的稱號,這樣才有了皇帝自稱為「朕」這種情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為什麼李斯會想到「朕」這個稱號,這是因為在古代最早的文字實際上並不是漢字,而是甲骨文,在秦代的時候,雖然人們已經發展到用小篆進行書寫了,但是在小篆裡,還是有很多甲骨文的痕跡。而「朕」字並不是像現在寫的這般,把「朕」這個字拆開,這樣就變成了漢字中的「月」和「關」兩個字組成。而在甲骨文裡,這兩個字和「舟」和「灷」(zhuan)這兩個字的意思是一樣的。其中「灷(zhuan)」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火或者是能夠引火的東西。而「舟」的意思就是船。

其實這個字在先秦時代,就是指「我」的意思,而這個字是全天下人都能用,所有人都可以用「朕」來自稱。很多文獻中都能夠看到在先秦時代,古人會用「朕」來自稱。

比如屈原的《離騷》中有「回朕車以復路兮」這一句,《爾雅·釋詁》中也說道:「朕,身也。」蔡邕則在《獨斷·卷上》中說: 「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

由此可見,這「朕」字在先秦時代的確是代稱「我」,而且很可能是一種書面語,類似於後世的「吾」、「餘」。那麼為什麼秦始皇要用這麼一個字呢?

我們前面說過,「朕」字的組合體是「舟」和「灷」,而它們一個代表著船,一個代表著火種,船是水上工具,需要用船的水一般都很深,那麼連起來這寓意就深刻了:水深火熱。

很多人說秦始皇取「朕」這個字,是為了貼近民意,靠近大眾,低調,謙虛。但秦始皇自認其豐功偉績自古以來無人能比,取個名字都要把三皇五帝結合在一起,絕無可能在自稱這件事上謙虛,也沒有這個必要。而且他肯定不會讓自己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朕」這個字除了「水深火熱」這個解釋之外,那就只有一種意思了,意思是將水、火都涵蓋在內,意思是他就是「水」、「火」。

古代是小農經濟,一年的收成好壞完全是看老天爺的脾氣,無論是旱是澇,都對農業有著非常大的破壞,所以在古代,「旱」、「澇」一直都是老天爺的代言詞,換句話說,就是「水」和「火」。

另外,在古代人們都把小船看成是祭祀用的物品,而在祭祀時會點燃小船中的火種,寓意天下太平,社稷平安。所以在古代,朕這個字有對皇帝的表揚,也有對天下太平的嚮往。

在古代,「水」和「火」結合起來,就是老天爺的化身,而秦始皇用了這個「朕」字,剛好就是代表了老天爺,這也隱喻出他就是天子。所以自秦始皇開始,皇帝們再也不用「孤」、「寡人」了,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相關焦點

  • 為何自秦始皇后,歷代皇帝都以朕自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詩人是朝中為皇帝、為國家效忠的一員,有必要為皇帝進獻良言,此時便會功成名就。自古以來皇帝就是封建社會的尊貴身份的象徵,同時在君權神授的影響之下,皇帝的號召力是無與倫比的。但是自古以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都會自稱為朕,而用朕這樣的自稱代號又有何淵源呢?專家表示,你把朕字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改蓋五帝」取「帝」一字,自創「皇帝」,作為天下大一統建立者,又稱始皇帝。秦始皇還規定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 為何秦始皇放棄寡人改用「朕」自稱,專家:把「朕」拆開就明白了
    古時候帝王的自稱有好幾種,比如「寡人」、「孤」等等,到了秦始皇嬴政稱帝後,又將「朕」定為了自稱,從此以後的皇帝幾乎都是沿用此稱謂。但其實在這之前,「朕」只是各種代稱中的一種,無論天子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用來自稱,為何秦始皇獨獨青睞於這個字呢?
  • 皇帝自稱為「朕」,太上皇自稱什麼?李淵很憋屈,乾隆很霸氣
    皇帝自稱為「朕」,太上皇自稱什麼?李淵很憋屈,乾隆很霸氣在決定使用「皇帝」的稱呼後,秦始皇也制定了眾多彰顯皇帝至高無上的規定,比如皇帝的印章獨稱「璽」等。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皇帝有自己專屬的第一人稱代詞——朕。古人認為「舟之縫理曰朕」,附帶有統籌全局的含義,因此從「我」、「吾」、「某」等眾多第一人稱代詞中脫穎而出,變成了皇帝的專用字。
  • 秦始皇規定,天子才可以自稱「朕」,專家:你把字拆開看看
    在秦朝之前,「朕」是人人都可以用的,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卻規定只有天子才可以自稱「朕」,在隨後的歷史,各朝君王也欣然接受「朕」的自稱,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嗎?其實這個字自古有之,跟你說把它拆分開就知道,是不是想半天都想不明白,這個字拆開不就是月和關嗎?有什麼含義呀,其實在秦朝時,那時還沒有簡體字,象形文字是主流,這樣一項是不是豁然開朗。
  • 秦始皇為啥要自稱「朕」,專家:把「朕」字拆開,其中大有內涵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建立大統一王朝的國家,自然也有著不菲的功績。雖然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秦始皇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王,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做出的成就。秦始皇是歷史上以第一個使用皇帝這一稱呼的人,此後這個稱呼便成為了各朝各代皇帝的專屬稱呼。不過,除了皇帝以外,「朕」這個自稱也被流傳了下來,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代稱?
  • 「朕」是什麼意思?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現如今,我們從各種歷史影視劇中不難發現,裡面的皇帝時常稱呼自己為「朕」。有時候,筆者我不禁在思考著這樣的人一個問題,把「朕」這個字單拎出來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們都要自稱為朕呢?要想解開這一謎題,就需要先追溯到秦始皇時期。
  • 以前皇帝稱孤道寡,為何秦始皇要改成「朕」?把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除此之外,他還自稱「朕」。古時候皇帝有許多自稱,比如「寡人」、「孤」、「朕」等等。而「朕」作為皇帝的自稱,則是始於秦始皇。 在秦始皇之前,大多數君王都自稱為「寡人」,但在秦始皇看來,「寡人」並不是什麼尊貴的稱謂。 其實「朕」這個字最開始也不是什麼尊貴的詞,相反,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將其作為自稱,包括老百姓以及一些地位高貴的王公貴族。當然,這個字也不是秦始皇首創,屈原在《離騷》中曾這樣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 秦始皇為什麼選擇用「朕」做皇帝的自稱?
    關於皇帝的自稱,我們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就是「朕」這個字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宮廷古裝劇裡,不管是過去的《還珠格格》《甄嬛傳》啦,還是現在的《步步驚心》《陸貞傳奇》《延禧攻略》啦,裡面的帝王無一不是自稱自己為「朕」。那麼「朕」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皇帝選擇了「朕」這個字作為自己的稱謂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皇帝為什麼自稱「朕」?漢字「朕」的本義是什麼?
    皇帝自稱「朕」,漢字「朕」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代君主、諸侯王,歷來喜歡「稱孤道寡」。他們的自稱,其實並非只有「朕」一種,還有寡人、孤、不穀(不轂)、孤家等。既是自稱,本質上都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但分別蘊含的意義,卻是大不相同。《老子》:「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谷)。」
  • 皇帝為何要自稱為「朕」?它有什麼含義?其實只需將字拆開便能看懂
    秦始皇,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謂的君主。其滅六國,推行郡縣制;同時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又修建長城,可謂「千古一帝」。細心的人會發現似乎自從秦始皇之後的極大部分皇帝對自己都開始自稱為「朕」。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秦始皇為什麼要稱「朕」?與他自身有著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朕」是皇帝自稱的專用名詞,但也只是從秦始皇開始是這樣的,在先秦時期,「朕」可以是作為任何人的自稱,而到了皇權集中統一時期,為了顯示出皇帝獨一無二的地位,所以「朕」變成了皇帝專屬,人民與統治者的地位一下子就拉開來。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命為,令為,天子自稱曰。"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秦始皇為何用「朕」作為專屬代稱,其中有何隱秘?專家:拆字即明
    由此,完成了大一統的秦始皇除了制定度量衡。秦半兩等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之外,就是忙著為自己選「自稱」。經過層層篩選,秦始皇最終確定了「朕」這一專屬自稱。在春秋戰國之時,各路諸侯的自稱千奇百怪,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對「朕」另眼相看呢? 首先來說一下專屬自稱的原因。
  • 「朕」是個老百姓使用的普通字,為何竟被秦始皇看中?含義不一般!
    諸侯國之間不斷的蠶食、瓦解,又不停地有新的諸侯國興起,這段時期,歷史上稱為春秋時期。 但是,"朕"這個字卻並不是嬴政創造出來的,其實在嬴政稱皇帝之前,"朕"這個字是非常普通的一個字,它的含義和現在的「我」字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平頭百姓也能在用。
  • 歷來君主都自稱寡人,秦始皇為何要自稱「朕」?把這個字拆開看看
    寡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一種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意思是君王的權位乃是上天賜予的,上天只會把天下交給有德之人掌管。如果失德,君王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故他們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 為何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拆開念,便能知曉
    因為整個天下都歸帝王統治,所以相較普通人來說,他們也相應的多了一些特權,特權之一就體現在稱呼上,經常看電視的小夥伴都知道,皇帝一般都自稱為「朕」。  其實在秦朝以前,「朕」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字,尋常百姓在對話中也經常用到,比如屈原《離騷》中有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朕」就是他的自稱,相當於「我」的意思。  「朕」這個稱呼成為皇帝的專屬是在秦朝建立之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為了方便管理,相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以及貨幣,可謂是厥功甚偉!為後世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古代君王自稱「朕、孤、寡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國家關於皇帝的自稱有很多種,比如說「朕、孤、寡人」都是君王用來自稱的。這些都是什麼意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偏偏就要這麼叫,這裡面是有歷史有故事的。秦始皇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他除了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等等之外,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隻傳到了今天。
  • 電視劇中皇帝自稱「孤,寡人,朕」,有什麼寓意?給我們的啟示?
    看電視劇電影的朋友們都知道,裡面的皇帝或者王侯將相都有自稱。一般皇帝都自稱「寡人」或者「朕」,而那些王侯將相自稱「孤」或者「不轂(gu三聲)」。那這些稱呼有什麼寓意呢?為什麼那麼尊貴的身份,要有這麼低賤的自稱呢?